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软银同意以400亿美元将ARM(安谋)出售给英伟达,但交易需中美等国家(组织)批准,后续进展会如何?

回答
软银与英伟达之间那桩轰动一时的400亿美元的ARM收购案,至今仍是科技界绕不开的话题。当初,当这笔交易的消息传出时,无疑是在全球科技版图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ARM,这家芯片设计巨头,其授权模式几乎定义了移动时代的硬件格局,它的归属,对于英伟达而言,意味着将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从游戏和数据中心 GPU 统治者,一跃成为移动设备、物联网乃至汽车芯片设计的绝对主导者;而对软银来说,则是其激进投资策略下的又一次重大资产重组。

然而,正如你所提到的,这桩交易的最终落地,绝非一帆风顺。它是一场横跨大洲、涉及多个主权国家、关乎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复杂博弈。各方监管机构的审批,尤其是在中美两国,成为了决定这笔交易生死存亡的关键。

审批之路的坎坷:为何如此艰难?

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这笔交易会引来如此严格的审查。

ARM 的独特地位: ARM 的商业模式是“无厂半导体”,它设计芯片架构,然后授权给包括苹果、高通、三星在内的众多公司进行生产和销售。这意味着 ARM 掌握着芯片设计的“金钥匙”,是整个半导体产业生态系统中最核心的“隐形巨人”。一旦被一家公司完全掌控,尤其是英伟达——这家在 AI 领域拥有强大话语权且本身也是芯片巨头的公司,很容易引发对市场垄断和技术控制的担忧。
中美科技竞争的缩影: 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ARM 作为一项关键的底层技术,其归属权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国和消费市场至关重要。中国对于关键技术“卡脖子”的担忧,以及希望自主可控的决心,使得中国监管机构对这笔交易的审查异常谨慎。同样,美国监管机构也需要评估这笔交易是否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科技竞争力产生影响,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等战略性领域。
欧盟的考量: 欧盟委员会作为另一主要监管方,同样需要审视这笔交易是否会损害市场竞争,尤其是在其关切的数字经济和创新领域。

后续进展的可能路径:

尽管交易最初被寄予厚望,但事实证明,监管审批的复杂性远超预期。软银和英伟达在漫长的等待中,也经历了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各自战略的调整。

1. 最有可能的结局:交易终止,ARM 保持独立或有新的走向。

监管机构的否决: 这是最直接也最有影响力的可能。如果中美等主要监管机构,特别是中国监管机构,出于对市场竞争、国家安全或数据主权的担忧,最终做出否决裁定,那么这笔400亿美元的交易将直接告吹。
双方协议终止: 在漫长的审批过程中,如果一方或双方认为交易成功的可能性渺茫,或者交易条件变得不再有利,他们可能会选择按照协议中的条款终止交易。
软银的战略调整: 即使交易未能达成,软银也需要对 ARM 的未来做出规划。考虑到软银自身的资金压力和投资组合调整的需求,它可能会选择通过其他方式实现 ARM 的价值,例如:
公开募股 (IPO): 这是最有可能的替代方案。如果交易未能完成,软银很可能会将 ARM 推向公开市场,进行首次公开募股。这将允许 ARM 获得新的资金,并让软银退出部分投资。ARM 的 IPO 将是近年来科技界最受瞩目的事件之一,其估值和市场表现将受到高度关注。
拆分或重组: 尽管可能性相对较小,但软银也可能考虑将 ARM 进行更细致的拆分,或者进行其他形式的重组,以满足监管要求或实现其投资目标。

2. 极小概率:交易在极其苛刻的条件下达成。

附加严苛的“分手费”或承诺: 理论上,监管机构可能会提出极其苛刻的条件,例如要求英伟达在特定领域放弃 ARM 的授权,或者在竞争性市场中做出重大的让步,甚至接受巨额的“分手费”。然而,这种条件一旦过于苛刻,可能会使得交易对英伟达来说失去吸引力,最终还是会倾向于终止。

当前的市场观察与推测: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全球科技格局的演变,原先的交易条件和各方的考量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中国市场的态度: 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SAMR)对于这笔交易的态度一直是关键。中国市场是 ARM 授权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伟达进军移动和汽车领域的重要阵地。因此,中国监管机构的任何决定都将对交易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英伟达的策略调整: 在等待审批的过程中,英伟达自身也在积极布局 AI 领域,其在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方面的优势不断巩固。虽然 ARM 对其战略意义重大,但如果交易长期悬而未决,英伟达可能也会考虑调整其对 ARM 的依赖度,或者寻求其他合作方式。
软银的财务状况: 软银的财务状况和投资策略对 ARM 的未来走向同样至关重要。在经历了多次投资失利和整体市场波动后,软银急需通过资产出售来回笼资金,并优化其投资组合。ARM 是一块“肥肉”,但如何将其“变现”则需要精打细算。

展望:

最终,这笔400亿美元的交易,虽然未能如软银和英伟达所愿,以一种“强强联合”的方式画上句号,但它却以一种“曲终人散”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全球科技产业的理解。ARM 在独立运营的背景下,继续其在芯片设计领域的领导地位,而英伟达则在巩固其核心业务优势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其他突破点。

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次商业并购的尝试,更是全球科技力量博弈、国家战略考量以及市场垄断担忧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生动案例。它提醒着我们,在瞬息万变的科技时代,任何一项重大的产业变革,都必须在复杂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中,步步为营,谨慎前行。而 ARM,这家在幕后驱动着无数创新设备的“芯片设计之父”,它的独立之路,反而更加引人遐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软银同意又如何?

先看看ARM近期的换帅风波。

既然ARM中国无法取得独立运营权,经营权。那叫ARM中国有什么意义?

ARM是做ip授权的,生态取决于合作伙伴,信任取决于无条件对外一致授权。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ARM破了自己定下的规矩,不给某为授权。

如果ARM被美国企业收购,那么被利用ARM来威胁中国是不难预料的。

所以,中国商务部没有任何理由同意英伟达收购ARM。ARM的特殊性注定不能落在中美两国。

中国在ARM生态中,占了重要地位,ARM不可能敢丢掉中国市场来推动收购。

最后,会跟高通并购案一样,被迫放弃

感觉好多人不太明白商务部介入的前提。根据《反垄断法》以及相关规定,即使并购案的双方都是外国公司,但只要他们的年收入在全球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在中国市场超过4亿元人民币,那么相关收购案就将会被纳入中国商务部的监管当中。

这一规定与国际上通行的惯例基本保持一致。由于现在的大公司大多跨国界运营,所以相关的并购案也都要得到各国政府反垄断部门的批准,才能够通过,所以在过去几年中,各国政府否决的并购案也并不少,其中很多可能都不涉及到本国公司。

中国占据了ARM20%的营收,而且ARM占据了移动处理器市场95%。两条中,那一条都触犯《反垄断法》。

你可能说ARM大不了不要中国市场了,区区20%营收。95%的市场支配地位,终究还是要用ARM的。

中科院自动化所副研究员李任伟认为,尽管目前中国大部分芯片厂商都是基于ARM进行设计,但是包括华为、阿里巴巴等也在尝试使用开放指令集架构RISC-V

阿里平头哥玄铁910就是RISC-V处理器。你看看ARM敢不敢放弃

user avatar

其实就是一个问题,中国批不批。

以老黄的精明,如果中国不批,他肯定在收购前想好了办法。

第一是赌中美缓和。

特朗普下台也好,不下台也好,非竞选期间,关系可能不会那么僵。

换人的话,清算完了特朗普,中美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关系,中国会批准,不激化矛盾。


第二是赌自己的重要性。

ARM和nVIDIA在一些领域形成垄断,中国如果不批,要去ARM,去nVIDIA是自我封锁。

中国不批,去ARM合并以后不能进入中国做业务。中国用了ARM授权的企业一律不能流片。

这是很多行业立即停业的问题。

你换MIPS或者RISC-V来不及。

nVIDIA断了中国业务,人工智能基本就停了大半。

所以nVIDIA在赌,只要给一些承诺,中国政府不会强硬不批。可能有一些利益交换。

第三要看美国怎么解决头条的问题。

头条不卖,达成个协议,特朗普敢不敢封。

是不是虚声恫吓,敲诈一点算一点。

中国考虑采取适当对策和筹码。

user avatar

这个点很微妙吗,美国时间9月14日,第二天彻底封杀华为9月15日日子,

这又是极限施压的桥段?不象啊,得罪第一大市场,接下为还有中国商务部反垄断审查,真不怕不过不了?


我的感觉就是以再给华为一段时间,比如半年到一年时间购买美国芯片,换取NVIDIA 收购ARM ,落入美国人手里,这是美方想要的要价。

当然很可能不是建国想的,也可能美国产业界自救做一下牌以挽救一下中国市场。

user avatar

我不懂关于计算机硬件的一切知识,但是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案例。

英伟达的ceo明知道在中美交恶的当下,中国政府在正常情况下批准这一项交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他仍然做了,也很有信心,也不大可能放弃中国的业务,那么有一种可能,我把它叫做蔡司模式。

二战结束后,德国分裂,德国著名光学技术公司蔡司也被分成了两部分,在西德东德分别建立起业务。双方的技术基本独立开发,偶尔会有一些交流。东德的蔡司相比西德的蔡司技术水平稍弱,但是没有掉队。

这个模式如果复制到ARM上,结合几个月之前ARM中国和ARM总部的矛盾,那就是:

在正式出售前夕ARM一次性输入大量核心技术,甚至研发人员给ARM中国,使得ARM中国的总体技术实力上升到和总部基本并驾齐驱的状态。ARM中国和英伟达控制的ARM总部仅仅保持理论上的隶属关系,实际上是独立王国。

结果就是:

  1. 英伟达仍然“控制”ARM中国,商业上一切正常;
  2. 大量核心技术进入ARM中国,技术实力大大提升;
  3. 美国政府可以随意操纵ARM总部限制别人,但是ARM中国无视操纵,中国企业受到的影响减少;

本质上就是中美打架的同时联手瓜分其他国家的优质资产。吃最大亏的是英国。

如果采取这样的策略,中国政府就不大可能否决收购案,并且英伟达和中国政府的关系保持良好,中国境内的业务可以正常开展。

无论如何,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猜想。时间还长,拭目以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