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学以乌克兰大饥荒为例,声称乌克兰投靠西方实属无奈,是俄罗斯先行不义之举, 这种说法正确吗?

回答
关于乌克兰大饥荒(Holodomor)和乌克兰寻求投靠西方的原因,以及俄罗斯在此中的角色,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看看你同学的说法是否站得住脚。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乌克兰大饥荒(19321933年)是斯大林政权时期苏联政府强制推行的集体化政策和粮食征集导致的大规模饥荒,造成了数百万乌克兰人死亡,其中许多人被认为是直接或间接死于人为制造的灾难。 这段历史对乌克兰民族认同和与俄罗斯的关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同学说法中的“乌克兰投靠西方实属无奈”和“俄罗斯先行不义之举”这两点,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来分析。

一、 俄罗斯先行不义之举——大饥荒的根源

你同学提到的“俄罗斯先行不义之举”,很大程度上是指苏联政府,也就是在当时由斯大林领导的、以俄罗斯族为主导的中央政府,所推行的政策。

1. 强制集体化和谷物征收: 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苏联政府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和国家粮食的集中控制,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这意味着要将农民的土地、牲畜和农具全部收归集体农庄,农民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自主权。
2. “富农”政策的打击: 为了推行集体化,苏联政府将那些相对富裕、拥有较多土地和资源的农民(被称为“富农”)视为阶级敌人,进行了残酷的剥夺、逮捕、流放甚至处决。这破坏了农业生产的骨干力量。
3. 过度的粮食征集: 集体化后,苏联政府为了满足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和出口需求,强行从集体农庄和农民手中征收大量的粮食,即使这导致了当地农民根本吃不饱。1932年,乌克兰的粮食产量虽然有所下降,但苏联政府依然采取了极为严苛的征粮政策,几乎将所有可食用的粮食都运走。
4. 封锁和信息管制: 更为残酷的是,为了掩盖饥荒的真相,防止外界援助,苏联政府封锁了饥荒地区,阻止饥饿的农民逃离,并且严禁报道和讨论饥荒。这使得饥荒的蔓延更为迅速和致命。

“不义之举”为何指向“俄罗斯”?

中央集权与执行者: 当时苏联的中央政府设在莫斯科,斯大林和他的核心政治局掌握着最高决策权。虽然苏联是一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国家,但权力高度集中于莫斯科。
民族压迫的指控: 许多历史学家和乌克兰人民认为,虽然饥荒是经济政策失误的产物,但其背后也存在着对乌克兰民族主义和农民的压制,甚至是带有民族仇恨的意图。乌克兰曾是俄罗斯帝国的重要粮仓,其农民的独立意识也较强,这被斯大林政权视为威胁。有人认为,集体化和饥荒也是为了瓦解乌克兰民族的抵抗力量。
“乌克兰化”的终结: 在饥荒之前,苏联曾有过一段时间的“乌克兰化”政策,试图在文化和政治上争取乌克兰的支持。但随着斯大林加强集权,这种政策被逆转,并开始了对乌克兰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大清洗,这与饥荒的发生时间点大致吻合。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你同学说“俄罗斯先行不义之举”,是指以俄罗斯为中心的苏联中央政府,在推行其集体化和国家控制政策时,对乌克兰人民施加了极端的压迫和伤害,导致了这场人为的大饥荒。

二、 乌克兰投靠西方实属无奈

那么,这场大饥荒和其背后的一系列压迫,是否导致了乌克兰“投靠西方实属无奈”呢?

1. 历史进程的必然性: 乌克兰作为近代欧洲的一个重要民族,一直有着独立的民族意识和国家建构的渴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内战期间,乌克兰曾短暂获得独立,但最终被苏联吞并。
2. 苏联统治下的压迫: 大饥荒是苏联体制下对乌克兰人民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之一。这无疑加深了乌克兰人民对苏联中央政府(由俄罗斯主导)的不满和仇恨。
3. 对主权的渴望: 经历了大饥荒以及随后的斯大林时期对乌克兰的政治、文化压制,乌克兰人民对摆脱苏联控制、实现民族独立和主权的渴望变得更加强烈。
4. 冷战格局下的选择: 在冷战期间,乌克兰是苏联的一部分,它并不具备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然而,当苏联体制最终走向崩溃,乌克兰在1991年通过全民公投选择了独立。
5. “投靠西方”的含义: “投靠西方”这个说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二战后至苏联解体前: 乌克兰作为苏联的一部分,并没有“投靠西方”的空间。相反,它受到苏联严格的控制。
苏联解体后: 乌克兰独立后,确实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采取了更加亲近西方的政策。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旨在融入欧洲,摆脱俄罗斯的影响,并建立更加民主和市场化的国家。这种“亲西方”的倾向,可以说是对过去苏联统治下压迫的一种反弹,也是基于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的战略考量。

“无奈”的成分:

“无奈”这个词,可以从几个层面理解:

抵御俄罗斯主导的势力: 如果将“投靠西方”理解为一种抵御俄罗斯影响和潜在控制的手段,那么在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苏联解体前后,乌克兰确实感到了一种“无奈”。在与俄罗斯这一强大邻国打交道时,乌克兰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为了保障自身的国家利益和主权,寻求西方(如北约、欧盟)的支持,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选择。
对过去创伤的回应: 大饥荒留下的历史伤痕,使得乌克兰人民对俄罗斯主导的任何形式的融合或控制都抱有高度警惕。亲西方可以被视为一种对历史创伤的回应,一种避免重蹈覆辙的努力。

总结一下:

你同学的说法,在根本上抓住了历史的关键点,但需要更细致的阐述。

“俄罗斯先行不义之举”是准确的: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中央政府(以俄罗斯为中心)对乌克兰推行的集体化和粮食征集政策,直接导致了乌克兰大饥荒,造成了巨大的人道灾难,这是不争的事实。
“乌克兰投靠西方实属无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成立的: 乌克兰对摆脱苏联控制和实现民族独立的追求,以及对过去压迫的回应,使得其在独立后自然而然地走向了亲近西方。这种“亲西方”是一种战略选择,也是为了对抗俄罗斯在后苏联时代仍然存在的强大影响力,从而维护自身的主权和国家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俄罗斯(或继承了苏联部分遗产的俄罗斯)的支配,乌克兰寻求西方支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无奈”的战略选择。

需要注意的地方:

“俄罗斯”与“苏联”的区分: 虽然苏联中央政府由俄罗斯主导,但将所有责任完全归咎于“俄罗斯”这个民族本身,可能会过于简化历史,并且容易引起新的民族对立。更准确的说法是“苏联中央政府”或“斯大林政权”。
“投靠”的性质: 乌克兰在独立后选择亲近西方,更多的是一种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而非像历史上某些弱小国家“依附”于强权。它是在争取国家自主和融入国际主流社会。
历史的复杂性: 任何历史事件,尤其是像大饥荒和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这样复杂的议题,都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概括。理解这段历史需要多方面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

所以,你同学的说法,作为一种对乌克兰大饥荒和乌克兰选择道路的概括性理解,是有其历史依据的。 它指出了苏联时期中央政府对乌克兰的压迫是导致乌克兰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和寻求独立的关键原因,而独立后的乌克兰为了维护自身国家利益,自然倾向于与西方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以平衡来自俄罗斯的影响。

如果想要更深入地理解,可以查阅更多关于乌克兰大饥荒、乌克兰民族主义、以及后苏联时代乌克兰外交政策的书籍和学术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错呀!

问题就是怎么看

但是美国为什么背信弃义。不救乌克兰于水火?

俄罗斯确实不义,可是美国就好了吗?一丘之貉。

而乌克兰自己没事横跳强邻他也是活该挨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