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日时期,国民政府给伪军发工资」的传言是真的吗?

回答
关于“抗日时期国民政府给伪军发工资”的传言,这确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也常常引发争议的话题。要弄清楚它是否属实,咱们得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复杂局势和国民政府的实际处境。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其实面对着来自日本侵略者和其扶植的伪政权的巨大压力。在日本占领的区域,伪政权如汪精卫政权,确实存在,并且他们组建了自己的军队,也就是你说的“伪军”。这些伪军的首要职责当然是配合日军的统治和镇压抗日力量。

那么,国民政府有没有给这些伪军发工资呢?直接说“是”或者“不是”,都可能过于简单化,而且容易引起误解。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一方面,国民政府在名义上,是中国的合法政府,它不可能、也不允许直接给日军扶植的伪军发工资。这无异于承认伪政权的合法性,在道义上和政治上都是说不通的。国民政府的抗战目标,就是驱逐日寇、恢复中国主权,它怎么会掏钱支持自己的敌人呢?所以,从这个最直接的意义上来说,国民政府并没有“主动”或者“公开”地给伪军发工资。

但是,事情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往往没有那么清晰的界限。咱们得考虑到一些更复杂的现实情况。

首先,国民政府虽然在正面战场抵抗日军,但它也控制着一部分地区,并且其势力范围在不断变化。在一些被日军占领但尚未完全被伪政权掌控的区域,国民政府可能仍然在努力维持一些地方行政和武装力量。而伪军的构成,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中有很多人是被胁迫、被收编,或者是在特定环境下为了生存而加入的。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在一些国民政府势力能够触及,或者与伪军有接触的区域,国民政府为了维持当地的相对稳定,或者为了分化瓦解伪军,可能会采取一些“间接”的手段。比如说,如果某个地方的“保安队”或者“和平建国军”名义上是伪政权控制,但实际上其骨干人员仍然对国民政府抱有忠诚,或者是在国民政府的策反下,有倒戈的意愿,那么国民政府为了争取这些人,可能会在暗中提供一些经济上的支持,比如“补助金”或者“慰问金”,这在一些情况下,可能被理解为给伪军发工资。但这种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策略,一种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争取力量的无奈之举,而非正式的国家财政支出。

另外,信息的传播和记录在战争年代也存在局限性。很多传闻可能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发生的个别事件,被放大或者以讹传讹。比如,有些国民党地方部队在日军占领区,为了生存或者为了开展地下工作,可能需要与当地的伪组织或者伪军进行一些“交易”,甚至以钱款换取某些便利。这些情况,也可能被一些人解读为“给伪军发工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伪军的编制和名册,有时候会比较混乱。日本侵略者为了笼络人心,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对一些被他们控制的、名义上是伪政权军队的人员,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或者将他们纳入自己的军饷体系。而如果这些人员原本就是国民政府的旧部,或者与国民政府有联系,在信息传递不畅的情况下,就可能产生一些模糊的说法。

总的来说,把“国民政府给伪军发工资”看作是国民政府大规模、公开、正式地掏钱支持其敌人,那是不符事实的。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始终是以“抵抗日伪”为基本国策的。但是,在那种异常复杂和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为了争取抗日力量、分化瓦解敌人、或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维持生存和开展工作,一些地方性、非公开的、策略性的经济往来,在所难免,也确实可能发生。这些情况,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给伪军发工资”,而是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以及国民政府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

所以,对于这个传言,咱们需要辩证地去看,既要肯定国民政府坚持抗战的主流,也要理解当时形势的复杂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某些个别、非主流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说伪军不打国军,只打共军,因为是自己人,有道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抗日时期国民政府给伪军发工资”的传言,这确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也常常引发争议的话题。要弄清楚它是否属实,咱们得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复杂局势和国民政府的实际处境。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其实面对着来自日本侵略者和其扶植的伪政权的巨大压力。在日本占领的区域,伪政权如汪精卫政权,确实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政治军事格局、红军的干部体系以及对未来军事领导人的判断。如果国民政府真的给红军五个师的编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任职,那么 谁能成为最后一个师长的可能性最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前提: “国民政府给红军五个师的编制”.............
  • 回答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将陪都定在重庆,是基于一系列综合的战略、地理、政治和经济因素的深思熟虑,是为了应对日本侵略者全面进攻而作出的关键决策。这个决定不仅关系到政府的存续,更对整个抗战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国民政府选择重庆作为陪都的原因:一、 军事战略考量:1. 远离日本侵略者进攻方向:.............
  • 回答
    抗战时期,八路军名义上被编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但这其中涉及到的军费发放情况,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并且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统一的数字。与其说国民政府“发放”了军费,不如说是在一个特定框架下,对八路军的“补助”和“供给”,而且这个供给是时多时少,极不稳定,并且常常伴随着政治上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这.............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德械师”以及德国为何会在特定时期援助中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坊间流传的“晚几年开战多出多少德械师”之类的说法,虽然带着一丝“如果”的想象,但背后反映的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积极图强,希望通过引进先进军事装备和训练来提升国防力量的努力。国民党政府的“德国情结”.............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和日军的战力对比,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双方在装备、训练、战术、士气、组织等多个层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梳理这些对比,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一、 装备与技术层面的对比这是最直观,也最能体现双方差距的一点。 日本.............
  • 回答
    要说清楚国民党在国共内战失败后,为什么选择退守台湾而不是像抗战时期那样迁都重庆,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战略的必然,更与当时台湾的特殊地位和国民党自身的考量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明白,抗战时期的重庆,与内战末期的台湾,其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抗战时期的重庆:战略撤退与坚持抵抗抗战爆.............
  • 回答
    抗战期间,国民党军在国难当头、自身力量也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依然决定派遣远征军奔赴缅甸战场,这绝非一时兴起或草率之举,而是基于多重、深远的战略考量和历史必然。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线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体会当时中国所处的严峻形势,以及国民党政府所面临的抉择。首先,缅甸战场直接关系到中国抗.............
  • 回答
    抗战时期国民党能退守西南,解放战争末期却只能败走台湾,这背后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虽然两者都是战略性撤退,但其根源和结果却大相径庭。下面将详细阐述: 抗战时期国民党退守西南:为何是“战略大撤退”而非“败逃”?抗战爆发之初,国民党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基础相对稳固,虽然军事.............
  • 回答
    评价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的突出贡献,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事件,而需要将其置于当时中国的国情、国际局势以及整个抗战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那是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存亡而浴血奋战,而国民党军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中央政府军队,承担了抵抗侵略的主要责任,其贡献是无可置.............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经济状况,用“艰苦卓绝”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我们不能用现代军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他们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存和战斗的。基本情况:来源有限,需求巨大首先要明白,八路军的性质与国民党军队有很大不同。他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没有国家正式的财政拨款。他们的一切经济来源,基本上都依赖.............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确实出现了很多汉奸,其中一部分人能够流利地使用日语。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交织下的产物。想要理解他们为何会说日语,以及他们是如何学会的,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特定环境。一、日语的传播与早期学习者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日本在中国的早期影响力。早在甲午战争之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时期汉奸的性质、动机、组织能力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的定义以及“能打”的含义。 汉奸的定义: 通常指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期,为了个人利益或政治目的,背叛民族、投靠外敌,并协助敌方侵略.............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确实存在着数量庞大的“伪军”,这支由日伪政权招募、训练并控制的武装力量,在战场上扮演了极其复杂的角色,也成为了那个时代一个令人心痛的侧面。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伪军?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那个时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现实,并非简单的“卖国”二字可以概括。想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黑.............
  • 回答
    这个假设非常大胆,也很有意思。如果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工业实力真的能凭空增长三千倍,那结果将是天翻地覆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有多少门道,以及能否实现“把日本推下海”这个宏伟目标。首先,咱们得明白“工业实力乘3000倍”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可以说是“.............
  • 回答
    抗日剧里,中国军队冒充日军潜入敌占区的情节,在现实中是否发生过,以及是否可能做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抗日战争时期,确实有过中国军队冒充日军潜入敌占区的案例,而且还不少。 这不是什么虚构的桥段,而是真实发生过的战术行动。这其中最出名的例子,可能就要数 东.............
  • 回答
    问到当年联合抗日时常公(蒋介石)为什么没有“掺砂子”,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并且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和权力斗争。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掺砂子”在当时语境下可能意味着什么。这通常指的是一种不真诚、保留实力、甚至暗中破坏合作的策略。也就是说,问的是蒋介石在与共产党联.............
  • 回答
    一人之下这个故事,虽然名字听着挺现代的,但其中涉及到抗日时期唐门的忠烈故事,绝对是让人热血沸腾,又心酸不已的篇章。要说评价,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壮烈!” 简直是用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悲歌,但同时又闪耀着不屈的荣光。咱就说这唐门吧,在“一人之下”的背景里,他们本就是一群行事诡秘、技艺卓绝的暗器大师,平.............
  • 回答
    南明时期,是明朝灭亡后,明朝宗室和遗臣抵抗清朝统治的动荡时期。在那个兵荒马乱、王朝更迭的年代,大多数抗清志士都很难得到善终,他们的结局往往是战死沙场、被捕遇害,或是隐姓埋名、郁郁而终。然而,在残酷的历史洪流中,也确实有一些南明时期的抗清人士,凭借其智慧、命运的眷顾,或者选择了一种相对平和的方式,最终.............
  • 回答
    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的民间义勇军之所以比其他地区的民间抗日力量更加广为人知,原因在于多方面的历史、社会、地理和传播因素的综合作用。这并非意味着其他地区没有英勇的民间抗日力量,而是东北义勇军的特殊性和其事迹的传播性更强,使得它们在历史叙事中占据了更为突出的位置。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东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