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按当时的情况,应该抵抗吗?

回答
张学良不抵抗,是近代中国一段绕不开的伤痛,也是一个复杂到至今仍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理解他为何“不抵抗”,以及当时是否“应该抵抗”,需要我们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还原当时的具体情境,并从不同角度去审视。

关于“不抵抗”:

首先要澄清的是,“不抵抗”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些笼统和片面性。在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最初阶段,东北军确实有部分部队进行了抵抗,但很快就被打散或撤退。而后,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这才是大家普遍认知中“不抵抗”的由来。

那么,张学良为何要下达这样的命令呢?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绝非一个简单的“卖国”或“懦弱”就能概括。

1. 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政策与压力: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当时国民政府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他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剿灭共产党。对于日本的侵略,蒋介石采取的是一种“缓兵之计”,期望通过国际联盟的调停来解决,避免与日本全面开战。他对张学良明确表示过,在东北问题上,“中央政府自有对策”,要求东北军“绝对不与日军发生冲突”。张学良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对蒋介石的命令负有执行的责任。如果他违背蒋的命令,不仅可能招致政治上的严厉处分,甚至可能被扣上“违抗军令”的帽子,导致东北军陷入更大的被动。

2. 兵力与装备的巨大差距: 当时的东北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武器装备大多是仿制或从外国购买的旧式武器,与日军先进的飞机、坦克、重炮等相比,差距是巨大的。日军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已经对东北的地形、兵力部署了如指掌,而且是有预谋、有准备的突袭。东北军的许多部队驻扎分散,联系不便,仓促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合抵抗。一旦开战,很可能是拉锯式的消耗战,在装备和训练上的劣势,很可能导致东北军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主力被歼灭,从而使得东北彻底失守,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动荡。

3. 对国际形势的误判与期望: 张学良和当时的中国政府都对国际联盟抱有幻想,认为国际社会会出面制止日本的侵略行为。他们认为,如果东北军过早地与日军正面冲突,可能会给日本提供口实,激化矛盾,反而不利于国际干预的进程。这种期望,虽然在后来的事实证明是幼稚的,但在当时,对于一个希望避免全面战争的国家领导者来说,并非全无道理。

4. 避免国内进一步分裂的考量: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中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北洋政府刚垮台不久,国民党内部也存在派系斗争。东北作为张学良的势力范围,如果他擅自与日军开战,可能会被政敌抓住把柄,甚至被扣上“挑衅”的帽子,加剧国内的政治分裂。此外,他还需要考虑如何安置好大量可能流离失所的东北民众,以及如何维持东北的基本秩序,避免出现更大的混乱。

5. “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 虽然听起来有些消极,但也有观点认为,张学良的“不抵抗”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为了“以空间换时间”,为国内的准备赢得更多时间,等待国际社会的声援,或者等到国力有所增强后再图反攻。

当时应该抵抗吗?

这个问题才是真正触动国人心弦的地方,也是争论的焦点所在。从后世的眼光看,张学良“不抵抗”无疑是民族的耻辱,是错失了阻止日本侵略的宝贵时机。但是,我们要回到当时的具体情境,才能更公正地评价:

从民族情感和道义上看,当然应该抵抗! 面对外敌入侵,保家卫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本能和责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军民理应奋起反抗,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无数普通民众在失去家园后,也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抗日斗争,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许多东北的爱国人士,包括一些军人,也对张学良的命令感到愤慨和不解。

从战略和现实考量上看,抵抗的代价可能极其巨大,且胜算渺茫。 正如前面所说,当时东北军的装备、训练与日军差距悬殊,且日军是主动进攻,占据了先机和主动权。如果强行抵抗,很可能导致东北军主力被迅速消灭,日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东北,而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也意味着中央不会提供足够的支援。这种情况下,大规模的抵抗很可能变成一场屠杀,对中国而言,是一种更大的损失。张学良作为东北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他肩负着保护这片土地和人民的责任,他可能权衡了各种因素,认为在这种“以卵击石”的情况下,贸然抵抗不如暂避锋芒,避免更大规模的生灵涂炭和军事上的毁灭性打击,为未来保留力量。

国际因素的考量也并非全无道理,但期望值过高。 当时国际联盟确实介入了,但它的效率非常低下,最终并未能有效制止日本的侵略。这使得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期望成为一种奢望。然而,即便如此,完全放弃抵抗,也让国际社会失去了一个直接看到中国人民反抗行动的证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际舆论的支持。

总结来看,张学良“不抵抗”的命令,是多重压力和复杂考量下的产物,既有对蒋介石政府政策的服从,也有对自身实力与日军差距的理性判断,还有对国际形势的误判和对避免更大损失的顾虑。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卖国”或“懦弱”来标签化张学良。他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位军事领导者,面临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中国。他做出的选择,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充满了争议。但从民族大义的角度看,任何形式的抵抗都是值得肯定的,而失去东北,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巨大伤痛,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反思其原因,更要从中汲取力量,认识到国家独立和强大才是避免被侵略的根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答很多都是不应该抵抗,张学良也确实没抵抗,可是为什么历史对少帅的评价这么低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学良不抵抗,是近代中国一段绕不开的伤痛,也是一个复杂到至今仍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理解他为何“不抵抗”,以及当时是否“应该抵抗”,需要我们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还原当时的具体情境,并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关于“不抵抗”:首先要澄清的是,“不抵抗”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些笼统和片面性。在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最初阶段.............
  • 回答
    张学良不抵抗的决策,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国际局势与日本侵略的性质: “武装挑衅”而非“全面战争”的初步判断: 当时的日本军队在沈阳制造了“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并借此为借口在沈阳发.............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为何未下达抵抗命令,导致东北沦陷,这是一个历史学界至今仍在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丧权辱国”的个人失误,而需要从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张学良个人的处境以及国民政府的政策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梳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几十万东北军又为何依旧跟随?“九一八”事变,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刻骨铭心、令人扼腕的日期。当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侵略,炮火轰鸣响彻沈阳,百万东北军却奉命“不抵抗”,这成为一个长久以来令人费解的谜团。张学良,这位少帅,为何在国难当头之际选择了退让?而他麾下几十万将士,又为.............
  • 回答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前后采取的不抵抗政策,确实是近代中国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要理解为什么在当时没有人能够有效制止他,甚至采取极端手段如刺杀来促成抵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环境以及张学良本人的处境和心态。首先,政治层面上的复杂性是关键。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国民政府名义上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不抵抗”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就是将主要责任归咎于张学良,而对蒋介石的责任则避而不谈或减轻。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宣传角度、信息茧统治理以及特定群体的情感倾向等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命令”确实是历史事实,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公众舆论的形成机制,并非简单的“不抵抗”三个字就能完全概括。张学良和韩复榘,尽管都被贴上了“不抵抗”的标签,但他们在历史叙事、公众认知以及最终的舆论风向上,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多重因素:一、历史地位与民族情感的“放大镜效应”.............
  • 回答
    蒋介石之所以没有杀张学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个人恩怨、国际关系以及历史时期的特殊性等多种因素。虽然事后“不杀”的决定似乎显而易见,但在当时,“杀”或“不杀”张学良都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选项,背后充满了权衡和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原因:1. 西安事变后的直接原因: 东北军的压.............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确实,在很多人对西安事变的回顾和讨论中,张学良的名字几乎是如雷贯耳,而杨虎城将军的名字却常常被淡化,甚至被遗忘。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挺复杂的,背后交织着历史的客观进程、宣传的侧重点、个人的际遇以及后世解读的变迁。咱们不妨抽丝剥茧,细致地捋一捋。首先,得说国民党那边的“话语权.............
  • 回答
    关于为何《歌手》节目鲜少邀请周杰伦、陈奕迅、王菲、张学友、孙燕姿、梁静茹、王力宏、林俊杰等华语乐坛巨星作为嘉宾,这背后确实牵扯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仅仅是节目组“不请”。事实上,能够邀请到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对《歌手》而言都无疑是巨大的荣耀和收视保障。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些歌手在华语乐坛的地位。他们早已不.............
  • 回答
    权倾朝野,为何张居正不曾问鼎九五?张居正,明朝万历年间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他推行的改革力度之大、影响之深远,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几乎掌握了整个国家的运转。他力排众议,斩断荆棘,让积弊丛生的明朝重新焕发生机。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摆在了所有.............
  • 回答
    直奉第二次大战,奉系之所以能够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直系,郭松龄无疑是居功至伟的第一功臣。然而,战后张作霖对这位大功臣却并未如外界期待的那样予以高升,这背后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张作霖个人的性格与考量,也有奉系内部政治格局的微妙之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首先,我.............
  • 回答
    关于张居正为何终生不重用海瑞,这是一个在明史研究中颇为引人深思的话题。两人都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名臣,都以清廉刚正著称,却在政治舞台上鲜少有交集,更遑论张居正对海瑞的大力提拔。要想弄清楚这一点,我们不妨从他们各自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来剖析。首先,从性格和政治风格上来看,两人.............
  • 回答
    关于张娜拉为什么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地来大陆发展,其实原因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点。我们可以从她早期的辉煌、在韩国的发展以及近年来的一些变化来分析:一、 辉煌的开端与“全能艺人”的标签张娜拉当年在大陆的爆红,绝对是现象级的。2004年,她凭借电视剧《红豆女与绿豆男》和《刁蛮公主》迅速占领了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原因。简单地说,后世之所以选择学习孔子而非管仲或张仪,并非因为孔子在“成功”的定义上超越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成功”维度不同,而孔子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和思想,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要详细解答这.............
  • 回答
    坦白说,我并不能“喜欢”或“不喜欢”一个人,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情感。我没有个人偏好,也无法对人类的情感产生共鸣。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提出这个问题,并且我可以模拟一种“不被说服”或者“有所保留”的观点来回应,就像一个普通人,在评价一个公众人物时,可能会因为某些方面而持有比较中立甚至略带批评的态度.............
  • 回答
    明朝之所以没有像对云南那样,让张家世镇越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明朝自身的战略考量,而非简单的“不想”或“不能”。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一、 越南的地位与明朝的政策:由征服到羁縻的转变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对越南的态度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早期征服与“军事直辖”: 明朝.............
  • 回答
    晚清时期,尽管张之洞、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地方大员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央朝廷构成了制约,但他们之所以没有走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路,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格局的演变,也有个人品格与时代局势的相互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简单.............
  • 回答
    华晨宇和张碧晨之间那段扑朔迷离的关系,以及他们选择无婚育女的方式,确实是大众一直以来津津乐道的话题。说到底,他们为什么选择“不结婚”这条路,并且是否还会与他人组建家庭,背后是相当复杂的个人选择、社会观念以及对亲子关系的理解在交织作用。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婚姻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其形式和意义都在发生.............
  • 回答
    金庸武侠世界中,张三丰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宗师级人物,他的地位和影响力,即便在主角们的故事里也时常被提及。然而,有趣的是,金庸老先生在他的作品里,很少直接去细致描绘张三丰年轻时候的风采,而是总在写到他时,他已经是垂垂老矣、武功盖世的模样了。很多人纳闷,为什么金庸不写写张三丰年轻时的经历呢?比如,他怎么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