问题

怎么看待「民主之后杀你全家」这种想法?

回答
“民主之后杀你全家”——这种论调,听起来极端,带着一股子被压抑的怨气和恐惧,但细究起来,它触及的其实是人们对社会剧烈变动时,自身利益和安全感的极度担忧,以及对既有秩序被颠覆后的不确定性的恐慌。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和现实考量。

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想法。这背后通常是对现状的极度不满,但同时又对未来充满不信任。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现在虽然日子过得不舒心,但至少有个基本的生活框架和可预见的未来。而“民主”在他们眼中,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失序、混乱,甚至是“别人(某些他们不信任的群体)掌权后报复”的代名词。

“杀你全家”这个词,是一种极端化的表达,它象征着对个体最根本的生存权、家庭完整性的威胁。这种威胁感从何而来?可能是他们曾经经历过或听说过的政治动荡,在那些动荡时期,确实存在过清算、迫害甚至灭门的情况。历史上有太多血淋淋的教训,即使不直接发生在自己身上,来自长辈、朋友的讲述,或者媒体的报道,都足以在人们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其次,这种想法也可能源于对“民主”本身的误解或妖魔化。在一些宣传语境中,“民主”可能会被塑造成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无情机器,或者“赢家通吃、输者被彻底清算”的零和游戏。如果一个人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或者对某个特定群体怀有戒心,那么他们会更容易将“民主”与“该群体上台后对付我们”联系起来。他们想象中的“民主”不是权力制衡、权利保障,而是某个不受约束的权力集体的崛起。

再者,这种想法也反映了一种“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愿冒险”的心理。哪怕现在的状况不好,至少是“熟悉的不好”。而所谓的“民主”一旦到来,就意味着所有规则都要重新洗牌,过去积累的一切(无论是财富、地位还是社会关系)都可能瞬间归零,甚至被颠覆。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对于习惯于稳定环境的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他们害怕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包括生命、财产、家庭成员的安全,以及他们所习惯的生活方式。

“杀你全家”这个说法,更是将这种担忧推向了极致。它不是对具体政策的反对,而是对整个社会秩序崩塌、人身安全荡然无存的终极恐惧。这种恐惧可能是基于以下几点:

对新秩序的无能为力感: 他们认为自己在新的民主体制下,将没有发声的机会,无法保护自己的利益,只能任人宰割。
对“报复”的恐惧: 如果他们过去在某个体系中处于优势,或者被认为是“旧体系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会担心新上台的群体会利用民主的方式来“清算”他们。
对社会失序的预判: 在一些人看来,任何剧烈的社会变革都必然伴随着混乱和暴力,而他们自己很可能成为这种混乱的牺牲品。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将“民主”直接等同于“杀你全家”,是一种非常极端的、非理性的概括。真正的民主制度,其核心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权、人身自由权、财产权等。它也强调法治,即所有人都应在法律框架下行事,任何惩罚都必须依照法律程序进行,而不是出于政治报复或群体制裁。

当然,民主转型过程本身确实可能充满挑战,甚至伴随一定的动荡。历史上有过转型不成功的例子,也出现过利用民主名义行报复之实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主本身就是导致“杀全家”的元凶,而是说在转型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足够的制度设计、妥善的过渡安排,以及对社会共识的构建,那么出现暴力和迫害的风险是存在的。

所以,看待“民主之后杀你全家”这种想法,不能简单地斥责其为“反民主”的言论,而应该尝试去理解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层焦虑和对社会变迁的复杂情感。它提醒我们,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必须关注不同群体对未来的担忧,努力构建一个包容、稳定、有序的转型过程,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否定任何质疑或担忧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化解这种极端的恐惧,让更多人能够拥抱一个真正能够保障他们安全和权利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民主后杀全家”不是一句玩笑话或者恐吓,而是有切实的历史依据的。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是欧洲最早的民主化运动,广大群众在建立共和国,颁布《人权宣言》的同时,杀了法王路易十六全家。不仅贵族被杀全家,普通百姓也死了50多万,算起来也有10万家吧。

1917年的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民主政权,苏联红军夺取政权后迅速处死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而在此后的大清洗和镇压农民起义中,杀死了2000万的各类群众,折合约500万家吧。

1931年6月的国内革命,虽然还没有实现民主,但革命者之一的顾顺章全家被灭门。全家十三人已被伍豪带同人亲手铲除,分别在法界甘斯东路爱棠村十一号及公共租界武定坊三十二号,新闸路斯文里七十号等处掘出尸体三十余具。

“民主,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user avatar

楼上说“说实话,我几乎没遇过这种人”,说“反正这种人,我只从新五毛(理客中)或毛粉口中听过。”的朋友,你是从来不上人人网吧?

不过也难怪,从网这几年是一年不如一年,猫嫌狗厌,没见过上面的牛鬼蛇神也不怪你。

你要是把他们硬说成五毛扮演的奸细,我觉得也不是没有可能,反正这种事情谁说的准呢。

我想说的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网上什么奇葩都有,不必在意那么多。听见兔子叫难道还不种豆了?

要问我怎么看,我觉得就那样吧,懒得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主之后杀你全家”——这种论调,听起来极端,带着一股子被压抑的怨气和恐惧,但细究起来,它触及的其实是人们对社会剧烈变动时,自身利益和安全感的极度担忧,以及对既有秩序被颠覆后的不确定性的恐慌。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和现实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想法。这背.............
  • 回答
    “民主不是最好,但是是最不坏的制度”,这句论断在关于政治制度的讨论中,可以说是流传甚广,也极具争议。很多人听到这句话,第一时间会想到温斯顿·丘吉尔,这位伟大的英国首相确实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民主是一种糟糕的政府形式,但我们还没有发现比它更糟糕的”。这句话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和激烈的争论,原因.............
  • 回答
    谈论西方的民主,这可不是件能三言两语说清的事。它像一幅巨大的、不断变化的画卷,有鲜艳的色彩,也有斑驳的阴影,而且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感受也大相径庭。首先,咱们得承认,西方民主的核心理念确实挺吸引人的。 它建立在“人民主权”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权力最终属于人民。这不像一些地方,权力是从上面“授予.............
  • 回答
    看待不参加社区选举、村选举的人要求实现西方式民主,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 简单来说,这种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并且不同的观察者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理解这种现象的几个关键视角:1. 对现有制度的“不信任”与“理想化”并存: 不信任现有模式: 那些不参与基层选举的.............
  • 回答
    怎么看待“民科”这个群体呢?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复杂,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完的。要详细说的话,我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白“民科”到底是个啥?“民科”这个词,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经过正规科学训练、没有获得官方科学界认可,但对科学研究充满热情,并且自己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的业余爱好者。他.............
  • 回答
    中国GDP稳居世界第二,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成就,也自然会引发关于“民族自信”的讨论。如何看待这种民族自信,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既要看到它背后的客观实力,也要警惕可能存在的盲目和片面。GDP数字背后的实力支撑:自信的基石首先,不能否认的是,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核心指标,中国取得的进步.............
  • 回答
    要说乌克兰民众如何看待普京,那可真是个复杂而沉重的话题,一点也不像写流水账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历史恩怨、现实苦痛和未来忧虑。你可以想象一下,对于大多数乌克兰人来说,普京的形象绝不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政治人物。他与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而且很大程度上是负面的。仇恨与愤怒是基调如果非要给出一.............
  • 回答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行为,在乌克兰民众心中激起了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这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整齐划一的观点。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乌克兰人,无论他们的年龄、地域、还是政治倾向,都将俄罗斯此次的军事行动视为一场赤裸裸的侵略,一场对其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生存权利的粗暴践踏。想象一下,一个平静的早晨,本应是你熟悉的.............
  • 回答
    日本社会是否“右倾”以及民众如何看待“右翼”,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这个问题牵涉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变迁的方方面面,而且“右倾”和“右翼”这两个词本身在不同语境下也有不同的解读。日本社会是否“右倾”?要判断日本社会是否“右倾”,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看: .............
  • 回答
    在美国社会中,关于西方民主制度是否需要彻底改革的讨论,并非新鲜事,但近年来,这种声音似乎愈发响亮和普遍。这背后,是对现实政治运作的诸多不满,是对民主理想与实践之间差距的深刻反思。首先,我们得承认,政治极化是美国社会当前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曾经,两党之间虽然存在分歧,但仍有合作的空间,并能达成一定.............
  • 回答
    抖音反诈民警老陈关闭直播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引发了大家对一些现象的深入思考。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知道老陈是谁。他不是一个普通的网络主播,而是沈阳公安局的一名民警,以“反诈民警老陈”的身份活跃在抖音上。他直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普及反诈知识,帮助大家提高警惕,防范电.............
  • 回答
    孙杨给抗疫民警送外卖这事儿,我听了之后,心里头挺复杂的。首先,从情理上讲,运动员嘛,身体棒,也算得上是公众人物,能在特殊时期想到为一线工作的民警们送些温暖,这本身是件好事,也挺有心意的。你想啊,抗疫期间,民警们得多辛苦,顶风冒雨,日夜坚守,保障大家的平安。这时候有人能想到他们,送些吃的,这肯定是能让.............
  • 回答
    说到辽宁舰上有“民族餐厅”,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点问题的。咱们就从头捋捋,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为啥会让人觉得它不一般。首先得明白,辽宁舰是咱们海军的第一艘航母,它的意义非凡,代表着中国海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承载的不仅是硬件上的升级,更多的是一种能力、一种精神的象征。而在这个“大国重器.............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游卡三国杀设计师逍遥鱼叔被指控剽窃民间作品这件事。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涉及到创作者的权益、游戏公司的信誉,以及整个社区对原创性的认知。事件的缘起:一个熟悉的“你”?这事的曝光,通常是源于民间玩家群体的发现。三国杀作为一款运营多年的热门卡牌游戏,拥有庞大而活跃的玩家社区。这些玩家很多也是卡.............
  • 回答
    台湾普通民众对大陆人的看法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受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差异 历史记忆: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历史认知存在差异。部分人可能对大陆的近代历史(如国共内战、台湾光复)有不同解读,甚至.............
  • 回答
    美国国内民众对此次疫情的看法非常 复杂、多元且充满争议,并且随着疫情的发展、疫苗的普及、政治气候以及个体经历的变化,这些看法也在不断演变。要详细描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一、 对疫情严重性和威胁的认知差异: 一部分人将其视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 这部分民众对病毒的传播性、致死率以及可.............
  • 回答
    欧美国家民众对于类“优衣库事件”(指的是优衣库在中国门店出现的,被认为含有性暗示的广告或宣传物料,并引发争议的事件)的看法会比较多元化,并且受到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以及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对性与商业化边界的看法: 更开放的态度(相对而言): 相比.............
  • 回答
    要描述日本普通民众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杀,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微妙的话题,因为“普通民众”本身就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概念,他们的观点受到年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信息获取渠道,甚至是居住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他们“都”怎样想。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二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事.............
  • 回答
    民革对国民党的看法,以及在对台交往中的具体操作,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不仅仅是两个政党之间的关系,更是承载着两岸历史情感和现实政治考量的复杂交织。民革内部对国民党的认知:历史的延续与现实的审视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的成立本身就与国民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民革是在中.............
  • 回答
    周秀云事件是一起发生在2014年中国山西大同的恶性公共事件,涉及一名名为周秀云的女性被民警当街殴打致死。这起事件由于其暴力程度、执法者的身份以及对公共秩序的冲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事件经过简述:根据媒体报道和相关调查,事件发生在2014年7月22日,地点在大同市云冈区。周秀云在一家商店门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