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学良掌管的东北军为什么战斗力很差?

回答
关于张学良领导下的东北军战斗力普遍被认为不佳的原因,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要深入剖析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察,而不是简单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个因素。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支军队的战斗力,绝非仅仅看其将领的能力。它涉及到兵源素质、训练水平、装备技术、后勤保障、指挥体系、士气民心,乃至国家整体战略和政治环境等方方面面。东北军虽然在张学良接手前就已形成规模,但其深层问题早已存在,而张学良的领导时期,恰恰是这些问题集中爆发并被放大,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的时期。

一、兵源素质与旧有积弊的延续

张作霖时期,东北军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绿林”传统和地方实力派起家,虽然也有正规化建设,但很多部队的构成仍带有一定的“杂牌”色彩。这种部队往往缺乏系统化的军事教育和严格的纪律训练,基层士兵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对现代战争的理解和适应能力相对薄弱。

张学良继承的这支军队,虽然在名义上进行了整编和训练,但许多旧有的积弊难以在短时间内根除。例如,官僚化的风气,派系林立,人事任免不完全依据能力,而是受到人情关系的影响。这种现象会严重削弱军队的整体性和执行力。一个真正能打仗的军队,需要的是能力至上,而不是论资排辈或者裙带关系。

二、装备与训练的滞后与不均衡

尽管张学良曾努力引进一些西方先进装备,比如德国的步枪、火炮等,并且建立了一些兵工厂。但与当时一些国家的先进军队相比,东北军的装备整体上仍然存在代差。更重要的是,装备的配备和维护并不均衡。主力部队和杂牌部队之间,或者不同派系的部队之间,装备的精良程度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训练方面,虽然张学良也强调训练,也请来过外国教官。但是,训练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持续性都存在问题。很多训练流于形式,或者难以真正普及到基层士兵。现代战争强调的是陆海空协同,机械化作战,以及精密的战术配合。东北军在这些方面的训练,尤其是与日军这种高度军事化、科技化的军队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三、政治干扰与非军事因素的掣肘

东北军的战斗力差,不能脱离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来谈。张学良作为一方实力派,他的军队本身就承载了维护其家族在东北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功能。这意味着,他的许多决策,并非完全出于纯粹的军事考量,而是会受到政治平衡、家族利益、地方势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例如,“东北易帜”后,东北军名义上归属国民政府,但实际上依然保持了相当大的独立性。这种中央与地方、国家军队与地方军队之间的界限模糊,容易导致政策执行不力,资源调配困难,甚至在面对危机时出现推诿扯皮。

四、著名的“不抵抗政策”与士气问题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当时,面对日本的侵略,东北军最高指挥层(包括张学良本人)采取了“不抵抗”的命令,这使得日军得以迅速占领东北。这一命令是导致东北军战斗力评估如此之差的一个关键原因,尽管它并非是张学良下令军队打败仗,而是不许打仗。

“不抵抗”的命令,不仅让数百万东北军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丧失了战场,也极大地打击了全体将士的士气和军心。当军队的将士感到自己的牺牲毫无意义,甚至自己的指挥官因为政治考量而放弃抵抗时,士气会崩溃,战斗意志会荡然无存。 即使之后东北人民自发组织抗日武装,或者东北军残余力量仍在坚持,但整体而言,中央指挥的丧失导致了力量的分散和战斗力的瓦解。

五、指挥体系的效率与执行力

张学良虽然年轻有为,并且接受过西方教育,但他的指挥风格和对军队的掌控力,似乎在应对大规模、高烈度的现代化战争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指挥体系的层级过多,信息传递不畅,命令的执行需要经过多层环节,容易失真或滞后。 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缺乏果断、高效的决策和指挥,往往会错失战机,导致部队陷入被动。

此外,将领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也是一个问题。在抗日战争初期,面对外敌入侵,部队的协同作战至关重要。但如果各部队各自为战,或者指挥官之间缺乏信任和有效的沟通,即便装备尚可,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

总结来说,张学良领导下的东北军战斗力不佳,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它既有历史遗留的体制性弊病,也有训练、装备上的短板,更包含了在严峻政治环境下,由于非军事因素的干扰以及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如“不抵抗政策”),最终导致军队士气低落、组织涣散的严重后果。

不能将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张学良个人,他本身也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局面。但作为最高领导者,他未能成功地克服这些困难,反而将军队带入了一个更加不利的境地,这是历史的评价。要说得更接地气一些,就像一个球队,球员能力可能不错,教练组也有一些想法,但如果俱乐部运营混乱,球员之间关系紧张,场外因素干扰过多,再加上关键比赛被要求“别输得太难看”,结果可想而知。东北军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作霖的东北军战斗力也很一般,但是张学良接手东北军以后大量提拔军校生结果还是战斗力很差。吕正操将军算特例
user avatar
张作霖的东北军战斗力也很一般,但是张学良接手东北军以后大量提拔军校生结果还是战斗力很差。吕正操将军算特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张学良领导下的东北军战斗力普遍被认为不佳的原因,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要深入剖析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察,而不是简单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个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一支军队的战斗力,绝非仅仅看其将领的能力。它涉及到兵源素质、训练水平、装备技术、后勤保障、指挥体系、士气民心,乃至国家整.............
  • 回答
    张勇,这位曾经执掌阿里巴巴电商帝国多年的“逍遥子”,如今卸任董事长,淡出江湖。然而,在他执掌期间,一条关于他个人生活方式的传闻却在坊间悄然流传,并且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他竟然十一年如一日,坚持租住在酒店,从未在中国购置过一套房产。这个消息刚传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感到惊讶。毕竟,作为中国互联网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让咱们好好掰扯掰扯。张无忌要没中那劳什子的玄冥神掌,留在武当,张三丰能否把他调教到跟原著一样的高度?我觉着,这事儿啊,得辩证地看。首先,咱们得承认,张无忌在原著里的“高度”,那可不是光靠武功就能衡量的。他成为一代明教教主,能号令群雄,最终力挽狂澜,平定江湖,这背后,有他一身登峰造.............
  • 回答
    郑爽与张恒的恩怨纠葛,远非简单的“死磕”二字可以概括,其中涉及的利益、情感、隐私以及两人当时所处的境地,都错综复杂,使得她的选择显得尤为大胆,甚至在旁人看来有些“不计后果”。要理解她为何敢于在明知对方掌握大量核心秘密的情况下依然与张恒“死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利益的巨大诱惑与捍卫.............
  • 回答
    战国时期,苏秦、张仪等纵横家在各国游走,凭借其卓越的口才和政治智慧,屡屡身居高位,甚至一人执掌多国相印,可谓风光无限。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之而来:他们身处多重政治漩涡之中,如何能保证国家机密不被泄露?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国家机密”的概念与现在有所不同。彼时,信息传播远不如今日发达,国家的核.............
  • 回答
    张三丰百岁寿宴,五大派掌门都出席了,唯独灭绝师太未能到场,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复杂且充满江湖恩怨的故事。要详细讲述为何灭绝师太没有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张三丰百岁寿宴的性质与出席者:首先,张三丰是武当派的开山祖师,是武林中德高望重、德高望重的前辈高人。他的百岁寿宴,无疑是整个武林的.............
  • 回答
    在《倚天屠龙记》的设定中,张三丰对郭靖实力的认知,以及他对“秃头阿二”实力的判断,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掌就能打成重伤”这个字面意思。我们需要从张三丰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武学造诣以及对江湖中各路高手实力的了解来分析。首先,要明确的是,张三丰并没有直接说过“秃头阿二一掌能把郭靖打成重伤”这样的话。.............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关于“东北军为何在与红军的早期较量中失利”的一个常见误解,并且将“东北军”与“红军”的对抗场景进行了一些混淆。需要澄清的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在长征期间(19341936年)的主要任务是与红军在南方作战,而并非与长征完的红军直接对抗。长征结束后,红军主力到达陕北,与盘踞在西北的.............
  • 回答
    张学良击毙杨宇霆一事,在历史学界和公众讨论中,至今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要评价其对错,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人物的动机、事件的直接影响以及长远后果。事件背景:张学良在1928年底接替其父张作霖的奉系军阀领导地位,成为东北的最高统治者。然而,当时奉系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权.............
  • 回答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它背后交织着复杂的个人情感、民族大义、政治考量,以及时代洪流的裹挟。把这件事讲清楚,得从头说起。首先,得说说张学良他自己。年轻时候的“少帅”张学良,那可不是个按部就班的人。他性格里有股子冲劲,也有一点点理想主义。他的父亲张作霖,那是东北的土皇帝,但就.............
  • 回答
    张学良不抵抗的决策,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国际局势与日本侵略的性质: “武装挑衅”而非“全面战争”的初步判断: 当时的日本军队在沈阳制造了“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并借此为借口在沈阳发.............
  • 回答
    张学良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历史学家和公众对此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他既可以被视为“民族英雄”,也可以被视为“罪人”,甚至可以说他的评价需要辩证地看待,他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并且这两种特质的发生时间和背景也不同。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张学良作.............
  • 回答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前后采取的不抵抗政策,确实是近代中国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要理解为什么在当时没有人能够有效制止他,甚至采取极端手段如刺杀来促成抵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环境以及张学良本人的处境和心态。首先,政治层面上的复杂性是关键。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国民政府名义上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
  • 回答
    张学良将军“不抵抗”丢失东北,这件事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极为沉重的印记,也因此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历史议题。你观察到在相关的讨论中,大部分评论都集中在对张学良的指责上,而很少提及日本的责任,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情感宣泄与民族情绪的投射。“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
  • 回答
    张学良是否懂军事,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考察他的军事背景、实际指挥经历、战略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张学良的出身和早期经历。他出生在军阀张作霖的家庭,自幼就在军事氛围中长大。张作霖本人虽然出身草莽,.............
  • 回答
    张学良是不是民国史上最成功的军二代?这个问题,就像问一颗种子能不能成为参天大树一样,答案里有天赋,也有机遇,更少不了后天的努力和那个时代的洪流。要说他“最成功”,或许有些绝对,毕竟“成功”的定义太宽泛了,而且民国那批军二代,个个身世显赫,背景深厚,想从中挑出个绝对的“最”,颇费周折。但如果咱们从影响.............
  • 回答
    张学良被囚禁的几十年,并非无人问津,更非毫无尝试。然而,历史的洪流、复杂的局势以及各方力量的考量,使得所有试图解救他的努力,最终都归于无功而返。这其中有着太多值得深思的故事,绝非简单的“没人救”或“没救成”可以概括。一、 囚禁的由来:一个时代的悲剧要理解张学良为何被囚禁,就必须回顾“西安事变”。19.............
  • 回答
    张学良不敢打,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而他之所以至今仍受部分人追捧,则源于他身上的多重符号意义和历史功过评价的争议性。要详细讲清楚这两点,得从他的出身、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后世的解读说起。张学良“不敢打”的深层原因:1. 时代的无奈与军事上的劣势: 日本侵略的嚣张与中国军事.............
  • 回答
    张学良这个人,你说他是好是坏,这可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他的一生太复杂了,充满了矛盾和争议,也留下了太多让人唏嘘的故事。咱们先说说他“不好”的地方吧,这可能也是大家对他争议最大的地方。 “不抵抗将军”的骂名: 这是最让他饱受诟病的一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东北,而当时的.............
  • 回答
    关于张学良晚年是否后悔,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他“后悔”与否,不如说他的晚年是一种充满回顾、反思,也伴随着复杂情绪的生命状态。他的后悔,如果存在,也绝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交织着对历史大势的无奈,对个人选择的审视,以及对逝去岁月的追忆。一、 对“西安事变”的复杂情感:民族大义与个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