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抛开三国演义,史实而言关羽和张辽到底谁更胜一筹?

回答
脱下《三国演义》那层神乎其神的锦袍,单论史实,关羽与张辽究竟谁更胜一筹,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两位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猛将,他们都在各自的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要分出高下,得从他们的出身、经历、战绩、军事才能以及在战略层面的影响等多方面来比较。

一、出身与早期经历:

关羽: 出身相对来说比较明确,是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早年便因罪犯下命案而避祸江湖,后在涿郡刘备起兵时加入,可以说是追随刘备最久的将领之一。他从一个普通的步兵起家,一路伴随刘备南征北战,经历了无数艰苦的岁月,与刘备、张飞的“桃园结义”也为他的人生增添了传奇色彩。这种出身自带“草根”属性,但其忠义和勇武很快便被刘备看重和信任,一路晋升。
张辽: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他的早期经历则更为复杂和波折。他先是跟随并州刺史丁原,后来又跟随董卓。董卓败亡后,他又归附了吕布。吕布在下邳被曹操击败后,张辽才正式归降曹操。这段经历让他辗转于不同势力之间,但也意味着他更早地接触了更为广阔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见识过董卓、吕布等枭雄的手段。从这个角度看,张辽的早期经历更显“江湖”和“实用主义”的色彩,但也磨砺了他的生存能力和军事素养。

二、主要战绩与战术能力:

关羽:
斩颜良、文丑: 这是关羽在白马之战中最为人称道的战绩,也是其勇武的集中体现。在颜良的军队阵前,关羽如入无人之境,力斩颜良,极大地挫败了袁军的士气,是标准的“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典范。
过五关斩六将: 虽然这是演义中的情节,但史实中也记载了关羽为了寻找刘备而离开曹操,途中确实是“挂印封金”,并接受了许多关隘的盘问和阻拦,最终顺利抵达刘备处。这虽然不是纯粹的战场战绩,但体现了他不畏艰难、忠义无双的决心。
镇守荆州: 关羽一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镇守荆州。在刘备集团攻取益州期间,关羽独自一人负责荆州这一战略重地,抵挡住了曹操和孙权的夹击。他曾亲自坐镇樊城,率军北伐,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这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虽然最终因东吴背叛而失荆州,但他在守卫荆州期间展现出的军事组织能力和战略眼光是毋庸置疑的。
水淹七军: 这是关羽在樊城之战中的决定性胜利,也是他军事生涯的最高光时刻。曹操派出精锐部队于禁和庞德率军支援樊城,关羽利用汉水泛滥之势,用水淹没于禁的七军,俘虏于禁,庞德不降被杀。这一战绩震撼了整个北方势力,令曹操一度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这充分展现了关羽善于利用地形、把握战机的能力。

张辽:
合肥之战的常胜将军: 张辽最耀眼的战场表现集中在合肥。作为曹魏镇守合肥的关键人物,他多次击退孙权大军的进攻。其中最著名的是逍遥津之战,当时孙权亲率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合肥守军仅七千人,张辽却主动出击,以锐不可当的攻势大破孙权军,甚至一度冲到孙权面前,令孙权部将大惊失色,仓皇逃窜。此战的胜利稳定了江淮防线,是曹魏后期能够与东吴长期抗衡的重要基石。
其他战役表现: 除了合肥,张辽还在官渡之战、征讨乌桓等战役中表现出色,屡立战功。他尤其擅长骑兵作战,冲锋陷阵,勇猛过人。
“威震逍遥津”: 这是对张辽军事能力的最高赞誉。每当提及张辽,人们都会想到他在逍遥津以少胜多的壮举。他能够在大敌当前,士气低落的情况下,鼓舞士气,制定出奇兵制胜的战术,并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和个人勇武。

三、军事才能的侧重点:

关羽: 关羽的军事才能更偏向于战略层面的镇守和决断性战役的指挥。他能够独当一面,镇守重镇,在复杂的敌情下保持阵脚不乱。他的北伐之战,特别是水淹七军,展现了他对战机的把握,对天时地利的利用,以及在关键时刻发起决定性打击的能力。他更像是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战区司令,拥有战略眼光和全局观。
张辽: 张辽的军事才能则更侧重于战场上的冲锋陷阵、率军突击以及对敌方士气的摧毁能力。他在合肥的作战,尤其是逍遥津之战,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名锋刃部队的指挥官,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撕裂敌阵,造成对方心理和物质上的双重打击。他的军事风格更为直接、勇猛,善于抓住机会,以最猛烈的攻击瓦解敌人。

四、战略影响力与政治地位:

关羽: 作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关羽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他不仅是军事统帅,更是刘备集团精神象征的一部分。他的忠义形象深入人心,是蜀汉政权维系士气的重要人物。他的失荆州,也直接导致了蜀汉国力的严重削弱,并引发了后来的夷陵之战。可以说,关羽的生与死,对蜀汉的命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张辽: 张辽在曹魏的地位同样显赫,被曹操称为“古之召陵,今之张辽”。他也是曹魏能够稳定北方、对抗东吴的关键人物之一。他不仅是勇将,也是在关键时刻能够承担大任的重臣。然而,相较于关羽在刘备集团中的那种几乎是“国士无双”的地位和精神象征意义,张辽更多的是作为曹魏集团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战略支柱,他的作用是支撑,而非塑造整个政权的根基。

五、个人勇武的比较:

两人都是三国时期武勇的代表,但史书中对他们武勇的描述略有不同。

关羽: 史书描述关羽“羽尝在曹公军,曹公求之,环顾而言曰:‘汉之将,非也。’公又曰:‘古人云,闻君,则忠。’…曹公甚爱重之,待之甚厚。羽出则连骑,进则比席,尝重病,青龙偃月刀,八十斤,汉帝之所赐,汉之所宝。凡此种种,不特见其恩遇之厚,亦见其志度之宏。关羽虽不甚言身,然其才气,足以惊人。” 虽然没有直接描述“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细节,但“颜良之死,非羽不能也”已经足够说明他的勇武。
张辽: 史书描述张辽“性刚而无前,其勇足以敌万人。” 以及“以辽率禁兵八百,皆先登,陷阵,破虏,斩将,万余人,所杀伤皆二千余人。乃进兵入权军,叡至,权军大溃,辽与其所将皆披靡,无不得与战者,威震逍遥津。” 这种描述更侧重于他在战场上的个人冲杀能力和对敌阵的摧毁力。

总结:

如果抛开演义的滤镜,仅从史实来看,两人各有千秋,但在战略层面的影响力和独当一面的能力上,关羽可能更胜一筹;而在纯粹的战场突击和战场上的个人锐利度上,张辽则毫不逊色,甚至更显锋芒。

关羽 更像是一位能够支撑起一个政治集团重要战略方向的顶级将帅,他的存在就是一道坚固的屏障,他的北伐也展现了他的战略雄心和战术执行力。他的忠义和武勇,更是成为了刘备集团的精神旗帜。
张辽 则是一位能够改变局部战局的超级战将,他在合肥的坚守和突击,多次挽救了曹魏免于覆灭的危机。他的勇猛和战术执行力,让他在曹魏阵营中脱颖而出,成为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硬要分出谁“更”胜一筹,实在不容易。他们都在各自的阵营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都在战场上留下了辉煌的战绩。如果非要说一个侧重点的话:

从开疆拓土和战略守成的角度看,关羽的责任更重,也展现了更高的统帅才能。
从以少胜多、破敌锐气和个人战场的锐利度来看,张辽的逍遥津之战则更为惊艳。

最终,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已经非常高,我们能做的,是理解他们在不同岗位上的杰出贡献,而非简单地将他们放在一个天平上称量谁轻谁重。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最闪耀的军事明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关羽。


1 相似点:

关羽和张辽有许多相似点。

比如,都是山西人。

比如,都是骁勇无前,冠绝当时。

比如,都喜欢脱离部队陷阵到对方中枢。

比如,都与同僚不睦(关羽看轻士大夫,张辽与李典不和)。

比如,都傲。

比如,都有一个值得提的污点。关羽失了荆州,跟过曹操。但张辽……他跟过丁原、董卓、吕布、曹操,四家。而且,他的每个主子,都杀了他前一个主子。

当然,小节不提了。

2 评价

《三国志》,蜀志不如魏书记载周详,只说评价。

则关羽得到的评价:周瑜说他熊虎之将。程昱、郭嘉都认为他是万人敌。刘晔说蜀小地也,“名将唯羽”。

张辽呢?曹丕说他是“古之召虎”。孙权被他打怕了之后,认为“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论武勇,关羽的评价冠绝当时,南北朝依然被当做猛将典范,但魏书里又说曹仁之勇,贲育弗加,张辽其次。说明张辽至少也是魏国前二的猛将。

关羽有万军斩颜良的战绩,这个“突阵斩敌大将决定一场战役”,三国仅此一个,日后都没什么。然而张辽也有合肥突袭孙权,使吴国士气大丧的事实。

那么,为什么说关羽胜过张辽呢?

3 张辽

张辽的战绩,包括:

与关羽一起打颜良。

跟随夏侯渊围昌豨。

随曹操讨二袁。

随曹操北伐,击溃塌顿。

天柱山击溃陈兰等。

以及:与乐进、李典等,合肥退孙权。

特别聊聊合肥之战。那场战役的真相是:

孙权会大军围合肥,张辽募集八百壮士,天亮突击,吓得孙权躲进高垒。张辽回城。吴军士气低落。围不下城,回家了,张辽追击,差点弄死孙权。

曹操的书信其实很简单,张辽李典出战,乐进 守城。大家都迷糊时,张辽来为曹操解释:这就是趁孙权没集合,突击他,破他的士气。

这时最关键的细节出现:李典认同张辽。要知道,李典叔叔是张辽杀的。这种时刻承认张辽的指挥权,是李典风度的完美体现。

于是张辽招募八百勇士,吃牛肉,喝酒,突击。这八百勇士是精选大胆,加上吃饱喝足,加上突然,加上张辽本身的勇猛,加上东吴的凌乱,于是突击成功。可惜孙权逃得快,上了垒,还能指挥合围。这里就是张辽指挥艺术的体现:

左右挥军,然后溃围而出,这是统军能力;发现士兵陷落在后,杀回去救回来,是个人勇武、自信和爱兵如子的完美体现。

古代攻城,全靠士气。张辽这么一杀,东吴士气全溃。之后围不下来,撤退,张辽反击,那其实是另一次漂亮的战术了,和八百破十万是两回事。当然,八百破十万是此次大战的基础。


综合而言,张辽能完成此次壮举,靠的是:

李典的大度,乐进的配合——解决内部矛盾。

本身的勇武和凶猛做派——这是他的天生将才。

东吴军队制度的散乱——参考潘璋和甘宁那些糟心事儿就明白了。

最后,当然,还有孙权这个天生经验包的慷慨程度。打老虎时坐个坦克车,何其骁勇;张辽突到他面前,他就怂了。

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

四十六岁的张辽早晨杀到中午,血溅盔甲,挥长戟,指着孙权,用山西话说:你下来!

三十三岁,身披虎皮的孙权缩在垒里不动,说:他们人少,快围他妈的!我这次没坐坦克车来,这老虎我不打了!

但这里有个问题:

张辽的一切战绩,几乎都是随征,或者合作

他是夏侯渊的副手,是曹操的副手,哪怕在合肥,他也不是主将。乐进、李典与他是平级。

张辽开始守备合肥时军号是荡寇将军,无法指挥乐进与李典部。他们是队友,张辽几乎没当过队长。


4 关羽

好了,说关羽。

关羽的事迹,记载不够详细,但有著名的绝北道。这事儿说来太复杂,但基本上,是周瑜围南郡打曹仁一年多,魏国北面援军确实没到达南郡。关羽干的。

至于说关羽防御弱……所以东吴要靠背盟偷袭?所以他在荆州十年曹魏完全动他不了?

而且,关羽在进攻端,有一个张辽从未达到的高度:

作为军事统帅,而非部将。关羽在人生最后一战,达到了全三国绝无仅有的四个字:


“威震华夏”。


5 威震华夏

还原事实:

建安二十三年即公元218年,曹操派了征南将军曹仁(嗯,应该是曹操部下最好的三位将军之一了吧?),假节,镇守荆北,对付关羽。

那年十月,曹仁治下宛城守将侯音结连关羽谋反。曹仁回去平叛,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屠了宛城。

关羽抓住时机,自江陵出发北伐。他出征后,南郡太守糜芳留守江陵本部。按关羽出兵之前,南郡城中失火,烧了军需,关羽本来要找糜芳的麻烦,问题是:

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糜夫人的兄弟,跟关羽算是平级,所以也没法动他。

先前,孙权曾经想要跟关羽结亲,被关羽骂回去了——你可以说,关羽不近人情;但反过来想想:一个地方守将和他国诸侯结亲,这事儿刘备倘若知道,会怎么想呢?所以,阴谋论一些:孙权这玩法很阴险,明摆着离间嘛。

关羽北伐,曹仁不敌,关羽自江陵突进五六百里,围了襄阳,又把曹仁围在了樊城。

曹仁败给了关羽。


曹操当时刚从汉中败归,只好先让于禁、庞德出战,是为七军,再让徐晃凑了支军马,去宛城接应。  

值得一提的是:汉中一战,曹操丧了夏侯渊、丢了汉中地,鏖战近年,当然元气大伤,但蜀中那边,其实也“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人民都得上战场了,真是山穷水尽。所以,刘备称汉中王后,派了费诗去关羽处,假节钺。

这意思很简单:给关羽便宜行事的权力,等于默许他自行北伐。这是诸侯之权。

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大水暴涨,关羽于是水淹七军。擒了于禁,斩了庞德。

于禁也败给了关羽。

单是俘虏,关羽就活捉了三万之众。按关羽当时兵力,应当尚不足三万之数,实在是惊人大捷。

于是关羽“威震华夏”:

当时曹家大将,夏侯渊已死,曹仁被关羽围住,五子良将中官位最高的于禁被擒,五子良将另一人徐晃不敢当关羽锋芒,只好驻军原地不断找援军,张辽在东线合肥,眼看关羽兵锋,离许昌不远了。

曹操终于紧张,打算迁都了:

要知道,官渡之战,袁绍大军压境时,曹操也没考虑过迁都这事儿。

——实际上,以关羽当时军力,并不能当真深入到曹魏心脏,所以关羽很聪明:遥寄些印信,让周边反曹势力,一起闹将起来,虚张声势。好在当时蒋济和司马懿不糊涂,劝曹操别动迁都这念头。

但好好歹歹,当关羽开始威胁许昌,曹操开始害怕时,那实在是曹操漫长人生里,魏国最接近动摇的一瞬间。

于是三国历史最关键的转折时刻之一到来了:孙权向曹操示意,愿意倒戈一击,背后攻击关羽:那是建安二十四年十月的事。

于是:

曹操大军南下。与此同时,刘备整饬军马,进逼汉川。

曹魏方面,将孙权已经和自家私通的事,告知关羽,引发关羽的疑虑。

徐晃获得十二营增援,已经形成兵力优势,于是对关羽发动会战,以著名的“长驱直入”,赢了一阵。曹仁、满宠、徐晃等合击之下,关羽放弃樊城,退过汉水,但依然控制着襄阳。如果到此地步,曹魏诸将和关羽,还是个对峙之局。

然后:

孙权悄悄出动了。

按前述,关羽北伐前,糜芳和士仁已经捅过篓子,但糜芳是国舅爷,关羽也只能留他守江陵了事。关羽在樊城获得了假节钺的权威后,等于有了尚方宝剑,就告诉了一声:“还当治之”——“回来收拾你们”。糜芳们当然怕他回来秋后算账,于是就应了孙权的劝降。本来关羽在荆南,经营江陵、公安十年之久,坚固之极;如果糜芳和士仁死守,东吴虽然偷袭,未必能速取荆州。但糜芳一卖掉江陵,关羽失了根本,军心离散:自然如垓下霸王,无力回天了。

所以,关羽走麦城,就是这么回事:

他率军北伐,留了国舅爷守后方,围了曹仁、斩了庞德、捉了于禁,逼得曹操要迁都,形势一片大好,威震华夏;结果盟友背后捅刀子,这或者还能料到;国舅爷糜芳居然倒戈,这就始料未及了。

关羽就此被绞杀——算是大意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本来,盟友忽然翻脸,同事自家国舅爷都会倒戈,这两件事儿同时发生,实在太小概率了。

当然了,关羽的错误很明显:开始就不该跟国舅爷翻脸,掌了权也没必要跟国舅爷说“还当治之”:兔子急了还咬人呢。这一点,陈寿看得很清:

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关羽善待士兵,可是对士大夫很骄傲;张飞爱敬君子,可是不体恤小人。于是关羽虽然有国士之风,但刚强自傲,结果就是吃这个大亏。如果关羽对糜芳稍微温柔点儿,不那么傲直,情况会好些么?历史当然不容假设,但至少我们可以说:让关羽吃亏的,也许并非大意和疏忽,而是他的傲。

6 总结

张辽有许多次极为漂亮的局部战斗,有许多次漂亮的陷阵突锋,甚至可以和关羽万军斩颜良相比。

但作为一个诸侯级主帅,主宰这一场被两个国家围剿的宏大战役,而且“威震华夏”?

张辽从来没有过。

当然,你可以说,“如果张辽也有机会担当主帅,他一定能ABCDEFG……”

但历史就是这样:我们只能看表现


在他的辉煌落幕的时候,关羽掌握半个荆州的兵力——当时天下,十三州一百二十七郡——在汉水边上战斗着。他的对手阵容,华丽无比:

当时曹操麾下,夏侯渊与乐进已死,所剩下的看家法宝,除了已经不太打仗的夏侯惇(历史上以清廉和内政著称),就是曹仁、曹洪、张辽、于禁、徐晃、张郃这几位了。而关羽的所作所为是:

围困了曹仁、干掉了于禁、对抗着徐晃,逼着曹操谋划迁都,而在他背后,还有整个东吴在捅他的刀子。对付他的,除了孙权,还有吕蒙和陆逊这两位大都督级的人物。

就像当日垓下,刘邦会合诸军,韩信、英布、彭越等诸侯,以多胜少才干掉项羽似的,当日魏吴两国,真是把精锐一起派上阵来,正面强攻、援军派递、偷袭、劝降,于是干掉了关羽。


要对付一个关羽,要动用如此之多的资源。整个三国历史上,有任何一个非君主人物,牵制过类似庞大的资源吗?而且,哪怕死前两个月,还在“威震华夏”。

这就是关羽,关云长的分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脱下《三国演义》那层神乎其神的锦袍,单论史实,关羽与张辽究竟谁更胜一筹,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两位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猛将,他们都在各自的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要分出高下,得从他们的出身、经历、战绩、军事才能以及在战略层面的影响等多方面来比较。一、出身与早期经历: 关羽: .............
  • 回答
    抛开《三国演义》的引导不谈,人们讨论三国故事时,之所以总是以魏、蜀为主线,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叙事逻辑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一、 历史的真实基础:魏、蜀的崛起与核心矛盾虽然《三国演义》对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它所描绘的核心政治格局,即魏、蜀、吴三国鼎立,在.............
  • 回答
    在浩瀚的三国历史长河中,要论及君主主动抛弃妻儿,刘备无疑是那位最为人熟知,也最常被提及的例子。然而,要断言他是“唯一”一个,那或许有些绝对,毕竟历史的记载并非总是面面俱到,更何况“抛弃”这个词本身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需要细致辨析。我们先来看看刘备的情况,这恐怕是大家最关心的。刘备与他的妻儿们:一场.............
  • 回答
    东亚三国(韩国、日本、中国)的年轻一代出现的“五抛世代”(韩国)、“低欲望社会”(日本)、“佛系青年”(中国)等现象,确实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儒家文化,存在着复杂且多维度的联系。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与文化土壤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让我们分别了解这三个现象.............
  • 回答
    抛开性价比,小米这个品牌的好,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洞察与快速响应:小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消费者需求的敏锐捕捉和快速转化能力。这不仅仅是“性价比”的体现,更是其产品哲学的基础。 “为发烧而生”的初心延续: 即使小米的产品线已经非常丰富,但其最初“为发烧友而生.............
  • 回答
    抛开伦理考量,单纯从“损害”的角度来分析放弃老人防疫措施可能带来的后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对老年人个体健康的直接损害: 更高的重症和死亡风险: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损害。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免疫系统相对较弱,身体对抗病毒的能力下降。一旦感染,即使是传播性较弱的病毒株,.............
  • 回答
    抛开气质,仅凭长相来评价“最帅”是件非常主观的事情,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我可以基于大众审美、五官的协调度、骨骼结构以及一些经典男星的普遍认可度来列举几位,并尝试详细描述他们的长相特点,以期达到你“详细一些”的要求。在评判长相时,我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五官的比例与和谐度: 眼睛、鼻子.............
  • 回答
    在讨论“明清谁更烂”这一问题时,需要从历史发展、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军事防御、文化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客观分析。以下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对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441912)进行比较,尽量抛开民族情绪,基于历史事实进行分析。 一、政治制度与统治能力1. 明朝(13681644).............
  • 回答
    抛开历史和政治的纠葛,天主教和东正教的理念分歧虽然看似细微,却根植于神学、教会论和对神圣启示的理解等核心问题,影响深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1. 三位一体(圣灵降临说 Filioque):这是导致东西方教会分裂的最核心、最古老的神学分歧。 天主教的观点: 相信圣灵是“父”和“子”所“.............
  • 回答
    抛开爱国情怀,单就华为和三星这两家科技巨头进行客观的实力对比,这是一项相当复杂但有趣的任务。两者都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并且在竞争中不断进步。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一、 研发实力与技术创新:硬碰硬的较量这是衡量一家科技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
  • 回答
    抛开那些闪耀的奖杯和响彻赛场的欢呼声,单单审视Theshy这位选手本身,他是不是英雄联盟历史上最天才的选手?这个问题,说实话,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词儿,“天才”,本身就带着一股子玄乎劲儿,难以量化,也容易被情绪裹挟。但要我说,Theshy身上确实有着一些旁人难以企及的特质,让他在“天才”的讨论.............
  • 回答
    抛开那些闪耀的奖杯和个人荣誉,单单从篮球这项运动本身来看,科比和乔丹在纯粹的技术较量上,确实是两位现象级的球员,他们身上既有惊人的相似,也存在一些值得玩味的区别。相同之处:登峰造极的得分能力与心理素质首先,两人最共通的,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们那与生俱来的“杀手本能”和超凡的得分能力。 核.............
  • 回答
    行,咱不聊情怀,就实打实地说说艾弗森到底牛在哪儿。这事儿吧,就像你给我一个弹弓,我给你造出一台精密机床,这中间的差距,艾弗森当年就是这么干的。首先,得明确一点,篮球这玩意儿,光有劲儿、有身体,那是匹好马,但得有脑子、有技巧,那才是千里马。艾弗森,他就是那匹跑起来风一样、但脑瓜子也灵光的千里马。一、身.............
  • 回答
    抛开事实不谈,仅从情感和道义的角度审视,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的行为,是否“一点错都没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即便不依据具体事实,仅凭人类普遍的道德认知和对国际秩序的期待,也难说其行为是“完美无瑕”的。我们不妨从几个非事实导向的层面来探讨:1. 对于主权国家内部事务的干涉:即使不谈具体证据,一个最.............
  • 回答
    抛开作者是谁,单论《龙珠GT》和《龙珠超》哪个更符合《龙珠》系列最初的味道,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细聊的话题。要评价这个,我们得回溯一下《龙珠》最初吸引我们的那些特质是什么。《龙珠》最初的“味道”是什么?我想大多数人提到《龙珠》最初的那些日子(无论是《龙珠》还是《龙珠Z》早期),脑海中会浮现出.............
  • 回答
    抛开立场,咱们来捋一捋《冰与火之歌》里那些在执政和军事方面能独当一面的角色,看看到底谁能排个名。这事儿说起来就热闹,因为这群人哪一个拎出来都不是省油的灯,各有各的手段和本事。咱们先从执政这块儿说起。这年头,光有武力不行,得脑子转得快,能把人心拢住,能把家业管好,还得知道怎么跟别人打交道,不然迟早要栽.............
  • 回答
    好吧,咱们就抛开那些纷纷扰扰的声音,单单从广告本身出发,说说我第一眼看到杜嘉班纳那事儿的广告时,心里是个什么感受,觉得有没有“辱华”这味儿。说实话,广告嘛,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宣传,目的是抓住眼球,传达品牌理念和产品特色。所以,我第一反应是去琢磨它想表达什么,以及是怎么表达的。当时看到的那个系列广告,主.............
  • 回答
    要评价方方女士的文学水平,确实需要撇开她近期引发巨大争议的武汉日记,而是回归到她过往的作品和她作为作家一贯展现出的风格上来。方方是一位在当代中国文坛有着相当资历和影响力的作家,她的文学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扎实的积累过程。首先,从题材选择上来说,方方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中国社会转型期普.............
  • 回答
    关于“民国”与“共和国”的认同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尤其是在抛开台湾这一政治敏感点之后,我们可以更纯粹地从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不同的人对这两个概念的认同,往往根植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教育背景以及价值取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民国”和“共和国”并非.............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如果抛开一切阻力不谈,仅仅从理论层面探讨中国是否应该全面禁止中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医的本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以及全面禁止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医是什么。中医并非一个单一的理论体系或治疗方法,而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不断演进的医学传统。它建立在独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