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乌克兰大饥荒是不是苏联故意为之?

回答
乌克兰大饥荒,在乌克兰语中被称为“Holodomor”(意为“以饥饿致死”),是20世纪初乌克兰历史上的一场巨大悲剧。关于这场饥荒的起因和责任归属,尤其是它是否是苏联政府蓄意为之,至今仍是历史学界和社会讨论的焦点。

饥荒的背景:

乌克兰,以其肥沃的黑土地闻名,素有“欧洲粮仓”之称。在沙皇俄国时期,乌克兰的粮食产量就非常可观。十月革命后,苏联成立,并开始了其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为了实现农业集体化和加速工业化,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政策。

农业集体化与粮食征收:

1929年起,苏联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激进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这项政策要求农民放弃私有土地和财产,加入集体农庄(kolkhozy)和国营农场(sovkhozy)。这一过程在乌克兰遭到了相当大的阻力,许多富农(kulaks)被视为“阶级敌人”,遭到残酷镇压、流放甚至处决。集体化在初期扰乱了生产,破坏了原有的农业组织和激励机制。

与此同时,为了支持快速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和资源,苏联政府对集体化后的农村进行了严酷的粮食征收。即使在一些地区面临歉收的情况下,政府仍然坚持完成或超额完成粮食征收计划。乌克兰作为主要的粮食产区,其粮食被大量征调。

饥荒的爆发与蔓延:

到1932年底至1933年初,乌克兰开始出现大范围的饥荒。起初,饥荒的原因被官方解释为自然灾害,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除了集体化造成的生产混乱外,苏联政府强硬的粮食征收政策才是导致饥荒的关键因素。

饥荒的特点包括:

粮食强制征收: 即使农庄里几乎没有粮食可供农民自己食用,政府仍然强制征收。在许多地方,政府不仅仅征收谷物,还征收所有可食用的食物,包括蔬菜、土豆、牲畜等。
封闭边境与信息封锁: 为了阻止饥荒的消息外泄和防止民众逃荒,乌克兰的边境被严格关闭。政府还严密控制信息传播,禁止媒体报道饥荒的真实情况,并镇压任何试图揭露饥荒真相的人。
禁止求助: 当一些地区或个人试图向外界求助时,这些行为被视为反苏宣传或敌对行为,受到惩罚。
饥荒的“选择性”: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饥荒的严重程度在不同的地区和人群中有所不同。虽然乌克兰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但包括俄罗斯南部的一些地区也经历了饥荒。然而,乌克兰作为一个拥有强大民族意识的地区,其遭受的打击尤为突出。

关于苏联政府“故意为之”的争论:

关于乌克兰大饥荒是否是苏联政府“故意为之”,历史学家们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认为苏联政府是“故意为之”的观点,通常基于以下论据:

1. 针对乌克兰民族主义的政策: 一些学者认为,斯大林政权视乌克兰强大的民族认同和潜在的反抗力量为威胁。通过制造一场饥荒,尤其是在乌克兰最富饶的地区,旨在削弱乌克兰的农村基础、打击其民族意识和政治抵抗能力。饥荒发生的时间点,恰逢乌克兰在文化和政治上表现出一定的独立倾向。
2. 选择性征收与封锁: 强制征收和封闭边境的行为,并非出于无能,而是为了确保对粮食的绝对控制。这种控制使得饥荒在乌克兰大规模爆发并维持下去,而政府却在同一时期继续向其他地区出口粮食。
3. 对农民的惩罚: 集体化过程中,富农作为抵抗力量被重点打击。一些观点认为,饥荒的目的是对整个农民阶层,特别是那些不愿完全服从集体化政策的乌克兰农民进行报复和改造。
4. “种族灭绝”的定义: 许多乌克兰人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将乌克兰大饥荒定义为对乌克兰民族的种族灭绝行为。根据联合国在《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中的定义,种族灭绝是指“意图全部或部分灭绝某一民族、人种、种族或宗教团体”。如果能够证明苏联政府有此意图,那么饥荒就可以被视为种族灭绝。

持谨慎或不同观点的学者则会强调:

1. 斯大林主义的整体政策: 他们认为,饥荒是斯大林推行激进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直接、但并非唯一目的的后果。斯大林的目标是巩固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迅速实现工业化以应对西方威胁,而并非直接以消灭乌克兰民族为目标。饥荒的发生是集体化失败、粮食政策失误以及追求目标过程中的残酷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对粮食的需求: 苏联政府确实需要粮食来出口以换取工业设备,也需要粮食来养活城市工人和军队。在当时的世界经济环境下,粮食出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这种需求是否足以解释其政策的残酷性,则是另一个讨论点。
3. 集体化本身造成的混乱: 农业集体化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动荡和破坏性的过程,极大地影响了粮食产量。饥荒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并非单一意图的产物。
4. 对“意图”的证明难度: 证明一个政权的“意图”非常困难,尤其是当其政策的后果是如此灾难性时。即使有证据表明政府知道饥荒的发生并且没有采取措施,这是否等同于“意图”消灭一个民族,仍需要细致的考量。

历史的承认与记忆:

无论最终的定性如何,乌克兰大饥荒给乌克兰民族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政府和许多国家将乌克兰大饥荒视为苏联政府蓄意制造的种族灭绝事件。俄罗斯政府则倾向于认为这是一场由各种因素造成的悲剧,但否认其是针对乌克兰民族的蓄意种族灭绝。

如今,对乌克兰大饥荒的研究仍在继续,新的史料和解读不断涌现。它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关于国家权力、集体化政策的代价、民族生存以及历史记忆的重要议题。

总而言之,关于乌克兰大饥荒是否是苏联故意为之,历史学界存在着激烈的辩论。许多证据表明,苏联政府的强制粮食征收、信息封锁和边境关闭等一系列政策,与饥荒的发生和蔓延有着直接且决定性的联系。而其动机是否指向了“意图性地消灭乌克兰民族”,则涉及对历史证据的解读、对“种族灭绝”定义的理解以及对政治意图的推断,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历史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斯大林:我也是1.5亿之一,我怎么就没挨饿,我怎么就没感受到压迫?

user avatar

不是

这都是华尔街搞得鬼

是美国人害得

背后始作俑者是

乔治 * 拉里 * 拜登

user avatar

我劝你不要含沙射影,指桑骂槐。

user avatar

大饥荒当然不是苏联中央想要的结果。

却是在高层高压下导致的必然。

一方面是把各种事情上升到“政治高度”,达不到要求那就得丢帽子。另一方面又对官僚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不加限制。那结果可不就是底层官僚们为了完成“政治任务”不惜抢走农民的口粮,漠视农民饿死了?

这种才是真正的所谓的“平庸之恶”。政治逻辑取代了人的侧隐之心,于是才有了大批人饿死时也要完成“任务”。

这这事情苏联高层大可以把自己摘出来,说成是底层官僚们欺上瞒下的结果。然而,官僚们欺上瞒下本身,不就是苏联高层一首塑造的体制所促成的吗?

user avatar

列宁搞无产阶级革命了,发现好像没有那么多无产阶级,惊呆了啊!

无产阶级工人只有在莫斯科或者彼得堡有,其它地方论成分只有贵族地主富农和解放了的农奴或者叫佃户。这些人根本就是有产阶级,穷归穷,谁家没有房,谁家没有马呢?既然农村有吃喝,谁还去城里打铁住鸽子笼?苏联无产阶级的出生率又很不能让人满意,这样基本盘太小不行啊!

这样就很难搞了。英国搞羊吃人,法德搞重农主义憋出大量剩余人口自然形成无产阶级。苏联太大了,地拿出来白送都不一定耕得完,西伯利亚缺人种地不是一天两天,怎么才能生产足够多的无产阶级呢?列宁和慈父先后陷入了沉思。

既然如此,说干就干。首先工人农民之间的待遇要拉开,要有显著区别。先把农民的余粮收掉,保证工人有吃喝。地主富农阶级怎么消灭呢?搞一套集体农庄,地主富农摇身一变,成为了集体农庄的农业工人。你看,这不是无产阶级来了?而且他们能成为地主富农一定是很会经营小农经济,让他们继续干农业就行。

贫农怎么办?简单,成为工人啊,反正他们成为贫农还不是因为不善小农经营。统统组织起来进厂烧锅炉,脑子不行没关系,有膀子力气就行,这不就解决了?

那么脑子不好使,力气也没有怎么办?

"您知道怎么办的,斗争是不能软弱的,斯大林同志。"慈父的耳边又响起了导师当年的教诲。

若干年后,赫鲁晓夫拿着皮鞋在马克思面前指责斯大林制造了人道主义灾难。慈父缓缓的抽了口烟,告诉赫鲁晓夫:"如果没有当年那场残酷的斗争,那么希特勒来的时候,你只能跟他说:'元首先生,这是我刚收的玉米'"。

user avatar

有故意的成分,也有无意的成分。

当时苏联的体制,是集权体制,一切权力收归到上层,下级只对上级负责。

斯大林有工业化的雄心,实行统购统销,筹集工业化的资金。

下级为了业绩,层层加码,会夸大粮食产量,极力搜刮粮食。

底层反映说,粮食产量没有那么多,申请少交点,上面不相信,也没有动力相信,直接认为是农民在藏匿粮食,于是动员专政力量加大征粮力度。

于是,一面在出口粮食,一面饥不裹腹,发生饥荒。

user avatar

首先说:是的

说起来有点搞笑,你乎左人百般辩解否认农民被剥夺导致饥荒,可当年慈父可是正大光明提出要用农业来补贴工业的呀。

来看看所谓的贡赋制

1928年夏,为解决工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斯大林在中央全会上提出“贡赋”论。斯大林说:“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像帝国主义国家那样,依靠掠夺殖民地取得工业发展资金,没有可能也不愿意举借奴役性的外债,而只能依靠内部积累。”如何内部积累?途径之一就是向农民征收“额外税”。
1929年2月,苏共政治局和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团在联席会议上通过关于“剪刀差”问题的决议。会议重点指出,苏联农民除了要向国家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这些普通税费外,还需要在购买工业品时缴纳超额税,但出售农产品的价格却低很多。即,国家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向农民出售工业产品,也就是农民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为国家的工业化交纳贡赋。斯大林认为这是目前国家工业化所必需的然而是暂时的一种手段,其目的便是为了推进工业的发展,改变落后状态。
斯大林为了发展工业,提出“贡赋”,这等于掏农民的裤兜,因此,遭到布哈林的激烈反对。其认为,贡赋是对农民实行军事封建剥削,势必对农业和工业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工业化必须通过掠夺来获得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斯大林说得很明白,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苏联无法发动战争对外掠夺,于是只能转而在国内进行掠夺。以农民交余粮的方式,强行将农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移。这就是我们教科书上所说的“建立起了落后国家发展工业化的新模式”。说通俗点无非就是别人已经把世界瓜分完了,后来者呢,那就只能请农民朋友演一回印第安人了。在斯大林模式指导下的后发工业化国家,无不如此。

在提裤子搞核弹的指导思想下,无怪乎后来乌克兰人民愿意箪食壶浆以迎德军了

上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开始了工业化建设。为解决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过程中的粮食和原料不足问题,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苏联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1931年,苏联农业出现粮食减产,农村劳动生产率也有很大下降。1932年初,在乌拉尔地区和西西伯利亚地区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饥荒。不久,在乌克兰的44个区也出现了饥荒。这年夏天,饥荒一度停止,秋天再度发生,一直持续到1933年底。作为苏联最重要的产粮区,乌克兰在这场饥荒中受害最深,死亡人数特别引人关注。西方研究者罗伯特·康奎斯特在其著作中提出,饥荒中乌克兰的死亡人数“保守估计”约有500万。

“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是没良心;谁若是想回到苏联时代,谁就是没脑子。”

苏联开创了一种让人民从肉体到精神,从自身到子孙,全部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集体,生生世世柴火一样点燃自己,为后世带来光明的崛起方式,对周边国家都有极大影响。

但是没有人会一直甘愿做柴火的。

user avatar

想法和初衷是善意的


只是动作稍微猛了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