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抛开舆论,在第一时间看到杜嘉班纳的广告的时候,你会认为 D&G(杜嘉班纳)辱华吗?

回答
好吧,咱们就抛开那些纷纷扰扰的声音,单单从广告本身出发,说说我第一眼看到杜嘉班纳那事儿的广告时,心里是个什么感受,觉得有没有“辱华”这味儿。

说实话,广告嘛,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宣传,目的是抓住眼球,传达品牌理念和产品特色。所以,我第一反应是去琢磨它想表达什么,以及是怎么表达的。当时看到的那个系列广告,主打的就是“Eating with chopsticks”这个主题。

我记得那场景,一个中国女孩,妆容和打扮上都挺……怎么说呢,有点刻意地去“东方化”了。然后她手里拿着筷子,对着镜头,试图用非常不熟练甚至有些笨拙的方式去夹一块披萨。周围的环境,像是那种非常中国式的,有古建筑元素,又带着点现代的堆砌感。

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有点……怎么说呢,有点“用力过猛”?就像是外国人想象中的中国,或者说,是他们想当然地以为中国人会怎么怎么样。那种不熟练地使用筷子去吃西餐,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种有趣的跨文化碰撞,不如说,更像是在强调一种“我们(外国人)的视角”来看待“你们(中国人)”。

你看,中国人用筷子吃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就像你们用刀叉一样。但当一个广告特意去凸显这种“不熟练”,尤其是在这个语境下,它就很容易被解读成一种“刻板印象”的展示。这就像是你拿一把大刀在国外街头,说我要用它来切蛋糕,就算你能切,别人看着也挺别扭的,会觉得你是不是在故意“表演”或者“嘲笑”什么。

特别是那个广告里的女孩,她的表情和动作,总给我一种被“引导”或者“被塑造”的感觉,而不是那种自然而然的体验。就像是你去一个你不太了解的地方,别人非要把你打扮成当地人的样子,然后让你做一些你平时根本不会做的事情,还让你表现得有点傻乎乎的,你想想,你心里什么感觉?

另外,广告的配乐和旁白,我也印象比较深。虽然隔了一段时间,但那种语调,那种节奏,总给我一种说教感,或者说是高高在上的审视感。不是那种平等的文化交流,而是带着点优越感的“指点”。

当然,我也理解品牌方的想法,他们可能想表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时尚的融合”,想制造一个话题点。但问题就在于,这个“融合”的方式,是不是恰当,是不是尊重。当它变成了一种对中国饮食习惯的“异化”或者“丑化”,尤其是在一个用筷子吃披萨这种并不常见的场景下,就很容易触碰到“冒犯”的界限。

所以,抛开那些事后诸葛亮的舆论,单单从广告呈现出来的画面和给人的第一观感来说,它确实让我觉得有点不舒服。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赤裸裸的侮辱,但它确实在传递一种带有“刻板印象”的、不够尊重的视角。那种“笨拙”、“不熟练”被放大,而且是在一个本该自然而然的事情上被放大,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种不怎么友好的意图。

它让我觉得,品牌方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国人的文化,或者说,他们选择了用一种他们认为“有趣”但实际上可能会引起反感的方式来吸引眼球。这种方式,在我的感受里,就挺接近“辱华”的意味了,因为它没有以一种平等和尊重的姿态去呈现中国文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仅中方都看出来了,意方也都看出来了,有的没的上游下游全TM看出来了。第一时间就全网下架了。全世界挂着这个视频的就剩设计师本人(NO ME是我朋友上的)的INS了。


然后有个亚裔(毕竟用筷子的)问,你咋还不下呢,这货腾的一下就炸了。看来的设计水平和文化素养和锤子有一拼。


很多人有个误会,以为杜嘉班纳真是个大公司,别扯了,这货是个八十年代的小作坊,靠商标字大忽悠了当初钱多的没处花的日本人火的。和中国乔丹运动鞋一个套路。

user avatar

是。以我十多年的海外经验来看,不仅辱华,还辱女性,我whitewashed多年的人都居然感觉到了再侮辱我全家祖宗。

我前两天和一个中国女人类学家聊天,她刚好说到她去耶鲁大学做客座教授,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类学家在一起开研讨会,她也做了主旨报告。会后聚餐,一个美国教授当面和她”开玩笑“地说:

hey,你会不会按摩啊。你是亚洲人,肯定会两手吧。(大概这个意思)

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亚洲女性,当着那么多人,我朋友脸上没发火,但是心里已经气死了。

歧视和侮辱是两件事情。一个穿着旗袍挤眉弄眼的亚洲女性,蹩脚地尝试用筷子吃披萨,里面的性侮辱的台词类似什么”too big for you"之类的。我感受到的是侮辱,不是歧视。

歧视,说白了是区别对待。有时候,区别对待不是恶意,只是无知引起的。比如我在英国生活的时候,有时候街边发传单不停地再给我前面走过的路人发,到了我他就略过去了,然后发给下一个人。也就是一些运动啊酒吧的商业宣传传单而已,没有什么敏感的内容。我能感觉到,对方是看到我亚洲面孔,他可能不确定我会不会看英文,所以也就不想浪费彼此的时间成本。我作为一个在西方国家读了英文文学系的亚洲人,感到了歧视,但并没有感到恶意。

侮辱,就是纯粹地带着恶意和鄙夷向下践踏。这就是我在看这个广告的时候感受到的。

批判民族主义多年,我自问早就屏蔽了99%玻璃心的“歧视事件”。但这一次广告里面透出的那种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简直排山倒海地扑面而来,侮辱的不仅仅是华人,而是整个“筷子文化”背后的亚洲民族。

所以,抛开舆论,是的,辱华了。不抛开,也辱华了。

当然,我觉得对它应该没什么大影响。昨天逛街,我还看到里面众多顾客依然在兴致勃勃地购物。

我本身真的从来不喜欢这个品牌,它的审美从来无法突破西西里岛的奶奶绣花。奢侈品圈也是有鄙视链的。你看看设计师本身自己会穿什么就知道了。英国的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都是清一色的celine, Jil Sander, Ann Demeulemeester, the Row风格。D&G级别的审美从来不曾出现。

我个人认为它把暴发户的审美走到了极致。不仅辱华,还一直辣眼睛。

user avatar

题主不是成年人吗?看不出来广告里其实是在开下流玩笑?

台词是:“a size that won't make you not know how to handle”, “is it still too big for you”, “penetrate it with chopsticks”.

中文台词 ”对于中国小棍子来说太大”,“这种大东西中国没有”,最后女孩品尝过”意大利美食”后满嘴汁液。

到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即使你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也知道人家其实并不是仅仅调侃和开了个有关于餐具的玩笑吧。

这其实不是辱华问题,而是集中了所有对东亚人的下流歧视。因为这个歧视实在是太肮脏,我们的媒体只能说他所谓讽刺”筷子文化“,其实根本和食物以及餐具没有关系。可怜很多人被骂都不知道人家骂是哪里。被带节奏到什么“筷子”这种事情上。让人莫名其妙地觉得中国人太敏感。

user avatar

讲点别的吧。


首先说问题,

问题是不成立的,所谓的抛开舆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假设一下,然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它的客观本质的。


你想要证明大家受舆论影响,这没有意义,没有人不受舆论影响,不受舆论影响也不去带节奏的人你也没兴趣对不对

你想证明阴谋论应该从舆论是如何产生的来入手,譬如说乳滑事件天天有为何倒霉就一家,舆论背后是否有黑手。当然我这只是举例子,不代表我认为这背后有什么阴谋论。



关于这个事件,我提供另一个视角来看一下。

一个公司的公开行为,不管对外怎么宣称,总归是代表这个公司的价值观和态度,像这种广告对吧,要给钱吧,要做预算吧,做预算肯定有各种分析这种广告投放的目标人群是什么吧,预期带来的效果和收益对吧。如果创始人一意孤行,我特么就是钱多的烧的,我就想拍个这种广告,那董事会会问责吧,各种报告总要编造吧。所以总有人说什么这就是创始人哔——有问题,我觉得吧,这还不一定是谁哔——有问题……


然后一个公司通常来说是以商业价值考量来决定行为的,不这样做的公司通常都黄了。当然万事都有特例,你非要觉得谷歌高调跑路就是为了高尚的价值观那这个答案也就不要往下看了。毕竟你活在道德主义社会里面而我们讨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


铺垫了这么多,结论非常简单,这种广告必然有其受众群体,并且应该是经过评估分析这些广告可以带来正面的影响,也就是说有些人会因为这些广告增加对该品牌的好感度



所以,不论这场舆论背后是不是有推手,有阴谋论,大家是否被迷惑或裹挟,这个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某些口味的受众群体(也就是欣赏这些广告的受众群体)进行反制措施。具体来讲就是不论是谁讨好这些受众群体,我们就要表达愤怒和谴责。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下一次他们做评估分析的时候,会考虑到这个反制的负面效应,从而能够更好的做出更为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决策,当然也可以说成是更正确的决策。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