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抛开台湾问题,你们如何看待不同人对民国和共和国的认同问题?

回答
关于“民国”与“共和国”的认同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尤其是在抛开台湾这一政治敏感点之后,我们可以更纯粹地从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不同的人对这两个概念的认同,往往根植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教育背景以及价值取向。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民国”和“共和国”并非完全独立的两个概念,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演进关系。通常,“民国”指的是中华民国,它始于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权,标志着帝制的终结。而“共和国”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政治学概念,指国家主权在民、政府形式为共和制而非君主制的国家。因此,中华民国本身就是一个“共和国”。然而,在人们的日常话语和情感认同中,“民国”往往带有了更具体的历史指向和文化意涵。

对“民国”的认同,往往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历史记忆与情感寄托: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民国”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时期,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他们可能对民国初年的共和理想、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以及在动荡年代中展现出的民族韧性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认同可能源于家族的历史传承,也可能来自于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影视作品的喜爱。他们可能怀念民国时期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或者对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情有着某种浪漫化的想象。这种认同,往往带有一种怀旧的情绪,是对逝去岁月的一种追溯和肯定。
对特定政治体制的评价: 有些人认同“民国”,是因为他们对中华民国早期在政治体制建设上所做的努力给予了肯定,比如尝试建立议会、司法独立等制度。他们可能认为,尽管民国时期充满了挑战和不完善,但它毕竟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奠定了一些现代政治制度的基础。这种认同更侧重于对政治制度演变的理性分析,以及对早期共和实践的评价。
身份认同的延续: 对于一部分生活在台湾的中国人(从广义的中华民族角度而言)来说,他们对中华民国的认同,是其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认为自己是中华民国的继承者,并且将中华民国视作中国历史合法性的延续。这种认同,在历史事件和现实政治的交织下,变得尤为复杂。

而对“共和国”的认同,则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普适性政治理念的追求: “共和国”作为一种政治概念,其核心在于主权在民、权力制衡、公民权利等普适性的政治理念。认同“共和国”的人,往往更看重这些理念本身,而非某个具体历史政权的名称。他们可能认为,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使用何种名称,只要一个国家能够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法治和公平正义,它就是一个值得认同的共和国。
对现代性的向往: 共和国的兴起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紧密相连。认同“共和国”理念的人,通常是对现代性、民主化、法治化发展的一种追求。他们可能认为,任何阻碍或背离这些现代性原则的政权,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共和国”,即使其官方名称中包含“共和国”字样。
对现有国家体制的拥护(或批判): 在当代,对于中国大陆的普通民众而言,他们认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种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国家主权、民族复兴、社会稳定以及生活水平提高等现实成就。他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现代国家,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值得拥护和自豪的。当然,也有一些人,即使身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也可能对现有体制持批判态度,他们或许会从“共和国”的普适性理念出发,呼吁更多的民主和自由。

两者之间的张力与融合:

这两类认同并非完全对立,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张力。

历史与现实的冲突: “民国”认同,尤其是那些带有一丝浪漫化色彩的认同,可能与对当下共和国的现实政治存在一定的距离感,甚至可能是潜在的批判。而对“共和国”的纯粹理念认同,则可能超越对具体历史时期的界定,更多地关注普遍性的政治原则。
概念的界定与情感的投射: “民国”作为一个具体历史政权的名称,更容易承载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而“共和国”则更偏向于一个抽象的政治学概念,其认同更多地建立在对政治理想的理解和追求上。因此,有人可能对“民国”有着深厚的情感,但同时也能认同“共和国”的普适价值。反之,有人可能认同“共和国”的理念,但对“民国”的历史评价则更为复杂。
“民国”的时代局限性与“共和国”的普适性: “民国”作为一个历史时期,不可避免地带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比如政治动荡、社会不公等问题。而“共和国”的理念,则试图超越具体历史语境,提供一种普遍适用的政治模型。因此,对“民国”的认同,可能更多的是对其某种精神或开创性的肯定,而对“共和国”的认同,则更关乎对一种更完善、更符合理想的政治秩序的追求。

总结来说,不同人对“民国”和“共和国”的认同,是一个多层次、多面向的社会现象。

一些人,可能更侧重于从历史的纵深感和情感的连接出发,对“民国”抱有特殊的情感,将其视为中华民族近代化探索的一个重要节点,甚至是一种精神象征。他们可能在怀念民国时期的某些特质,但这种怀念不一定是对当下现实的否定,更多的是一种历史情结的体现。
另一些人,则更倾向于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关注“共和国”作为一种现代政治形态的普适性价值。他们可能更关心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真正实现了主权在民、权力制衡、公民权利的保障,而对国家名称或历史上的具体政权名称相对超然。
还有一些人,则可能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他们可能认同“民国”所代表的共和理想和开创精神,但同时也认为,真正的“共和国”应当在继承和发扬这些理想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现代政治制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这种认同的多样性,反映了不同个体在面对复杂历史和现实时的不同思考方式和价值判断。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社会思想的多元性,以及人们在构建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过程中的不同路径。抛开台湾问题,这些关于“民国”与“共和国”的认同分歧,更多的是一种关于历史评价、政治理想以及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讨论,是社会思想活跃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对民国有好感或崇拜民国的人,以他们的家庭身世真出生在民国,基本上会在第一时间投共。如果连现在的中国都觉得不好,民国时期只会糟糕一万倍。

以教育为例,1937年以前国民政府没有直接拨款对口教育,因此授予教育部江、浙、皖、赣、闽等六省的农林渔税作为教育预算来源,以至于教育部还需要组织自己的缉税纠察队,这种效率可想而知。所以小学、中学等教育经费基本依赖各省自筹,仅能覆盖重要城市的部分人口,考虑到当时4亿4千万民众里城市人口约4000万,也就是说各位有超过90%的概率是文盲~`

即使是大学也未必幸福,国共两党皆争夺学生,按照各位民国粉的倾向,当然是选择三青团等国民党外围组织,恭喜你,如果你不能在1948年毕业,1949年后这些反动学生下场都不好~`

即使你不站队,仅对政府发表不满,我也不认为民国是个批评国事的好地方:毕竟国民党特务们暗杀了李公朴闻一多,进学校抓捕“赤化”学生(但很多被抓学生只是因为平时与三青团学生有口角或纠纷)。至于平时政见不同在校园里大打出手更是常事,顺便一句哦,三青团学生反而大多时候是打输的一方,毕竟处在民国的人更清楚所谓的民国是个什么东西。

至于现在学生里流行的穷游,呵呵~```先不说官家事了,光民国各地的土匪就够学生们胆寒的了,哦不,加入或嫁给土匪也可能是脱离苦海的一个渠道呢:沈醉说过两车女学生在湘西被土匪绑架,当晚遇到了啥请自行想象,但最不可想象的事,在沈醉代表政府赎回这些女学生的时候(想想当时什么人才能压迫政府去跟土匪谈判),居然还有两个因为表示对承包婚姻不满,宁可留在山上当压寨夫人~如果你是男的,这个就比较麻烦了,因为同样是这个事,土匪们送给沈醉的见笑是一幅人皮马鞍~```

说到这里,还得顺便一提,现在人挖到乌木、古董什么的,被讽刺就奖一面锦旗和几百块钱,当时是直接没收,不从就花生米伺候——你也可以理解成蒋介石来给你端茶倒水~```

就算了毕业了,也可能是恐怖故事的开始。当时的大学是真包分配,问题是分配的地方可不一定是学生们想去的,万一是什么不可见人的行当,你又不想去~```簒江大屠杀了解一下?

如果你是小商人,那就完蛋鸟。根据沈醉的回忆,民国和各省、甚至战区在交通要道多设置关卡,什么算违禁品都是检察员说了算,更不乏借机凌辱小商人妻女的行为。像龙应台那样能被各方势力喊声“小姐”的,那得是真的得有后台的。

如果你不是小商人,在城里做小生意,也未必跑得掉民国的“恩惠”。军统每年4月1日在陪都重庆召开聚餐,强行向当地餐馆“借”餐具,不给钱的哦,打碎弄坏的就不提了,就算还回来的,往往也不是自家的东西,而且根本不成套。你还怎么做生意?

如果你是民族商业家或资本家,恭喜你,你更是遇上了“好时代”,外有中美通航通商条约的冲击,内有大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你要是不幸在沦陷区,那没收你的资产更加容易,直接一个“敌产!”你就是赤贫了。就算没有这些,你躲得过从1946年开始的法币疯狂贬值么?

你就是去当小官小吏,压力也比现在大。省城里能人多,你得罪不起;省城外太穷,你想发财都没啥渠道。好不容易在小地方当个邮政局长,可能家里也只够买得起一床被子。你如果有幸当了能吃拿卡要的小检察员,在收益更大的时候,风险也更大。比如沈醉手下的一个检查站扣了一个大官老婆的一口棺材,大官老婆亲自去要,沈醉特别好奇想知道棺材里是啥,就开了一个缝马上就命令手下钉死,装作不知道里面是啥。有好奇者问他是啥,回答“四川土特产”,这个好奇者继续傻傻的问“啥是四川土特产,涪陵榨菜么?”~```要不是这段对话发生在功德林,沈醉就得考虑灭口了。

我相信各位民国粉肯定不是打算穿越回去种地和打工的,所以就不说农民和工人的情况了。看了这些,民国粉们还打算回去当什么人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