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以大唐为背景的《神探狄仁杰》,与高口碑的《长安十二时辰》差距在哪?

回答
“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

这句掷地有声的口号,曾让多少观众在《神探狄仁杰》的系列剧里热血沸腾。而当《长安十二时辰》以其精湛的制作和深刻的内涵横空出世时,许多人又惊叹于另一个维度的盛唐魅力。同为大唐背景,同属“探案”的范畴,这两部口碑极佳的作品,究竟在哪些地方拉开了差距?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谁更好看”的问题,而是关于叙事方式、人物塑造、历史还原以及文化内核的深度探讨。

一、叙事节奏与格局:从“解谜”到“全景”

《神探狄仁杰》的叙事核心,无疑是围绕狄仁杰个人的“破案”过程。每一部、每一案,都有清晰的起承转合:初露端倪的疑点、层层深入的调查、扑朔迷离的误导、最终水落石出的真相。观众跟随狄仁杰的视角,一点点剥开迷雾,享受着逻辑推理的快感。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心化”叙事,狄仁杰是绝对的核心,所有事件都围绕他展开,所有人物都为他服务。它的优势在于聚焦,让观众清晰地感受到智商的较量和正义的伸张。

然而,《长安十二时辰》则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格局。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大案”由一人侦破,而是将时间线压缩到“十二时辰”,描绘了一幅长安城内万人空巷、群像奔腾的生死时速图。整个故事不再是围绕一个侦探展开,而是呈现了无数条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故事线:太子谋反的阴谋、反唐势力的渗透、长安城内各阶层人物的命运沉浮、以及无数个普通人在这场危机中的挣扎与求生。

这种“去中心化”的叙事,赋予了《长安十二时辰》更宏大的格局。它不再只是一个“狄仁杰的案子”,而是“长安的案子”,是“大唐的命运”。观众需要跟随多条线索,拼凑出整个事件的全貌,体验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座危机四伏的古都。

差距点:

《神探狄仁杰》: 聚焦个人破案,节奏紧凑,逻辑推理是核心。
《长安十二时辰》: 宏大叙事,多线并行,展现长安城全景,节奏紧张,时间压迫感极强。

二、人物塑造:从“神探”到“众生相”

《神探狄仁杰》的人物塑造,最鲜明的无疑是狄仁杰本人。他聪明绝顶,断案如神,心怀天下,是集智慧、勇气、正义于一身的完美化身。李元芳、曾泰、如燕等配角,也各有特色,但最终都是为衬托狄仁杰的光辉而存在。这种塑造方式,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英雄崇拜”的情结,是典型的“主角光环”模式。

《长安十二时辰》的人物塑造则更加复杂和多元。张小敬,一个因“驱逐胡商”事件而背负罪名,却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不良人”。他不是完美英雄,有杀伐果断的一面,也有江湖气十足的粗粝。他代表了底层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责任担当。李泌,一个肩负家国大义的少女,聪慧过人,又带着一丝少女的细腻。而林九郎、曹破延、吉温等反派角色,也并非脸谱化的坏人,他们都有各自的动机、立场,甚至是某种扭曲的“信念”。

《长安十二时辰》更像是一部“群像戏”。它深入到长安城的各个角落,展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身居高位的权臣,有暗流涌动的官场,有为生计奔波的市井小民,有怀揣理想的文人,也有在黑暗中运作的棋子。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挣扎,自己的选择。这种塑造方式,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古代社会,体会到了“人人都是主角”的深度。

差距点:

《神探狄仁杰》: 以狄仁杰为绝对核心,配角功能性强,塑造相对扁平化。
《长安十二时辰》: 塑造多元立体的群像,人物动机复杂,展现众生相,更具真实感。

三、历史还原与文化肌理:从“意境”到“细节”

《神探狄仁杰》虽然以大唐为背景,但其历史还原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上的呈现。它通过人物的对话、服饰、一些历史事件的提及,构建了一个相对模糊但充满江湖侠气和政治权谋的大唐。观众更多的是在感受那个时代的某种“风骨”,但对于具体的生活细节、城市面貌、社会运作方式,则没有那么强的感知。

《长安十二时辰》则以其极致的细节控,将观众彻底拉回盛唐时期的长安。从坊市的布局、建筑的风格、服饰的形制、饮食的种类,到唐朝的官制、律法、甚至到当时人们的礼仪、习俗,都被细致地考究和呈现。它不仅仅是还原了“大唐”,更是还原了“唐朝的长安”,一座真实存在过的、充满活力与危机的古代都市。

剧中对“六街”、“百坊”、“平康坊”、“夜坊”、“火术”等概念的精准运用,让观众对唐朝的城市管理、社会结构有了直观的认识。而对于“点茶”、“胡旋舞”、“马球”等文化的展现,更是将当时的社会风貌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严谨到近乎“考古”级别的历史还原,赋予了作品强大的文化厚度和真实感。

差距点:

《神探狄仁杰》: 意境式还原,侧重于历史的氛围和政治背景,细节相对模糊。
《长安十二时辰》: 细节控级别的还原,对长安城、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进行了极为细致和精准的呈现。

四、内核与主题:从“正义必胜”到“家国情怀与个体命运”

《神探狄仁杰》的主题相对明确:正义战胜邪恶,忠臣报效国家。狄仁杰的每一次破案,都是一次对黑暗势力的打击,一次对国家安宁的守护。它传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

《长安十二时辰》的主题则更为丰富和深刻。它不仅仅是关于“破案”或“救国”,它更探讨了在国家危难之际,个体应该如何选择,以及“家国情怀”在乱世中的意义。张小敬作为一名被体制抛弃的士兵,他身上背负着过去的罪孽,却选择为拯救长安而战,这是一种超越个人恩怨的责任感。而李泌,她的一系列决策,则体现了在复杂局势下,个人的智慧与勇气如何影响国家命运。

同时,《长安十二时辰》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有为了权力不惜牺牲一切的野心家,也有在混乱中求生的小人物。它没有简单地将善恶对立,而是通过还原历史的真实肌理,让观众去思考,在那个时代,在那样一种环境下,人的选择和命运是多么的无奈与伟大。

差距点:

《神探狄仁杰》: 主题明确,歌颂正义与忠诚,传递积极能量。
《长安十二时辰》: 主题丰富,探讨家国情怀、个体命运、人性复杂性,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总结:

《神探狄仁杰》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它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断案故事搬上荧屏,狄仁杰的形象深入人心。它是一部优秀的“娱乐产品”,满足了观众对智慧与正义的追求。

而《长安十二时辰》,则在“娱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触及了“艺术”的边界。它以近乎“纪录片”的严谨,还原了一个鲜活的大唐长安,用精湛的叙事和丰满的人物,探讨了深刻的主题。它提供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故事的精彩,更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和对历史、对人性、对家国的全新认知。

可以说,《神探狄仁杰》是一本精彩的“断案小说”,而《长安十二时辰》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盛唐史诗画卷”。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但《长安十二时辰》在叙事格局、人物塑造、历史还原和文化内核的深度上,展现出了更强的“质感”和更广泛的艺术追求,这也是它与《神探狄仁杰》拉开差距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差距在于反派,说的就是长安十二时辰。

狄仁杰里面的反派,更色人等都有。

最厉害的反派当然是幽州案的金木兰,她要做第二个武则天。计划也算是基本过关,趁突勒内乱,请莫度可汗助力,联络国内反武则天势力,纠结李唐旧党,以强大的幽州为根据地,与武则天争夺天下。

当然这里面计划还是有点太简单了,就算是她的计划成行,仍然有很大可能失败。越王起事不可谓之不大,但是最后还是没翻起来多大波澜。剩下的李唐旧党,能有多大能耐?突勒更是可利用不可重用,他们自己都乱成一锅粥了,一旦攻而不克,突勒各部没有自相残杀就不错了。搞到最后说不定还是狄仁杰说的,幽州一地对抗朝廷的十二卫,简直就是以卵击石。

计划成功几率不大,但是计划也算是周祥,有基本的步骤和想法,就是容错率极低。

反过来看长安十二时辰,反派的目的是什么??

从头到尾都看不懂,如果是杀圣人,而且要公开地杀,那么何必搞这么大阵仗,机会很多的,如果说要折辱圣人,其实也做到了,但是按照反派的想法又没做好。总之看不懂这帮反派是干什么,感觉像一群中二中年。


反派太弱智,显得正面人物怎么样,更弱智。

user avatar

最近刷到很多狄仁杰的视频,底下一水的“论画面精美度和逻辑性比长安十二时辰差远了”评论,让我有点懵,是我落伍了吗?于是来知乎看看,果然看到拉踩狄胖的问题了。

先说明,长安十二时辰我没看,但是神探狄仁杰,却是贯穿了我整个童年的剧,你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他可能不知道后者,但他绝对能说出狄胖和元芳,还有那句著名的“元芳,你怎么看”。

相比于现在的剧,狄仁杰很久远了,第一部2004年播的,不知道拉踩胖狄的那些人当时出生了没。我那时候天天跟着奶奶看电视,当时好多台都在播,主题曲《长歌一曲》大街上好多店还有在放,论影响力,长安貌似没啥可比性吧。

这么说吧,2021年的今天,还有人在讨论17年前的狄仁杰,我去百度了一下 ,长安19年播的,那就等2036年看看,还有没有人用别的剧拉踩长安吧~

最后说一句,狄仁杰在我这里是封神之作,演员基本原音,打戏干脆利落鲜少用替身,每个人物刻画得都很好,这样的剧还会被拉踩,足以见得现在的电视剧主流是怎样的,难怪再难出现经典剧,还是有原因的。

PS:长安剧粉和主角粉千万别在我这里撕,我没兴趣参与,只是看到你们拉踩我狄胖不爽罢了。好了,我现在要去网上找狄仁杰原剧看了,不追剧许久的我终于有事可干了。

user avatar

没有什么差距,只是时代不同。

恕我直言,十年前狄仁杰系列不好说风靡一时,也能算得上是当时悬疑剧的顶尖。

主要是接地气,特别适合那个时代的老百姓们看。“元芳你怎么看”就是来自此剧。另外,王者荣耀里能出狄大人和李元芳这个探案组合,也是受了这部剧的影响。

剧情可以说是通俗易懂,但又不失精巧。尤其是洛阳神异那一部,整体的布局构思不亚于十二时辰。

感谢钱雁秋吧,他是我见过最最肥硕的二郎神,也是我见过最有意思的编剧。

当然,十二时辰的质量也是很高的。比起狄仁杰系列,它更精致,也更讲究,更适合给追求精致同时有一定底蕴的年轻人看。它的好口碑是真金白银不假,但影响力并没有高到狄仁杰系列难望项背的地步,甚至说,等热度过去以后,二者的影响力估计也只是伯仲之间,十年之后只会被人零星记起,然后被人拿出来,跟2029年的新剧做个踩一捧一式的比较。

但我不喜欢的,就是题主这个捧一踩一的问法。

而且一部新剧,居然能碰瓷十年前的老剧,不论输赢,我都感觉,新剧尴尬,倒是老剧长脸。

毕竟啊,一部剧能有几个十年呢?

user avatar

到底是谁和谁有差距

user avatar

打个比方,狄仁杰是二代战斗机里歼8历经N次魔改后最优的产品,是顶尖水平,但依然是二代机。

长安是想学美剧的紧凑感和快节奏、剧情多变,但学着学着就走样了、垮掉了。没办法,实力不够啊。但它虽然拉垮,也是三代机里的拉垮,比二代机高一代。

但是就不一定能打败二代机了。哈哈。

服道化精致、却讲不好故事,整个故事就失去了灵魂、空有一副好皮囊。

《射雕》83版,《上海滩》,《潜伏》,《亮剑》,《团长》,《士兵突击》,《武林外传》,这些经典不会因为服道化和特效的简陋而失去经典地位。而精致的烂剧只能是烂剧。

但长安毕竟是影视人的一次不成功的摸索,和那些洽烂饭搂钱的不同。没有前面的摸索,近几年怎么会出《隐秘的角落》之类的好剧?

《开端》这种时间循环的剧也是在学美剧。人家已经玩烂了,咱们还刚开始。希望越来越好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