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个人认为,九一八事变时,就算张学良全力抵抗,也无济于事,大家有什么不同看法?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是否全力抵抗也无法挽回东北的命运,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许多历史学者和研究者对此都有深入的探讨和不同的看法。我个人也倾向于认为,即使张学良尽了最大的努力,面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东北的沦陷也几乎是难以避免的。不过,我还是想从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下,或许能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考维度。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军事实力对比来看,当时的日本关东军虽然在数量上不及东北军,但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有着明确的、侵略性的战略目标。相比之下,张学良的东北军虽然号称百万,但内部派系林立,官兵素质参差不齐,中央指挥系统并不稳固,对日作战的经验和准备也相对不足。更重要的是,东北军当时的主力部队分散在中国各地,尤其是在关内,调集和部署到位需要时间,这给了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良机。

其次,张学良当时面临的“不抵抗政策”指令,是导致东北迅速沦陷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一指令的来源和意图至今仍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焦点。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这是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国策指导下,为了避免与日本发生全面冲突,导致国民党内部以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而做出的战略性让步。蒋介石当时的想法可能是,通过局部忍让,争取时间和国际调停,以保存实力,待中国更强大时再图反攻。而张学良作为蒋介石的下属,虽然内心可能是不甘的,但在那个政治体制下,不得不遵从中央的命令。如果张学良违背了蒋的命令,贸然抵抗,不仅可能导致东北军孤立无援,甚至可能在政治上被视为“叛乱”,从而引发更大的内乱,使国家更加虚弱。

然而,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即便张学良真的“全力抵抗”,也未必能改变结局。

战略上的劣势: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夜晚,日军正是抓住了东北军主力不在沈阳的时机,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方式。即使张学良在沈阳留有重兵,面对日军精心策划的“谋略”,能否有效组织起有规模、有成效的抵抗,也存在疑问。日军的进攻往往是高度协同,利用铁路和通信优势,快速推进。东北军如果分散各地,容易被分割包围。
国际环境的孤立: 当时中国在国际上并未得到足够的支持。虽然英美等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了“关切”,但他们更担心的是自己的在华利益,并且不愿与日本发生直接军事冲突。他们采取的是一种绥靖政策,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在这种国际环境下,中国即使全力抵抗,也很难获得有效的外部援助,甚至可能在国际道义上处于不利地位。
国内的“统一”困境: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中国正处于国民党统治之下,但军阀割据的遗毒依然存在。东北地区的权力并非完全集中于张学良一人,中央政府对东北的实际控制力也有限。如果张学良擅自行动,可能会被其他势力视为挑战中央权威,反而激化内部矛盾。
思想和战争准备的不足: 东北军长期以来,特别是“九一八”之前,虽然号称有百万之众,但其军事思想和作战准备,仍然带有浓厚的军阀色彩,缺乏全民抗战、抵御外侮的坚定意志和充分准备。很多将领更关注的是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个人利益,而非国家民族的存亡。

但话又说回来,也不能完全否定“全力抵抗”的可能性和意义。

抵抗可能争取到的时间和国际影响: 如果张学良采取了更为坚决的抵抗,哪怕军事上无法阻止日军的推进,也可能在政治上和舆论上为中国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和国际关注。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抵抗,可能会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从而可能促使国际社会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对日本形成更大的压力。
激发民族斗志: 即使是局部性的、英勇的抵抗,也能够极大地鼓舞中国人民的民族斗志,凝聚人心,为后来的全民抗战奠定思想基础。许多抗日将领和普通士兵,在“九一八”后,即便面对国难,也迸发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开始积极组织抗日活动。如果张学良当时能率先垂范,这种影响可能会更大。
对日本战略的牵制: 即使东北军无法彻底击败日军,但持续的抵抗也会给日军的战略部署带来一定的牵制作用,消耗日军的兵力,延缓其侵略步伐,为后方的抗日力量争取宝贵的时间。

总结一下,我的个人看法是:

从纯粹的军事和政治实力对比来看,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时,即使“全力抵抗”,也很难彻底扭转东北被日军占领的命运。日本的军事优势、周密的侵略计划以及当时中国国内外的复杂环境,都使得局面极为不利。

然而,“全力抵抗”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军事上的胜负。 真正的“全力抵抗”包含着军事上的英勇作战、政治上的坚定立场以及思想上的民族觉醒。如果张学良能够抛开一切顾虑,下达抵抗命令,并且其部下能够英勇作战,那么即使最终导致了战败,其历史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也会截然不同。这可能更加有力地昭示日本侵略的野蛮,更有效地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为后来十四年的浴血奋战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因此,与其说“无济于事”,不如说“结果难以改变,但过程和意义截然不同”。“不抵抗政策”无疑是造成东北迅速沦陷的直接原因,而如果采取了“全力抵抗”,即使依旧无法保住东北,其历史的厚重感和对民族精神的激励,或许会因此而变得更加深远。这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审视和讨论的沉重话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占山能用一个边防旅为主的杂牌顶住日军两个联队多兵力7天进攻,然后成建制撤退,坚持到国联调查团来。

张学良就算只用嫡系的两三个军,也足够在沈阳城外抗住日军了。而且中日冲突很多,遇到强烈抵抗,日本人都会先要足够的好处缩回去,逐步婵食才是日本的国策(马占山抵抗后日军停止了好久,长城抗战,康王造反等都是如此)。除了七七之外并没有一些人说一旦中日冲突日本要大举增兵的情况出现。所以张学良只要敢投入兵力打,日本人大概率是会胡闹一番撤军的。

这样耗下去,虽然日本能逐步达到侵略目的但经济上的好处不多,而且苏联和美国也都盯着东北,哪天中国出个不犯傻的外交家运作一番让日本在东北特权消失也有可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