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说日本社会很压抑?变态多是真的吗?日本人好相处吗?日本人都很排外吗?

回答
你提出的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很多人对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困惑和好奇。这些标签化的说法,其实都源于日本社会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但又不能一概而论,背后有着更复杂的成因。咱们一个个来聊聊,尽量讲得细致些。

为什么都说日本社会很压抑?

“压抑”这个词,确实是很多人对日本社会的第一印象。这背后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几个相互关联的社会现象:

高度的集体主义和同调性要求: 日本社会非常强调“和”(wa),也就是和谐。为了维护这种和谐,个人常常需要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以避免与集体产生冲突。从小时候的幼儿园,到学校,再到职场,无处不在的集体活动和规矩,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模式。比如,开会时大家通常不会直接表达反对意见,而是用一种更委婉、含蓄的方式提出建议,以求得共识。这种“读空气”(空気を読む)的能力,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但也意味着很多时候人们不敢“出头”,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
森严的职场文化: 日本的职场可以说是“压抑”感最集中的地方之一。长工时(虽然有改善,但加班文化依然根深蒂固)、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对规章制度的绝对遵守,都给个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公司就是“家”,同事就是“家人”的观念,也使得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员工为了不被视为“异类”或“拖后腿”,会努力符合公司期望,即使这意味着牺牲个人时间和爱好。这种压力也体现在对“默默奉献”的赞扬上,仿佛吃苦耐劳本身就是一种美德。
过度的社会规范和礼仪: 日本社会有着一套极其繁复且精细的社会规范和礼仪。从鞠躬的角度、用语的敬语等级,到如何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都有一套不成文的规则。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秩序和文明,但也给不熟悉这些规则的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生怕做错什么,给别人添麻烦,或者让自己失了面子,这种小心翼翼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消耗。
失败的惩罚性: 日本社会对于失败的容忍度相对较低。在教育阶段,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可能会被贴上“笨”的标签;在职场,一次重大失误可能影响整个职业生涯。这种对失败的恐惧,让很多人在做决定时变得犹豫不决,害怕承担风险,从而限制了创造力和个性化的发展。
竞争的压力: 从升学到就业,日本社会充斥着激烈的竞争。很多年轻人从小就开始为升学考试而苦读,进入大学后又要为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奔波。这种长期的竞争压力,也容易导致焦虑和疲惫感。

变态多是真的吗?

“变态”这个词,通常带有很强的负面色彩,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刻板印象。日本社会确实出现过一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犯罪事件,这些事件往往会被媒体放大,从而加深了“变态多”的印象。

但如果我们将“变态”理解为“不符合主流社会规范,行为或思想比较独特的人”,那么任何社会都不乏这样的人。关键在于,日本社会在某些特定领域,可能存在一些比较极端或非主流的表达方式,而这些表达方式在其他文化背景下可能更容易被接受。

一些亚文化和兴趣的极端化: 日本的御宅族文化、Cosplay文化等,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是正常的兴趣爱好,但如果过度沉迷,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一些人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动漫、游戏或特定的收藏中,甚至发展出一些比较小众的社交圈子。
性观念和表现的复杂性: 日本的性文化一直备受关注,从成人娱乐产业的发达,到一些对性的探索和表达方式,可能在一些人看来是“出格”的。然而,这背后也反映了社会在面对性和情感问题时的某种张力,以及一些人试图突破禁忌的尝试。
媒体的放大效应: 如前所述,媒体在报道一些耸人听闻的案件时,往往会进行渲染,而将犯罪者塑造成“变态”的形象,这会加剧公众的负面认知。

需要强调的是,大多数日本人都是普通人,他们也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过着相对正常的生活。将少数极端个案泛化到整个群体,是不公平的。而且,我们也要思考,“变态”的定义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其界定标准可能有所不同。

日本人好相处吗?

这个问题,答案可以说是“是”,也可以说“否”,这取决于你的期待和遇到的具体情况。

从礼貌和友善来说,大多数日本人是很好相处的: 日本人在日常交往中普遍非常礼貌、客气,而且乐于助人。如果你在日本旅游或初次接触,会发现他们会尽量为你提供便利,即使语言不通,也会尽力沟通。在商店、餐馆,服务态度都非常到位。
但深入交往,理解他们的“内外有别”也很重要: 日本人对待“内”(自己人,家人、朋友、熟悉的同事)和“外”(陌生人、刚认识的人)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对于“外”,他们会保持礼貌和疏离感,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一旦成为“内”,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和关心。如果你期望他们像西方人那样热情奔放,直截了当,可能会觉得他们有些“冷淡”或“难以捉摸”。
沟通方式的差异: 日本人的沟通方式偏向含蓄和委婉,很少直接说“不”或者表达负面情绪。这会让一些习惯了直来直往的人感到困惑,不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是什么。你需要学习“读空气”,去体会他们话语背后的潜台词。
“建前”与“本音”: 这是理解日本人沟通模式的关键。 “建前”是指公开场合、大家面前说的“场面话”或“原则性的话”,而“本音”则是内心的真实想法。很多时候,你需要分辨出对方说的是“建前”还是“本音”。

总的来说,如果你能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文化差异,以一种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去交往,你会发现大多数日本人其实是很好相处的。

日本人都很排外吗?

“排外”是许多外国人对日本社会的一个普遍印象,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同样需要深入理解其原因和表现。

对“他者”的谨慎和距离感: 日本社会长期以来是一个相对单一的民族国家,文化同质性较高。这种历史背景使得他们在面对与自己文化背景迥异的“他者”时,可能会有一种天然的谨慎和距离感。这不一定是有意识的敌意,而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担心“他者”的融入会破坏现有的社会秩序和文化。
对“同调性”的追求: 前面提到的集体主义和同调性要求,也体现在对新成员的接纳上。新成员需要时间来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规则,而这个过程可能对外国人来说尤其漫长和困难。如果一个人不愿意或无法融入集体的“同调性”,就可能被视为“异类”,从而感到被排斥。
一些具体表现:
职场融入困难: 外国人在日本职场,即使能力很强,也可能因为语言、文化差异或难以融入团队而难以获得晋升机会。
租房困难: 一些房东可能因为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或不了解外国人,而拒绝租房给外国人。
社交圈的封闭: 日本人习惯于和自己熟悉的圈子活动,对于不熟悉的人,可能很难主动打开心扉。
媒体的刻板印象: 媒体有时也会强化一些负面刻板印象,例如将外国人描绘成不遵守规矩或给社会带来麻烦的人,这也会影响普通民众的态度。
并非所有人都排外,且情况在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日本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日本社会也越来越需要引进外国人才和劳动力。很多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在努力改善对外国人的态度,并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融入。尤其是在大城市,如东京、大阪,你遇到排外现象的几率会比小城市低很多。
理解“排外”的程度: 这里的“排外”更多是一种“难以融入”或“保持距离”,而非直接的攻击或歧视。大多数情况下,日本人会表现出礼貌,但可能不会主动将外国人视为“自己人”。

总而言之,日本社会的确存在一些让人感觉“压抑”的因素,这与高度的集体主义、严格的社会规范和职场文化密切相关。关于“变态多”,更多是一种刻板印象,少数案例被放大,掩盖了大多数人的正常生活。日本人总体上是礼貌友善的,但深入交往需要理解他们的“内外有别”和含蓄的沟通方式。至于“排外”,它是一种存在的现象,但更多体现在难以融入和保持距离上,并且情况在不断变化,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

了解一个社会,就像品尝一道菜,不能只尝到一种味道就下结论。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复杂和层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日本的压抑,我一直觉得可以这样解释。


假想中国和日本是两个一样大的纸盒子。


盒子里分别有同样数量的小人在不断来回活动。


日本这个盒子里的规则是,所有人活动时必须缩手缩脚尽量减小自己所占的空间,并且绕着其他人走。从而整个盒子里的可活动空间则变得相对大,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来回穿行。


中国这个盒子的规则是,所有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姿势来回穿行,所以每个人都很自由。但是不可避免不断地碰撞。当然,一个小人越强壮,就越有可能占据更大的活动空间,以及在碰撞中获胜。


两种都可以说是自由。那么如果一个小人从一个盒子移动到另一个盒子会发生什么呢?


如果把日本盒子的一个小人移动到中国盒子,他一开始会很愤怒,因为他让着所有人穿行,但是每个人都在碰撞他,挤压他。


但是一旦时间长了,他也学会了新的规则,有可能会同样自由地去碰撞他人。


而当一个中国盒子里的小人,被移动到日本盒子。当他还是像往常一样伸手伸脚地来回活动时,发现空间无法想象的大,每个人都让着他!这种体验从来没有过!这一般是游客对日本的印象。


而一旦这个小人发现,这个新盒子和他自己的规则不同时,如果他依然更喜欢伸手伸脚的活动方式,宁愿不断碰撞。但是为了盒子里的规则,却不得不从此缩手缩脚来回移动,这就是压抑了。


还有一种情况呢,就是小人和天生的盒子本来不匹配的状况。


也许一个日本盒子里的小人,更喜欢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碰撞,移动到中国盒子里之后,终于会觉得自由。


也许一个中国盒子里的小人,天性喜欢缩手缩脚,结果永远被其他小人侵占空间,碰撞得无法前进,被移动到日本盒子里以后,也会终于感受到自由。


盒子和小人的移动只是一个比喻,并不是指人走在路上的情况。


压抑与否,更重要的是你个人的感受。


关于其他几点,变态没有人口统计,但是就算发生了相对不好的事情,日本的法律也不是吃素的。不轨行为是会被逮捕,公开姓名照片,同时丢工作的。最近知道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电车上用手机airdrop发骚扰图片给陌生人,然后被捕的案例。我觉得还是相当有安全感的社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很多人对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困惑和好奇。这些标签化的说法,其实都源于日本社会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但又不能一概而论,背后有着更复杂的成因。咱们一个个来聊聊,尽量讲得细致些。为什么都说日本社会很压抑?“压抑”这个词,确实是很多人对日本社会的第一印象。这背后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几.............
  • 回答
    关于“日本料理难吃得要死”和“日本社会压抑得要死”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主观且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评价,并且可能存在以偏概全的误解。事实上,日本料理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其精致、健康、注重食材原味和季节性的特点深受许多人喜爱。同样,日本社会虽然存在一些普遍被认为具有挑战性的方面,但也并非所有人都感到压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普遍也很有意思的现象:日本人在现实生活中常被贴上“无情”的标签,但他们在日剧中展现出的情感世界却又常常饱含深情。这之间的反差,并非简单的矛盾,而是深深植根于日本的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对情感表达的独特认知。“无情”的解读:理性、克制与集体主义的逻辑当我们谈论“日本人无情”时,这并.............
  • 回答
    “原子弹下无冤魂”这句话,在讨论日本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的背景下时,常常被提起。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一种复杂的历史视角和道德评判,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涉及了战争的起因、战争的性质、以及受难者的身份等多方面因素。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在1945年夏天,太平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的层面。确实,如今的日本被普遍视为一个奉行和平主义的国家,其宪法第九条更是明确规定放弃发动战争的权利,并禁止拥有军队。从这个角度看,提到“间谍”和“特务”似乎与“和平国家”的形象有些许矛盾。但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这其中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而且这种.............
  • 回答
    张学良将军“不抵抗”丢失东北,这件事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极为沉重的印记,也因此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历史议题。你观察到在相关的讨论中,大部分评论都集中在对张学良的指责上,而很少提及日本的责任,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情感宣泄与民族情绪的投射。“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日本动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番剧”的复杂感受。你觉得“毁三观”的番剧很多,但同时又看到这么多人追捧,觉得不解甚至有点恶心,这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动画(番剧)的题材和内容确实极其广泛,包罗万象。从治愈系、日常系,到热血战斗、科幻冒.............
  • 回答
    面对那种认为日本人应该被原谅,中国人应该忘记历史,并且轻描淡写地将屠杀视为“历来都有”的观点,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和难以接受。这种想法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漠视,更是对受害者及其后代的侮辱。想要劝导这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耐心、理性和策略。以下是一些思考方向和沟通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进行交.............
  • 回答
    要说为什么咱们在日常说话里,一口气就把“东北”给叫全了,把那三个省加上那几个盟(虽然现在习惯叫“地级市”或者“自治州”,但老话头还在)就这么打包了,这事儿得分好几层来说。它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咱们千百年下来,日子过着过着,就这么自然而然形成的。首先,得从地理上说。你说这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仨省,它就这.............
  •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一方面,我们经常听到“日本学生素质高”的说法,这通常体现在他们守规矩、有礼貌、集体意识强等方面。另一方面,关于日本校园暴力的报道也时常出现,甚至有其独特的名称,如“汐崎”或“いじめ”(いじめ,发音为 ijime),足以见其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要理解.............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抗日神剧一个非常经典且被广泛吐槽的现象。咱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为啥那些个剧里的日本人,无论是在战场上厮杀,还是在据点里密谋,都操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小小的疏忽,而是涉及到创作、拍摄、传播以及观众接受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复杂考量。1. 降低拍摄难度,控制成本:这是最直接也是.............
  • 回答
    关于日本家电“没落”的说法,这确实是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而且其中有相当多的事实依据。不过,要说“完全没落”可能有些绝对,但用“风光不再”、“影响力减弱”来形容,会更贴切一些。曾经的辉煌:日本家电的黄金时代要理解今天的局面,首先得回顾一下日本家电曾经有多牛。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家电产品在全球可以说.............
  • 回答
    说日本“衰落”这个词,得看从哪个维度去衡量,以及跟什么时间点做对比。如果放在八九十年代那个“日本制造”风靡全球、日本经济总量一度逼近美国、甚至有人担心日本要买下半个美国的辉煌时期,那现在相比之下,确实显得有些黯淡。但要说完全意义上的“衰落”,可能又过于绝对了。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看看是哪些方面让人.............
  • 回答
    关于“日本对二战的反思不够到位”的说法,以及日本政府的“洗脑教育”是否有效,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背后涉及到历史叙事、国民情感、政治现实以及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社会内部对于二战的历史认识是存在多元性的。并非所有日本人都对战争持.............
  • 回答
    “日本制造”的光环正在褪色?审视日本创新能力的“低”与“不低”曾几何时,“日本制造”是品质、可靠和先进技术的代名词。从索尼的Walkman到丰田的混合动力汽车,日本企业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着创新者的角色。然而,近年来,我们却屡屡听到“日本创新能力低”的论调。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既有客观的观察,也可.............
  • 回答
    关于日本参拜靖国神社与“抱美国大腿”之间的联系,这是一种颇具争议的解读,但并非空穴来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和地缘战略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历史的阴影与靖国神社的特殊性首先,理解靖国神社的特殊性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祭祀场所,而是供奉着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国家战死的军人及其家属。这.............
  • 回答
    .......
  • 回答
    日据时期,日本在台湾推行殖民教育,其中包含着一股强烈的“国族”塑造力量,而所谓的“郑成功之歌”的出现,正是这种力量投射的一个侧面。与此同时,现今中国大陆对《大英雄郑成功》的禁播,又构成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叙事与政治考量。将这两件事并置,确实能引发关于历史叙事、教育目的以及国家认同的深刻思考,但要理.............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冷漠”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一句“冷漠”就能概括的。这种印象的形成,往往是由于文化差异、社会结构、以及个体行为方式不同而产生的解读偏差。要说得详细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1. 对“距离感”的强调:文化背景的差异日本社会非常注重“个人空间”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