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同情(怜惜)祁同伟的经历?而侯亮平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性格又是怎样形成的?

回答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同情(怜惜)祁同伟的经历?

祁同伟的故事之所以能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同情和怜惜,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现实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挣扎的深刻描绘。他的悲剧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多种社会因素和个人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

1. 对底层出身和身份认同的共鸣:

“寒门”的标签与现实的残酷: 祁同伟出生在贫困的农村家庭,他的“寒门”出身是他人生轨迹的重要起点。在那个年代,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然而即便是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他也未能完全摆脱出身带来的标签和歧视。他所经历的“贫穷出身”是他人生中最无法摆脱的阴影,也是许多观众能够产生共鸣的起点。
“农村人”的自卑与抗争: 影片中多次强调祁同伟作为农村人的自卑感,他无法融入高雅的圈子,也无法获得与他能力相匹配的尊重。这种自卑感促使他更渴望证明自己,也更容易被物质和权力所诱惑,以填补内心的空虚。观众能够理解这种渴望被认可、被尊重的心理,尤其是对于那些同样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身份认同困境的人来说。
“人微言轻”的无力感: 作为一个出身平凡的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往往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祁同伟在面对不公时,他的声音常常被忽视,他的诉求也难以得到满足。这种“人微言轻”的无力感是许多人在现实社会中都会体验到的,因此对祁同伟的遭遇会产生强烈的同情。

2. 对社会不公和权力运作的洞察:

“拼爹”时代的无奈: 祁同伟的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拼爹”的现象。高小琴的背景,李达康的权势,以及其他权贵子弟的顺风顺水,都与祁同伟的艰难抗争形成鲜明对比。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不如别人一出生就拥有的资源和人脉。这种不公平竞争让观众感到愤怒和无奈,从而同情那些在不公平环境中挣扎的人。
“权力寻租”的诱惑与腐蚀: 祁同伟并非天生腐败,而是被权力寻租的诱惑一步步拉下深渊。当他发现合法的途径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通过“捷径”却能轻易获得成功时,他选择了妥协。这种对权力腐蚀人性的描绘,让观众认识到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也更加怜惜那些在权力诱惑下未能坚守底线的人。
“体制内的困境”: 祁同伟也面临着体制内的种种困境,比如论资排辈、官场倾轧等。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不得不学习和适应官场的规则,即便这些规则让他感到厌恶。这种在体制内寻求生存空间的无奈,也让一些身处类似环境的观众产生共鸣。

3. 对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困境的理解:

“亦正亦邪”的矛盾体: 祁同伟身上并非只有“恶”。他也有过理想主义的青年时期,对爱情忠贞,对人民有朴素的感情。正是这种“亦正亦邪”的矛盾体,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他的堕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道德的妥协,这使得观众能够理解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原谅他。
“爱与被爱”的挣扎: 他对妻子梁璐的“爱”掺杂着复杂的成分,既有过去的恩情,也有后来的妥协和利用。他对高小琴的感情同样复杂,既有情欲,也有彼此的利用和救赎。这些复杂的情感纠葛,让观众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也更能理解他在情感上的挣扎和选择。
“选择性叙事”与观众的投射: 影视作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叙事”。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情和人物塑造,观众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祁同伟身上。当看到他遭受不公、付出努力却得不到回报时,观众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情。

4. 反思与警示的价值:

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 祁同伟的悲剧是对当时社会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深刻揭露,例如贫富差距、权力腐败、社会不公等。观众通过他的故事,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引发对社会体制的思考。
对个人选择的反思: 尽管祁同伟的遭遇令人同情,但他的选择也确实是导致其最终结局的关键。观众在同情他的经历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在面对困境和诱惑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反思是作品更深层次的价值所在。
“没有人是完美的”: 祁同伟的形象打破了脸谱化的正邪二元对立,让观众认识到,即使是反派人物,也可能有着复杂的人性和动人的故事。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反而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同情。

总而言之,人们同情祁同伟的经历,是因为他的故事折射了现实社会中的诸多不公、人性的复杂以及命运的无常。观众在祁同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底层人物的挣扎,看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诱惑面前的脆弱。他的悲剧,是对社会现实的拷问,也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侯亮平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性格又是怎样形成的?

侯亮平的“高高在上”和“不接地气”,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其成长环境、职业经历以及个人性格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优越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

“精英”的家庭光环: 侯亮平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这种家庭环境为他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滋养,使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形成了较为开阔的视野和较高的文化修养。
名校背景的加持: 侯亮平毕业于著名的政法大学,接受过系统的法学教育,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名校的经历往往会赋予学生一种“精英”光环,让他们在群体中更容易建立自信,同时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普通大众产生疏离感。
“书生气”和理想主义: 侯亮平身上带有浓厚的“书生气”和理想主义色彩。他信奉法律和正义,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公平。这种理想主义在初期是积极的,但也可能让他对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阴暗面缺乏足够的认识,显得有些理想化和脱离实际。

2. 职业身份和工作性质的影响:

检察官的职业特权和责任: 作为一名检察官,侯亮平身处国家公器之中,肩负着维护法律尊严和打击犯罪的重任。这种职业身份本身就赋予了他一种天然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让他习惯于站在“审判者”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拉远他与普通民众的距离。
“理想化”的职业环境: 在某些时期,尤其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下,检察官的职业环境可能相对“纯净”,需要他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和“原则性”,以避免被腐蚀。这种职业要求,可能会让他刻意保持与复杂社会现实的疏离。
与官场和权力打交道: 侯亮平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包括官员、商人、罪犯等。他需要展现出一种“强势”和“专业”的态度,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施展自己的职责。这种与权力打交道的经历,也可能让他习惯于用一种“上级”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3. 个人性格特点的塑造:

注重原则和公平: 侯亮平非常注重原则和公平,对腐败和不公深恶痛绝。这种强烈的正义感,使他很难容忍任何形式的妥协和模糊。当他看到祁同伟等人的堕落时,他的批判态度是坚决的,但也可能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智商和情商的“偏科”: 侯亮平在智商和法律知识方面表现突出,但在情商和人际交往方面,尤其是与基层民众的沟通上,可能存在一些短板。他更倾向于用逻辑和事实说话,而忽略了情感和人性的复杂性。
“救世主”心态的潜在存在: 在他的内心深处,可能存在一种想要“拯救”社会、纠正错误的“救世主”情结。这种情结会让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揭露黑暗、传播光明,但也可能让他产生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缺乏深入的底层生活体验: 侯亮平虽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但其生活经历相对较为平顺,缺乏像祁同伟那样深入的底层生活体验。他更多的是从书本和理论中学习社会,而不是从实践中感受社会。
“官本位”的潜在影响: 即使侯亮平是反腐的英雄,但他仍然是体制内的重要一员,享受着体制带来的资源和尊重。这种“官本位”的思维模式,即使在他本人意识不到的情况下,也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对问题的看法和与人的交往方式。

4. 与祁同伟的对比:

反差凸显“不接地气”: 侯亮平的形象之所以显得“高高在上”和“不接地气”,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祁同伟的对比而形成的。祁同伟的底层出身、对现实的妥协、对权力的渴望,都使得他更加“接地气”,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而侯亮平的“理想化”和“原则性”,在这种对比下,就显得有些脱离现实。

总而言之,侯亮平的“高高在上”和“不接地气”并非简单的负面评价,而是其成长环境、职业选择和个人特质共同塑造的结果。这种性格设定,一方面使得他在反腐斗争中表现出坚定的决心和原则性,另一方面也让他与一些基层民众在情感和理解上产生了一定的距离。理解侯亮平的性格,需要看到他作为一名优秀检察官的职责所在,也要看到他在人性和现实面前的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们的良心不痛吗?

评价侯亮平,你们说他,何不食肉糜,靠背景,不通人情,行为极端,直男癌,女婿党。我们讨厌他。

评价沙瑞金,你们说他,红二代,虚伪,党同伐异,忠奸不明,下一步就会发展成赵立春。我们讨厌他。

评价陈岩石,你们说他,老人干政,上纲上线,冷酷无情,滥用权利,不关心家人。你们不仅讨厌他,还觉得应该拉出去续了。

评价李达康,你们说他,酷吏,不守法,不讲规矩,不通人情。达康书记幸亏比较萌,不然你们也得讨厌他。

然后呢,忽然就变了一副嘴脸。

评价祁同伟,你们说农村出来的苦孩子,不心狠手辣,不趋炎附势上不去,一大堆穷亲戚要养,婚姻也不幸福,咱们要同情他啊,可怜他啊,他不容易啊。

评价孙连城,你们说没关系没背景上不去啊,没背景没权利办不成啊,他和我们最像了,他是普通人啊,跟咱们一样啊,咱们就该不作为,拿着公粮混吃等死,谁让咱没背景没钱没底子没权利啊!

我来合理预估一下,下一步你们会说

高玉良政治智慧高明啊,学者气度,儒将典范!

赵立春敢于改革,锐意进取,封疆大吏,关心子女!

赵瑞龙能力把群,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家族事业增砖加瓦!


你们啊,讨厌的根本不是特权,根本不是政治。你们讨厌的是特权凭什么不用到我身上。你们眼中上层社会的子女就改一辈子单身不娶不嫁,三世累积就该在你的你十年奋斗面前被击垮。

我本来想用“想得真美”结尾,突然发现,什么美不美,意淫伤身啊!老铁!

user avatar

初次更新于2017.04.18夜

初来知乎,二三日内,两个评价祁同伟的回答(其实就是同一个回答发了两遍,呵呵)均近千赞。承蒙各位错爱,不胜感激。

今天下午闲暇,把两个回答下数百条评论大致浏览了一遍。支持的表示感谢,对于一些质疑的声音,特发此文统一做一点小小的澄清。

总结了一下,除去说我原文中有个别笔误(钟小艾是厅级,非部级)的之外,对我的质疑总共以下几个方面:

1、“祁同伟是先与梁璐结婚再去的缉毒队,你写反了”。然后再以此为前提说明祁同伟根本没有努力改变命运就屈服了。

——该处属于影视剧和小说原著的冲突。小说里的确是先与梁璐结婚再去的缉毒队。但电视剧似乎做了改动。

详见第26集:“我为了去北京和心爱的人在一起,自愿进了危险性极大的缉毒队……”——祁同伟与高玉良的对话。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说,但符合逻辑的推论就是:影视剧里,祁同伟应该是不愿受命运的摆布,先加入了缉毒队,希望立功去北京。因为如果是先与梁璐结婚,无论他立功与否,都不可能和陈阳在一起了。那这句台词就有问题。所以,应该是电视剧里做出了改编。

这里强调一下,我的答案里,默认的情节设定是电视剧情节优先于小说原著。毕竟电视剧受众更广。所以此处采用电视剧的情节。

小说里面提到的情节和背景,在电视剧没有做出改动(两者一致或电视剧里根本没提)的情况下,我才会采用。

2、“同情祁同伟是同情罪犯,为他的罪行开脱,我不同情,别代表我”。

——关于这一点,我在原文里就说过“祁同伟是反派,没有错,他应该也必须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祁同伟咎由自取”等等。请仔细看看。

我所同情的,只是那个风华正茂、一心凭自己本事、想一个一个脚印自己干出成绩的学生会主席祁同伟,被权力凌辱的遭遇。丝毫没有为他以后的罪行开脱的意思。我认为,这应该是两码事。

不能因为同情他曾经的遭遇而减轻他的罪过,同样也不能因为他日后的罪行而对他年轻时所遭遇的不公视而不见。

当然,有些知友如果认为因为他日后变坏了,所以他年轻时候的遭遇也不值得同情,否则就是为坏人开脱。那么这种想法也是您的自由,虽然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但我只想表达我的观点,不想说服谁。那么,我不代表您,你我相忘于江湖便好。

3、“同情祁同伟?怎么不去同情大风厂的工人、被他亲戚轮奸的女孩、等等(剧中各种弱势群体)

——关于这一点,我也同情他们啊,只不过我回答的问题是关于祁同伟的,所以没有具体提他们罢了。祁同伟的罪行里面,当然也包括他们所受的不公。

4、“祁同伟过得不顺,就去攻击过得顺的侯钟夫妇么?凭什么啊?

——关于这一点,我想说,让我说得直白一点,我之所以不喜欢侯钟夫妇,不是因为他们过得顺。人比人气死人,这句话我从小就明白。因为别人过得好就看不顺眼只是自寻烦恼而已。

我不喜欢侯钟二人的原因,是我认为,电视剧里,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表现出他们对于下层所受的遭遇缺乏同情心,一句话叫感同身受,而在他们身上,在他们谈论祁同伟年轻时候的遭遇时,完全没有站在一个山村穷小子的角度来看问题。通篇都是站在梁璐、陈阳,还有他们自己的角度。这种单一的角度,我觉得,非常偏颇。

多说一句,以前读明史的书籍,看到某士大夫,对被俘的农民军非常愤怒,说:“你们为何不在家里乖乖的饿死,而要起来造反,给朝廷捣乱”也就是所谓“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

因为是野史,所以请不要争论是否确有其事,只是拿来举个例子而已。

我认为,这位士大夫的话,和侯钟夫妇的话比起来,也许程度上有差异,但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上层对下层的那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就像侯钟两人认为陈清泉的奴颜婢膝是“摆得正位置”一样。

看到的一条评论,具体的记不清了,其中有一句话,大意是:“你对给你家装空调的(或者其他工作)工人难道会不鄙视?”我想,如果我说不鄙视,可能有人会说我虚伪,万一又有人怼我一句,“那你结婚找个或者自己做个农民工好不好”。

所以,让我说的明白一点,我不敢说完全不鄙视,比如说,让我去做农民工,我肯定不愿意。但是,我不会把他们所受的遭遇,以及他们面对这种遭遇时,有时候做出的不得已的妥协,视作对他们人格的否定。因为,有的时候我认为不是个事的事,可能在他们眼里就是天大的事。我完全理解这一点。

但看了第26集,我很怀疑侯钟夫妇是不是理解这一点。这是我讨厌他们的唯一原因。

暂时我看到的质疑,就这4种,先回复到这里。

以后有空,也许会写一下祁同伟与高小琴。在我眼里,虽然他们的关系不为党纪国法所容,但的确比主角侯钟夫妻二人,更具魅力。

——————————————分——割——线————————————————

原文:

这部剧集看到现在已经过半,祁同伟是剧中最具有深意的反面角色。

一个穷小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汉大,当上了学生会主席。他也曾意气风发,想有所作为。当年,作为与侯亮平,陈海齐名的“三杰”,他也曾对未来有过美好的向往。

只是这一切对未来的期待,从他遇到梁璐的那一刻,就注定会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方向。

梁璐出于对男性的报复,追求他,三年而不可得。于是,“一件东西,我得不到,就毁掉它”。梁璐动用了她老爸的权力,陈阳到了北京。而那些不及祁同伟的同学们,也纷纷进了省市的单位,只有祁同伟,被发配到了偏远山村的司法所。

对于祁同伟而言,我看不出这和渣男求爱不成向女孩泼硫酸,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然而祁同伟依然不肯向命运低头,志愿进了缉毒队,身中三枪立了大功之后,又是老梁书记从中作梗,他依然调不到北京。

于是,祁同伟屈服了,违心的去向梁璐示好。结果,梁璐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下跪求婚。

结果就是,一个曾经意气风发的缉毒英雄,在灵魂上已经死了,在他下跪的那一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发誓要拿到权力,然后向这个世界报复的祁厅长。

知道了这一切前因,祁同伟在之前的所作所为都有了心理活动上的合理解释。无论是,对上位者的奴颜婢膝,还是对婚姻的不忠,以及自保时的决绝狠辣。

一个心死了的人,什么事干不出来呢?

祁同伟是反派,没有错,他应该也必须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而在一切的结局,他也的确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生命的代价。

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忍不住去同情他。

因为,我对不受控制的权力,更加恐惧。

因为,这种权力的运用,可以轻描淡写的在一瞬间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而且,最最令人绝望的,不是你求告无门,而是,不同于祁同伟后来的那些贪腐行为,这种权力的运用,从法律上来说,是合法的。

法律上不可能追究老梁书记或者梁璐什么责任。

甚至,他还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这是锻炼你。

就算是梁璐默认了是从中作梗,还可以说:这是考验爱情。

这也太可怕了。

因为,对于没有掌握这种权力的寒门子弟来说,无论你多努力,都没用,你面前只有两条路:

要么,向权力屈服;要么,向司法所的老所长那样,一辈子蹉跎在大山深处,甚至有朝一日,死在大山里。

试问,有多少人不会选择跪下?

不跪下的,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固然是千古传诵的圣贤。但古今能成圣人的,有几个?

我们不是圣人,我们是凡人。祁同伟也是。甚至,还是一个出身贫寒农村,吃不饱饭的,有一大堆穷亲戚巴望着他出人头地,好帮衬一点老家的凡人,所以,我们同情他。

这也是我越往后看,越发厌恶侯亮平夫妇的原因。

他们的一切,都来的太顺了,侯亮平工作一两年可以顺利调北京,这可是祁同伟真正拿命去拼都得不到的。钟小艾,年纪轻轻的部级干部。虽然把他们的背景隐去不提,但要说没背景,谁信?

他们得到了凡人们拿命去拼都得不到的东西,而且得到的如此轻易,如此理所当然。然后,还在那里大放厥词,什么“精于算计”啦,什么“信念纸糊的”啦,简直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

让我想起了晋惠帝最著名的那句话“何不食肉糜”。

还有断头皇后的那句“他们没面包吃?那就去吃蛋糕吧”。

我一向认为,圣人这种东西,自己自愿做的,那的确令人敬仰。

而站在旁边,事不关己,鼓动别人去做圣人的,甚至对做不到的凡人腹诽辱骂的,居心估计都不怎么好。最起码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信念纸糊?中了三枪还被说成信念纸糊,我不知道侯亮平如果和祁同伟那样生于寒门,有没有身中三枪的执着。

更不要说他的老婆钟小艾,言语做派都是一副高人一等的感觉。最深刻的那句话就是:“他摆得正自己的位置”。如果这句话比较隐晦,还有一句直白点的:“一次权力小小的任性”。

没错,可以毁人一生的“流放”,在她口里不过是如同小孩之间抢玩具那样的“小小的任性”。

那种刻在骨子里的优越感和居高临下的态度,真是跃然纸上。

虽然知道他们是正面角色,但听了这两句话,我真的对他们喜欢不起来。

我不禁想到另一个人,同样出身寒门的李达康。他虽身为市委书记,省委常委,但那种刻在骨子里的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与侯亮平夫妇的无所顾忌显得鲜明的对比。

不要说像侯亮平那样怒怼上官,李达康甚至永远不为家人做任何私事,为此夫妇反目,也没有朋友,最后孤家寡人。

为什么?就像他亲口说的:他怕。

所以,除了反腐,我看到了一些新的东西,那些寒门子弟的挣扎。

从这个角度看,李达康为什么那么在意GDP,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因为他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靠。

这些寒门子弟,好一点的,成为李达康,孤家寡人。坏一点的,成为祁同伟,身败名裂。

然后,还要被侯亮平,钟小艾他们取笑。

为什么这么多人同情祁同伟,就是因为相比腐败,民众更害怕权力在合法的名义下不受控制。也更在意上升的通道是否通畅。

祁同伟好歹出卖了灵魂和尊严,还可以卖身上嫁。对于那些,想上嫁都没机会的,如果,靠自身的努力,即便拼了命也得不到应有的结果,那才真是可怕的一件事。

虽然,祁同伟咎由自取,但和许多人一样,我还是同情祁同伟。

因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

user avatar

大家同情的是青年时代的祁同伟,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尤其是很多底层出生考上大学的人。

对于后来的官僚祁厅长,大家顶多就是对他有一定的理解,谈不上同情。

至于侯亮平,对这种背后有人的二代,事事如意的现充,看他一天到晚不食人间烟火的大放厥词,没有把他给续了就不错了。

顺便说一句,以我看历史的经验,即使是侯亮平这样的人,以他的行事作风和性格,背后靠山哪天保不住他了,他一样会落到悲催的境地。也行到了那一天,一辈子都活在温室的猴子,也会见到现实狰狞而残酷的面容。

到了那个时候,猴子可能会想起一句话,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的一句话:当你在评论他人的时候,要记住,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这样优越的条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同情(怜惜)祁同伟的经历?祁同伟的故事之所以能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同情和怜惜,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现实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挣扎的深刻描绘。他的悲剧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多种社会因素和个人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1. 对底层出身和身份认同的共鸣: “寒门”的标签与现实的残酷: 祁同伟出生在贫困.............
  • 回答
    确实,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历史的严谨性,《三国演义》与史实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被大家拎出来说事。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很多人心里可能也有点“纠结”,既喜欢《三国演义》的精彩故事,又想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首先,要说《三国演义》为什么会被指责与史不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本.............
  • 回答
    景甜的粉丝群体增长,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仔细想想,这背后并不是什么运气好,而是她自己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就像咱们身边那些慢慢发光发热的朋友一样,你一开始可能没那么在意,但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她身上有很多闪光点,自然就越来越喜欢她了。首先,得说她这几年在观众面前的形象转变。以前可能大家对她的印象是.............
  • 回答
    网络上关于陈师行先生的争议确实是愈发增多,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是把双刃剑。过去,像陈师行先生这样的人物,其言行大多局限于特定圈子,信息传播相对缓慢,且经过一定程度的筛选。但现在,互联网时代,他的.............
  • 回答
    老实说,觉得朱见深比朱祁钰“厉害很多”的说法,可能不是当下“越来越多”人的普遍看法,至少在历史研究和大部分民间认知里,对这两位皇帝的评价是比较复杂的,各有褒贬,很难说谁就绝对“厉害很多”。不过,如果一定要探讨为什么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并且觉得朱见深“厉害”的理由更突出,那咱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这.............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稳定”成为吸引人才涌入体制的主要驱动力时,我们有必要审视这种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对国家体制本身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并尝试将其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首先,我们得承认,稳定本身是公民的合理诉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一个稳定运行的体制能够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一个可预.............
  • 回答
    看到网络上性别对立愈演愈烈,你感到困惑,甚至有些无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意那些明显不成熟、甚至是充满偏见和攻击性的话语呢?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很多层面,咱们不妨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不成熟”是相对的,而且很多时候,那些言论之所以能引起波澜,并不是因为它们“真理在握”,而是因为它们戳中了某些人的.............
  • 回答
    关于“文革洗地”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议题,并且在不同群体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要理解为何会出现“为文革洗地的人越来越多”的感受,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历史记忆的重塑、代际差异、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的官方定性是“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学术界和社会研究领域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定量研究的兴盛,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数据崇拜”的担忧。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尽量把那些生硬的学术术语放一放,讲得接地气一些。为啥现在定量研究越来越吃香?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看。1. “科学性”的光环: 历史原因: 西方科学革命以.............
  • 回答
    曾经,“为爱奋不顾身”似乎是浪漫主义的最高赞歌,是多少人心中的理想模样。但如今,这种观念仿佛被泼了一盆冷水,许多人开始觉得这是一种“幼稚”的表现。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尤其是老一辈人的经历,让他们对生活有着更现实的考量。他.............
  • 回答
    “体制内的人越来越不怕领导了”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虽然有部分体制内人士确实表现出比过去更不畏惧领导的姿态,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人依然受到传统权力结构和文化的影响。要详细地解释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一、 支撑“不怕领导”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1. 法.............
  • 回答
    听到“高铁动车越来越背离人民”和“铁路盒饭何时能物美价廉”,我脑子里蹦出几个画面,也勾起了我的一些观察和思考。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高铁动车,曾经的“人民骄傲”,怎么就让人觉得“疏远”了?想当年,高铁刚起步的时候,那叫一个激动人心!“中国速度”、“民族骄傲”,这些词儿可不是.............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生看不上、反感在政府机关工作的男生”这个问题,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社会观察和讨论。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趋势性的看法,并非所有女生都如此,也并非所有在政府机关工作的男生都符合负面印象。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 工作性质与个人特质的关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越来越被关注的社会现象,不少女性在面对生育问题时,会产生“生孩子是为了男方”这样的想法。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我们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性别分工、文化观念以及现实压力等多重因素之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尽量抛开那些生硬的模板式回答。首先,得从咱们几千.............
  • 回答
    最近,“进体制养老”这个说法在年轻人中时不时冒出来,听起来挺扎眼的,怎么现在会有这么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体制内”工作产生这么强的向往,好像进去之后就能安安稳稳过日子,一路“养老”到退休?这事儿细究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时代变迁下的“不确定感”是根源首先得承认,咱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跟父.............
  • 回答
    小红书申请的“元宇宙”商标最终被商标局驳回,这消息在创业圈引起了不少讨论。一个听起来前沿、充满想象空间的词汇,怎么连申请个商标都过不了?这背后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商标注册的复杂性,更折射出大家对于“元宇宙”这个概念本身,究竟是热烈追捧还是审慎观望的微妙心态。为什么越来越多公司要挤破头去申请“元宇宙”商.............
  • 回答
    .......
  • 回答
    近些年,你会发现银幕上印度电影的身影确实越来越多了。这不仅仅是巧合,背后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让两国电影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首先,最直观的原因是中国电影市场体量的爆炸式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票房市场,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一个庞大的观众基础意味着潜在的巨大.............
  • 回答
    放眼如今的汽车市场,你很难不注意到一个显著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新车,尤其是轿车,将各种功能集成到一块大尺寸的触摸屏里,取而代之的是物理按键和旋钮。这可不是一场简单的“换装”,而是汽车内部设计理念的一场深刻变革。那么,究竟是什么在驱动着这场“触摸革命”呢?1. 科技感与年轻化:满足消费者对“未来”的想象.............
  • 回答
    街头巷尾,“巨型洛丽塔”的身影确实越来越常见,这背后并非一朝一夕的潮流演变,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这是一种从亚文化走向大众视野的体现,而“洛丽塔”这个词本身,又被赋予了更加多元的含义。首先,我们要明确“巨型洛丽塔”这个概念可能包含的几层意思。一种是字面意义上的“巨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