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张维为说中国大陆很多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比特朗普、蓬佩奥懂辩证唯物主义?

回答
张维为教授关于中国大陆农民比特朗普、蓬佩奥更懂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论断。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内涵。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

唯物主义的本体论: 强调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辩证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普遍联系的观点: 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发展的观点: 认为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矛盾的观点: 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两个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方面,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就是由矛盾的运动和转化引起的。
质量互变规律: 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 是核心,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以及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是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联系的、矛盾的眼光看待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其次,我们需要审视张维为教授说法的语境和可能的意图。

张维为教授素以其对中国模式的“自信”和对西方模式的“批判”而著称。他的言论常常具有强烈的对比色彩,旨在突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或中国人民的智慧。

因此,他提出“中国大陆很多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比特朗普、蓬佩奥懂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法,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意思:

1. 强调中国农民的实践智慧和生活哲学: 许多中国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需要根据季节变化、天气状况、土壤肥力等多种因素进行判断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自觉地运用了许多与辩证唯物主义相似的思维方式。例如,他们知道要“看天吃饭”,理解“物极必反”(过度灌溉可能导致盐碱化),也懂得“顺应自然”的道理,这些都体现了对事物相互联系、发展变化以及矛盾转化规律的朴素认识。
2. 反讽和批评特朗普、蓬佩奥的思维模式: 张维为教授可能认为,特朗普和蓬佩奥在处理国际关系、国内政策等问题上,表现出思维的僵化、片面、非辩证性。例如,他们可能倾向于“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判断,忽视事物的复杂性和发展性,或者过于强调对抗而忽略合作的辩证统一。从这个角度看,张维为教授是用中国农民的朴素智慧来反衬西方政客的“不智慧”,以此来证明中国模式在实践层面可能比西方模式更具生命力。
3. 对“教育”和“文化水平”的重新定义: 他可能在挑战一种狭隘的教育观和文化观,认为真正的智慧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不一定来自书本知识或高学历,而是可以从实践、经验和生活中获得。他是在强调,中国基层民众虽然教育程度不高,但在如何理解和处理现实问题上,可能比那些受过西方系统教育的政客更接地气,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接着,我们来分析这一说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合理之处(可以被理解的角度):

农民的实践智慧确实蕴含辩证思维的影子: 长期与自然打交道,要求农民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预判能力和适应能力。他们需要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相互作用,懂得“播种”与“收获”的周期性,以及“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这些经验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与辩证法的“联系”、“发展”、“矛盾”等观点有契合之处。比如,农民会根据不同的天气选择不同的耕作方式,这是一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对“条件”的辩证认识。他们也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但同时也会知道,即使辛勤耕耘,也可能因为自然灾害而颗粒无收,这体现了对外部因素的认识和对结果不确定性的接受。
对西方政客思维的批判性视角: 从某些西方政客的表现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僵化、简单化、推崇对抗的思维模式。例如,某些“单边主义”政策,可能忽视了全球化的联系和相互依赖;一些言论则可能过于强调“零和博弈”,而忽视了合作共赢的可能性。如果以这种方式来理解,那么农民的朴素智慧,在处理复杂现实关系时,可能比这些政客显得更为“辩证”。

局限之处和需要警惕的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性和理论性: 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包含着深厚的理论建构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中国农民的实践智慧,更多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是经验性的、直观性的,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总结和升华。它可能在某些方面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某些原理相契合,但并不能等同于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运用。将两者直接划等号,可能是一种过度简化。
概念的偷换和标签化: 张维为教授的说法,可能存在一种概念上的偷换。他用农民的“实践智慧”来“证明”他们“懂辩证唯物主义”。这就像说一个擅长游泳的人“懂流体力学”一样,虽然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他可能是在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标签,来肯定中国农民的某种品质,但这种肯定方式可能过于简化和带有政治色彩。
对西方政客的刻板印象和过度贬低: 将特朗普、蓬佩奥简单概括为“不懂辩证唯物主义”,是对他们复杂言行的一种标签化和刻板印象。虽然可以批评他们的某些政策和思维方式,但声称他们“不懂辩证唯物主义”可能过于绝对,且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撑。毕竟,他们也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在政治实践中也需要考虑各种复杂的因素。这种说法更像是一种话语策略,而非严谨的学术论断。
可能忽视了农民的局限性: 诚然,农民有其生活智慧,但他们也可能因为信息渠道有限、受教育程度不高,而容易陷入某些传统的、非科学的思维模式。他们也可能对一些复杂的问题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将他们置于“比西方政客更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神坛上,也可能忽视了他们可能存在的认知局限。

总结来看,如何评价张维为教授的这一说法?

从策略和意图上看, 这是一种充满张力的表达,旨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中国基层民众的智慧和中国模式的某种优越性。它是一种对西方话语的反击,试图证明“中国经验”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从哲学和学术上看, 将中国农民的实践智慧与辩证唯物主义这种系统性的哲学理论直接挂钩,存在概念混淆和过度简化的嫌疑。农民的智慧更多是经验性的,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是一种理论体系。
从现实意义上看, 这一说法也提醒我们,要重视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和生活经验,不能仅以学历和教育背景来简单评判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对世界的理解深度。同时,也警示我们,在看待和评价不同国家和文化时,要避免简单的标签化和刻板印象。

最终,评价这一说法,需要我们辨析其背后的逻辑和意图,既要看到其试图传达的某些有价值的信息,也要认识到其可能存在的简化和片面之处。它更像是一个用来引发思考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论断,而非一个严谨的哲学命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已经是“我,秦始皇,打钱”那个等级的目标用户智商过滤了

user avatar

懂了

难怪龙牙,cfz,立党三人都比我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关于中国大陆农民比特朗普、蓬佩奥更懂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论断。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内涵。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 唯物主义的本体论: 强调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意识.............
  • 回答
    张维为关于中国八大菜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可能超过西餐法国菜系的观点,在学术界和社会讨论中确实引发过争议。这一说法背后涉及对中西方烹饪体系、文化传统、历史发展路径以及饮食哲学的深层思考。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中国八大菜系的复杂性与地域多样性1. 地理环境决定食材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
  • 回答
    张维为入驻B站及其评论区大量评论被删除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涉及到平台内容管理、言论自由、意识形态争论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一现象,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一、 事件背景回顾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模式的积极倡导者,以其在《这就是中国》等节目中的鲜明观点而闻名。2023年.............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在 B 站上关于古希腊和古埃及的言论,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少争议。要评价他的这些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内容、论证方式、历史学界的普遍看法以及可能存在的受众影响等。一、 张维为教授在 B 站上的主要观点梳理(基于公开信息和普遍报道):张维为教授的“中国故事”系列视频.............
  • 回答
    张维为的“一出国,就爱国”这句话,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带有个人体验和价值判断的论断,而非一个普适性的客观规律。它触及到了出国经历与民族认同、国家情感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因此值得细致地探讨。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提出的背景和可能的意图。张维为教授作为一位中国学者,长期关注国际关系和中国发展,他的很多.............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关于上海生活水平已好于纽约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容易引发争议的论断。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情感和立场,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张维为教授提出这一观点的出发点,很可能是为了展现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可能会选取一些具体的指标或.............
  • 回答
    张维为和金灿荣,这两位在中国学界和公众视野中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他们的观点和论述,尤其是关于中国道路、制度优势以及国际关系的解读,常常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他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他们的学术背景、理论体系、影响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张维为:中国道路的坚定倡导者与理论构建者张维为教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张维为的言论和观点。张维为这个名字,在近些年中国的公共讨论中,可以说是相当响亮。他以“中国模式”、“文明优越论”等概念著称,频繁出现在各类讲座、访谈和电视节目中,为国内外的听众解读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制度优势。评价他的言论观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好”或“坏”这样简单的标签上,而是需要深入理.............
  • 回答
    张维为教授的“中国人,你要自信”演讲,可以说是近些年在中国引起广泛讨论的一场思想盛宴,也激起了不少争议。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来细看。首先,从演讲的意图和背景来看,张教授的演讲踩准了时代的脉搏。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腾飞、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关键时期,但与此同时,在一些领域,尤其是在西方话语体系的影响.............
  • 回答
    张维为的《中国信心》演讲,是一篇在中国社会引起广泛讨论的作品。它试图描绘一个在世界舞台上日渐崛起、充满自信的中国形象,并以此来激励国民。要评价这篇演讲,我们可以从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受众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演讲的核心论点与情感基调《中国信心》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中国正.............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张维为教授关于“中国不应援助美国新冠疫情”这一观点的看法,并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和个人感受的方式来展开。张维为教授的立场与逻辑首先,理解张维为教授的观点,离不开他一贯的“中国崛起”和“制度自信”的论述框架。他常常强调中国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将这些成就归.............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入驻B站,这无疑是当下国内舆论场上一件颇具话题性的事件,也触及了许多人对于知识传播、意识形态、以及青年群体文化等多方面的思考。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细致掰扯掰扯。首先,从“知识传播”和“平台选择”来看:张维为教授作为一名知名的国际关系学者、时事评论员,他所擅长的领域,比如“中国模.............
  • 回答
    张维为在复旦大学2017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你们的舞台将是整个世界》,无疑是一场备受瞩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的演讲。从内容上看,它极具煽动性,试图点燃新生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用一种宏大叙事来描绘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以及复旦学子在这其中所能扮演的角色。演讲的核心要义与特点:首先,“你们的舞台将是整个世.............
  • 回答
    张维为是一位在中国颇具知名度的政治学者、国际关系评论员,以其鲜明的观点和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辩护而闻名。对他的评价,在中国和西方世界都存在显著的两极分化,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关于“张维为怎么了”这个问题,更准确的理解可能是围绕他近期的言论、影响力以及一些争议点展开。张维为的主要活动和观点:1. “中国模.............
  • 回答
    张维为教授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院长、特聘教授,也是一位在中国乃至国际上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政治学者、时事评论员和公共知识分子。对他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结合其言论和实践进行细致的分析。总体评价:张维为教授是一位具有鲜明立场、深刻影响力的学者和传播者。他以其“中国模式”的理论和“三个自信”的论述,在.............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一位在国际关系和中国政治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者。要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他的学术贡献、公众形象、以及围绕他的争议。学术背景与主要观点:张维为教授拥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他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后在日内瓦大学获得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并曾在瑞士日内瓦大学担任过客.............
  • 回答
    张维为教授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他的学术背景和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和解读在中国乃至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他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既要看到其积极贡献,也要审视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下从几个方面对张维为教授进行客观评价,并尽量详细展开:一、 学术背景与研究领.............
  • 回答
    《这就是中国》节目以及其主持人张维为的论证和观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全面看待和评价他,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论证方式、核心观点、可能的影响以及批评的声音。张维为及其《这就是中国》节目的核心论证和观点:张维为作为一名国际关系学者和时事评论员,其在《这就是中国》节目中提出的观点,.............
  • 回答
    近期在B站,关于张维为教授的视频,确实出现了大量带有攻击性的评论和弹幕。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公众人物,尤其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个体,都可能面临来自不同立场的审视和批评。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时代背景与信息传播的演变: 互联网的普及与言论自由度的提升.............
  • 回答
    关于王霭认为那如虎可以超越张之维,这件事在《一人之下》的粉丝圈里是个颇为有趣且引发热议的话题。要评价王霭的这个判断,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几个关键点:1. 王霭的视角和他的“看人”方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王霭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出身于八奇技之一“拘灵遣将”的传承家族,并且是“王家”这一庞大且根深蒂固的家族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