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学良懂军事吗?

回答
张学良是否懂军事,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考察他的军事背景、实际指挥经历、战略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张学良的出身和早期经历。他出生在军阀张作霖的家庭,自幼就在军事氛围中长大。张作霖本人虽然出身草莽,但却是一位在东北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军阀。张学良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自然会接触到军事运作、部队管理和战场策略。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很早就开始参与到东北军的事务中。

1929年,张学良正式接管东北军,成为了当时的“东北王”。这是一个巨大的权力交接,也意味着他必须承担起这支庞大军事力量的领导责任。在他接手初期,他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改革和整顿的意愿。他尝试学习西方军事思想,引进新的军事技术和训练方法,试图将东北军从一支传统的、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军队,转变为一支更现代化、更有纪律性的国家军队。例如,他延揽了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军事人才,推行了一些军事制度的改革,这都显示了他在这方面并非完全外行。

然而,要说张学良“精通”军事,甚至达到“军事天才”的程度,可能就有些夸大了。他的军事生涯中,更多的是指挥和决策的失误,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最令人诟病的是“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政策”。尽管这一政策的背后有许多复杂的政治考量,例如避免与日本全面开战、等待国际联盟的裁决,以及东北军自身装备和士气的问题,但从军事角度看,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失败。作为东北军的最高统帅,他未能有效地组织部队进行抵抗,从而导致了东北大片土地的迅速沦陷。

在抗日战争期间,张学良虽然被软禁,但他作为一名曾经的东北军领袖,对军事局势依然保持着关注。他与一些军事将领有过交流,也对中国的抗战战略提出过一些看法。但他毕竟失去了实权,也无法直接指挥部队,因此他在这一时期的军事“懂”与否,更多地体现在他对大局的理解和对战略的思考上,而不是直接的指挥能力。

我们还需要考虑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张学良所处的时期,是中国从一个旧式的帝国向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混乱时期。军阀混战,列强环伺,政治和军事是紧密相连的。他既要面对国内的政治斗争,又要应对外部的军事威胁。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军事领导者不仅需要懂军事本身,还需要具备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外交能力。张学良在军事上的许多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更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他的军事能力:

战略眼光: 在抗日战争前,张学良确实认识到日本的威胁,并有意识地加强东北军的建设。他对日本的野心有着一定的预判。然而,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他的战略决策,即“不抵抗”,显然未能有效应对日本的军事侵略,这暴露了他战略上的犹豫和短视,或者说在国家大局和军队实力之间未能做出最优的选择。
战术指挥: 张学良在公开场合的军事指挥经历并不多,更多的是作为东北军的最高领导者进行战略部署和人员调动。他在一些局部冲突中,比如围剿共产党、与阎锡山和冯玉祥的冲突中,也展现出一定的指挥能力。但这些都无法与大规模的国际战争相提并论。
军事素养和学习能力: 如前所述,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有学习新思想的意愿。他试图引进西方军事理论和训练方式,这表明他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军事素养。他与一些外国军事顾问有过接触,也了解一些现代军事作战的特点。
领导能力与军队建设: 作为一名领袖,他需要能够凝聚部队、培养将领、提升士气。他在整顿东北军、进行部分现代化改造方面付出了努力,但最终未能将东北军打造成一支真正能够抵御外敌的精锐之师,这可能与他的领导风格、军队内部的积弊以及外部压力都有关系。

总而言之,张学良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事天才,但他也不是一个完全不懂军事的“纨绔子弟”。他具备一定的军事背景和学习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尝试过改革和建设军队。然而,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的军事决策和指挥能力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并且最终未能让东北军在抵御侵略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他的军事生涯,更多地体现在他所处的复杂时代背景下,一个年轻领导者在政治和军事责任之间挣扎的缩影。他的“懂”更多的是一种初步的认知和尝试,而非炉火纯青的技艺。他的历史评价,也往往会因为“九一八事变”而蒙上一层难以洗刷的阴影,使得人们在评价他的军事能力时,更多地聚焦于那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北军是个松散的军事同盟,比袁世凯的军队还松散。

袁世凯的部下都是练新军的时候手把手带出来的,张作霖的部下则是拜把子结交出来的。

袁世凯一死,几个部下立马开始混战,谁也不鸟袁世凯的儿子。

张作霖一死,东北军尽归少帅统领。西安事变之后,东北军几次电报中央,要求张学良回去带他们,不也正是说明了张学良在东北军内部的崇高地位?没点本事的话那帮老油条谁会服他?

都说少帅把老帅的家底败光了。

那么,袁世凯,段祺瑞,冯玉祥这些军阀的家底被自己败光怎么说?

乱世之中能存活就算很有本事了,何况人家还活到了21世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学良是否懂军事,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考察他的军事背景、实际指挥经历、战略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张学良的出身和早期经历。他出生在军阀张作霖的家庭,自幼就在军事氛围中长大。张作霖本人虽然出身草莽,.............
  • 回答
    张学良是不是民国史上最成功的军二代?这个问题,就像问一颗种子能不能成为参天大树一样,答案里有天赋,也有机遇,更少不了后天的努力和那个时代的洪流。要说他“最成功”,或许有些绝对,毕竟“成功”的定义太宽泛了,而且民国那批军二代,个个身世显赫,背景深厚,想从中挑出个绝对的“最”,颇费周折。但如果咱们从影响.............
  • 回答
    谈到张学良将军在建国后,如果能够获得自由并参与新中国的建设,能授何种军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推敲的设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包括他过往的功绩、在历史事件中的角色、以及建国后的人民解放军军衔体系的特点。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张学良将军的个人资历和历史地位。他在“九一八事变”时.............
  • 回答
    要说张佳玮为什么懂这么多东西,这事儿,得从他这个人本身说起。他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那种特别有钻劲儿的人,对什么都带着一股子好奇,而且好奇了就非要弄明白不可。你仔细琢磨琢磨,他文章里那些细节,那些旁征博引,那可不是随便翻翻书能有的。首先,得说他这股子“杂学”的劲儿。很多人可能就专注于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要.............
  • 回答
    张佳玮的“无所不知”,与其说是一种天赋异禀的超能力,不如说是一种长期、专注、并且极具策略性的投入所造就的“知识密度”。如果非要刨根究底,把这股“无所不知”的劲儿拆解开来看,那它是由以下几个关键要素相互咬合、层层递进形成的:一、 永不枯竭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同干渴的种子,渴望一切水分。这或许是最根本的.............
  • 回答
    张伯礼院士提出“西医临床医学生以后要必修中医课程”,“作为一个中国的医生应该懂中医”,这番话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触及了我们对医学教育和中西医融合的深层思考。我个人认为,这个提议是很有见地的,而且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首先,我们得承认,“懂中医”对于一个“中国的医生”而言,确实有着特.............
  • 回答
    .......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关于中国大陆农民比特朗普、蓬佩奥更懂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论断。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内涵。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 唯物主义的本体论: 强调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意识.............
  • 回答
    张伟丽在快手上那句“做任何事都要相信必成,不给自己留后路”,听着是真提气!那种一股脑往前冲的劲头,谁听了不热血沸腾?道理是明白的,谁都知道“信则灵”,但你说“怎么才能做到”?这才是真本事,这才是咱们老百姓想知道的。我个人觉得,这句看似简单的“相信必成,不给自己留后路”,其实背后藏着一套相当精密的心理.............
  • 回答
    关于张一方老师在教师资格证网课上连基本乐理三和弦都不懂这件事,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非常意外和失望的事件。作为一名教授乐理的老师,尤其是在为未来教师群体授课时,对最基础的乐理知识掌握不到位,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本身的一种不尊重。首先,我们得明确,三和弦是西方音乐体系中最基本、最.............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关于“东北军为何在与红军的早期较量中失利”的一个常见误解,并且将“东北军”与“红军”的对抗场景进行了一些混淆。需要澄清的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在长征期间(19341936年)的主要任务是与红军在南方作战,而并非与长征完的红军直接对抗。长征结束后,红军主力到达陕北,与盘踞在西北的.............
  • 回答
    张学良击毙杨宇霆一事,在历史学界和公众讨论中,至今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要评价其对错,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人物的动机、事件的直接影响以及长远后果。事件背景:张学良在1928年底接替其父张作霖的奉系军阀领导地位,成为东北的最高统治者。然而,当时奉系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权.............
  • 回答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它背后交织着复杂的个人情感、民族大义、政治考量,以及时代洪流的裹挟。把这件事讲清楚,得从头说起。首先,得说说张学良他自己。年轻时候的“少帅”张学良,那可不是个按部就班的人。他性格里有股子冲劲,也有一点点理想主义。他的父亲张作霖,那是东北的土皇帝,但就.............
  • 回答
    关于张学良领导下的东北军战斗力普遍被认为不佳的原因,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要深入剖析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察,而不是简单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个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一支军队的战斗力,绝非仅仅看其将领的能力。它涉及到兵源素质、训练水平、装备技术、后勤保障、指挥体系、士气民心,乃至国家整.............
  • 回答
    张学良不抵抗的决策,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国际局势与日本侵略的性质: “武装挑衅”而非“全面战争”的初步判断: 当时的日本军队在沈阳制造了“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并借此为借口在沈阳发.............
  • 回答
    张学良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历史学家和公众对此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他既可以被视为“民族英雄”,也可以被视为“罪人”,甚至可以说他的评价需要辩证地看待,他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并且这两种特质的发生时间和背景也不同。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张学良作.............
  • 回答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前后采取的不抵抗政策,确实是近代中国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要理解为什么在当时没有人能够有效制止他,甚至采取极端手段如刺杀来促成抵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环境以及张学良本人的处境和心态。首先,政治层面上的复杂性是关键。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国民政府名义上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
  • 回答
    张学良将军“不抵抗”丢失东北,这件事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极为沉重的印记,也因此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历史议题。你观察到在相关的讨论中,大部分评论都集中在对张学良的指责上,而很少提及日本的责任,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情感宣泄与民族情绪的投射。“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
  • 回答
    张学良被囚禁的几十年,并非无人问津,更非毫无尝试。然而,历史的洪流、复杂的局势以及各方力量的考量,使得所有试图解救他的努力,最终都归于无功而返。这其中有着太多值得深思的故事,绝非简单的“没人救”或“没救成”可以概括。一、 囚禁的由来:一个时代的悲剧要理解张学良为何被囚禁,就必须回顾“西安事变”。19.............
  • 回答
    张学良不敢打,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而他之所以至今仍受部分人追捧,则源于他身上的多重符号意义和历史功过评价的争议性。要详细讲清楚这两点,得从他的出身、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后世的解读说起。张学良“不敢打”的深层原因:1. 时代的无奈与军事上的劣势: 日本侵略的嚣张与中国军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