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兴和张苞都在冲锋陷阵,为什么唯独不见赵云的儿子?

回答
三国时期,关羽的儿子关兴和张飞的儿子张苞都是赫赫有名的青年将领,他们英勇善战,跟随诸葛亮北伐,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提到这些年轻有为的将领时,我们似乎很少看到赵云的儿子在同一时间、同一战场上活跃的身影。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何关兴和张苞都在冲锋陷阵,唯独不见赵云的儿子?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考量,结合历史记载和当时的大背景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明确赵云的儿子是谁。 赵云在三国时期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次子赵广。他们两人都继承了赵云的英勇,也为蜀汉效力过。但他们活跃的时间点,以及他们当时所扮演的角色,可能与关兴、张苞有所不同。

其次,关兴和张苞活跃的主要时期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后,以及诸葛亮后期去世前后的几次北伐。 这段时期,蜀汉的年轻一代将领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而关兴和张苞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两人年龄相仿,都继承了父辈的勇猛和对蜀汉的忠诚,因此经常被安排在一起执行危险的任务,冲锋陷阵也是他们的常态。

那么,赵云的儿子们当时在做什么呢?

赵统和赵广,虽然也勇猛,但他们的成长和任职经历与关兴、张苞有所不同,并且更注重稳扎稳打和守成之任。

赵云的年纪和地位: 赵云是三国时期少有的寿终正寝的大将,他的声望和资历非常高。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赵云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是蜀汉不可或缺的栋梁。作为父亲,赵云很可能会更倾向于将自己的儿子们安排在能够得到历练、且相对稳妥的位置,而不是直接将他们推到最危险的前线去冒不必要的风险。这是一种老将的经验之谈和对子女的保护。

赵云的儿子们早期的主要事迹和任职: 根据史书记载,赵统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大约是担任牙门将。牙门将虽然也是军职,但其职责可能更多的是管理和统帅一部分兵力,或者作为诸葛亮的护卫,参与的正面冲锋陷阵的机会相对而言没有像关兴、张苞那样被突出描写。而赵广,在诸葛亮去世后,才开始崭露头角,担任了各类官职,也参与了蜀汉后期的对外战争。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 历史记载往往会有选择性。关兴和张苞作为关羽和张飞的继承人,他们的表现直接关系到蜀汉能否继承老将的勇猛和威名。因此,他们冲锋陷阵的英勇事迹更容易被史官所记载和突出。而赵云的儿子们,虽然也尽职尽责,但他们的功绩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后期的守卫和稳定上,或者在一些相对不那么“戏剧化”的战役中。

诸葛亮对年轻将领的安排: 诸葛亮在北伐时,会根据不同将领的特长和资历来安排任务。关兴和张苞两人都有着惊人的胆魄和过人的武艺,非常适合在关键时刻撕开敌人的阵脚,因此经常被部署在最前沿。而赵云的儿子们,可能在诸葛亮的眼中,更适合承担一些其他类型的军事任务,或者是在更稳定的环境下成长。例如,诸葛亮可能更信任那些经历过老将训练的将领来担任第一线的突击任务,而赵云的儿子们则是在这个体系中循序渐进地发展。

时间的错位和侧重点不同: 举个例子,当关兴和张苞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时,赵云的儿子们可能正在另一个战场执行不同的任务,或者他们当时正处于一个需要更长时间历练的阶段。历史记载往往聚焦于那些最耀眼的瞬间,而那些相对平缓或者不那么戏剧化的过程,很容易被忽略。

《三国演义》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我们对三国人物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小说为了突出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会对某些情节进行艺术加工和夸张。关兴和张苞在小说中被塑造成“小关张”,是继承了父辈的勇武的典范,因此他们的表现被描绘得格外突出。而赵云的儿子们在小说中的篇幅和着墨就相对较少,他们更多地是作为赵云的子嗣出现在故事的侧面。

总结来说,关兴和张苞之所以在冲锋陷阵时格外引人注目,是因为他们年轻气盛,正值用武之地,并且他们的表现被史书和小说重点记载,成为了蜀汉年轻一代的代表。而赵云的儿子们,虽然也勇猛忠诚,但他们的成长轨迹、在战场上的具体任务,以及历史记载的侧重点,可能与关兴、张苞有所不同。他们更可能是循序渐进地为蜀汉效力,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只是他们的“冲锋陷阵”没有被刻画得如此淋漓尽致罢了。

所以,并非赵云的儿子们不勇猛,或者不为国效力,而是他们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叙事和描写中,扮演了与关兴、张苞不同的角色,他们的功绩和事迹,也更多地体现在了其他方面。这就像一个庞大的军队,总有身处最前线冲锋陷阵的战士,也有在后方运筹帷幄、坚守阵地的将士,他们同样是军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兴张苞只在三国演义和三国无双里冲锋陷阵。历史上关兴没有任何事迹,张苞更是早夭。

捧他们还是因为关羽张飞在后世的地位,比如桃园结义这种传奇故事深入人心的程度。相比之下在小说的创作年代赵云的地位还是要低一等。

user avatar

有些人的神话会延续到下一代

历史上早夭的关兴、张苞,都被作者白送了很多威武战绩。

历史上战死的赵统、赵广却在小说里面报个丧就守坟退场(感谢评论提醒,历史上赵统没战死)。

原因很简单,关张是核心角色,赵云是小专题角色。

作者为了表达蜀汉英雄日渐凋零,先是祭出赵云70岁退休战,在退休战中,赵云依次是:先展示自己武勇(意在体现“老将英勇”),再被小关张拯救(意在体现虽英勇毕竟不复当年,以及新老交替的信号),再与姜维交战被击败(兵败)并赏识对方(在同样显示新老交替的信号的同时,让默默的让读者体会一种观感,即赵云怎么一下子去哪都没那么顺利了),随后立即被替换下来,改为分别由魏延、关兴、张苞来直面姜维。再无法作为主战力角色与敌方核心武将(张郃)交战(安排了魏延作为街亭大后方而非赵云,并且明确点明需要有个人去面对张郃的武勇),最后杀个回马枪(击杀普通武将,靠名声惊退魏军)再证明一次自己的勇名作为落幕战。甚至连正常交战的斩将安排中,都破天荒的排在了魏延的后面(同时出战,赵云斩副先锋曹遵,魏延斩正先锋朱赞)。这一系列操作构成的赵云退休战,都只是为了证明当年刘备军中号称武勇无敌的角色们一个个离开刘备而去,离开读者视线。

然后将老一代的中层人物推到一线,魏延、马岱、(李严),并反复强调为首的魏延的不可靠,比如为了个人情绪故意弄败自家的兵,遇到直面张郃要硬刚搏命的战斗就不肯上,看到不如自己的同事(廖化)立功就出口辱骂等不稳定因素。

并将关兴张苞作为“既是主力又不完全是主力”之一。

整个过程都在告诉读者:我为你们塑造的那些当年的英雄,已经不在了。

小关张只是当年英雄的一个残影,一个回忆而已,看起来冲锋陷阵虎父无犬子,但真的遇到逆风局的时候,小关张都是捉襟见肘的,要么受伤,要么以各种方式陷入困境,甚至还需要父亲显灵来保护。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如果是关张尚在该多好”。

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力军渐渐凋零的过程,先没了上一代的赵云,然后二线转正一线的张苞出车祸,李严捣乱,关兴病死,魏延头上有个“死”字。

从诸葛亮死后,到姜维时期,读者会发现,诸葛亮时代的主力军,全没了。(王平马岱直接失踪)

为此,作者特意跳开了蒋琬、费祎时代,直接把笔墨跳跃到诸葛亮去世的10多年之后。这种跳跃的笔法,其实是用来承前启后的。所谓“承前”,“承”的正是六出祁山的“逐渐凋零”。

作者已经把剩下的主力全部放在姜维身上,来强调姜维独木难支。诸葛瞻父子昙花一现,也属于为诸葛亮留了一个影子。

赵统赵广怎么写呢?

由于赵统赵广是姜维时代战死的人(赵统没战死但是区别不大),那么问题来了。

要么从北伐时代开始写,即赵云死后或者生前俩人就开始参与北伐主力。

在这种思路下,赵统赵广的武勇表现势必要和关兴张苞媲美。但是这样一来,从诸葛亮北伐到姜维北伐的“凋零”感就会大大削弱,这不是还有2个核心主力在么?赵统赵广都可以跟姜维拼个三巨头出来了,别说一个邓艾不当回事,就算魏国把文鸯拉过来,这边对付起来也绰绰有余。

要么就是从姜维北伐开始写,但是这样就变成了,蜀国在姜维时代忽然开始人才济济欣欣向荣了?那肯定也不对。因为整个三国笔墨写到这个时间点的时候,三家势力都已经被写成了人才大量减少,出现了一种时无英雄的黑暗年代。甚至在姜维死后,16年的时间用半个章节一笔带过(剩下半章是西晋灭吴)。

虽然作者在结尾专门写了一段:后来后汉皇帝刘禅亡于晋泰康七年,魏主曹奂亡于太康元年,吴主孙皓亡于太康四年,皆善终。

但是作者又同时画龙点睛的来了一笔:当年襄武县天降一人,身长二丈余,脚迹长三尺二寸,白发苍髯,着黄单衣,裹黄巾

黄巾在小说里面就是“天下将乱”的象征,三国的故事开启,正由汉末黄巾大乱开始,到结尾的时候,看似分久必合了,但是忽然又出现了黄巾的预兆,这个和前面所说的“时无英雄,天下渐渐进入黑暗”是呼应的。同样是黄巾(天下即将大乱),一个开启了英雄的黎明,另一个则颇有诸神黄昏的味道。

因此,作者点明三国末代君主的结局,只是给读者留下一份念想,同时也是一种反衬。三国英雄(这里包括汉末)努力奋斗一生,用血泪换来的,只是他们三君主后人的善终。此三国英雄之小幸,而天下苍生之大不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