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都说日本学生素质高,但是日本校园暴力也很严重?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一方面,我们经常听到“日本学生素质高”的说法,这通常体现在他们守规矩、有礼貌、集体意识强等方面。另一方面,关于日本校园暴力的报道也时常出现,甚至有其独特的名称,如“汐崎”或“いじめ”(いじめ,发音为 ijime),足以见其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要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清楚。

首先,我们得明确“素质高”这个标签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侧重于哪些方面。

规矩和秩序感: 日本的教育体系非常强调集体主义和规则意识。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被教育要遵守各种规定,例如排队、保持安静、爱护公物、统一穿着校服等等。这种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很容易给人一种“素质高”的印象。
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学生们被鼓励承担责任,比如参与学校的清洁打扫(这在很多其他国家是校工负责的),为班级和学校活动付出努力。这种集体荣誉感和为他人服务的精神,也是“素质高”的一个重要体现。
学习态度和成果: 日本学生在学术上的勤奋和对考试的重视也是有目共睹的。虽然这不直接等于“素质高”,但勤奋好学、追求进步的品质也常被视为一种积极的“素质”。
礼仪和谦逊: 在与成年人互动时,日本学生通常表现得很有礼貌,会鞠躬、使用敬语,给人一种谦逊有礼的印象。

但是,这些“素质”更多的是一种外在表现,是一种经过长期社会化和教育训练的结果。它并不等于内心世界的健康,也不代表所有个体都完全没有负面情绪或行为。

那么,为什么在这种“素质高”的表象下,校园暴力却依然严重呢?这背后有很多深层的原因,我试着给您详细地说说:

1. 集体主义的另一面——“同调性”压力和排斥:

对“不一样”的恐惧: 日本社会非常强调“和”文化,也就是和谐、融洽。这使得一旦有学生表现出“不同”于群体的方式,比如性格内向、穿着打扮奇特、学习成绩不佳、或者有特殊的爱好和兴趣,就很容易被视为“异类”。
“空気を読む”的压力: 日本人非常讲究“读空气”(空気を読む),也就是揣摩别人的心思和周围的氛围,并随之调整自己的行为。对于那些不善于察言观色、或者不愿意随波逐流的孩子来说,这种压力是巨大的。而那些擅长“读空气”的孩子,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和融入群体,可能会选择排斥那些“不合群”的同伴。
群体霸凌的蔓延: 一旦有人被盯上,这种“同调性”压力会促使更多人加入到排斥和欺凌的行列。大家害怕自己也成为下一个被排斥的对象,于是不得不选择站队,甚至主动参与欺凌,来证明自己是“正常”的,是群体的一员。这种群体性的“冷暴力”和孤立,比直接的身体暴力往往更具破坏性。

2. 沟通和表达的障碍——压抑情感:

不擅长直接冲突: 日本社会不太鼓励直接的冲突和情绪的爆发。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隐忍、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内心的积压: 当学生遇到问题、感到委屈或不满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表达方式,这些负面情绪很容易被压抑在心里。而校园暴力,有时就是这种长期压抑后扭曲的宣泄方式——通过欺凌弱小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或释放。
“阴湿”的欺凌方式: 很多日本校园暴力不是明目张胆的拳打脚踢,而是更隐蔽、更精神的折磨,比如语言侮辱、散布谣言、孤立、故意破坏物品、强迫做不情愿的事情等。这些方式往往难以被发现和取证,而且对受害者的心理创伤非常深远。

3. 评价体系的单一与竞争压力:

“输不起”的心态: 日本社会,尤其是学校,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从升学考试到各种课外活动,学生们时刻都处于被评价和比较的状态。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一旦有人在某一方面表现不佳,或者被认为是“失败者”,就容易成为欺凌的对象。
对弱者的不宽容: 这种竞争压力也可能导致对弱者缺乏包容和同情。那些无法适应激烈竞争、成绩不理想、或者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可能会被视为“拖后腿”的存在,从而遭到排斥和欺凌。

4. 学校和社会的应对机制不足或滞后:

“家丑不外扬”的心态: 很多日本学校和家长,可能在早期倾向于将校园暴力视为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或者担心公开处理会影响学校声誉,从而采取回避或淡化的态度。
“教育万能”的误区: 一些人可能认为只要加强教育和管理,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而忽视了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和个体心理。
缺乏有效的干预和支持: 虽然近年来日本也在努力改进,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可能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以及对校园暴力早期迹象的识别和干预。

5. “素质”与“人性”的区分:

“素质”是社会化产物,“人性”是本能。 所谓的“素质高”,更多的是经过训练和引导后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而人性本身是复杂的,包含善与恶、合作与竞争、爱与恨等多种面向。即使在高度文明和秩序的社会,人性的阴暗面也可能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校园暴力就是这种复杂人性的体现,即使是在看起来“有素质”的群体中。
“素质”的表演性: 有时候,一些学生可能只是为了符合社会期望而表现出“有素质”的样子,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内心就没有攻击性或排他性。一旦在私下环境或群体压力下,这些隐藏的冲动就可能爆发出来。

总结一下,日本学生“素质高”更多体现在他们的守规矩、集体感和学习态度上,这是社会环境和教育体系塑造的结果。而校园暴力问题,则源于集体主义下的“同调性”压力导致的排斥、沟通不畅造成的压抑、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的“输不起”心态,以及学校和社会在应对方面的滞后。

简单来说,就是社会给予了学生一套严格的“外壳”,让他们在公共场合表现得体,但这种外壳之下,复杂的人性、压力和潜在的冲突依然存在,并且有时会以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尤其是在“不一样”的人身上。所以,“素质高”和“校园暴力严重”这两个现象并非绝对矛盾,而是同一社会背景下不同侧面的反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题我真能答...

我的教授给我们吐槽过,她老婆在高中任职,要给全校学生做校园欺凌报告,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把报告上交给文部省(大家可以理解为日本的教育部)。

然后她第一次干这个活的时候,调查来调查去,没啥欺凌情况啊,结论就写了个“无”,和调查报告一起交上去了。

结果文部省直接又是电话又是约谈,总之就是“我不信,你坏的很,你肯定调查的不仔细,反正就是有欺凌”

那她没办法啊,只好设立了各种“欺凌”指标,比如吃饭的时候自己坐一桌,那就是“遭到孤立”;被其他同学模仿说话的语气,那就是“言语和心理上的暴力”;甚至空调的温度被同学调低到觉得冷的情况,也算欺凌,叫“エアいじめ”(空调欺凌),(大家别笑这条甚至在日本的职场中也算骚扰,叫エアハラ,氛围/空调骚扰,air不光是空调,也可以指讲了个笑话但是没人笑导致冷场)。

最后她还想出了一个大招,叫いじめいじめ,简单翻译过来就是欺凌欺凌,就是说我原本根本没有欺负你,但你却要说我这是在欺负你,这也算是一种你对我的欺负。(草)


这样她终于凑到了她所在的区的学校平均欺凌数,然后成功给文部省交了差,文部省的全日本欺凌总数上也喜+N,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要说是不是真的有中国一样的U型锁砸人敲诈勒索性侵的校园欺凌,那比较差的那几所学校肯定还是有的,哪怕好学校也是会有人渣的,但你要说数量真的多吗....那真是很难多啊,这几年文部省查校园暴力跟厚劳省查企业加班似的,堪比缉毒,一旦被查出来那就是约谈上新闻道歉社死自己退学/转学一条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