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日时期为何这么多汉奸会说日语?他们是怎么学的?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确实出现了很多汉奸,其中一部分人能够流利地使用日语。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交织下的产物。想要理解他们为何会说日语,以及他们是如何学会的,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特定环境。

一、日语的传播与早期学习者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日本在中国的早期影响力。早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就获得了在中国的一些特权和租界,例如旅顺、大连等地。日本殖民者在这些地方推行日语教育,并设立了各种机构,吸引了一部分中国人学习日语。

早期殖民教育的遗留影响: 日本在中国东北(伪满洲国)建立的殖民统治,是日语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伪满洲国实行了“日满一体”政策,强制推行日语教育。从小学开始,日语就是必修课程,甚至在一些地区是主要的教学语言。因此,在伪满洲国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人,很多人都具备了日语基础。
日本在租界的活动: 在一些被日本控制的租界,例如天津、上海等地,日本同样设有学校和文化机构,教授日语。这些机构吸引了一些有心人,他们可能看到了学习日语的“好处”,比如更容易在与日本人的交流中获得便利或利益。
商业与经济往来: 随着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的联系,尤其是在日本侵略扩张的过程中,一些与日本商人或机构有业务往来的中国人,为了生意上的便利,也会主动学习日语。

二、汉奸学习日语的动机与途径

当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汉奸现象才变得更加普遍和触目惊心。那些成为汉奸的人,学习日语的动机和方式也更为复杂和现实。

为日本侵略者服务的需要: 这是最直接也最主要的原因。日本在占领区需要大量的翻译、秘书、情报人员、宣传人员以及在各级伪政权中工作的中国人。这些人必须能够与日方人员有效沟通,日语能力自然成了“敲门砖”。
“半官方”的学习途径: 日本人在占领区会设立各种“培训班”、“速成班”来培养日语人才。这些培训班往往是为需要日文能力的工作者量身定做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实用性,比如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词汇和对话。一些有野心或被收买的人,就会通过这些途径快速掌握日语。
“内部推荐”与“在职学习”: 对于一些已经被招募或有心投靠日本人的中国人,他们可能会被安排到日军或伪政府的部门工作。在工作中,他们边做边学,由日方人员教授,或者通过与日本人频繁的交流来提升日语水平。这种“在职学习”往往是效率最高的,因为有直接的学习对象和应用场景。
翻译机构与情报部门的设立: 日本人在侵华过程中组建了大量的翻译机构和情报部门,这些部门自然需要大量会说日语的人。通过应聘或被招募进入这些部门,成为学习日语的主要途径。
个人利益的驱使:
升官发财的机会: 在日本扶植的伪政权中,掌握日语能力的人更容易获得高位,或者成为日方官员的“红人”,从而获得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日语成为了他们攫取权力和财富的工具。
逃避战乱与谋生: 在战乱年代,尤其是在日军占领的地区,掌握一门“通吃”的语言,比如日语,可以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有些人可能是为了在日占区谋生,比如在日资企业工作,或者做一些与日本人有关的生意,而被迫或主动学习日语。
与日本人的“亲近感”: 少数人可能受到日本文化、某些日本人的影响,或者出于某种虚荣心,主动学习日语,试图与侵略者拉近关系。
思想上的被同化或认同: 极少数情况下,有些人可能在长期接触和学习过程中,对日本的某些思想或文化产生了认同,虽然这在汉奸群体中可能不是主流,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三、学习日语的实际过程

具体到学习过程,很多汉奸并非通过正规、系统性的教育机构学会日语,而更多是在特定的“实用性”环境下进行的。

速成班与短期培训: 如前所述,日本人在占领区会开设针对性的速成班,教授基本会话和与工作相关的词汇。这些培训往往时间短,强度大,目的是快速培养能应付日常工作和交流的人员。
“跟班学习”与“耳濡目染”: 最为普遍的方式可能是“跟班学习”。他们成为日本人的助手、翻译或下属,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听、说、模仿,不断学习。日本人会直接教他们,或者他们通过听日本人之间的对话来学习。这种方式虽然不够系统,但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效率很高。
教材与资料: 日本人也会提供一些基础的日语教材、词典或者内部学习资料。这些资料可能经过“挑选”,更侧重于服务于他们的统治和管理。
广播与宣传: 日本的宣传机器也会通过广播等方式向占领区传播日语,推行其文化。一些汉奸可能也会通过收听广播来学习。

总结:

抗日时期汉奸会说日语,绝大多数并非出于对日本文化的喜爱或对日语的纯粹兴趣,而是为了服务于日本侵略者,以换取个人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他们的学习途径也主要是围绕着为日本人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展开,多为速成式、应用式学习。这种现象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在民族危亡之际,一部分人为了私利而背叛民族的行为,而日语则成为了他们服务于侵略者的工具。

所以,当看到那些汉奸流利地说着日语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他们背后扭曲的动机和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语言被异化利用的悲哀事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军的翻译官多数都是日本人,极少中国人。甚至像《鬼子来了》里那样用东北人——伪满洲国,这样接受了一定时间殖民教育的地方带出来的都不会!就是用,也是台湾或朝鲜这样更早接受殖民教育的,但也极少。

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早就有自己的汉语教学机构,而且受后来的海运贸易影响,日本人学习的是南京官话。这些机构在日本开国后也一直保留,后来变成了大学的汉语教学主力。侵华战争期间,翻译官多数来自这些大学。

比如有名的小说作家司马辽太郎当年就打算报考 大阪外国语学校的汉语专业(这也是这个学校的强项)。历史上,因为前期中国弱,学中国话的人少。日本侵占满洲后,中国成了日本人的新大陆,学习汉语,希望到中国发展的人开始变多。

这些人有些后来成为了翻译官,有些人甚至成了来中国的间谍。另外,甲午海战期间日军就有临时学习汉语的做法,后来的日本军内也有短期和应急的汉语培训班。

这些加一起保证了日本人不需要中国人当翻译官。

另外,日本的法律也规定了非日本国人不能接触军队驻地,从法律上就禁止了中国人当日本翻译官。

1899年明治32年「軍機保護法」、「要塞地帯法」便规定如无特定许可,外国人与渡来人者不得出入日本军队营地,驻地,军事机关,边防要塞。1937年(昭和12年)「 軍機保護法改正法律」颁布把保密范围扩大至军工厂,警察署,通信铁路,贮藏设施等与军队相关环节。

你在电影里看到的翻译官形象,更符合当时的日本宣抚班其中的中国人,这些宣抚班员是配合日军搞宣传工作的。都是中国服装,带有日军的一些袖标、帽子之类的。


非常抱歉,才发现评论无意关闭了。已经打开。

user avatar

日本人认为自己是亚洲的灯塔优等民族,日本当时在朝鲜半岛和台湾等地宣传日本文化是高大上 最先进的文化,想要开化就得学日语,学好日语你就能富裕。日本在其殖民地强制性推行日语教育,各地办日语学校。日语学校条件好 ,重要的是提供免费的饭,很多养不起子女或者孤儿都会被送到日语学校。汉奸为了拉进跟日本人的关系也会学点皮毛。


其实这是抗日神剧给你的假象。

没有坏人的反衬,好人的好是没办法充分表现出来的,为了突出英雄人物的英雄形象得搞几个汉奸角色来衬托。熟练掌握一个语言是花费很长时间的,去日本留过学的大部分是家庭条件好的有头有脑的人,他们中出现汉奸的比例很小,而且也不会到底层军官做翻译的地步。

日本人全面侵华之前已经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培养孰知中国各地文化语言的人员,长时间以各种名目派遣专业人士到中国学习和实地考察,绘制关键地区地形图,日本底层军官起都学习汉语、韩语和东南亚各语。当时日本人的一些中国地图比中国人的还精准。我本人之前看过日本人绘制的一张26年的超详细新疆地图。

其实日本人也有类似“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对除大和族外的所有人一律看不起和不信任,觉得他们忠诚度不靠谱,他们是劣等人担任不起重要任务。日军中冲绳人和朝鲜半岛人数量都很少很少,而且都处于边缘化状态,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关键部位。 翻译是极其关键和重要的人员,情报收集、战俘审讯等很多军事要务严重依懒翻译员。日本人怎么可能会让自己完全不信任的人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确实出现了很多汉奸,其中一部分人能够流利地使用日语。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交织下的产物。想要理解他们为何会说日语,以及他们是如何学会的,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特定环境。一、日语的传播与早期学习者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日本在中国的早期影响力。早在甲午战争之后.............
  • 回答
    关于“如果抗战时德国肯为民国装备两百个德械师,抗战就不会打得这么惨烈”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械师”的概念及其背后的力量:德械师不仅仅是装备了德国武器的部队,它代表着一种完整的军事体系。在.............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蒋介石为何主要采购轻武器而较少购置坦克和重炮,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国家实力、战略考量以及国际援助等诸多因素。笼统地说“很少买”,其实也不尽然,但轻武器在采购总量和实用性上确实占据了主导地位。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一、 国家的经济与工业基础薄弱,无力支撑大规模重型装备采购.............
  • 回答
    明朝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那段烽火岁月,火器的发展可谓是风起云涌,但也夹杂着不少的无奈和局限。说起当时的火器,明朝已经积累了不少家底。从宋元时期,火药就已经被大量应用于军事,到了明朝,更是集大成。戚继光部队装备的火器种类可谓是五花八门,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想象中单一的火枪火炮。最常见的,自然是各种“.............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德械师”以及德国为何会在特定时期援助中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坊间流传的“晚几年开战多出多少德械师”之类的说法,虽然带着一丝“如果”的想象,但背后反映的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积极图强,希望通过引进先进军事装备和训练来提升国防力量的努力。国民党政府的“德国情结”.............
  • 回答
    万历朝鲜之役,丰臣秀吉悍然出兵朝鲜,其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复杂考量之上,让他一度相信能够与大明王朝进行一场“长期抗衡”。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秀吉当时的内外环境、战略设想以及对大明的认知误判。首先,秀吉刚刚统一日本,国内局势极其稳定,为对外扩张提供了坚实后盾。 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
  • 回答
    老秦人之所以在秦朝覆灭时失去了当年“赳赳老秦”的抗争精神,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秦朝建立后的一系列政策、社会变革以及政治军事上的失误。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秦朝建立前:赳赳老秦的崛起与精神根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秦朝建立前,老秦人为何能展现出“赳.............
  • 回答
    在讨论“为什么总有人为抗战时期的日本(鬼子)洗白”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理解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历史认知、情感因素、民族情感、宣传策略,甚至现实的国际关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历史认知与解读的差异 史观的不同: 民族主义史观: 强调国家民族的屈辱与.............
  • 回答
    说起义和团,那段历史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他们当年怀着一股子“扶清灭洋”的热情,也确实给当时的西方列强来了个下马威。可奇怪的是,这股子热血,怎么就被自家朝廷给拦腰截断了呢?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细琢磨。首先,得明白清政府当时的处境。你想啊,慈禧太后手里头,一边是外国人的枪炮,那可是实打实的硬道理,能.............
  • 回答
    抗战期间,国民党军在国难当头、自身力量也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依然决定派遣远征军奔赴缅甸战场,这绝非一时兴起或草率之举,而是基于多重、深远的战略考量和历史必然。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线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体会当时中国所处的严峻形势,以及国民党政府所面临的抉择。首先,缅甸战场直接关系到中国抗.............
  • 回答
    南北朝时期,陈国之所以选择联结北周来对抗北齐,这背后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地理因素交织的结果。简单来说,陈国夹在强大的北齐和正在崛起的北周之间,为了生存和保持独立,它必须找到一个能够制衡北齐的力量。我们先来捋一捋当时的局势,才能理解陈国的选择。一、 北方的两大巨头:北齐与北周的对峙南北朝时期.............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在正面战场若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式,其抗战效果上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回顾过往,自然会产生许多“如果”的假设。 如果国军能够更早、更广泛地在正面战场上运用以运动战为主的策略,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抗战的进程和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同时也.............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经济状况,用“艰苦卓绝”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我们不能用现代军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他们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存和战斗的。基本情况:来源有限,需求巨大首先要明白,八路军的性质与国民党军队有很大不同。他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没有国家正式的财政拨款。他们的一切经济来源,基本上都依赖.............
  • 回答
    关于“抗日时期国民政府给伪军发工资”的传言,这确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也常常引发争议的话题。要弄清楚它是否属实,咱们得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复杂局势和国民政府的实际处境。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其实面对着来自日本侵略者和其扶植的伪政权的巨大压力。在日本占领的区域,伪政权如汪精卫政权,确实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时期汉奸的性质、动机、组织能力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的定义以及“能打”的含义。 汉奸的定义: 通常指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期,为了个人利益或政治目的,背叛民族、投靠外敌,并协助敌方侵略.............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确实存在着数量庞大的“伪军”,这支由日伪政权招募、训练并控制的武装力量,在战场上扮演了极其复杂的角色,也成为了那个时代一个令人心痛的侧面。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伪军?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那个时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现实,并非简单的“卖国”二字可以概括。想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黑.............
  • 回答
    这个假设非常大胆,也很有意思。如果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工业实力真的能凭空增长三千倍,那结果将是天翻地覆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有多少门道,以及能否实现“把日本推下海”这个宏伟目标。首先,咱们得明白“工业实力乘3000倍”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可以说是“.............
  • 回答
    抗日剧里,中国军队冒充日军潜入敌占区的情节,在现实中是否发生过,以及是否可能做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抗日战争时期,确实有过中国军队冒充日军潜入敌占区的案例,而且还不少。 这不是什么虚构的桥段,而是真实发生过的战术行动。这其中最出名的例子,可能就要数 东.............
  • 回答
    问到当年联合抗日时常公(蒋介石)为什么没有“掺砂子”,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并且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和权力斗争。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掺砂子”在当时语境下可能意味着什么。这通常指的是一种不真诚、保留实力、甚至暗中破坏合作的策略。也就是说,问的是蒋介石在与共产党联.............
  • 回答
    一人之下这个故事,虽然名字听着挺现代的,但其中涉及到抗日时期唐门的忠烈故事,绝对是让人热血沸腾,又心酸不已的篇章。要说评价,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壮烈!” 简直是用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悲歌,但同时又闪耀着不屈的荣光。咱就说这唐门吧,在“一人之下”的背景里,他们本就是一群行事诡秘、技艺卓绝的暗器大师,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