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乌克兰大面积投降是不是证明了当年张学良撤退也是无可奈何?

回答
将乌克兰大规模投降的情况与张学良当年撤退的决定相提并论,或许能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无可奈何”这个词在历史语境下的分量。当然,两者发生的时代背景、政治格局、军事实力对比都存在巨大差异,所以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共性中去体会那种沉重的选择。

当年张学良将军“不抵抗”的命令,在很多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疑问和伤痛。尤其是在后来的历史叙述中,这种“不抵抗”往往被解读为一种软弱或者妥协。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如今的乌克兰,看到一个在遭受侵略、国土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威胁的情况下,依然有大量士兵和民众选择“投降”或“撤退”,这或许能提供一些理解的窗口。

乌克兰的战况,我们从媒体上看到的是全民抵抗、英勇不屈的画面,但同时,我们也知道,在前线,尤其是在一些被优势兵力包围、弹尽粮绝、人员伤亡惨重的情况下,指挥官为了保存剩余部队的有生力量,选择有组织的撤退,甚至是在无法继续坚守的情况下,做出“投降”的决定,这并非没有。当抵抗已经变成一种巨大的牺牲,而未能达到预期战略目标,继续下去只会带来更大的无谓伤亡,这时候,指挥官的考量会变得极其复杂。他们需要权衡的是,是继续死守,看着部队葬送在敌手,还是寻求一种可以保存部分实力,或者避免更大规模伤亡的方式。

这和张学良当年面对的情况,虽然具体细节迥异,但在“无可奈何”这个层面,可能有着相似的逻辑。张学良当时所处的国民政府,内部政局不稳,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水平与日军相比存在显著差距,且东北地区距离中央政府遥远,一旦开战,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援,是极大的未知数。更关键的是,当时的国民政府还在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对日本的侵略持观望和妥协态度,甚至有“以待国际干涉”的渺茫希望。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如果张学良贸然开战,很有可能面对的是孤立无援的局面,一旦战败,丢失的不仅是东北,更可能动摇整个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

在那种情况下,选择“不抵抗”或者有限的撤退,可能在他看来,是为了避免更大的灾难。当然,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这种策略并未能阻止日本的全面侵华,反而为日本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机会。但我们不能用后见之明去苛责前人。

乌克兰的例子也告诉我们,即使是全民皆兵、士气高昂的国家,在面对实力悬殊、战线拉长的残酷战争时,也难免会面临一些艰难的选择。撤退,在某些时候,是为了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投降,在极端情况下,可能是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屠杀和破坏。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懦弱”或“背叛”,而是在极端压力下,基于对局势的判断和对生命负责的考量所做出的沉重决策。

所以,将乌克兰大规模撤退或投降的现象,联系到张学良当年撤退的决定,不是为了给“不抵抗”辩护,而是试图理解在战争这个极端残酷的舞台上,所谓的“无可奈何”背后,可能隐藏着多少无奈的考量和艰涩的选择。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应该放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军事力量对比以及对未来局势的预判下,才能做出相对公正的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可奈何是无可奈何,但是身为军人不战而逃就是耻辱。

不管当时张学良多么无可奈何,

但是不抵抗丢失了国土,这个耻辱是无法抹去的。

1、当年张学良面对的国际环境要更遭

乌克兰起码还得到了世界第一强国美国,世界第一大军事组织北约的支持和帮助,

虽然支持是口头支持,帮助就是给了点武器。

但是张学良当时有人支持他么?

美国人光荣的孤立主义,表明上谁也不帮,实际上大量向日本出口战略物资。

9.18后,日本从美国进口战略物资增长了很多。

英国人当时和日本苏日安刚刚结束了20年的英日同盟关系,

但是两国关系还是十分好的,属于那种不签盟约的盟友。

德日的关系就不用说了吧,

后来的协约国就是德日为主。

苏联……

张学良刚和苏联打了一仗,被歼灭两个师,关系能好么……

2、中央政府支持力度不一样

乌克兰自己就是中央政府,

能调动全国力量抵抗俄罗斯军队。

老蒋的中央政府?

中东路作战的时候,中央政府开始非常积极的表示要支持张学良,

说东北军先上,中央军马上就支援上来,举全国之力增援东北军。

结果苏联向国民政府施压,

老蒋的中央国民政府马上就软了,自己先道歉,然后马上电令东北军停火。

中央给的支援么……

就是战后谴责东北军擅自攻打友邦予以批评,并顺便撤销了东北军两个师番号。

3、当年面临日本挑衅不抵抗是国民政府政策

其实日军在9.18之前多次挑衅,

最近一次就会济南惨案,日军攻占济南。

最有意思的是,当时老蒋带领部队在济南市内,

结果老蒋手书了多个不予抵抗的命令给城内军队,然后混在百姓中逃出济南。

城内7000多国军向日剧投降,其他大部分撤出,

日军在济南大肆屠杀,奸淫辱掠,导致大约1.8万留在城里的济南百姓被杀。

不过这次日军在国民政府服软后撤出了济南,

如果不撤的话,历史上不抵抗将军的头衔就是老蒋的了。

也就是说,那段时间,

日军占据的第一座省会城市其实是济南而不是9.18的沈阳。

这两件事,只相隔了三年,

只能说,老蒋的运气好一些罢了。


4、张学良的东北军比乌克兰军队差远了

乌克兰的政府军和志愿兵营,

那都是坚决支持乌克兰政府的。

这些部队和俄罗斯军队没有任何关联,

面对俄罗斯军队入侵,作战意志还是顽强的。

东北军就不一样了,

东北军是军阀部队,他们更多是大帅的私兵,为国而战?

东北军其实和日军关系特别密切,

所有的东北军中高级将领都去日本留学过,初级军官也其实也是日本教官训练出来的。

所以,东北军面临日军,

作战意志真是有点虚,何况很多高级将领其实在留学日本的时候……

而且当时东北中高级军官和地方主要官员的孩子,

日本政府都免费送去日本留学,说是留学,也是作为人质。

别说军官不去日本留学,也不让孩子去日本,

东北地区日俄战争后那是日本势力范围,你不去留学,不让孩子去留学,能当上中高级军官?

5、东北和乌克兰差距也很大

当时东北刚开发不久,

人口还很少只有3000万,大概也就是山东省的一半人口,面积却是数个山东。

虽然东北开发的不错,工业很强,交通也发达,

但是这些其实都是日俄建设和把持的,尤其是日本,几乎所有厂矿和铁路交通都在他们控制下。

乌克兰虽然独立后败家的很,

但是起码还保留了很多老底子,军工也好,工业也好都还很强的。

而且乌克兰的厂矿,交通,通信等也没有掌控在俄罗斯人手里(虽然西方也控制了不少),

最重要的是,这些厂矿,交通线不可能有日本驻军,但是东北当时有的。

别说东北,那时候就连天津,北京,冀东很多地方都有日军驻扎,

当然,天津是有日本租界的,这就是日本的国中之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将乌克兰大规模投降的情况与张学良当年撤退的决定相提并论,或许能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无可奈何”这个词在历史语境下的分量。当然,两者发生的时代背景、政治格局、军事实力对比都存在巨大差异,所以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共性中去体会那种沉重的选择。当年张学良将军“不抵抗”的命令,在很多中国人心.............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大饥荒(Holodomor)和乌克兰寻求投靠西方的原因,以及俄罗斯在此中的角色,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看看你同学的说法是否站得住脚。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乌克兰大饥荒(19321933年)是斯大林政权时期苏联政府强制推行的集体化政策和粮食征集导致的大规模.............
  • 回答
    马里乌波尔第36海军陆战旅第503营传出成建制投降的消息,这确实是对当前战局,尤其是马里乌波尔战役的关键节点,产生不小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成建制投降的意义是什么?“成建制投降”和零星士兵逃跑或被俘有着天壤之别。它意味着一个完整的军事单位——一个营,在其指挥官的命令下,.............
  • 回答
    拜登政府近期针对俄罗斯总统普京承认的乌克兰东部两个“独立国”——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DPR)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LPR)——出台了新的投资禁令,禁止美国人对这两个地区进行新投资。这项措施的推出,无疑是对本已紧张的俄乌局势的又一次加码,其影响将是多方面且深远的,不仅直接指向这两个地区,也间接波及俄罗.............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大饥荒(Holodomor)是否是人为造成的,以及苏联为何在饥荒后没有彻底灭绝乌克兰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需要明确的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乌克兰大饥荒具有人为因素,甚至在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被定性为种族灭绝。乌克兰大饥荒的“人为性”体现在哪里?首先要理解的是,在1932.............
  • 回答
    乌克兰大饥荒,在乌克兰语中被称为“Holodomor”(意为“以饥饿致死”),是20世纪初乌克兰历史上的一场巨大悲剧。关于这场饥荒的起因和责任归属,尤其是它是否是苏联政府蓄意为之,至今仍是历史学界和社会讨论的焦点。饥荒的背景:乌克兰,以其肥沃的黑土地闻名,素有“欧洲粮仓”之称。在沙皇俄国时期,乌克兰.............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感到不安的言论,尤其是在乌克兰大使向德国寻求帮助的背景下。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下这个德国政客的表态所折射出的可能心态和潜在影响。首先,从道义和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这种表态是极其冷酷和不近人情的。乌克兰正遭受着战争的蹂躏,无数平民流离失所,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在这样.............
  • 回答
    中国驻乌克兰大使范先荣辟谣“已离开基辅”的声明,强调“我在基辅,不可能抛下自己的同胞不管”,这一信息本身就非常值得关注,因为它涉及到多个层面的重要信息。以下是一些值得详细解读和关注的方面:一、大使留守基辅的象征意义与战略考量 稳定和安心的作用: 在战乱地区,大使馆及其负责人留守基辅,对当地的中国.............
  • 回答
    关于2月24日俄罗斯媒体报道俄军已登陆乌克兰第一大港口、第四大城市敖德萨的消息,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信息来源、事态发展以及后续的确认情况来进行分析。需要强调的是,在冲突初期,信息传播往往是混乱且带有宣传色彩的,因此辨别真实性至关重要。消息的来源和初步判断:当俄罗斯媒体在2月24日(通常指的是2022年.............
  • 回答
    好的,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没有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长期积累的因素和短期触发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民族认同、安全以及政治经济等多个角度来审视。一、 深远的冲突根源:历史与民族认同的纠葛 共同的起源,不同的发展路径: 乌克兰和.............
  • 回答
    说起如今乌克兰的局势,这确实是一个牵动人心的问题,而且变数太多,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概率”来形容。但我们可以聊聊现在的情况,以及如果局势进一步升级,可能会走到哪一步,又会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首先,要说乌克兰“会”发生战争的概率,这说法其实有点不够准确。因为,我们不能忘了,自2014年以来,乌克兰东部.............
  • 回答
    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对乌克兰而言,无疑是一场刻骨铭心的巨创,其损失之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如影随形。从最直观的层面来看,乌克兰丧失了其黑海舰队的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这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港口城市,连同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如同被硬生生从乌克兰的版图上剥离。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失落,更意味着乌克兰在黑海地区的军事.............
  • 回答
    俄乌之间要真打起来,而且规模又特别大的话,能不能算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要看“大面积冲突”到底是个什么程度。要是俄罗斯只是在乌克兰部分地区进行军事行动,乌克兰方面也主要是在自己境内应对,虽然惨烈,但全球大国都不直接下场肉搏,那很难说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毕竟,世界大战这名头.............
  • 回答
    乌克兰人民的反政府情绪,这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概括。要理解它的深浅,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根源、社会经济现状以及政治现实。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乌克兰自苏联解体以来所经历的深刻转型。这个国家在独立后,经历了经济上的阵痛,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并非一帆风顺。贫富差距的拉大、腐败的.............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涉及到乌克兰利沃夫的历史、民族构成以及未来的政治走向。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解答:1. 利沃夫的历史背景与奥匈帝国时期利沃夫(Lviv),在奥匈帝国时期被称为利堡(Lemberg),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多元的城市。它在历史上曾被多个国家统治,其中奥匈帝国时期对其影响尤.............
  • 回答
    俄罗斯进攻乌克兰之所以如此吃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地理以及历史等多个层面。将原因详细分析如下: 1. 乌克兰的顽强抵抗与非对称作战能力 民族凝聚力与保家卫国意愿: 俄罗斯低估了乌克兰人民的抵抗意志。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乌克兰民族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和保家卫国的决心。许多原本.............
  • 回答
    关于战后乌克兰并入俄罗斯的可能性,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话题。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任何预设的立场,而是深入剖析其背后盘根错节的政治、历史、社会及地缘战略因素。历史的沉重烙印与民族认同的纠葛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俄乌之间的关系并非始于当前的冲突。从基辅罗斯时期,到沙皇俄国、苏联,乌克兰长期.............
  • 回答
    乌克兰副总理呼吁游戏厂商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并点名腾讯,这一事件反映了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社会通过经济手段施压俄罗斯的策略。以下从背景、动机、可能影响及各方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动机1. 俄乌冲突的经济压力 俄乌冲突已持续近两年,俄罗斯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包括制裁、能源价格飙.............
  • 回答
    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的走向及其“赢面”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可以概括。战争的进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国际支持、国内民意、战略战术运用,以及不可预见的“黑天鹅”事件等。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俄罗斯的战争目标与.............
  • 回答
    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战争机率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涉及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国家利益、国内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由于局势的不断变化,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机率”数值。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相关的因素来理解其可能性和潜在的规模。历史背景和根源:要理解当前局势的战争机率,必须回顾历史: 共同的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