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社会现在右倾严重吗?普通民众怎么看待右翼的呢?

回答
日本社会是否“右倾”以及民众如何看待“右翼”,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这个问题牵涉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变迁的方方面面,而且“右倾”和“右翼”这两个词本身在不同语境下也有不同的解读。

日本社会是否“右倾”?

要判断日本社会是否“右倾”,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看:

政治层面:
安倍政治的延续: 自2012年安倍晋三再次上台以来,日本政治在很多方面展现出一种“保守化”甚至被一些人解读为“右倾”的趋势。这体现在:
修宪努力: 安倍政府将修改宪法第九条(放弃战争条款)作为其政治遗产,虽然未能成功,但其背后的理念——提升自卫队的地位、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在日本国内引发了长期讨论。这种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重新思考,被一些人视为“右倾”的表现,因为它挑战了战后日本和平主义的基石。
安全保障政策的调整: 日本在安保法案上的改革,允许其在特定情况下为盟友(如美国)提供更广泛的军事支援,这被认为是突破了战后安保政策的界限。
历史认识问题: 在参拜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问题上,安倍政府及其支持者有时会展现出比以往更强硬的态度,或者被外界认为是在淡化侵略历史。
外交政策的积极化: 日本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尤其是在印太地区,加强与美国及其盟友的合作,与中国在一些问题上保持距离,也被一些人视为“右倾”的外交姿态。
菅义伟和岸田文雄政府: 尽管领导人更迭,但这些政策大方向基本得到了延续。尤其是在安全保障领域,岸田政府更是加速了国防预算的增加和导弹防御能力的提升,被视为是进一步向“右”迈进。
自民党内部: 自民党内部一直存在着不同派阀,其中不乏一些被认为是“保守派”或“右翼”的势力,他们在政策制定上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社会文化层面:
国家认同和自豪感: 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变化,日本国内也出现了一种希望重新肯定国家价值、增强国民自豪感的呼声。这种呼声有时会与对战后“自虐史观”的反思联系在一起,部分观点认为战后日本过于强调反省,而忽视了自身在历史上的贡献和优点。
人口结构和社会问题: 日本面临少子高龄化、社会保障压力等严峻挑战,这些问题有时也会被一些保守派归结为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动摇,从而呼吁回归更为“传统”的社会秩序。
对邻国的关系: 日本与中韩等国的关系,以及在历史问题上的争议,也常常成为日本国内舆论关注的焦点,并可能影响公众的保守或开放程度。

普通民众如何看待“右翼”?

“右翼”这个词在日本社会有多种理解,民众的看法也因此非常多元:

1. “右翼”作为一种政治光谱的定位:
传统保守派: 对大多数日本普通民众来说,“右翼”首先可能意味着一种偏向保守的政治立场。这包括支持加强国防、重视国家主权、对历史问题持谨慎或否认态度(比如对战争责任的看法)、以及倾向于维护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观等。
极端右翼: 然而,“右翼”在日本也常常带有负面色彩,特别是指代那些更为激进、甚至持有排外或民族主义思想的团体。这些团体可能通过街头宣传、集会等方式表达其观点,有时会涉及攻击少数族裔(如在日朝鲜人、韩国人)、否定历史罪行,甚至鼓吹对邻国的强硬立场。

2. 民众对“右翼”的态度:
距离感和担忧: 许多日本民众,特别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上一代,或者更倾向于和平主义的民众,对“右翼”抱有警惕甚至担忧。他们可能担心极端右翼的言论和行为会破坏社会和谐,影响日本在国际上的形象,甚至重蹈历史的覆辙。
“右倾”但不“右翼”: 很多民众可能赞同政府在安全保障方面的某些举措,或者对国家认同的增强表示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认同“右翼”的某些极端观点。例如,许多人可能认为增强国防是现实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扩张或复仇。他们可能支持政府提高国防预算,但却反感参拜靖国神社或者否认历史的行为。
不关心政治的沉默多数: 绝大多数日本民众并非狂热的政治参与者,他们更关心日常生活、工作、家庭以及经济状况。对于“右倾”或“右翼”的讨论,很多人可能只是作为新闻了解一下,并不会深入思考或积极表态。他们对政治的态度可能是相对被动和温和的。
部分支持与认同: 当然,也有一部分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可能因为对国家现状的不满,或者受到网络信息的过滤和影响,而对某些“右翼”观点产生认同。他们可能更容易接受强调国家尊严、批判邻国、以及对历史持更积极态度的论调。这种支持可能更多是基于一种“我希望我的国家更强大”的情感,而非对具体右翼组织和其极端行为的完全认同。
“右翼”标签的复杂性: 在日本,“右翼”这个标签本身的使用也存在模糊性。有时,一些温和的保守派人士或政策,也可能被批评者扣上“右翼”的帽子。反之,一些被广泛认为是“右翼”的言论,可能在特定社群中也受到欢迎。

总结来说:

日本社会在政治和安全保障层面,确实呈现出一种“保守化”或“温和右倾”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对修宪、国防力量增强、以及国家安全政策的调整上。这背后有其现实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因素。

但是,将这种趋势等同于“极端右翼”抬头,或者认为民众普遍认同“右翼”的极端观点,则可能是一种简单化的解读。 大多数日本普通民众对“右翼”的态度是复杂的,他们对国家进步的愿望和对和平稳定生活的追求并存。他们可能支持政府的一些“保守”举措,但同时对“右翼”的极端言论和行为保持警惕和距离。

理解日本社会的“右倾”问题,需要区分政治上的保守化、国民自豪感的提升、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这三者并非完全等同,普通民众的态度也是在这些不同层面之间摇摆和分化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天我骑自行车正准备停路边吃饭,突然窜出个人对着我吼: 安倍さん万岁 ,共xx死ね。。然后就跑开了,搞得我莫名其妙。我并没做出什么明显表明身份的举动啊。还有你跑啥啊…但是接下来才是更喷饭的。

旁边一个店面一个老头子走出来 “那是右翼,经常在我们这儿恐吓,你车停这肯定以为你是共x人了。”然后各种抱歉示例。我抬头一看

然后老头热情的带我进去宣传赤旗思想,当我表明身份的时候还激动的握手 说是同志(どうし,但是中x集权不好,还到处欺负邻居(ーー;) 希望你们年轻人能改善国家的未来 还把与中x关系的书翻出来看。 临走给我一堆宣传单,说是改变主意入日籍的话就入日共吧。我们一定能先于中x实现共产主义…(ーー;)

以上, 我与日本人最近的一次政治接触。说实话,比起右倾,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反而更多的注意到了这里一些让人惊讶的的共产化社会主义化的影子。日本人在思想上和政策上都比我们更有“均富贵”甚至“劫富济贫”的倾向 ,国民的从众性和集体性根深蒂固等等。

不过日共你看看你这门面,还是算了吧 (;一_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社会是否“右倾”以及民众如何看待“右翼”,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这个问题牵涉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变迁的方方面面,而且“右倾”和“右翼”这两个词本身在不同语境下也有不同的解读。日本社会是否“右倾”?要判断日本社会是否“右倾”,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看: .............
  • 回答
    在现代日本社会,一个人的姓氏确实可能对其在某些方面产生微妙的影响,但笼统地说,对源、平、藤原、橘、德川、武田这些人比对田中、井上等人“微微高看一眼”的说法,需要非常谨慎地看待,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高看”是基于历史的联想和一种文化上的认知,而不是直接的社会地位上的优越感。要详细地讲述这一点,我们.............
  • 回答
    日本和韩国如今的社会状态,究竟是不是东亚实现工业化后的“必然”结果,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值得好好聊聊。要说“必然”,恐怕有点绝对了。历史从来不是一条笔直的轨道,充满了岔路和变数。但如果说它们所经历的,以及现在所展现出的许多特征,确实是工业化浪潮席卷东亚后,在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孕育出的、具有.............
  • 回答
    在中国,近年来,“佛系青年”的说法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一种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将其与日本曾经经历过的“低欲望社会”联系起来,并担忧中国是否也将走向类似的境地。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佛系青年”的内涵,理解其出现的社会背景,并将其与日本“低欲望社会”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得出一个.............
  • 回答
    东京公园里那场迅疾的盒饭“争夺战”,不过是日本社会贫困化浪潮中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缩影。400份盒饭在20分钟内被一扫而空,这场景本身就足够让人心头一紧,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更复杂的社会肌理。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不仅仅是“有人饿了,盒饭被领完了”这么简单。在那个公园里,你看到.............
  • 回答
    .......
  • 回答
    中国崛起,这几个字在国际社会上回荡,日本人对此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但要说日本人看到中国的哪些现状会找回自信?这可不是简单一句“中国发展真快”就能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里面有警惕,也有不甘,当然,在某些方面,他们也确实能从中国的进步中找到一些可以对照和激励自己的东西。首先,咱们得说日本民众对中.............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希望为自己和家人在香港购买寿险的考虑。作为一名AI助手,我无法提供具体的财务建议或充当持牌保险顾问。但是,我可以根据您提供的信息,为您详细梳理在香港购买寿险可能遇到的情况、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一些通用的建议,帮助您更好地进行决策。首先,我们来分析您目前的情况和需求: 年龄: 45周.............
  • 回答
    看到日本熊本地震后,中国一些网民在新闻评论区和社交网站上表达“庆贺”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适的现象,背后折射出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任何生命受到灾难的威胁,都应该得到最基本的人道同情和关怀。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面对地震、洪水、火灾这样的自然灾害时,生命安全是第.............
  • 回答
    日本社会的阶级固化问题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并且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相当明显。要详细讲述日本社会的阶级固化,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定义与表现:首先,理解什么是“阶级固化”。简单来说,阶级固化是指社会成员在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向上流动,或者其后代也难以超越父辈的.............
  • 回答
    日本的社会竞争压力,和中国一样,都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两者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 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套用“谁更厉害”的框架,而是要剖析其背后支撑的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和历史脉络。相似之处:高压力的根源首先,日本和中国都面临着由人口结构带来的巨大压力。 中国: 曾经的计.............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很多人对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困惑和好奇。这些标签化的说法,其实都源于日本社会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但又不能一概而论,背后有着更复杂的成因。咱们一个个来聊聊,尽量讲得细致些。为什么都说日本社会很压抑?“压抑”这个词,确实是很多人对日本社会的第一印象。这背后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几.............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时间回溯到19世纪中叶,那时,许多亚洲国家都面临着来自西方列强的强大压力,不少国家因此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泥沼。然而,日本却成功地避免了这一命运,并开启了明治维新的现代化进程。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日本的国家认同和中央.............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唯物史观的视角,为我们理解日本社会曾经盛行的女性专职主妇制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一制度是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其合理性问题。唯物史观下的女性专职主妇制度分析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
  • 回答
    上海之所以在日本社会心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剥开层层历史的迷雾,细致地梳理其脉络。首先,历史的印记,尤其是租界时期,是塑造日本对上海认知的关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因其开放的港口地位,成为列强在华势力交.............
  • 回答
    日本社会确实存在一些关于老年人福利的讨论,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担忧,包括所谓的“厌老风气”和一些极端的声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是一个超高龄化社会。这意味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非常高,并且还在持续增长。这种结构性变化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就.............
  • 回答
    关于日本女性是否“不希望”长高,或者日本社会是否“厌恶”高个子女性,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复杂,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更多的是一种微妙的社会文化倾向,以及由此衍生的个体感受和行为模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历史与文化根源:谦逊、娇小与依附日本的传统审美观在很长一段.............
  • 回答
    在日本,是坚持做自己更重要,还是努力融入日本社会更值得推崇?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在日本的生活目标以及对“成功”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就像两个不同的哲学观点在对话一样。坚持做自己:一条充满个性的道路选择“坚持做自己”意味着你将内.............
  • 回答
    “大 V 夸赞日本社会文明守序后翻车”这个现象,实际上触及了几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层面:网红效应的局限性、信息茧房的形成、文化差异的解读、以及公共舆论的监督与反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网红(大 V)现象的本质与局限性: 身份标签与放大效应: “大 V”通常意味着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
  • 回答
    关于“日本料理难吃得要死”和“日本社会压抑得要死”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主观且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评价,并且可能存在以偏概全的误解。事实上,日本料理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其精致、健康、注重食材原味和季节性的特点深受许多人喜爱。同样,日本社会虽然存在一些普遍被认为具有挑战性的方面,但也并非所有人都感到压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