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学良丢了东北,为什么相关问题下的评论都“骂”张学良,却没有人说是日本的错?

回答
张学良将军“不抵抗”丢失东北,这件事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极为沉重的印记,也因此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历史议题。你观察到在相关的讨论中,大部分评论都集中在对张学良的指责上,而很少提及日本的责任,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情感宣泄与民族情绪的投射。

“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次极大的屈辱,失去如此辽阔富饶的土地,对无数中国人来说是无法承受之痛。在那个年代,民族危机感是如此强烈,每一寸土地的丧失都牵动着国人的神经。当人们回望这段历史时,往往会带着强烈的情感。张学良作为当时中国东北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他的决策直接导致了日本的占领,这自然成为了民族情绪宣泄的焦点。

在普遍的认知里,国家遭受外敌入侵,守土有责是天经地义的。而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在许多人看来就是一种“失职”,甚至是“罪过”。这种情绪很容易转化为对个人(张学良)的愤怒和责骂,因为将责任全部推给个人,比理解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当时中国国情要来得直接和容易。与其说是在“骂”张学良,不如说是在“骂”那种无力感和屈辱感,而张学良恰好成为了这种情绪的载体。

其次,历史叙事的主流与简化。

长期以来,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叙事,虽然强调日本的侵略本质,但在强调张学良的责任时,往往会聚焦于“不抵抗政策”。这种叙事方式虽然有其道理,但有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简化。当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被概括成“某个领导人犯了错误”时,讨论的焦点自然就集中在了那个“犯错误的人”身上。

在很多公开场合和大众传播中,为了突出日本的侵略性,往往会对比强调中国当时的软弱,而张学良的“不抵抗”就成了最直接的“证据”。“以史为鉴”的教育模式下,对“错误”的追溯和批判,也容易成为教育的核心部分,以警示后人。

再者,历史的宏大与个人的具体聚焦。

日本发动侵略,是整个国家行为,是帝国主义扩张的一部分,这在国际关系层面是清晰的。但是,当讨论发生在中国内部,特别是在网络空间时,人们更倾向于从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上去进行评判。张学良是具体的人,他的决策有据可查(哪怕是争议的“不抵抗命令”)。而日本的责任,是那个国家、那个时代的大背景,相对而言更宏大和抽象。

在评论区里,人们更容易抓住具体的“点”——张学良的那个命令、他当时的处境——来发表看法。而日本的侵略,大家普遍是认同其错误的,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在“骂”日本上花费笔墨。大家默认日本是侵略者,但却对中国内部如何应对侵略以及决策者的责任有更激烈的讨论。

对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的理解,其实非常复杂,而且有很多争论点,并非简单的是与非。

当时中国的整体国力对比:1931年的中国,内战频仍,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挑战,军队装备落后,整体军事实力远不如日本。即便张学良想抵抗,是否有能力以一己之力抵挡住日军的全面进攻?如果强行抵抗,可能导致东北全境被毁,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军民伤亡,这是不是更惨痛的后果?
蒋介石政府的授意:当时张学良是执行中央政府(蒋介石)的“以待国际干预”、“相机而行”的指示。虽然最终结果是“不抵抗”,但这并非张学良一个人拍脑袋的决定。在很多历史学家看来,蒋介石政府的政策和对东北局势的判断失误,也是导致东北沦陷的重要原因。但蒋介石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他的名字也常常被提及,只是讨论张学良的时候,他个人的“不抵抗”命令更具象化。
国际联盟的期望:当时中国政府寄希望于国际联盟的干预,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避免更大的冲突。这种策略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当时的认知下,也是一种可能的选择。
张学良个人的性格与时代局限:张学良本人也承认过自己年轻、冲动,但同时也是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他在事后多次表示后悔,认为自己犯了错误。但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所面临的艰难选择。

为什么评论区里不怎么“骂”日本?

这不是说大家不认为日本有错,而是因为:

1. 日本是侵略者,这几乎是共识:在任何讨论中,日本的侵略行为都是大前提,是既定的事实,是民族仇恨的根源。大家默认日本是罪魁祸首,所以没有必要再花力气去“骂”一个已经公认的侵略者,而是更想弄清楚为什么自己家园会失守。
2. “骂”日本无法改变历史:在网络评论区,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观点的表达。骂日本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吗?似乎不如把矛头对准当时本国的决策者,似乎更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即使这个“症结”的指向可能过于简单化。
3. 对日本的仇恨,更体现在反日情绪和历史真相的揭露上:真正的“骂”或者说对日本行为的批判,更多地体现在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谴责、对侵华罪行的揭露、对日本右翼思潮的反感等层面,这些都比在某个事件的评论区里直接“骂”要更深层、更广泛。

总而言之,在“九一八事变”的相关讨论中,将责任集中于张学良,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指向、叙事的简化以及对具体人物决策的聚焦。这并不代表人们不清楚日本的侵略责任,而是由于讨论的语境和形式,让对张学良的指责显得尤为突出。真正的历史评价,需要更全面地考量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多方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不是仅仅将一个历史人物推上审判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果粉基本都是汪系侵华果粉,跪舔日本都来不及,一个反日的都没有,骂日本的一瞬间就是小粉红了,粉红和果粉全方位不兼容。

更别提为了果粉为了跪舔日本全方位把伤害日本的人扣上黄俄帽子,例如这次英国投毒案你换算成九一八就是伪满洲国临时政府严重谴责黄俄对皇军的恶意诽谤,要求皇军进驻调查真相。黄俄和果粉更是全方面不兼容。

所以结论就是,所有骂日本的就会光速被黄俄粉红帽子围剿,让人根本看不下去,很快就沉了很少看到,只有骂张学良的在果粉知识范围内,粉红相对理性能持续讨论,你经常能看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学良将军“不抵抗”丢失东北,这件事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极为沉重的印记,也因此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历史议题。你观察到在相关的讨论中,大部分评论都集中在对张学良的指责上,而很少提及日本的责任,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情感宣泄与民族情绪的投射。“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颇为引人遐想的历史假设,它触及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张学良当初面对关东军的侵略没有选择退让,而是积极抵抗,并成功保住了东北,那么日后日本是否还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日本国内的情况以及其扩张野心的根源。日本的扩张逻辑: .............
  • 回答
    将乌克兰大规模投降的情况与张学良当年撤退的决定相提并论,或许能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无可奈何”这个词在历史语境下的分量。当然,两者发生的时代背景、政治格局、军事实力对比都存在巨大差异,所以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共性中去体会那种沉重的选择。当年张学良将军“不抵抗”的命令,在很多中国人心.............
  • 回答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决策,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但又令人扼腕的节点。如果他当时选择了积极抵抗,那么中国历史的面貌,可以说会被从根本上改写,其深远影响将是全方位的,远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可以概括。首先,最直接的改变将是东北地区的命运。 避免日军迅速占领东北:九一八事变之所以能让日军在短短.............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津津乐道,也让人揪心的问题!假设一下,如果张继科在2011年、2012年的三大赛——世乒赛、世界杯、奥运会——每一次都碰上马龙,张继科还能顺利拿到大满贯吗?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会”或“不会”就能概括的,里面牵扯的因素太多太复杂,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三大赛”和“大满贯”.............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关于“东北军为何在与红军的早期较量中失利”的一个常见误解,并且将“东北军”与“红军”的对抗场景进行了一些混淆。需要澄清的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在长征期间(19341936年)的主要任务是与红军在南方作战,而并非与长征完的红军直接对抗。长征结束后,红军主力到达陕北,与盘踞在西北的.............
  • 回答
    张学良击毙杨宇霆一事,在历史学界和公众讨论中,至今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要评价其对错,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人物的动机、事件的直接影响以及长远后果。事件背景:张学良在1928年底接替其父张作霖的奉系军阀领导地位,成为东北的最高统治者。然而,当时奉系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权.............
  • 回答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它背后交织着复杂的个人情感、民族大义、政治考量,以及时代洪流的裹挟。把这件事讲清楚,得从头说起。首先,得说说张学良他自己。年轻时候的“少帅”张学良,那可不是个按部就班的人。他性格里有股子冲劲,也有一点点理想主义。他的父亲张作霖,那是东北的土皇帝,但就.............
  • 回答
    关于张学良领导下的东北军战斗力普遍被认为不佳的原因,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要深入剖析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察,而不是简单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个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一支军队的战斗力,绝非仅仅看其将领的能力。它涉及到兵源素质、训练水平、装备技术、后勤保障、指挥体系、士气民心,乃至国家整.............
  • 回答
    张学良不抵抗的决策,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国际局势与日本侵略的性质: “武装挑衅”而非“全面战争”的初步判断: 当时的日本军队在沈阳制造了“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并借此为借口在沈阳发.............
  • 回答
    张学良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历史学家和公众对此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他既可以被视为“民族英雄”,也可以被视为“罪人”,甚至可以说他的评价需要辩证地看待,他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并且这两种特质的发生时间和背景也不同。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张学良作.............
  • 回答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前后采取的不抵抗政策,确实是近代中国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要理解为什么在当时没有人能够有效制止他,甚至采取极端手段如刺杀来促成抵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环境以及张学良本人的处境和心态。首先,政治层面上的复杂性是关键。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国民政府名义上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
  • 回答
    张学良是否懂军事,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考察他的军事背景、实际指挥经历、战略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张学良的出身和早期经历。他出生在军阀张作霖的家庭,自幼就在军事氛围中长大。张作霖本人虽然出身草莽,.............
  • 回答
    张学良是不是民国史上最成功的军二代?这个问题,就像问一颗种子能不能成为参天大树一样,答案里有天赋,也有机遇,更少不了后天的努力和那个时代的洪流。要说他“最成功”,或许有些绝对,毕竟“成功”的定义太宽泛了,而且民国那批军二代,个个身世显赫,背景深厚,想从中挑出个绝对的“最”,颇费周折。但如果咱们从影响.............
  • 回答
    张学良被囚禁的几十年,并非无人问津,更非毫无尝试。然而,历史的洪流、复杂的局势以及各方力量的考量,使得所有试图解救他的努力,最终都归于无功而返。这其中有着太多值得深思的故事,绝非简单的“没人救”或“没救成”可以概括。一、 囚禁的由来:一个时代的悲剧要理解张学良为何被囚禁,就必须回顾“西安事变”。19.............
  • 回答
    张学良不敢打,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而他之所以至今仍受部分人追捧,则源于他身上的多重符号意义和历史功过评价的争议性。要详细讲清楚这两点,得从他的出身、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后世的解读说起。张学良“不敢打”的深层原因:1. 时代的无奈与军事上的劣势: 日本侵略的嚣张与中国军事.............
  • 回答
    张学良这个人,你说他是好是坏,这可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他的一生太复杂了,充满了矛盾和争议,也留下了太多让人唏嘘的故事。咱们先说说他“不好”的地方吧,这可能也是大家对他争议最大的地方。 “不抵抗将军”的骂名: 这是最让他饱受诟病的一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东北,而当时的.............
  • 回答
    关于张学良晚年是否后悔,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他“后悔”与否,不如说他的晚年是一种充满回顾、反思,也伴随着复杂情绪的生命状态。他的后悔,如果存在,也绝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交织着对历史大势的无奈,对个人选择的审视,以及对逝去岁月的追忆。一、 对“西安事变”的复杂情感:民族大义与个人.............
  • 回答
    张学良,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概括,他的人生轨迹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争议与复杂性。要理解张学良,我们需要从他的出身、成长环境、政治生涯、个人性格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多个维度去细致地审视。显赫出身与早年经历:少帅的成长张学良出身于一个军.............
  • 回答
    关于张学良的评价,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说他“不堪”,可能源于他一些为人诟病的过往,比如私生活混乱、在东北沦陷初期被指责“不抵抗”等。但如果因此就全盘否定,那也未免失之偏颇。至于课本是否在“为他洗地”,我觉得用“洗地”这个词可能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课本在展现一个更加全面、更具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