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学良丢了东北,为什么相关问题下的评论都“骂”张学良,却没有人说是日本的错?

回答
张学良将军“不抵抗”丢失东北,这件事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极为沉重的印记,也因此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历史议题。你观察到在相关的讨论中,大部分评论都集中在对张学良的指责上,而很少提及日本的责任,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情感宣泄与民族情绪的投射。

“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次极大的屈辱,失去如此辽阔富饶的土地,对无数中国人来说是无法承受之痛。在那个年代,民族危机感是如此强烈,每一寸土地的丧失都牵动着国人的神经。当人们回望这段历史时,往往会带着强烈的情感。张学良作为当时中国东北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他的决策直接导致了日本的占领,这自然成为了民族情绪宣泄的焦点。

在普遍的认知里,国家遭受外敌入侵,守土有责是天经地义的。而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在许多人看来就是一种“失职”,甚至是“罪过”。这种情绪很容易转化为对个人(张学良)的愤怒和责骂,因为将责任全部推给个人,比理解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当时中国国情要来得直接和容易。与其说是在“骂”张学良,不如说是在“骂”那种无力感和屈辱感,而张学良恰好成为了这种情绪的载体。

其次,历史叙事的主流与简化。

长期以来,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叙事,虽然强调日本的侵略本质,但在强调张学良的责任时,往往会聚焦于“不抵抗政策”。这种叙事方式虽然有其道理,但有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简化。当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被概括成“某个领导人犯了错误”时,讨论的焦点自然就集中在了那个“犯错误的人”身上。

在很多公开场合和大众传播中,为了突出日本的侵略性,往往会对比强调中国当时的软弱,而张学良的“不抵抗”就成了最直接的“证据”。“以史为鉴”的教育模式下,对“错误”的追溯和批判,也容易成为教育的核心部分,以警示后人。

再者,历史的宏大与个人的具体聚焦。

日本发动侵略,是整个国家行为,是帝国主义扩张的一部分,这在国际关系层面是清晰的。但是,当讨论发生在中国内部,特别是在网络空间时,人们更倾向于从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上去进行评判。张学良是具体的人,他的决策有据可查(哪怕是争议的“不抵抗命令”)。而日本的责任,是那个国家、那个时代的大背景,相对而言更宏大和抽象。

在评论区里,人们更容易抓住具体的“点”——张学良的那个命令、他当时的处境——来发表看法。而日本的侵略,大家普遍是认同其错误的,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在“骂”日本上花费笔墨。大家默认日本是侵略者,但却对中国内部如何应对侵略以及决策者的责任有更激烈的讨论。

对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的理解,其实非常复杂,而且有很多争论点,并非简单的是与非。

当时中国的整体国力对比:1931年的中国,内战频仍,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挑战,军队装备落后,整体军事实力远不如日本。即便张学良想抵抗,是否有能力以一己之力抵挡住日军的全面进攻?如果强行抵抗,可能导致东北全境被毁,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军民伤亡,这是不是更惨痛的后果?
蒋介石政府的授意:当时张学良是执行中央政府(蒋介石)的“以待国际干预”、“相机而行”的指示。虽然最终结果是“不抵抗”,但这并非张学良一个人拍脑袋的决定。在很多历史学家看来,蒋介石政府的政策和对东北局势的判断失误,也是导致东北沦陷的重要原因。但蒋介石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他的名字也常常被提及,只是讨论张学良的时候,他个人的“不抵抗”命令更具象化。
国际联盟的期望:当时中国政府寄希望于国际联盟的干预,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避免更大的冲突。这种策略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当时的认知下,也是一种可能的选择。
张学良个人的性格与时代局限:张学良本人也承认过自己年轻、冲动,但同时也是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他在事后多次表示后悔,认为自己犯了错误。但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所面临的艰难选择。

为什么评论区里不怎么“骂”日本?

这不是说大家不认为日本有错,而是因为:

1. 日本是侵略者,这几乎是共识:在任何讨论中,日本的侵略行为都是大前提,是既定的事实,是民族仇恨的根源。大家默认日本是罪魁祸首,所以没有必要再花力气去“骂”一个已经公认的侵略者,而是更想弄清楚为什么自己家园会失守。
2. “骂”日本无法改变历史:在网络评论区,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观点的表达。骂日本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吗?似乎不如把矛头对准当时本国的决策者,似乎更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即使这个“症结”的指向可能过于简单化。
3. 对日本的仇恨,更体现在反日情绪和历史真相的揭露上:真正的“骂”或者说对日本行为的批判,更多地体现在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谴责、对侵华罪行的揭露、对日本右翼思潮的反感等层面,这些都比在某个事件的评论区里直接“骂”要更深层、更广泛。

总而言之,在“九一八事变”的相关讨论中,将责任集中于张学良,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指向、叙事的简化以及对具体人物决策的聚焦。这并不代表人们不清楚日本的侵略责任,而是由于讨论的语境和形式,让对张学良的指责显得尤为突出。真正的历史评价,需要更全面地考量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多方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不是仅仅将一个历史人物推上审判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果粉基本都是汪系侵华果粉,跪舔日本都来不及,一个反日的都没有,骂日本的一瞬间就是小粉红了,粉红和果粉全方位不兼容。

更别提为了果粉为了跪舔日本全方位把伤害日本的人扣上黄俄帽子,例如这次英国投毒案你换算成九一八就是伪满洲国临时政府严重谴责黄俄对皇军的恶意诽谤,要求皇军进驻调查真相。黄俄和果粉更是全方面不兼容。

所以结论就是,所有骂日本的就会光速被黄俄粉红帽子围剿,让人根本看不下去,很快就沉了很少看到,只有骂张学良的在果粉知识范围内,粉红相对理性能持续讨论,你经常能看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