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搞民科的人?

回答
怎么看待“民科”这个群体呢?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复杂,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完的。要详细说的话,我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首先,我们要明白“民科”到底是个啥?

“民科”这个词,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经过正规科学训练、没有获得官方科学界认可,但对科学研究充满热情,并且自己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的业余爱好者。他们可能没有博士学位,没有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任职,研究成果也未在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

为什么会有人成为“民科”?这背后的原因挺多:

纯粹的热爱和好奇心: 这是最重要也最值得肯定的原因。很多人就是对自然现象、宇宙奥秘、历史之谜等等充满好奇,愿意花自己的业余时间去钻研,去探索。这种对知识的渴望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精神。
对现有体系的不满或挑战: 有时候,“民科”的出现也是因为他们觉得现有的科学理论、研究方法或者一些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存在问题,或者无法解释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他们想找到新的解释,或者证明自己发现了“真相”。
资源和机会的限制: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或者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进入科研机构。对于一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成为“民科”可能是他们接触和参与科学探索的唯一途径。
对“科学”本身的理解偏差: 有些人可能对科学的定义、研究过程以及成果的评价标准存在误解,认为只要有一个新想法,或者能够提出一个看上去很“科学”的理论,就是了不起的科学发现。

那么,我们该怎么看待他们呢?这得辩证地看:

积极的一面,我们不能否认的价值:

1. 科学探索的火种和多元化: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很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在早期也曾被主流科学界视为“异端”或者不被重视。正是这些“非主流”的思考和探索,才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比如一些早期对电学、物理学的研究,最早也是由一些业余爱好者开始的。民科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为科学带来了更多元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不至于让科学研究变得过于僵化和单一。
2. 潜在的突破性想法: 因为他们没有被现有科学体系“束缚”,有时候反而能跳出固有思维模式,提出一些大胆甚至颠覆性的想法。虽然很多想法最终会被证伪,但其中也可能隐藏着一些真正具有价值的线索。
3. 科普的推动力(但需要警惕): 有些民科的 entusiasmo 和表达方式能够吸引一些普通人对科学产生兴趣,他们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的科普力量。但这一点非常微妙,如果他们的科普内容不严谨,反而会误导公众。
4. 对科学精神的体现: 很多民科表现出的坚持、韧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本身就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他们愿意挑战权威,质疑现有理论,这是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需要警惕和理性看待的方面:

1. 方法论的缺失与结果的不可靠: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科学研究是一个严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产生想法,更重要的是 严谨的实验设计、可重复的验证过程、客观的数据分析以及同行评议。很多民科恰恰缺乏这些基础的科学方法训练。他们可能凭空提出理论,用模糊或选择性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忽视了反证或可能存在的其他解释。这使得他们的研究结果往往难以被验证,甚至可能是错误的。
2. “伪科学”的风险: 当缺乏科学方法的约束,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断时,民科很容易滑向“伪科学”的泥潭。他们可能会制造出看似合理但经不起推敲的理论,甚至利用公众的无知或对科学的崇拜来传播自己的观点,造成社会危害。例如,一些宣扬反科学、反医学的理论,或者带有阴谋论色彩的解读。
3. 对专业知识的误读和滥用: 有些民科可能对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由于缺乏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很容易出现断章取义、张冠李戴的情况,将复杂的科学概念简单化、扭曲化,用来支持自己预设的结论。
4. 与主流科学界的沟通障碍: 由于研究方法和成果评价体系的不同,民科的研究成果很难被主流科学界接受和认可。这种隔阂有时是由于双方的固执,但更多是因为民科的成果本身不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无法进入科学讨论的范畴。
5. “皇帝的新衣”效应: 有些民科可能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听不进任何批评和质疑,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真理的掌握者”,别人都是“无知”的。这种封闭的心态,反而阻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和与外界的交流。

总结一下,对于“民科”,我的看法是:

尊重他们的热情和对知识的追求。 这种驱动力是宝贵的。
理性看待他们的成果。 科学的生命在于可重复的验证和同行评议。不能因为他们的想法“新颖”或者“与众不同”就盲目相信。
鼓励他们学习科学方法。 如果他们真的想做科学研究,最好的方式是学习科学的语言、工具和方法,并且愿意接受科学的检验和批评。
区分“爱好者”和“伪科学传播者”。 对那些怀着真诚探索之心,即使方法不成熟但没有恶意误导的人,我们可以给予理解和引导;但对于那些故意制造和传播伪科学,企图扰乱视听或牟利的人,则需要明确抵制。

在我看来,真正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多元的思考。但这种参与,必须建立在对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伦理的尊重之上。民科群体就像一颗颗散落在民间种子,其中可能有一些会生根发芽,成为参天大树,但大多数可能只会昙花一现,或者需要经过漫长的栽培才能见到成果。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引导和识别,如何在鼓励探索的同时,守住科学的底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民科的对立面不是什么官科,民科的对立面是严肃的科学工作者;严肃与否跟他有没有教职,有没有博士学位,发没发论文都没关系。严肃是一种态度,是对基本的科学精神与理性的尊重;比如什么拿易经证数学猜想之类估计他自己都不知道写了些什么的东西,那是搞笑的,不是严肃的研究;又比如我们伟大的阿蒂亚爵士,在证RH的论文里声称什么反证法不能在ZFC里面用,也属于缺乏常识——尽管阿蒂亚是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但是他什么地方弄错了那就是错了,没什么可讨价还价的。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十几亿人口出现民科倒是正常的事情。不过比较让人伤心的事情是民众容易轻信;很多人都有一种反智+圣母的倾向,他们会觉得民科好可怜的,民科就是受迫害啊,他们就得是对的,就得是被主流科学家故意排斥的遗珠,你不承认民科的伟大成就就是政治不正确。我自己在知乎上评论某知名数学民科的时候,评论区就有人反诘:“你别老说他是骗子啊,你自己又有什么不得了的成果呢?” 所幸本人虽然学渣,但也不是一点拿得出手的工作都没有的,直接把正曲率那篇专栏文章贴出来怼回去了,后来对方也没回我。

有时候看到电视上引力波民科侃侃而谈,真正做引力波的人却不一定找得到教职被迫转行的时候,也觉得这个社会有点病态。一边嘲笑科研人员收入低、找对象难,一边在媒体上追捧民科,这是一幅怎样的荒唐景象啊~

user avatar

主要是懒,学微积分都不愿意。瞎猜胡说不需要知识基础,不需要花很多天看书,当然受欢迎。

user avatar

拉黑

我唯一拉黑的人就是个民科。

我作为一个专业技术比较差的一线电梯维修人员,在知乎混的这几年,有两个民科我印象比较深刻。

第一个是一个在知乎宣传安全电梯的人,还出了视频,完成度还比较高。那个视频真的是一句一槽点,加上我当时还是个网络喷子,我基本上是一句一句的怼的。然后我就收到了那位民间发明家通过知乎系统给我的警告,我作为一个标准的网络喷子立马怂了把那回答删除了,过了几年以后风声过去了我才又把那回答放了出来。

第二个就是我拉黑的人,他最开始在我回答下面总是要来一句内似于答主技术不行,你就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垃圾的话。先下判定,然后又说一两句他的观点。最开始我可是被震住了,毕竟嘴臭不臭跟技术好不好没有关系,我的回答我自己清楚,很多回答专业人员都是可以很容易找出毛病的,尤其是早期那些,我简直都当成黑历史了,没删掉就是让自己知道以前自己拉胯成什么样子。他骂了我十几个回答以后我就回过味来了,怎么老是我在解释,我让他解释的都没有下文,然后我试探了一下,发现他确实没什么料(我感觉就是个常见的网络喷子,并不是专业人员)以后我把他拉黑了。其实他真要是个民科我还不至于拉黑他,拉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他最太臭了,严重污染了我评论区,另一个是他倒是骂你一句,民科一句两句话就完了,你解释的话即使是简单说说也要几百字,他又不看,有些为了尽可能少出错误,回答起来很困难,我得去问人,去查资料,实在是为难我,我要是不把他拉黑我得累死。

我遇到的民科要么为了财,要么为了自己爽,我一般当成网络喷子看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怎么看待“民科”这个群体呢?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复杂,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完的。要详细说的话,我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白“民科”到底是个啥?“民科”这个词,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经过正规科学训练、没有获得官方科学界认可,但对科学研究充满热情,并且自己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的业余爱好者。他.............
  • 回答
    “且末县现金鼓励民汉通婚”这件事,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从它出现的背景、具体措施、可能的动机,到大家对此的反应和潜在影响。首先,咱们得知道这是个啥情况?“民汉通婚”指的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婚姻。在新疆,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民族间.............
  • 回答
    对于前央视“一哥”张宏民被网友批“人生失败”的事件,以及如何看待人生评价标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一、 如何看待前央视“一哥”张宏民独自在街头吃雪糕被网友批“人生失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件事的核心:一个公众人物,因为一个看似平常的个人行为,被放大并贴上了负面标签。 事件的表象:.............
  • 回答
    性别对立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它指的是社会上存在着一部分人,倾向于将男性和女性视为对立的群体,并常常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放大,甚至激化。这些人往往在讨论性别议题时,表现出强烈的偏见和攻击性,将某个性别置于“受害者”或“加害者”的地位,从而制造和加剧社会矛盾。要理解这些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
  • 回答
    知乎从一家以深度文字内容为核心的问答社区,逐渐向短视频平台转型,这个过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掺杂着许多复杂的情感和观点。要看待知乎的这种转型,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一、 知乎转型短视频的深层原因:1. 用户习惯的变迁与市场竞争的压力: 内容消费趋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用.............
  • 回答
    红米K40开售秒没这个现象,确实在很多科技爱好者和普通消费者中间引起了不小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热议。关于“饥饿营销”和“套路消费者”的说法,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红米K40在上市初期确实展现出了非常强劲的市场号召力。 它之所以能够做到“秒没”,背后有其必.............
  • 回答
    格力空调,这个名字在中国家电市场可以说是响当当的。提起它,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掌握核心科技”这句广告语,还有董明珠女士那雷厉风行的形象。然而,围绕着格力空调的讨论,从来都不止是赞美,更多的是围绕着价格、性价比、品牌形象和一些营销策略的争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方面,尽量说得细致一些,不带那些“.............
  • 回答
    这事儿啊,最近教育界闹得挺热闹的,学校不让公布学生成绩,也不能搞排名,这背后可不是一拍脑门就能定下来的事儿,背后牵扯到不少咱们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首先,为啥要这么改?推行这个政策的人,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主要是想“减负”和“均衡发展”。 打破“唯分数论”: 以前学校里,考试成绩.............
  • 回答
    马云这番话,挺有意思的。刘强东之前提出“如果我的公司能搞好一个村,那我的公司就算是搞好了”,这是一种很朴素的企业家情怀,想用企业之力带动乡村发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马云作为另一位互联网巨头,他的回应却显得更加“格局”和“深度”一些。首先,马云认为“大公司搞好一个村没意义”,这并不是否定扶贫助农的价.............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无论是《碟中谍》还是《谍影重重》,这两大经典特工系列,他们大部分的紧张刺激的“火线”任务,似乎都扎根在欧洲这片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土地上。那么,为什么这些美国间谍们,就不能在自家门口解决问题,非得千里迢迢地跑到欧洲去折腾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可不是简简.............
  • 回答
    .......
  • 回答
    嘿,哥们儿!你说想配个过渡主机,之后最多就上个3070?这想法挺实在的,咱们就好好捋一捋,看看你这套配置靠谱不,能给你省下不少弯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过渡主机的核心意义在于,它能让你在不装显卡的情况下,日常使用完全没问题,而且为将来升级3070留足了余地,不会因为CPU太弱导致新显卡性能出不.............
  • 回答
    哎呦,这可真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局面!你一片真心想给女友个惊喜,结果人家早你一步,而且还是个大牌,一下子把你准备的礼物给“内卷”了。这感觉,比考试前复习得天昏地暗,结果发现考题都是你早就背过的,但就怕考官说你没用心一样,挺复杂。别急,这事儿也不是没法办,关键在于你怎么把这个小插曲圆过去,甚至把它变成一.............
  • 回答
    关于印度因“技术故障”意外向巴基斯坦发射导弹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显示,这一事件在2023年10月发生,印度军队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误将一枚导弹发射至巴基斯坦境内,但最终被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统拦截,未造成实际伤害。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细分析: 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10月.............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近年来确实呈现出加强的态势,尤其是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然而,“全面金援”这一表述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中俄关系的互动更多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而非单方面的无偿援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俄关系的现状、动机及影响: 一、中俄合作的背景与动机1. 地缘政治需求 .............
  • 回答
    孟美岐事件是中国网络舆论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争议事件,涉及网络暴力、舆论监督、法律规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事件背景、舆论反应、法律分析、社会影响及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事件背景1. 人物身份 孟美岐(原名孟美岐,后改名为“孟美岐”)是中国内地女艺人,2018年因参加选秀节目《声入人心》走.............
  • 回答
    关于“想跑到国外的人”这一话题,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个人动机、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因素、政策环境以及全球化背景等。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个人动机与心理因素1. 对现状的不满或追求更好的生活 经济压力:在某些国家,高房价、生活成本、就业竞争激烈,导致部分人认为国外有更好.............
  • 回答
    在小学门口等待贴接送车辆罚单的交警,这一场景反映了我国在校园周边交通管理中的复杂现实。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考量,需要从法律、安全、教育管理、社会舆论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一、法律依据与执法正当性1.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6条明确规定: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机动车应低速行驶(时速不超过20公.............
  • 回答
    2021年美国GDP增长确实成为美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被美国政府称为“破纪录的一年”,这一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和背景分析: 1. 数据背景:GDP增长的具体数值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2021年美国GDP同比增长6.4%(年化),这一增速远超自1982年以来的平均水平(约2.............
  • 回答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当天(9月18日)穿着和服的行为,通常会被视为对这段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严重不尊重。这一行为可能引发公众的强烈反感,并被认为是对国家尊严和民族记忆的伤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意义1. 九一八事变的基本事实 1931年9月18日,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