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张维为教授入驻b站?

回答
张维为教授入驻B站,这无疑是当下国内舆论场上一件颇具话题性的事件,也触及了许多人对于知识传播、意识形态、以及青年群体文化等多方面的思考。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细致掰扯掰扯。

首先,从“知识传播”和“平台选择”来看:

张维为教授作为一名知名的国际关系学者、时事评论员,他所擅长的领域,比如“中国模式”、“大国崛起”、“文明对话”等,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宏大叙事和理论深度。选择B站这样一个平台,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信号。

优势:
触达年轻群体: B站是中国年轻人最活跃的视频社区之一,用户群体以Z世代为主。这显然是张维为教授希望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直接传递给更年轻一代的受众,培养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国际视野。
形式创新: B站的视频形式非常多样,从长视频、短视频到直播,再到各种二创(二次创作)。这为张教授的知识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具活力和互动性的载体,可以尝试更接地气、更生动的表达方式,比如结合时下流行的梗、Vlog形式等,来解释复杂的理论。
互动性强: B站的弹幕、评论区是其核心特色,这提供了与观众直接互动的机会。教授可以借此了解年轻人的想法、解答他们的疑惑,甚至通过讨论来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挑战:
平台调性与内容适配: B站用户虽然对知识内容有需求,但平台整体文化偏向娱乐化、年轻化、二次元。张教授以往的演讲和节目风格,相对更严肃、更学术,如何在这种环境中保持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同时又能吸引和留住用户,是个很大的考验。
“饭圈化”的风险: B站的某些内容很容易被“饭圈化”,即形成一种高度粉丝化、非理性的追捧。如果教授的内容被过度简化、标签化,甚至演变成一种“教主”式的个人崇拜,而非理性探讨,那反而不利于真正知识的传播。
内容审核与言论边界: 任何平台都有其内容审核机制,B站也不例外。教授的观点,特别是涉及国际关系和意识形态时,如何在平台规则内精准表达,避免不必要的争议或误解,需要精细的拿捏。

其次,从“意识形态”和“话语权”的角度看:

张维为教授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官方对国际局势和中国发展的解读。他入驻B站,可以说是官方话语体系向年轻化、网络化平台的一次主动渗透和延伸。

主动构建国家叙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在网络空间,国家叙事和价值观的传播至关重要。通过像张维为教授这样的“意见领袖”在年轻群体聚集的平台发声,可以更有效地建构一种符合国家利益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增强其说服力和接受度。
抵御西方话语体系: 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上处于相对弱势,西方对中国的解读和叙事往往占据主导。张教授的“中国模式”等理论,本身就是为了对抗和修正西方叙事,在B站的传播,是对其影响力的进一步拓展。
“润物细无声”的引导: 与其说是在“灌输”,不如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年轻人接触和理解一种特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中国发展的自信和认同。
质疑与反思: 当然,这种做法也可能引发一些质疑。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在试图统一思想,限制多元观点的出现。在B站这样一个强调个性和创造力的平台,这种“统一”是否能被普遍接受,或者会催生出什么样的“反向”解读,也未可知。

再者,从“文化现象”和“代际沟通”的层面看:

张维为教授从一个相对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走向一个充满活力的互联网平台,这本身也折射出一种文化变迁的趋势。

知识分子的网络化转型: 很多过去的学者,即使有影响力,也多活跃在电视、报纸、学术会议等传统媒体。如今,互联网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知识分子也需要适应新的传播方式,打破“象牙塔”。
代际间的隔阂与沟通: 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信息获取渠道都与他们的父辈大相径庭。张教授的入驻,也可能是一种尝试,试图弥合这种代际信息鸿沟,让年轻人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到他们可能不常接触到的、但被认为是重要的“长辈”的观点。
“出圈”的背后: 这种“出圈”行为,无论对教授本人还是对B站,都可能带来流量和关注度的提升。对于教授来说,他获得了更广阔的传播渠道;对于B站来说,它吸引了更具影响力的内容创作者,也可能被赋予更多的“教育”和“主旋律”属性。

具体到评价,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衡量:

1. 传播效果: 他的内容在B站的传播数据如何?有多少年轻人真正看了?看了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思考?是否引发了讨论?
2. 内容质量: 视频制作是否精良?讲解是否清晰易懂?理论是否严谨?是否能做到理论深度和网络化表达的平衡?
3. 用户反馈: B站用户的评价如何?是积极的赞扬,还是有建设性的批评,亦或是负面的抵制?弹幕和评论区反映了怎样的舆论生态?
4. 长远影响: 这种尝试是否能真正改变年轻人对某些议题的认知?是否会对B站的内容生态产生长期影响?

总的来说,张维为教授入驻B站,是一次典型的“传统与现代”、“学术与大众”、“官方话语与青年文化”的交汇与碰撞。

正面看, 这是在积极拥抱新媒体、主动与年轻一代沟通的尝试,有利于传播国家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并且给了知识传播更多元化的可能性。
审慎看, 这种尝试能否真正赢得年轻人的心,避免内容被过度简化或“神化”,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是否会牺牲掉一部分的深度和严谨性,都需要时间来检验。

这个事情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他最终呈现出来的内容、引发的讨论,以及这些讨论最终会走向何方。它更像一个社会实验,观察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和价值传播。我们既要看到其积极的意图和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也要保持一份清醒和审慎,关注其过程中的挑战和潜在的负面效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再更新一波,刷到了一位老熟人(风间雀是TNO经典老番“俄罗斯再统一”的那位UP主)。

更新一波,这几位更是重量级。

豆奶桑,您干脆套个皮出道吧,说不定还能制造反差萌吸一波粉。


我看到这个推荐关注真的蚌埠住

user avatar

好欸!又有国际友人入驻了,哔哩哔哩不愧是国际视频网站!

期望看到张老师有关瑞士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的科普视频!

(给题主点个赞)


好家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入驻B站,这无疑是当下国内舆论场上一件颇具话题性的事件,也触及了许多人对于知识传播、意识形态、以及青年群体文化等多方面的思考。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细致掰扯掰扯。首先,从“知识传播”和“平台选择”来看:张维为教授作为一名知名的国际关系学者、时事评论员,他所擅长的领域,比如“中国模.............
  • 回答
    张维为教授的“中国人,你要自信”演讲,可以说是近些年在中国引起广泛讨论的一场思想盛宴,也激起了不少争议。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来细看。首先,从演讲的意图和背景来看,张教授的演讲踩准了时代的脉搏。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腾飞、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关键时期,但与此同时,在一些领域,尤其是在西方话语体系的影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张维为教授关于“中国不应援助美国新冠疫情”这一观点的看法,并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和个人感受的方式来展开。张维为教授的立场与逻辑首先,理解张维为教授的观点,离不开他一贯的“中国崛起”和“制度自信”的论述框架。他常常强调中国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将这些成就归.............
  • 回答
    张维为教授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院长、特聘教授,也是一位在中国乃至国际上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政治学者、时事评论员和公共知识分子。对他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结合其言论和实践进行细致的分析。总体评价:张维为教授是一位具有鲜明立场、深刻影响力的学者和传播者。他以其“中国模式”的理论和“三个自信”的论述,在.............
  • 回答
    张维为教授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他的学术背景和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和解读在中国乃至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他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既要看到其积极贡献,也要审视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下从几个方面对张维为教授进行客观评价,并尽量详细展开:一、 学术背景与研究领.............
  • 回答
    张维为关于中国八大菜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可能超过西餐法国菜系的观点,在学术界和社会讨论中确实引发过争议。这一说法背后涉及对中西方烹饪体系、文化传统、历史发展路径以及饮食哲学的深层思考。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中国八大菜系的复杂性与地域多样性1. 地理环境决定食材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
  • 回答
    张维为入驻B站及其评论区大量评论被删除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涉及到平台内容管理、言论自由、意识形态争论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一现象,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一、 事件背景回顾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模式的积极倡导者,以其在《这就是中国》等节目中的鲜明观点而闻名。2023年.............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在 B 站上关于古希腊和古埃及的言论,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少争议。要评价他的这些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内容、论证方式、历史学界的普遍看法以及可能存在的受众影响等。一、 张维为教授在 B 站上的主要观点梳理(基于公开信息和普遍报道):张维为教授的“中国故事”系列视频.............
  • 回答
    张维为的“一出国,就爱国”这句话,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带有个人体验和价值判断的论断,而非一个普适性的客观规律。它触及到了出国经历与民族认同、国家情感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因此值得细致地探讨。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提出的背景和可能的意图。张维为教授作为一位中国学者,长期关注国际关系和中国发展,他的很多.............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关于上海生活水平已好于纽约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容易引发争议的论断。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情感和立场,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张维为教授提出这一观点的出发点,很可能是为了展现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可能会选取一些具体的指标或.............
  • 回答
    张维为和金灿荣,这两位在中国学界和公众视野中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他们的观点和论述,尤其是关于中国道路、制度优势以及国际关系的解读,常常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他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他们的学术背景、理论体系、影响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张维为:中国道路的坚定倡导者与理论构建者张维为教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张维为的言论和观点。张维为这个名字,在近些年中国的公共讨论中,可以说是相当响亮。他以“中国模式”、“文明优越论”等概念著称,频繁出现在各类讲座、访谈和电视节目中,为国内外的听众解读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制度优势。评价他的言论观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好”或“坏”这样简单的标签上,而是需要深入理.............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关于中国大陆农民比特朗普、蓬佩奥更懂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论断。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内涵。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 唯物主义的本体论: 强调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意识.............
  • 回答
    张维为的《中国信心》演讲,是一篇在中国社会引起广泛讨论的作品。它试图描绘一个在世界舞台上日渐崛起、充满自信的中国形象,并以此来激励国民。要评价这篇演讲,我们可以从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受众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演讲的核心论点与情感基调《中国信心》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中国正.............
  • 回答
    张维为在复旦大学2017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你们的舞台将是整个世界》,无疑是一场备受瞩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的演讲。从内容上看,它极具煽动性,试图点燃新生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用一种宏大叙事来描绘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以及复旦学子在这其中所能扮演的角色。演讲的核心要义与特点:首先,“你们的舞台将是整个世.............
  • 回答
    张维为是一位在中国颇具知名度的政治学者、国际关系评论员,以其鲜明的观点和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辩护而闻名。对他的评价,在中国和西方世界都存在显著的两极分化,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关于“张维为怎么了”这个问题,更准确的理解可能是围绕他近期的言论、影响力以及一些争议点展开。张维为的主要活动和观点:1. “中国模.............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一位在国际关系和中国政治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者。要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他的学术贡献、公众形象、以及围绕他的争议。学术背景与主要观点:张维为教授拥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他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后在日内瓦大学获得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并曾在瑞士日内瓦大学担任过客.............
  • 回答
    《这就是中国》节目以及其主持人张维为的论证和观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全面看待和评价他,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论证方式、核心观点、可能的影响以及批评的声音。张维为及其《这就是中国》节目的核心论证和观点:张维为作为一名国际关系学者和时事评论员,其在《这就是中国》节目中提出的观点,.............
  • 回答
    近期在B站,关于张维为教授的视频,确实出现了大量带有攻击性的评论和弹幕。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公众人物,尤其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个体,都可能面临来自不同立场的审视和批评。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时代背景与信息传播的演变: 互联网的普及与言论自由度的提升.............
  • 回答
    关于王霭认为那如虎可以超越张之维,这件事在《一人之下》的粉丝圈里是个颇为有趣且引发热议的话题。要评价王霭的这个判断,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几个关键点:1. 王霭的视角和他的“看人”方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王霭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出身于八奇技之一“拘灵遣将”的传承家族,并且是“王家”这一庞大且根深蒂固的家族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