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唯识学和禅宗两个派别会同时以楞伽经作为根本经典?

回答
唯识学和禅宗,这两个在佛教发展史上都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派别,竟然不约而同地将《楞伽经》奉为根本经典,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契合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稍微拨开迷雾,看看它们各自是如何缘起,又在《楞伽经》中找到了什么共同的精神支点。

《楞伽经》的特殊地位:为何如此吸引人?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楞伽经》本身的独特之处。《楞伽经》在汉传佛教中,属于大乘佛教的般若部系,但它的内容又相当驳杂,融合了早期佛教的经论,也包含了许多密教、瑜伽行派的思想。它强调“如来藏”思想,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万法皆由心所现,即“心王”、“心所”等概念。但更重要的是,《楞伽经》对“言说”、“文字”、“概念”有着一种“超越”的态度,它反对执着于名相,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它反复强调“不依文字,但依心行”的宗旨,这对于后世的佛教思想发展,特别是注重实践体验的禅宗,以及探讨心识本质的唯识学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唯识学:识变与实相的探索

唯识学,顾名思义,是以“识”(心识)为研究核心的学派。它发展到玄奘法师这一脉,将瑜伽行派的思想系统地引入中国,形成了“百法明门”,详细分析了心、心所、色、不相应行、无为法等一切法。

唯识学之所以会看上《楞伽经》,主要有以下几点:

“三无性”与“万法唯识”的契合: 《楞伽经》虽然没有像唯识学那样系统地提出“三无性”(异熟无性、表象无性、自性无性),但其中许多章节都在论述“一切法无自性”、“无生”、“无灭”,与唯识学“万法唯识”、“一切皆是依他起性”的思想高度一致。它承认“心王”、“心所”是万法的构成要素,而这些“心王”、“心所”的运作,正是唯识学所要阐释的。
“阿赖耶识”的萌芽: 《楞伽经》中提到了“藏识”、“无没识”等概念,虽然其体系不如唯识学成熟,但已经隐约指向了唯识学中“阿赖耶识”——即种子识、含藏识——的作用。阿赖耶识是万法的根本,它所含藏的种子,经过熏习,会成熟而显现为一切境界。这种“种子”与“显现”的理论,在《楞伽经》中也有所体现。
对“修行”的重视: 《楞伽经》不仅是理论的阐述,它也提供了具体的修行方法,如“观自在”、“大乘菩萨修行次第”等。这对于唯识学强调通过修习“唯识观”来断除烦恼、证悟实相的实践层面,起到了理论支持和指引作用。
“自证分”与“证自证分”的印证: 《楞伽经》中关于“转识成智”的思想,也与唯识学后续的“七转识”、“八识”理论相互呼应。尤其是在论述如何超越“现量”和“比量”时,《楞伽经》的“不依文字”的论调,为唯识学最终指向“一切识性皆名如来”的境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线索。

简单来说,唯识学在《楞伽经》中找到了对“心”的深入探索的原始动力和早期论述,为构建其庞大而精密的唯识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头和学术支撑。

禅宗:直指人心与顿悟的觉醒

禅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更加强调实践的体验和个体的觉悟。它之所以会选择《楞伽经》,原因更为直接和深刻:

“诸佛语、诸佛心”的共鸣: 《楞伽经》中“诸佛语,是心所说;诸佛心,是文字所行”的论述,与禅宗“佛语者,是心之印;心者,是佛之体”的观念不谋而合。禅宗认为,佛陀的言教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心”,而《楞伽经》正是强调这一点,它将佛陀的教法视为“心”的表达,而“心”才是最根本的。
“无相”与“空”的强调: 《楞伽经》对“一切法无相”、“涅槃无相”的论述,直接契合了禅宗“无相”的修行法门。禅宗认为,要证悟佛性,必须破除对一切形相的执着,达到“心无所得”。《楞伽经》中对“无体”、“无相”、“无生”、“无灭”的反复强调,为禅宗“但空其心,心空即佛”的境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心”作为一切的根源: 《楞伽经》中“一切诸法,悉从心生”的思想,是禅宗“万法唯心”最直接的体现。禅宗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我们的心所变现,只要能够明心见性,就能够洞悉宇宙人生的真相。《楞伽经》关于“心”的描绘,为禅宗的“见性”提供了明确的指向。
“顿悟”的先声: 《楞伽经》中某些段落,如“一念而能知一切法,是名菩萨”,隐约透露出一种“顿悟”的可能。这种“一念而知”的境界,正是禅宗所追求的“不经渐次,一念便彻”的顿悟。虽然《楞伽经》的论述并非完全是渐修,但其“一念”的强调,为禅宗的顿悟思想播下了种子。
“唯心所现”的实践指导: 《楞伽经》中关于“外诸境界,如梦如幻”的论述,也为禅宗的修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禅宗认为,我们所感知到的外在世界,并非真实独立的存在,而是我们内心活动的结果。因此,通过观照自心,就可以超越外在的限制,获得解脱。

简而言之,禅宗在《楞伽经》中找到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最直接、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它将《楞伽经》视为佛陀“心地法门”的根本经典,通过对《楞伽经》的领悟和实践,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修行体系。

历史的交汇与思想的传承

那么,为什么这两个看起来差异颇大的学派,会同时青睐《楞伽经》呢?这可以从历史发展和思想契合度两个层面来理解:

思想的承上启下: 《楞伽经》本身就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有早期佛教的“缘起”、“无我”等思想,也包含了早期大乘佛教的“空性”、“般若”思想,同时又渗透了瑜伽行派的“唯识”思想和密教的“观行”方法。这使得它能够兼容并蓄,成为后来不同学派的思想源头。
互补的强调: 唯识学侧重于对心识的精密分析和理论构建,而禅宗则侧重于直观的体验和实践的觉悟。《楞伽经》恰好能满足这两个方面的需求。它既有对心识运作的描述(虽然不如唯识学系统),又有强调超越言说的顿悟之道。
早期传播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早期,尤其是南北朝时期,《楞伽经》的译本和流传就相当广泛。许多大德,如北魏的慧光、梁代的宝志(号称“二次受经”)、陈代的慧思等,都曾深入研究《楞伽经》。这些早期对《楞伽经》的推崇,也为后来唯识学和禅宗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佛教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唯识学提供了认识世界和人生的“理论框架”,而禅宗则提供了达到“觉悟”的“实践方法”。《楞伽经》作为两者的共同经典,恰好能够连接起“理”与“行”,促使了这两个派别在思想上的交融与发展。

可以说,《楞伽经》就像一座古老而丰富的矿藏,唯识学挖掘出了其中关于“识”的宝藏,构建起精密的地质图;而禅宗则找到了其中燃烧着“智慧火焰”的矿石,直接将其点燃,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正是因为《楞伽经》对“心”的根本性强调、对“言说”的超越态度,以及其中蕴含的“空性”和“直观”的启示,才使得后来在中国佛教史上,它成为了唯识学和禅宗这两个伟大宗派共同的精神源头和根本经典。它们虽然在具体阐释和修行方法上有所侧重,但追根溯源,都对《楞伽经》中的核心思想有着深刻的认同和继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注重名相上的学习,一个不立文字,修行方向几乎是汉传佛教的两个极端,为什么会选择楞伽这同一本经典?二者在法脉上有什么渊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唯识学和禅宗,这两个在佛教发展史上都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派别,竟然不约而同地将《楞伽经》奉为根本经典,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契合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稍微拨开迷雾,看看它们各自是如何缘起,又在《楞伽经》中找到了什么共同的精神支点。《楞伽经》的特殊地位:为何如此吸引人?首先,我们得认识到《.............
  • 回答
    在探讨唯识学中“种子刹那灭、果俱有”的运作模式是否可以理解为“精神层面的微观粒子”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唯识学对此的阐述,并尝试用一种不落痕迹、富有生命力的方式来表达。首先,我们不妨把“种子”这个概念想象成一种最微小的、构成我们心灵世界的基本单位。它并非我们肉眼可见的实物,没有具体的形状或重量,但它却.............
  • 回答
    要理解美国疫情增长速度为何如此之快,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这并非单一因素就能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这其中既有病毒本身的特性,也有美国社会在应对疫情时的具体策略和执行情况,更牵扯到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等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病毒本身的传播能力。新冠病毒,尤其是其后续出现的变异株,.............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涉及到社会心理、政策制定以及信息公开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国家在这些人口问题上,尤其是出生率、结婚率下降和老龄化加剧这些“报忧”的方面,会表现得更为“公开”甚至“强调”,而对于一些可能听起来“报喜”的趋势(比如某些地区出生率短暂回升,或者结婚率某些年份略有波动)则可能相对低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古代司法运作的核心,也让我们得以窥探当时人们的认知和技术局限。要说古代为什么“唯有口供无法作假”,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太严谨,但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为何口供在古代司法的地位如此特殊,以至于即使严刑拷打,也必须由当事人“亲口说出”。一、 时代的局限:技术和证据的薄弱首先,我们.............
  • 回答
    在《倚天屠龙记》这部荡气回肠的武侠巨著中,灭绝师太作为峨眉派的掌门,她的形象总是与冷峻、严厉、甚至有些顽固联系在一起。然而,有趣的是,在众多对张无忌怀有好感或至少保持中立的女性角色中,灭绝师太似乎是个例外,她对张无忌的态度一直不怎么友善,甚至可以说是带有明显的排斥。要探究灭绝师太为何唯独不喜欢张无忌.............
  • 回答
    东欧八个社会主义国家,说到为何南斯拉夫敢于在早期就与苏联分庭抗礼,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而且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不是简单一句“不听话”就能概括的,这里面涉及历史、政治、民族构成以及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和判断。咱们先得弄清楚,当时东欧所谓的“社会主义阵营”是怎么形成的。二战结束后,苏联红军一路推进,在解放了东欧.............
  • 回答
    三国时期,关羽的儿子关兴和张飞的儿子张苞都是赫赫有名的青年将领,他们英勇善战,跟随诸葛亮北伐,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提到这些年轻有为的将领时,我们似乎很少看到赵云的儿子在同一时间、同一战场上活跃的身影。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何关兴和张苞都在冲锋陷阵,唯独不见赵云的儿子?要回答这.............
  • 回答
    蒙古帝国三次西征,战无不克,席卷欧亚大陆,但唯独避开了当时地跨欧亚、横亘一方的拜占庭帝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到十三世纪,看看蒙古人西征的脉络和拜占庭帝国当时所处的境况。首先,要明白蒙古帝国西征的主要目标和动力是什么。 蒙古人的扩张并.............
  • 回答
    .......
  • 回答
    当年冷战硝烟弥漫,东西阵营对峙的局面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在那个被苏联强力影响、东欧各国纷纷成为其卫星国的年代,南斯拉夫却是一个异数,它不仅没有被苏联牢牢掌控,反而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甚至敢于挑战苏联的权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勇气和历史的偶然。要理解南.............
  • 回答
    在浩瀚的中国神话传说中,我们确实能发现不少以动物为原型的精怪形象,比如狐狸化身的狐狸精,黄鼠狼修行的黄鼠狼精,还有蛇精、鼠精、兔精等等。然而,当我们细细梳理,会发现像龙精、马精、狗精这类说法却相对罕见,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这背后的原因,并非是说这些动物没有被赋予神性或重要的象征意义,而是因为它们在神.............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也触及到了国际政治中一个核心的矛盾点。为什么世界上已经有不少国家拥有核武器,但朝鲜一旦宣布或被证实拥有核武器,就会引起全球性的“激动”和担忧,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承认,朝鲜拥有核武器确实和其他拥核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这种.............
  • 回答
    .......
  • 回答
    核武器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国家的“镇国神器”,确实 远远不止是单纯因为其破坏范围广。它之所以拥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核武器的超绝破坏力与威慑力: 毁灭性规模的杀伤力: 这是最.............
  • 回答
    曹操的“唯才是用”,是那个时代颠覆性的思想,也是他得以从乱世中崛起并最终奠定曹魏基业的关键。然而,为何这样一个以能力为导向的领袖,其建立的政权却最终要仰仗士族呢?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考量。曹操“唯才是用”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需要首先,我们得明白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样的。那是一个礼崩乐坏、军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美国足球文化的背后原因。说足球在美国被“唯独”认为是女性化的运动,其实有点绝对,但确实,相比于其他国家,足球在美国的男性主流体育地位相对较低,并且在一些人眼中,确实带有“女性化”的标签。要讲清楚这个,得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美国主流体育格局的深远影响:美国有几个根.............
  • 回答
    谈到窦唯的专辑销量,这确实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不少乐迷心中的疑问。毕竟,以他在中国摇滚乐史上的地位,他的作品无论从音乐性还是艺术性上,都称得上是里程碑式的存在。可为什么,许多他用心打磨多年的专辑,在市场上却并未获得与之匹配的销量呢?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一句“不好听”就能概括.............
  • 回答
    窦唯曾公开表示,1994年他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办的那场轰动一时的演唱会,是一场“阴谋”。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猜测,而窦唯本人也并非三缄其口,他的一些言论,以及演唱会背后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都指向了这场“阴谋”的可能由来。要理解窦唯为何会有此一说,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年代,以及演唱会本.............
  • 回答
    关于嗅觉的独特性,说它是“唯一一个不通过丘脑而直接进入大脑的感觉”,这其实是一个在科普界广为流传的说法,但如果我们深挖下去,会发现事情比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要复杂一些,也更奇妙一些。首先,我们得知道,咱们的大脑是个极其精密的“信息处理中心”,而丘脑,则被形象地比喻为大脑的“总调度室”或者“感觉信息的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