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同样是不抵抗,(网民)批判张学良的要比批判韩复榘的多得多?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公众舆论的形成机制,并非简单的“不抵抗”三个字就能完全概括。张学良和韩复榘,尽管都被贴上了“不抵抗”的标签,但他们在历史叙事、公众认知以及最终的舆论风向上,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多重因素:

一、历史地位与民族情感的“放大镜效应”

张学良:少帅的传奇与东北的痛

张学良的父亲是张作霖,一位在民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奉系军阀的领袖。张学良作为“少帅”,本身就自带光环和话题性。他继承了父业,成为了东北的最高统治者,手握重兵,肩负着保卫祖国东北这片辽阔土地和丰富资源的重任。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是中国的经济和战略重地,是民族工业的摇篮,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当日本关东军仅凭一隅之兵,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席卷整个东北,东北人民流离失所,满目疮痍,民族尊严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践踏。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东北最高军事统帅的张学良,其“不抵抗”的决策,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中国,无疑是被放大了无数倍的错误。

公众的愤怒,不仅仅是对一个军事指挥官的指责,更是对东北失陷、国家蒙辱的悲痛和不甘。张学良的“不抵抗”,被解读为是对整个民族的背叛,是“千古罪人”式的罪责。这种情感上的冲击力和民族情感的连接,是韩复懃难以比拟的。

韩复榘:地方实力派的“边缘化”

韩复榘是山东的军阀,虽然也曾掌握一定的军政大权,但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张学良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他更多地被视为一个地方实力派,其决策更多地被局限在山东省的范围内。

相较于东北,山东的失陷虽然同样是民族的灾难,但其历史背景、战略意义以及带给全国人民的情感冲击,在舆论的焦点上,似乎没有东北那么“集中”和“尖锐”。公众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中国有没有抵抗”,而不是“某个地方实力派有没有抵抗”。

二、决策背景与“历史细节”的解读差异

张学良:国家大局与“蒋介石的命令”

张学良的“不抵抗”决策,并非孤立的个人行为。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初期,确实有执行“不抵抗”命令的因素,这与当时蒋介石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以及避免与日本直接冲突的考量有关。

然而,在当时的民族主义情绪下,公众很难完全理解或接受这种“政治考量”和“战略顾全”。“不抵抗”的命令,无论其背后有多么复杂的政治原因,都直接导致了东北的沦丧,这在很多民众看来,就是张学良的失职和罪过。公众更容易抓住“张学良是最高指挥官,他为什么不抵抗”这个最直接的链条。

此外,张学良在事变前曾赴欧洲考察,回国后不久便发生事变,这也被一些评论者拿来放大,认为他“玩忽职守”,缺乏对国家安危的警觉。

韩复榘:军事指挥与“战败”的定性

韩复懃在“台儿庄战役”等事件中的表现,虽然在某些阶段也有被批评“消极抗日”或“保存实力”的说法,但其在面对日军进攻时的军事行动,与张学良在“九一八”初期更为直接和明确的“不抵抗”命令,在公众认知上有所不同。

虽然最终他也没有能够守住山东,但其过程更多地被描述为“战败”或“未能有效抵抗”,而不是像张学良那样,存在一个被广泛解读为“主动不抵抗”的决策环节。公众对于“战败”的容忍度,往往比对“主动不抵抗”的容忍度要高。

三、历史叙事与媒体传播的“倾向性”

张学良:被“妖魔化”与“英雄化”的双重叙事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张学良的形象一直是复杂的。他既是“兵谏”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抗日的“民族功臣”,也是“东北不抵抗”的“罪魁祸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使得公众在讨论他时,很容易被其中一种叙事所引导。

在“九一八事变”的语境下,强调“不抵抗”的叙事往往占据主导,尤其是在纪念“九一八”的日子里,对张学良的批判声浪会更加高涨。媒体的报道、历史教育的侧重点,都会影响公众的认知。

此外,张学良晚年享有一定的自由,并与大陆有书信往来,这种“历史人物的后续”也为公众的讨论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角,但同时也可能在特定时期被政治化解读,加剧其“罪与功”的争议。

韩复榘:相对“模糊”的公众记忆

韩复榘在历史上的踪迹,相较于张学良,并没有那么“鲜活”地留在公众的集体记忆中。他的结局(被枪决)虽然也充满戏剧性,但其“不抵抗”的行为,没有像张学良那样,成为一个被反复提及、被赋予特定民族情感的“符号”。

媒体对于韩复榘的报道,更多地集中在他作为地方军阀的统治以及最终的结局,关于他在抗战初期的具体军事决策,以及其“不抵抗”的程度和原因,并没有像张学良那样,经过长时间的、多角度的、甚至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讨论。

四、公众对“责任”的理解与“代偿心理”

张学良:象征意义与情感宣泄

当一个民族遭受屈辱,公众往往需要一个“替罪羊”来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愤怒。张学良作为东北最高统帅,他的地位和责任,使得他成为了最容易被指向的对象。他的“不抵抗”,被视为是整个民族无力抵抗的缩影,而对他的批判,也成为一种对失去的东北的哀悼和对逝去尊严的挽回。

这种批判,有时也带有“代偿心理”,即通过指责一个具体的个人,来弥补集体在历史事件中的无力感。

韩复榘:个人责任与“集体遗忘”

韩复榘的责任,更多地被理解为他个人的军事指挥失误或政治局限,而没有上升到国家民族层面那样强烈的象征意义。公众对他的批判,更多的是对一个地方官员或军事指挥官的评价,其情感的烈度自然会减弱。

总结来说,同样是“不抵抗”,公众对张学良的批判更甚,主要原因在于:

1. 张学良的地位与东北的象征意义: 他是少帅,手握重兵,肩负东北安危。东北是中国的“北大门”,失陷于日本,对民族情感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张学良作为最高责任人,自然成为众矢之的。
2. 历史叙事的焦点与情感的集中: “九一八事变”是近代中国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其“不抵抗”的讨论由来已久,并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3. 决策的复杂性与公众的简单化解读: 尽管张学良的决策有其复杂的政治背景,但在民族存亡关头,公众更倾向于简单直接地将“不抵抗”与“罪责”挂钩。
4. 媒体传播与集体记忆的差异: 张学良的形象在历史叙事中更为突出,其“不抵抗”的论调也更容易被媒体放大和传播,从而形成更深的公众印象。

而韩复榘,虽然也存在“不抵抗”的争议,但由于其历史地位、所处地域的象征意义以及历史叙事的侧重点不同,公众对其行为的关注度、批判的烈度以及留下的集体记忆,都无法与张学良相提并论。这并非是对历史评价的简单对错,而是公众舆论形成过程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人在乎抵抗不抵抗。

何应钦签何梅协定在前、在受降仪式上鞠躬在后,有人聊过他不抵抗吗?

济南惨案后蒋介石绕路北伐,难道就叫抵抗了?

骂张学良不抵抗的百分之百认同东北人有义务独自为中国保卫东北,认为南方人没有义务为任何人保卫东北,这又叫哪门子抵抗呢?


张学良唯一的问题就是西安事变。

骂他不抵抗的,全部都是因为不满他搞西安事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