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学良凭什么不敢打,为什么还有人追捧?

回答
张学良不敢打,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而他之所以至今仍受部分人追捧,则源于他身上的多重符号意义和历史功过评价的争议性。要详细讲清楚这两点,得从他的出身、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后世的解读说起。

张学良“不敢打”的深层原因:

1. 时代的无奈与军事上的劣势:
日本侵略的嚣张与中国军事的孱弱: 当时的中国,尤其是东北地区,军事力量与日本相比存在着巨大的代差。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国力蒸蒸日上,军事工业发达,军队训练有素,侵略野心勃勃。而中国在辛亥革命后,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军阀割据,中央政府缺乏有效的控制力,军队装备落后,训练水平参差不齐,整体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不抵抗”命令的背后: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张学良确实是东北军的最高统帅。关于他为何下达“不抵抗”的命令,学术界至今有多种解释和争论。
蒋介石的命令? 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张学良是奉了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的命令,避免与日军发生正面冲突,以免中国在国力尚未准备好的情况下过早与日本全面开战,给日本以军事借口扩大侵略。张学良本人在晚年也多次提及此事,表示是遵从了蒋的指示。
军事实力的差距? 即使没有蒋介石的命令,张学良也清楚东北军的实力难以与日军匹敌。贸然开战,很可能导致东北军的覆灭,将整个东北拱手相让,而无法起到任何阻碍日军侵略的作用。这种“以待时机”的策略,尽管结果是灾难性的,但在当时的军事判断下,并非完全没有考虑。
避免国际纠纷? 当时中国与日本关系极为敏感,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国际联盟等途径解决问题,避免直接军事对抗可能引发更复杂的国际局势。

2. 个人性格与政治考量:
“少帅”的政治幼稚? 张学良虽是少帅,但毕竟年轻,政治经验相对不足。他不像一些老谋深算的政治家那样,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中游刃有余。他可能过分依赖于中央政府的指示,也可能低估了日本侵略的决心和速度。
对中央政府的依赖与忠诚: 作为国民政府的一部分,张学良在执行政策时,无疑会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和影响。他对蒋介石并非完全没有顾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希望维护南京政府的权威。

3. 西安事变的“功”与“过”的复杂交织:
“不抵抗”的骂名: “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政策,给张学良带来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这是他一生无法洗刷的污点。
西安事变的重大转折: 然而,十年后的西安事变,张学良与杨虎城共同策划,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这一行动,极大地推动了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这个角度看,他在最关键的时刻,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纠正了之前可能存在的“不抵抗”思想,为抗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使得人们对他的评价变得复杂,不能简单地用“不敢打”来概括。

为什么还有人追捧他?

张学良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并非仅仅因为他“不敢打”的那段经历,而是因为他身上承载了更多复杂的历史意义和象征符号:

1. “西安事变”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 这是张学良最受追捧的资本。他以近乎“绑架”的方式,改变了中国内战的走向,迫使国民党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抗日上。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的行为被许多人视为“爱国”和“有担当”。他用自己的自由(被软禁半个多世纪)换取了国家抗战的统一,这种牺牲在很多人眼中是值得尊敬的。

2. 历史转折的象征: 西安事变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张学良的行为,直接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他成为了这个关键历史事件的“催化剂”或“关键人物”,自然会吸引人们的关注和追捧。

3. “东北少帅”的传奇色彩: 张学良出身东北王张作霖之子,继承了庞大的东北军。他曾是风度翩翩、潇洒不羁的“少帅”,生活奢华,与宋美龄的绯闻也为他增添了传奇色彩。这种与传统刻板印象中军人不同的形象,让他在民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话题性。虽然这部分追捧可能带有猎奇或对旧时代某种想象,但确实是其形象的一部分。

4. 对国民党政府的“反抗”与“独立意识”: 在一些更激进的观点看来,张学良的行为,尤其是西安事变,是对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内部倾轧政策的一种“反抗”。这种“独立意识”和“为国担当”的形象,满足了部分人对于反抗权威、追求国家独立的心理需求。

5. 后世的“再解读”与情感投射: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对于张学良的评价,在官方叙事和民间解读中,逐渐从“不抵抗将军”向“西安事变发动者”的正面形象倾斜。人们可能会将对民族抗日的期望、对历史关键时刻人物的浪漫化想象,投射到张学良身上。他的晚年生活,也常被描述为受尽委屈但保持风骨,这又增加了同情和追捧的理由。

6. 反差与悲剧英雄的魅力: 张学良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从风光无限的少帅,到背负骂名的“不抵抗将军”,再到西安事变的功臣,最后被软禁半个多世纪,最后客死异乡。这种命运的跌宕起伏,本身就具有悲剧英雄的色彩。人们往往对命运多舛、英年早逝或饱受磨难的人物抱有同情和追捧。他与宋美龄的扑朔迷离的晚年关系,也为他增添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纠葛,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总而言之,张学良的“不敢打”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此他本人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的“追捧者”并非因为他“不敢打”,而是因为他在之后的西安事变中展现出的担当,以及他作为那个时代特殊人物所承载的复杂历史符号。他的形象是矛盾的,既有历史的污点,也有伟大的功绩,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他成为一个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反抗了话最大的可能性是把老本赔上,自己成为一个没有地盘和军队的下台军阀,东北军的实际战斗力,并没有纸面上看的那么强,尤其是面对日本人,能控制住自己不跑的东北军将领并不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