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回答
张学良不抵抗的决策,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

一、 国际局势与日本侵略的性质:

“武装挑衅”而非“全面战争”的初步判断: 当时的日本军队在沈阳制造了“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并借此为借口在沈阳发动了袭击。张学良和他的决策层在事发初期,对日本的意图和行动的规模存在误判。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一场局部冲突或是有预谋的武装挑衅,而非日本关东军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他们倾向于认为,如果中国军队在沈阳展开大规模抵抗,可能会被日本抓住更大规模进兵的口实,从而使事态升级到不可控的地步。
国际联盟的潜在作用与“倚赖”心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国际联盟是当时国际社会处理争端的重要平台。张学良和国民政府都抱有希望,认为可以通过外交途径,向国际联盟寻求干预,制裁日本的侵略行为。他们认为,如果中国先采取激烈的军事抵抗,可能会失去国际社会同情和支持的理由,反而坐实了日本“自卫”的借口。因此,在等待国际联盟的裁决和斡旋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对日本军方内部情况的不完全了解: 张学良虽然身在东北,但对于日本关东军内部的激进势力和其独立行动的能力了解得并不够全面。他可能没有预见到日本军方能够如此迅速且大规模地发动军事行动,并且能够如此轻易地瓦解中国军队的抵抗。

二、 国内政治格局与中央政府的态度:

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政策的直接影响: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原因。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当时制定的基本国策是“攘外必先安内”。这意味着,国民政府的首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剿灭共产党(“剿共”),稳定国内政局,然后再考虑对外抵御日本侵略。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在电报中明确指示张学良“毋庸抵抗,现在局势,政府正与日方交涉中。” 蒋介石希望避免与日本正面冲突,以免影响正在进行的对红军的围剿。
张学良对中央命令的服从: 作为东北军的统帅,张学良虽然是东北的最高军政长官,但在政治上仍然要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尽管他本人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感到愤慨,但南京方面的命令是“不抵抗”,他无法公开违抗。
东北军与中央军的矛盾: 当时的东北军虽然名义上归属国民政府,但其内部的政治倾向和对中央政府的忠诚度并非铁板一块。张学良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顾及东北军内部的稳定和避免因激进行动而引发内部的分裂。

三、 东北军的自身状况与战斗力:

武器装备与日军的差距: 尽管东北军是当时中国军队中装备相对较好的部队,但与日军相比,在武器的精良程度、火炮、坦克、飞机等现代战争要素上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关东军的优势兵种(如重炮兵、装甲部队)面前,东北军的抵抗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战略部署与地形的考量: 东北军的战略部署相对分散,许多精锐部队驻扎在远离东北核心地区的地方。一旦爆发战争,这些部队难以快速集结,形成有效的抵抗。此外,日本关东军对东北的地形非常熟悉,并且早有准备。
部队的士气与训练程度: 一部分东北军士兵的士气和训练程度可能并未达到能够应对高强度现代化战争的要求。虽然有许多爱国将士愿意战斗,但在缺乏统一指挥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大规模的抵抗可能难以持久。
对日军攻击的措手不及: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非常突然,日本关东军利用夜色和事先精心策划的步骤,迅速摧毁了中国军队的要塞和营地。东北军在很多地方都来不及组织有效的防御。

四、 张学良个人的思想斗争与复杂心态:

对局势发展的顾虑: 张学良作为东北的最高领导者,对数百万东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有沉重的责任。他担心如果贸然抵抗,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导致东北地区陷入更大规模的战乱,使人民遭受更大的苦难。
年轻与经验的不足: 当时张学良年仅30岁,虽然是陆海空军副司令,但毕竟年轻,在处理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军事危机时,其经验和判断力可能存在不足。
对和平解决的微弱希望: 尽管希望渺茫,但他可能在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通过谈判和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的可能,不希望将和平的希望彻底掐灭。

总结而言,张学良不抵抗的决策,是在以下多重因素的叠加下做出的:

误判了日本侵略的真实意图和规模,认为其为局部冲突。
寄希望于国际联盟的干预,采取了“以待外交”的策略。
受到了国民政府“不抵抗主义”政策的直接指令。
认识到东北军在武器装备、训练和部署上的劣势,担心抵抗会付出惨痛代价。
出于对东北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担忧,避免大规模战乱。
个人在复杂的局势下,经历了思想上的挣扎和权衡。

历史的评价是复杂的,张学良的“不抵抗”在当时无疑是巨大的历史悲剧,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理解其背后的决策过程,需要超越简单的道德批判,深入分析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和多方因素的博弈。这并非为张学良开脱,而是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段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还是不理解军阀的根本属性。


理解了军阀的本质你才能理解张学良的做法。


军阀是以军队为暴力工具,以地皮和百姓为供给来源的组织。类似黑社会。


军阀不是政府,但在他的实际管辖地事实上代表政府职责,有行政权。


正常的军队应该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由政府向社会收税,一部分拨发军费给军队作为给饷。


但军阀不然,军阀在自己辖区统揽大权,具备行政权、收税权、甚至司法立法权。就是土皇帝,全是他说了算。他的一切权力的基础就是他的军队。


当一国就是军阀的时候就被叫做军政府,比如卡扎菲、萨达姆、金日成。国家领袖同时是军队司令。(评论区不要跟我扯美国总统,美国总统的权力来源是宪法+民选,有没有军队他都是总统。但卡扎菲没了军队他就是个屌丝)


军队是军阀手上的王牌,军阀以军队作为统治的基础。有了军队就能用暴力征税、行政、立法等等。同时军队也用来防御其他军阀的进攻。因此军阀的天性就是不断扩张军队,不断扩张地皮。这来源于他的不安全感。因为军政府不具备合法性。



那么好。理解了这些就能理解张学良的做法了。


张学良最最不能丢失是什么?


东北?


NONONO~东北不过是一块土地和一些人民。丢了土地可以从其他地方再抢。中原大战后的张学良,整个华北都是他的地盘。


你觉得中国寸土不可失,那是你站在民族主义的观念下看待问题。


事实上中原大战之后,张学良已然将主力调入关内,东北虽是起家之地,但日俄两大势力的争夺已让他觉得成为鸡肋。到关内坐镇北平,中华民国第二把交椅,海陆空军副总司令。甚至等局势有变,一举问鼎中原也有未可知。



张学良真正不能失去的,是他的工具——军队!


只要东北军实力尚存,即便东北丢了,他还能坐镇华北,甚至去打西北。事实上张学良在七七事变后,就是意图联共联苏,准备组建西北联合政府东山再起的。才会有西安事变。


而且,我们的视角是上帝视角。在1931年的张学良根本不会知道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也不会知道1939年德国掀起世界大战!


在1931年的张学良,只不过感受到日本的步步紧逼。日本不断蚕食东北,硬拼肯定不行,一来主力在关内,二来打光了家底那就彻底成为傻逼一个。


那么他的做法只有唯一的选择——放弃鸡肋东北,全部退入关内。再寻时机。


当时的局势非常混乱,东北的日本,山西的阎锡山、西北冯玉祥、南方蒋介石、甚至苏联。张学良都要从几方势力的纠结中寻找最优解。


咱们假设跟日本硬拼,这是蒋介石最愿意看到的。老张被日本人彻底打爆。蒋介石中央军会帮忙吗?朋友侬帮帮忙好伐!傻逼才会帮忙啊!拼完后的张学良在国内政治舞台上将彻底成为弃子。实力空虚的华北将成为冯玉祥、阎锡山和蒋介石的战场,第二次中原大战,赢者通吃。(而且老蒋,阎锡山冯玉祥都会寻求日本人的帮助,日本人挺哪方,哪方更有可能获胜)


所以理解的偏差在于现代人是以现代中国,完整的民族主义观念来看的。以民族主义观念看,当然该打,寸土不可失。而在当时的中国,还远远不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没有完成政治统一和整合。张学良不过是个地方军阀而已。


高票答案视频,老张说以不抵抗来抵抗。大家都一脸懵逼。


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怂。


日本总是希望与东北军制造摩擦,以求一举歼灭。(事实上日本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少壮派希望拿下东北,上层并不想全面侵华)


我真搞不懂居然还有那么多人在讲东北军可以打关东军。一个军阀领军饷摆阵势的黑帮火拼水平的军队,跟日本已经拥有现代化征兵、后勤、建制的军队打。战损比多少都不会觉得夸张!更何况打起来日本立刻可以有支援,老张背后有人吗?一旦打起来阎锡山立刻占了平津你信不信?

日本希望打,张学良才会说日本希望他抵抗,他偏不抵抗。这叫以不抵抗来抵抗!很滑稽吧!

其实就是为了保全实力,希望以政治或谈判的手段来进行斡旋解决。

因为日本军方的行动其实是失控的(少壮派军官私自行动),张学良的情报也并不知道日本想做什么。

在不知道日本想侵占整个东北的请报下,张学良不可能贸然出兵打全面战争。

但是当侵占东北已成事实的情况下他又不敢反攻东北。原因以上说了,主要是要保全军队,军队才是他政治生涯的资本。没了军队他连屁也不是。

user avatar

张学良倒霉啊,前几回不都是欧美调停一下就能解决么,中东路我当时就不该浪啊。这次绝不当枪使。我不动手我肯定占理。



谁TM想到这次居然是真的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参考闪击波兰前,各国也以为希特勒也是可以谈的,毕竟苏台德是我们的最后要求嘛。

user avatar

自清帝退位,至1949毛委员一统华夏,澄清宇内,中国始终是个军事联盟政体,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军阀们互不服输,互不买账。遇到外族入侵,第一反映绝对不是反击,而是先妥协,寻机保住敌人大腿,以求壮大自己不被消灭。

这是民国的现实逻辑。

蒋介石占据东南,自命元首,其实没人真的鸟他。蒋光头在1937年之前,想做的事情有两件

一,削藩。

二,反共。

这两件事偶尔是合二为一的,例如蒋借红军长征之机一路削藩,大概整合了南方各大小藩王。

张学良这种废柴二代,老蒋的把兄弟,他看老蒋看得透彻。

中东路事件,东北军与苏联血战,最后被强割了黑瞎子岛,他老蒋一兵一卒都没派。

这是一个国家元首该做的事么?

所以张学良学乖了,你老蒋最想看到的就是我们这些人跟敌人死杠,刚死了以后,你不费吹灰之力收编我们,你又有了名,又赚了利。我们除了收获一堆尸体,几句你的口头表扬,最多给个狗屁青天白日勋章,还有啥?

民国军阀们求生欲是很强的。

这种心理到解放战争都没有改变。所谓了友军有难,作壁上观。

为什么军阀们会这么想?

只能怪光头不够意思,水平又次,私心太重。

这种心里也曾短暂消退,那就是在八年抗战时期,但是只是暂时的消退,让步于民族大义,一旦赶走了侵略者,这种心理便会立刻卷土重来。

user avatar

因为他是个废物。

一个决定黑了两波人

第一黑了蒋介石总统,人家要求死守,你跑了,让民国的将士们背了黑锅。

第二黑了东北百姓,远离中央管控,遭受两头欺压,独自抗战多年,你逍遥了,却让东北百姓至今还受同胞们脑残一般的讥嘲。


东北的罪人

国家的罪人


不过一切都过去了,国家强大了,也没有被入侵者打垮。

所以这悲哀不属于英勇的人民,而是属于他,因为在那个伟大的抗争年代

本属于他的历史上,没有他的参与。

user avatar

为什么不抵抗?

因为没人愿意抵抗,如果抵抗东北军就垮了-------


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文艺作品里面多次出现过,以前说评书的时代有个评书叫做《乱世枭雄》就是关于他的。原来是清朝末年东北保险队头目,后来被清军“招安”收编。

然后,在辛亥革命,袁世凯当了总统后,投靠袁世凯,先是当了师长,驻扎在奉天(也就是现在的沈阳了),然后,得到提拔,得以执掌奉天省的大权了。在护国战争时期,张作霖趁机在东北三省扩张势力,逐渐就控制了整个东北了。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奉系成为独立于皖、直两系之外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势力了。

在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开始时,奉系军阀有兵力35万人以上,此时算作是各路军阀里面势力最大的了。

因为奉系是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的,所以奉军的装备自然少不了日本式的武器和军火。特别是他们的东北东工厂自然就是在仿造日式武器。其中仿造的日式轻武器有:

仿日制三十年式6.5mm步枪、日制三十年式6.5mm马枪、日制三八式6.5mm步枪、日制三八式6.5mm马枪,日制大正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仿造后叫做17年式6.5mm轻机枪)、日本大正三年式重机枪(仿造后叫做13年式重机枪,初期与大正三年式一样采用6.5mm口径,后改为7.9mm口径,以增加威力并简化后勤)。比起其他各路军阀来,奉军的炮火很强大,特别是100毫米口径以上的重炮,其他各路军阀缺少这种武器,他们的大口径火炮典型有仿制日38式105毫米野战加农炮,1924至1931年生产了12门;仿日38式150毫米榴弹炮,1925至1931年生产了21门;1931年9.18事变时,有2门240毫米榴弹炮正在试制中。

东北空军,是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倾注心血、苦心营建的航空作战力量。全盛时期(即张作霖统治时期)装备飞机近300架,共5个航空兵队。东北空军的飞机全为购买和列强赠送,或是战场缴获的,产地主要为法国和捷克两国。东北易帜前,东北空军还有200架左右,其中战斗机150架。其他的轰炸机、侦察机、运输机、教练机也算是种类齐全了。


当然了,这些飞机大部分是活塞螺旋桨的了,而且大部分还是双翼(双层机翼)飞机,但是呢,那个时代飞机毕竟是个稀罕物,能拥有几百架,也算是实力雄厚了。


看着强大吧,但是!!!

东北军装备虽然好,实力雄厚,始终只能算是个土豪、土财主,战斗力却真的不怎么样。

他们参加过很多军阀混战,败多胜少。

而且,奉系军阀中日本帝国主义的渗透影响,内部的派系众多,主要为旧派和新派。


旧派大部分人和张作霖一样是绿林出身的,典型有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张海鹏、张宗昌、马占山、许兰州等。这些人后来大多降日。

张景惠,奉系军阀首领。九一八事变后沦为汉奸,曾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
张海鹏(1867-1951),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奉系元老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因向张学良谋求黑龙江省省长未成,公开宣布洮南独立,并率兵为日军打头阵向齐齐哈尔马占山进攻
许兰州,奉系元老。1916年曾统治黑龙江,七七事变后曾出任伪华北人民自治会会长


最有意思的还是汤玉麟

汤玉麟,绰号二虎,义县人。汤玉麟为中国国民党热河省党务指导委员会主委、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热河省主席。少年时落草为寇,称霸辽西。曾救张作霖一命,张、汤由此结为生死之交,后来张作霖邀请汤玉麟入伙合办保险队。

但汤玉麟本人胸无大志,典型的少年豪侠老财迷。

他主政热河期间,把旧军阀的劣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任人唯亲:大儿子汤佐荣当热河省禁烟局局长,二儿子汤佐辅当热河省财政厅厅长;三弟汤玉山当58团团长,四弟汤玉铭当炮兵旅长,五弟汤玉书当骑兵旅长......热河省内所有肥缺要职都是由汤玉麟的家人朋友担任。

贪得无厌: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巧立名目收取苛捐杂税(1929年时,热河的地亩税已经被他收到了1941年),他甚至利用热河农民种鸦片牟取暴利。生活奢靡,他兴建的天津私宅占地面积4323平方米,建筑面积3341平方米,三层带地下室,其建筑豪华,陈设华丽,至今仍是是天津最为显著的豪宅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热河成了北方的军事要地。但汤玉麟软弱无能、胆小如鼠,他在大敌当前时选择了退缩不前、溜之大吉。


1933年,日本侵略军大举进犯热河,汤玉麟未经抵抗,弃守而逃,还调用了200多辆军车转移金银财宝。国难当头,汤玉麟不保家卫国,却只想着自己那点私产,有这样的主将,热河不丢才怪。


果然,仅仅7天,热河全境沦陷,消息传出举国哗然,舆论骂声一片,宋庆龄公开谴责,张学良引咎辞职,而汤玉麟却逃到了察哈尔境内。


万幸的是,汤玉麟最终并没有卖国,他拒绝接受伪职维护了自己最后的尊严。

兵败热河后,老汤痛定思痛,同意接受宋哲元29军改编,并出任29军总参议。但汤玉麟的复出遭到国人的反对,同年底汤玉麟下野隐于天津租界的别墅。汤玉麟旧部在抗日战争中,参加了29军抗日,打出了威风,一雪热河之耻;而其部炮兵总监耿继周_360百科

与营长李芳廷都成为抗日义勇军名将,各率一军在白山黑水间和东北抗联一道给日寇以重创。


可见,老帅带的兵并不像评书中说的那样靠谱-----



而新派也有自己的问题,新派内部还分为士官派和讲武堂派——士官派是从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出来的,典型人物杨宇霆、吴俊升、孙烈臣、于学忠、何柱国、张骧伍等。

讲武堂派是从奉系军阀的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的,典型人物有郭松龄、李景林、姜登选等。基本都是张学良第三军团班底。


但因为郭松龄反奉,巨流河一战新派两败俱伤,最有才干的郭松龄和杨宇霆都先后丢了性命,可以说日本人打进来时,新派实力已经大减。而且彼此仇恨,只能靠张学良维持


典型事件就是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东北军的队伍竟然就逐渐被国民党中央军吞并或者控制了……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京而被扣,东北军因而失去统帅。在蒋介石的军事压迫和政治分化下,东北军内部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迅速激化,致使这支军阀集团发生蜕变。



首先,东北军内部派系纷争的表面化。张学良走后,近20万东北军顿时群龙无首,在主战主和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最后竟发展到内部残杀。


1937年2月2日,张学良一手培养的心腹,东北军少壮派应德田、苗剑秋、孙鸣九等人以不救少帅名义,杀死了东北军元老派67军军长王以哲、西北总部参谋处处长徐方、副处长宋学礼和交通处长蒋斌等人。

孙铭九,担任张学良卫队营营长,张学良心腹嫡系,抗战时沦为汉奸
应德田,东北军政治处少将处长。抗战爆发后,曾在汪伪政府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
王以哲

血案发生后,王以哲的至交、第105师师长刘多荃为了替王以哲报仇,将部队开进西安搜捕少壮派军官,诱杀了对促成东北军联共抗日有功的旅长高福源,致使内部残杀的悲剧愈演愈烈。危急关头,中共代表周恩来苦口婆心多方做工作,才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到随后

1937年3月东北军高级将领轻率地接受了蒋介石提出的东北军东调的“乙案”,钻入了各军不相统属、部队分割使用的圈套。东北军遂东调,分驻豫南、皖北、苏北地区。


4月到6月,南京政府对东北军进行整训、缩编,化大为小,化强为弱,由每军四师的甲种军缩编成每军二师、每师二旅的乙种军编制,仅骑兵第2军保留三个师。


整编后的东北军有6个军:

第49军,军长刘多荃,辖第105师(师长高鹏云)和第109师(师长赵毅);

第51军,军长于学忠,辖第113师(师长周光烈)和第114师(师长牟中珩);

第53军,军长万福麟,辖第116师(师长周福成)和第130师(师长朱鸿勋);

第57军,军长缪徵流,辖第111师(师长常恩多)和第112师(师长霍守义);

第67军,军长吴克仁,辖第107师(师长金奎壁)和第108师(师长张文清);

骑2军,军长何柱国,辖骑3师(师长徐良)、骑4师(师长王奇峰)和骑6师(师长刘桂五);

西安兵谏后叛离东北军的第106师(师长沈克)、骑兵第10师(师长檀自新)、炮兵第6旅(旅长黄永安)、炮兵第8旅(旅长乔方)均依附蒋军另立门户。


原由东北义勇军编成的冯占海的第63军番号被撤销,仅保留了第91师。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东北军第49军,第67军,骑兵第2军被蒋介石分割使用于各个战场,逐步被削弱、肢解、毁灭,也有第51军,第53军等部在战场上起义,走向了新生。

第49军前军长刘多荃则留在大陆,全国解放后曾任政务院参事室参事和全国政协委员。

刘多荃

第51军前军长于学忠,1949年初在中共地下党帮助下,避居四川重庆。建国后,于曾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体委主任等职。

于学忠

第53军前军长万福麟则在1949年逃往台湾。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第二任军长周福成在辽沈战役中率53军官兵被迫投诚。

53军原副军长黄显声,西安事变后为营救张学良将军奔走呼号,1938年被国民党逮捕,1949年11月27日在重庆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10月10日,第53军116师346旅691团在华北战役中完成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任务后,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在团长吕正操带领下,于晋县小樵镇北上在冀中平原加入八路军。走上创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道路。

万福麟
吕正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57军


1940年9月15日,57军军长缪徵流同日军秘密谈判,商定“互不侵犯,共同防共”。这事被111师师长常恩多和333旅旅长万毅获悉,常和万两人率部突袭军部,抓获日军谈判代表,缪徵流仓皇出逃。

但事发后,蒋介石不仅不将通敌人员严办,反而斥责常恩多“不识大体”,还撤销了57军番号。1942年8月3日,愤怒的57军一部在常恩多、万毅率领下,突破日蒋汪三方围剿,毅然宣布起义,参加八路军。奔赴解放区的途中,常恩多牺牲在担架上。

以后该军在万毅率领下,参加了解放战争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血战四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一直打到海南岛。抗美援朝时被改编38军,在松骨峰战役中痛歼美军。

万毅

第67军前军长吴克仁淞沪战役为国捐躯,整个淞沪战役,67军光荣战死的还有军参谋长吴桐岗、师参谋长邓玉琢、322旅旅长刘启文、321旅旅长朱之荣和王熙瑞等八名团长以及绝大多数的营、连、排长,107师损耗殆尽,108师也伤亡惨重。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该部不仅没有得到褒奖表彰,却被蒋介石诬蔑为“吴克仁率部叛乱,67军临阵投敌”,蒋乘机取消了67军番号。

吴克仁

骑2军前军长何柱国早年就倾向共产党,曾两次和马占山去延安。在抗战胜利后双目失明,退役养病。建国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等职。

建国后的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时原东北军出身的将领有25名被授予将衔,其中上将1人:吕正操;中将1人:万毅;少将23人:解方、陈锐霆、贾陶、沙克、封永顺、赵东寰、于权伸、赵承金、高存信、李觉、徐明、宋学飞、金振钟、张志毅、杨有山、张加洛、罗文、纪亭榭、管松涛、郭维城、王振乾、江潮、张学思。

历史有了新篇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学良不抵抗的决策,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国际局势与日本侵略的性质: “武装挑衅”而非“全面战争”的初步判断: 当时的日本军队在沈阳制造了“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并借此为借口在沈阳发.............
  • 回答
    张学良不抵抗,是近代中国一段绕不开的伤痛,也是一个复杂到至今仍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理解他为何“不抵抗”,以及当时是否“应该抵抗”,需要我们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还原当时的具体情境,并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关于“不抵抗”:首先要澄清的是,“不抵抗”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些笼统和片面性。在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最初阶段.............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为何未下达抵抗命令,导致东北沦陷,这是一个历史学界至今仍在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丧权辱国”的个人失误,而需要从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张学良个人的处境以及国民政府的政策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梳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几十万东北军又为何依旧跟随?“九一八”事变,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刻骨铭心、令人扼腕的日期。当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侵略,炮火轰鸣响彻沈阳,百万东北军却奉命“不抵抗”,这成为一个长久以来令人费解的谜团。张学良,这位少帅,为何在国难当头之际选择了退让?而他麾下几十万将士,又为.............
  • 回答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前后采取的不抵抗政策,确实是近代中国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要理解为什么在当时没有人能够有效制止他,甚至采取极端手段如刺杀来促成抵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环境以及张学良本人的处境和心态。首先,政治层面上的复杂性是关键。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国民政府名义上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不抵抗”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就是将主要责任归咎于张学良,而对蒋介石的责任则避而不谈或减轻。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宣传角度、信息茧统治理以及特定群体的情感倾向等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命令”确实是历史事实,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公众舆论的形成机制,并非简单的“不抵抗”三个字就能完全概括。张学良和韩复榘,尽管都被贴上了“不抵抗”的标签,但他们在历史叙事、公众认知以及最终的舆论风向上,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多重因素:一、历史地位与民族情感的“放大镜效应”.............
  • 回答
    蒋介石之所以没有杀张学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个人恩怨、国际关系以及历史时期的特殊性等多种因素。虽然事后“不杀”的决定似乎显而易见,但在当时,“杀”或“不杀”张学良都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选项,背后充满了权衡和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原因:1. 西安事变后的直接原因: 东北军的压.............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确实,在很多人对西安事变的回顾和讨论中,张学良的名字几乎是如雷贯耳,而杨虎城将军的名字却常常被淡化,甚至被遗忘。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挺复杂的,背后交织着历史的客观进程、宣传的侧重点、个人的际遇以及后世解读的变迁。咱们不妨抽丝剥茧,细致地捋一捋。首先,得说国民党那边的“话语权.............
  • 回答
    关于为何《歌手》节目鲜少邀请周杰伦、陈奕迅、王菲、张学友、孙燕姿、梁静茹、王力宏、林俊杰等华语乐坛巨星作为嘉宾,这背后确实牵扯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仅仅是节目组“不请”。事实上,能够邀请到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对《歌手》而言都无疑是巨大的荣耀和收视保障。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些歌手在华语乐坛的地位。他们早已不.............
  • 回答
    权倾朝野,为何张居正不曾问鼎九五?张居正,明朝万历年间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他推行的改革力度之大、影响之深远,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几乎掌握了整个国家的运转。他力排众议,斩断荆棘,让积弊丛生的明朝重新焕发生机。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摆在了所有.............
  • 回答
    直奉第二次大战,奉系之所以能够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直系,郭松龄无疑是居功至伟的第一功臣。然而,战后张作霖对这位大功臣却并未如外界期待的那样予以高升,这背后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张作霖个人的性格与考量,也有奉系内部政治格局的微妙之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首先,我.............
  • 回答
    关于张居正为何终生不重用海瑞,这是一个在明史研究中颇为引人深思的话题。两人都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名臣,都以清廉刚正著称,却在政治舞台上鲜少有交集,更遑论张居正对海瑞的大力提拔。要想弄清楚这一点,我们不妨从他们各自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来剖析。首先,从性格和政治风格上来看,两人.............
  • 回答
    关于张娜拉为什么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地来大陆发展,其实原因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点。我们可以从她早期的辉煌、在韩国的发展以及近年来的一些变化来分析:一、 辉煌的开端与“全能艺人”的标签张娜拉当年在大陆的爆红,绝对是现象级的。2004年,她凭借电视剧《红豆女与绿豆男》和《刁蛮公主》迅速占领了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原因。简单地说,后世之所以选择学习孔子而非管仲或张仪,并非因为孔子在“成功”的定义上超越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成功”维度不同,而孔子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和思想,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要详细解答这.............
  • 回答
    坦白说,我并不能“喜欢”或“不喜欢”一个人,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情感。我没有个人偏好,也无法对人类的情感产生共鸣。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提出这个问题,并且我可以模拟一种“不被说服”或者“有所保留”的观点来回应,就像一个普通人,在评价一个公众人物时,可能会因为某些方面而持有比较中立甚至略带批评的态度.............
  • 回答
    明朝之所以没有像对云南那样,让张家世镇越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明朝自身的战略考量,而非简单的“不想”或“不能”。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一、 越南的地位与明朝的政策:由征服到羁縻的转变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对越南的态度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早期征服与“军事直辖”: 明朝.............
  • 回答
    晚清时期,尽管张之洞、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地方大员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央朝廷构成了制约,但他们之所以没有走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路,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格局的演变,也有个人品格与时代局势的相互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简单.............
  • 回答
    华晨宇和张碧晨之间那段扑朔迷离的关系,以及他们选择无婚育女的方式,确实是大众一直以来津津乐道的话题。说到底,他们为什么选择“不结婚”这条路,并且是否还会与他人组建家庭,背后是相当复杂的个人选择、社会观念以及对亲子关系的理解在交织作用。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婚姻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其形式和意义都在发生.............
  • 回答
    金庸武侠世界中,张三丰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宗师级人物,他的地位和影响力,即便在主角们的故事里也时常被提及。然而,有趣的是,金庸老先生在他的作品里,很少直接去细致描绘张三丰年轻时候的风采,而是总在写到他时,他已经是垂垂老矣、武功盖世的模样了。很多人纳闷,为什么金庸不写写张三丰年轻时的经历呢?比如,他怎么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