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明时期抗清人士中有什么人得了善终?

回答
南明时期,是明朝灭亡后,明朝宗室和遗臣抵抗清朝统治的动荡时期。在那个兵荒马乱、王朝更迭的年代,大多数抗清志士都很难得到善终,他们的结局往往是战死沙场、被捕遇害,或是隐姓埋名、郁郁而终。

然而,在残酷的历史洪流中,也确实有一些南明时期的抗清人士,凭借其智慧、命运的眷顾,或者选择了一种相对平和的方式,最终得以善终。要详细讲述这些人的故事,我们需要从不同层面去理解“善终”的含义。在那个乱世,能够避免惨死的结局,能够老死病死,或者在晚年享受一定的安宁,都可以被视为一种“善终”。

以下是一些在南明时期活动,且相对而言可以被认为获得了“善终”的人物,我们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经历:

1. 隐藏身份,隐居山林者

这类人往往是因为对时局绝望,或者不愿参与到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选择了自我放逐,将自己隐藏起来。他们的善终,更多的是一种“幸免于难”。

钱谦益的某些亲信与追随者: 钱谦益本人虽然投降了清朝,但他的许多门生故旧,在钱谦益投降后,有部分人因为不齿其行为,或因为自身政治立场的原因,选择了离开钱谦益,隐居起来。例如,一些不愿为清廷效力,但又不像郑芝龙那样有实力抗争的士人,可能会选择回到家乡,以各种方式(如隐居、务农、或者以其他技艺谋生)来躲避政治旋涡。虽然具体名字难以一一考证,但这是那个时代士人的一种普遍选择。他们不公开反抗,也不公开投降,而是从政治舞台上消失,在乱世中寻求解脱,从而得以善终。

一些不愿成为政治棋子的宗室后代: 南明时期,许多明朝宗室纷纷起兵或支持抗清,但也有部分宗室成员,特别是那些在政治斗争中被边缘化,或者对时局看得很透的,会选择主动远离权力中心,隐姓埋名。他们可能改名换姓,在偏远地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避免被清廷发现并征召,也避免被其他抗清势力利用。这种“隐姓埋名”的善终,虽然没有显赫的声名,但在那个时代,无疑是最大的幸运。

2. 最终选择顺应时势,但保持一定气节者

这类人通常是在抗争初期表现积极,但随着抗清力量的衰败,或者为了保全家族,最终选择了归顺清朝。然而,他们可能在归顺后,并没有积极参与到对前朝的清算中,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对故明的怀念,甚至在后期选择了一种相对低调的生活。

洪承畴(其结局的解读存在争议,但算是一种“体制内的善终”): 严格来说,洪承畴在南明时期已经投降清朝,并成为清朝的重要将领。他的“善终”是指他得以善终于清朝的权力体系内,而非直接被处死。虽然他作为明朝降将,其结局是备受争议的,许多人认为他背叛了明朝。但从“得善终”的角度看,他并未在乱世中惨死,而是作为清朝的重臣活到病死。

详细讲述: 洪承畴最初是明朝的重臣,曾与多尔衮率领的清军作战。但他在松山战役中被俘,随后投降清朝。在清朝,他被委以重任,参与了清朝对南明残余势力的军事征伐,尤其是在镇压南明中后期起义和巩固清朝在江南的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因功被封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并加太子太傅。最终,他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病逝于任上,年六十四岁。虽然他的投降行为受到了后世的谴责,但他作为一名将领,在晚年获得了显赫的地位,并得以善终,这与许多在抗清战争中壮烈牺牲的将领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结局,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妥协和生存智慧下的“体制内的善终”。

少量归顺后,因德行或特殊原因得到保留的明朝官员: 在清朝的政策下,一部分有声望或有特殊才能的明朝官员被招降或留用。如果这些人没有参与到残害前明宗室或官员的行动中,并且在清朝统治下保持一定的低调和德行,也可能得以善终。但这类人往往是少数,且具体事迹往往不被史书详细记载,因为他们的“善终”更多地被视为一种“被招安”而非“抗争的胜利”。

3. 利用海上力量,得以长期存在并最终选择退隐者

在南明时期,海上力量是抗清的一股重要力量,其中以郑芝龙和后来的郑成功家族为代表。虽然郑成功本人战死,但他的部分家族成员或追随者,在郑氏政权覆灭后,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结局。

部分郑氏政权的关键人物: 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家族力量虽然受到重创,但一些在郑成功去世前或稍后,因各种原因(如疾病、对郑氏前途的悲观预测、或个人原因)选择离开权力中心的人物,有可能得以善终。例如,在郑经时期,内部的政治斗争导致了一些人物的失势,这些人如果能避开政治迫害,也有可能在台湾或海外隐居。

关于郑氏政权的“善终”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郑氏父子及其政权的结局,与传统意义上的“抗清成功”不同。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并未能成功驱逐清朝。郑经在位期间,与清朝多次作战,也与东南沿海的明朝残余势力有联系。最终,郑氏政权在郑克塽时期被清朝灭亡。因此,在郑氏政权内部,能够不卷入政治斗争,选择隐退,并在政权覆灭后没有被追究,最终得以正常老死,也可以算是一种“善终”。但这种善终往往是在乱世中,避开了政治风暴的冲击。

总结与思考:

在南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真正意义上“胜利”的抗清人士,他们的结局大多是悲壮的。那些被记载下来,并被认为“善终”的人,往往具备以下几种特点:

1. 政治上的选择性退出: 他们可能在早期参与过抗争,但后来选择隐居,或以其他方式避开清廷的锋芒,避免卷入残酷的政治斗争。
2. 生存的智慧与妥协: 部分人可能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投降,但通过某种方式(如不积极参与对前朝的清算,或保持一定的低调)来换取生存。洪承畴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尽管他的行为备受争议。
3. 命运的眷顾: 乱世之中,命运的安排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人可能因为身体原因、家庭牵绊或其他因素,而没有走上最前线,从而避开了战死或被杀的风险。
4. 力量的依托: 如郑氏政权中的某些人,虽然不直接参与前线的战斗,但依靠海上力量的庇护,也可能在政权覆灭后,通过隐匿或流亡的方式得以保全。

总而言之,南明时期能够获得“善终”的抗清人士,并不是因为他们取得了辉煌的军事胜利,而是因为他们在残酷的环境下,运用了各种手段来生存。他们的“善终”,更多的是一种在历史洪流中努力求生的结果,是对残酷现实的一种选择,而非对理想的完全实现。

要详细列举每一个具体的人并追溯其完整的“善终”过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史书中更多地记载了那些为抗清事业牺牲的烈士,而那些选择隐姓埋名、悄然退场的人物,往往难以留下详细的史料记载。但以上几类人物的生存模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那个特殊时期,“善终”的可能含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还是挺多的,岱清固伦汗国奉行实用主义,抗清越久越有成绩的人,主动投降后的地位越高。

宁府的奉国将军,朱议滃,1645年清军占领江西后入山打游击。1650年江西抗清军队主力巡抚揭重熙、五军都督罗荣(阎罗总四营头)等在清军围剿下相继败亡后,议滃建立山寨,继续长期抗战。1658年西南颠覆、明昭宗出逃后,朱议滃终于丧失抗清意志,“与都督王佑、经略彭坤等文武百余人、兵三千余人诣南昌”投降大清国。1662年虽朱议滃因事得罪而流放宁古塔,但在1665年又恢复了官爵,后于1706年在宁古塔病故。朱议滃的后人成为关外旗人,至清末已完全满化。

相比于那些被剐被斩的朱家人,抗清13年后带兵投降的朱议滃拿了清廷的官爵,编入汉军正黄旗,封他作喇布勒哈番(骑都尉),也没被卸磨杀驴以绝后患,算是善终了。

还有大西四将以及他们的子嗣。

白文选,大西四将之一,南明巩昌王,也算是南明抗清战争中的中坚人物,辰州之战中擒杀总兵徐勇,于常德招降胡茂桢,最后在缅甸投降岱清固伦,封承恩公,隶汉军正白旗,给三等公俸禄。康熙六年(1667年),封授为光禄大夫。康熙七年(1668年),加太子少师。康熙十三年(1674年),白文选病卒。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遣礼部待郎兼翰林大学士杨正中,御祭白文选之灵。

南明晋王李定国的次子李嗣兴(长子死在遮炎河之战了),在洱海投降,清廷授与李嗣兴都统品级,后来曾任清朝陕西宁夏总兵等职位,死后清廷也给了恩典。

南明蜀王刘文秀的世子刘震也归降清廷,也拿了爵位。

user avatar

明末清初时期,哪怕在满清统治区内最终得了善终的前抗清人士也有很多。但这类幸免于难的人有共同特点,就是虽然长期反清,但战斗力低,始终没能对满清构成有效的打击,对满清未能构成实质威胁。而且在南明时期他们没有担任过什么有实权的高官职位,对军队没有影响力。因此满清可以容忍这类人的存在,只要天下大定后他们不再从事反清活动,哪怕他们不愿意在满清朝廷出仕,满清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是不下大力气去搜捕。因为明末清初反清人士太多,对满清来说,杀这类人的优先度不高。

至于逃到满清控制区外的反清人士就更多了,毕竟已在满清控制之外,其中以流亡东南亚的居多。

但对于曾在反清活动中对满清造成了有效打击,并且在军队中具有一定号召力,能够对满清统治造成一定威胁的前反清人士。哪怕这类人在意识到大势已去,已经实际上放弃了反清,但如果他们依旧不愿意降清,并且还生活在满清统治区内。哪怕是追到天涯海角,满清也要在肉体上消灭他们。因为满清知道这类人有东山再起的本钱,而且只要是没有降清,他们就是定时炸弹。

例如在浙东抗清势力里具有重要威望,并多次率部在满清统治区攻城略地,对清军构成较大打击的张煌言,在康熙年间见复明无望,就在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海岛不出,实际上放弃反清。但满清依旧没有放过他,满清朝廷通过叛徒找到张煌言隐居地,夜半渡岛,将张煌言抓捕后杀害。

在明末长期领兵,并在弘光朝廷出任首辅的马士英,在弘光朝廷覆亡后。马士英率领手下义兵多次参加渡钱塘江攻余杭、富阳以及会攻杭州之役。后来他所依靠的太湖义军首领吴日生败亡后,马士英部也被清军打散。之后马士英遁入四明山出家,但即便是这样满清依旧不能容忍和军中众多将领关系甚密的马士英游离在满清阵营之外,因此进入佛寺将马士英抓捕后杀害。

user avatar

首先说一下黄宗羲并不是只会口嗨。

“南京亡,还浙东。会孙嘉绩、熊汝霖起兵,因纠合黄竹浦宗族子弟数百人随军,江上共呼之为世忠营。”——钱海岳《南明史·黄宗羲传》

黄竹浦,黄宗羲宗族所在之处。江上,即钱塘江,弘光灭亡后,南明政府军以方国安、王之仁为首,与浙江东林复社诸人士在此处与清军隔江对峙,张名振、张煌言皆在此中。

ps:金庸的祖先查继佐也在钱塘江间自为一军。

钱塘江之战,方国安降清,王之仁就义,联军最终以惨败告终。此时黄宗羲并未气馁,而是带着残兵上了四明山,与钱肃乐、王翊、张煌言、李长祥一同落草抗清。在顾诚的《南明史》中有一节叫“宁波华夏等人的密谋反清”说的便是四明山之后与浙东诸豪一同合作进行的翻城之役。

四明山陷落后,王翊就义,张煌言、钱肃乐、李长祥亡命海上,黄宗羲最后也心灰意冷,转而著书讲学。

黄宗羲的好友李长祥,于舟山被俘后,被陈锦软禁在南京,因此还结识了才女姚叔。在吴三桂起兵时,李长祥抛妻弃子潜入云南,想着与吴三桂共商国是,结果到了周王府后,发现吴三桂并不是干大事的人,因此最后也是忧郁而死。

而像黄宗羲、李长祥这样的抗清志士,在明季的二十四桥之地更是数不胜数,因此便不多举例了。

至于其他抗清善终的人物,个人是做过这方面的统计,因此只要找出1662年后,非战死,且生平以抗清为主的即可。(毕竟马宝也是降过清的)


多图预警。

3.2补充

蕲黄诸雄之一,梅之焕之女

蕲黄是清初几个民间抗清烈度较大的地区,而且并不被主流重视。

由明廷委任地方官员的王鼎、周损在这里坚持抗清数年之久。他们转进大别山区,奉石城王朱统琦为领袖,纵横南直、湖广,甚至连陈友谅的后人都参与其中。而在王鼎、周损殉国后,这些山寨的头领依然做着最后的斗争。在郑成功围南京之时,他们甚至还在庐凤起兵响应。不过随着张煌言的撤兵,蕲黄义军的抗清行动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值得一提的是,在吴三桂起兵的时候,换了一代的大别山百姓又再次揭竿而起。甚至直到三藩之乱平定的几年后,依然有大量的大别山区百姓参加了夏逢龙的起义。

而梅之焕的女儿便是蕲黄诸多英豪之一。在丈夫黄鼎降清后,梅氏坚持抵抗。而黄鼎最终也反正,作为内应帮助张名振、张煌言三入长江,最后事败服毒自杀。


山东栖霞山抗清义军领袖——于乐吾

一般通称为于七,在蒲松龄的《聊斋》中和隔壁桃花山的领袖谢迁都当过背景板。

“于七之乱,杀人如麻”——蒲松龄《聊斋·野狗》

当然,这里的杀人如麻大概是指以海时行为首的山东清军。


榆园军的军师——阎尔梅

阎尔梅在扬州之后,频繁游走于淮泗之间,与榆园军联系密切,策划多次起义,最后靠着强大的关系网,在清廷的搜捕下颐养天年。

而和阎尔梅经历差不多的朱议氻、叶廷秀、罗光耀等人就没这么好运了,在榆园军抗清失败后,基本都被清廷杀害。


纵横太行山数十年——高山将军

在姜瓖起事时,回到老家的高鼎毅然拉起一只队伍。在刘迁、姜瓖、虞胤、牛光天这些太行义军纷纷覆灭之后,他依然在坚持抗清。最终,清军大肆围剿,高鼎也山穷水尽降清。不久后,最后一支太行山义军——任亮部也被清军剿灭,而此时距离吴三桂起兵只有两年不到了。


根正苗红的义之继承者——郑经

作为国姓爷的子嗣,郑经一辈子都在追赶他爹的脚步。以一岛之力,向东南争半壁,虽然最后一败涂地,但也算是善终了。


未完待续,有空再更

user avatar

明郑的五军戎务左都督周全斌可以算一个。

周全斌的事迹其实不甚详细,大部分人似乎都认为他是在永历六年跟着郝文兴,一起反正追随国姓的。不过据《从征实录》来看,他应该是很早就加入了郑军,是建国公郑彩的部下,在国姓攻取厦门后,跟着杨朝栋、蓝登、蒋恺等人一起投入国姓麾下的。只是此时周全斌地位不高,无法与前几人相提并论,独领一镇,仅被授予援剿后镇中军翼将一职。

永历六年,国姓击败陈锦,在福建声威大振,为了进一步攻取漳州开设二十八宿营,周全斌领房宿,独领一营,此时地位与杜辉相当。永历七年,平南将军金砺南下救援漳州,将国姓逼入海澄。由于金砺声势颇大,为了打击清军士气,国姓遣后劲镇陈魁等人领精兵数百出城迎击,清军见郑军出营,炮铳齐发,郑军多击伤。后冲镇叶章被铳打伤,后劲镇陈魁右腿击折。国姓令收军而退,只得固守,让周全斌署理后冲镇事,后来叶章不治身亡,周全斌得以独领后冲镇。地位与大将萧拱辰(中冲镇)、戴捷(援剿前镇)相当。

不过周全斌为人恃才傲物,是一个不好相处的人,脾气火爆,曾经逼走过国姓的监军叶儒。在永历十年苏茂死后,周全斌接替了他左先锋镇的位置,开始逐渐崭露头角。与中提督甘辉在当年的护国岭之战中配合出色,击杀清方名将阿格商,后升戎旗右镇。到了南京之战前夕,周全斌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国姓的充分认可,升至右武卫。郑成功北征攻占瓜州时,便有“右武卫统领周全斌直破其阵,身中五矢,气弥锐,斩云龙”的记载,与右提督马信并列战功第一。

永历十四年,国姓于第二次金厦保卫战击败了达素,尽歼清廷东南数省水师,挽回了南京之战的不利影响,保住了东南抗清势力的存续。周全斌在此战中同样表现不凡,

前提督黄廷、右武卫(原刊为镇)周全斌、援剿左镇黄昌、右镇林顺、正戎旗镇杨富等在海门准备迎敌。初八日,漳州港内先遣大船一百号,配以汉兵,部院李率泰同海澄公黄梧督之,出海澄港、同安港收拾小船。满将达素同同安总镇施琅,配以满兵,横渡高崎。俱下船,约初十日进兵。
  初十日,赐姓令五军陈尧策传谕陈辉等安泊中流,不许起舵,欲待漳州船出而乘其后。倏忽间,满船乘风顺流蔽江而下,以数船攻一船;用铁链钉住,炮矢齐发,梯而登。陈尧策、周瑞一船及左方荣一船皆被烧杀。陈辉一船,满兵蜂拥而上;辉走入官舱,发火药从下冲上,船火飞烈,满兵在船上者俱死。其船未沉,为官兵夺回,陈辉得活。时赐姓坐熕船,继令何义督之;而下八桨船,往来督战。时满兵乘潮直进,海船渐渐退走,直压至厦门港口。将午,南风大发,海潮渐涨;黄廷、周全斌等奋力迎击,同正、副龙熕两船破■〈舟宗〉而入。龙熕受大弹子一丸(重十余斤)、小弹子一斗;副龙熕照样新铸者,各以一船专载之。龙熕所及,船中之人顷刻不见形骸;遂夺满先锋昂邦章京红眼二船、出桥侍卫一二等下十余员并乌沙一船。黄廷擒梅勒耿胜一船。户官郑泰自金门率鸟船五十号乘势冲入,宣毅镇黄元从鼓浪屿后冲出交攻;炮声如雷,隐隐不绝,烟火迷江,咫尺不辨。共擒满船十三号。满先锋三船被追至圭屿,弃船登岸;马信招之,皆降,夜溺杀之。惟留红带梅勒士心秀随身披甲二人。

据记载,周全斌和前提督黄廷光是八旗一二等侍卫就活捉了十几人,可谓是战功赫赫。

之后,周全斌参与了复台之役,但由于当时传言南澳总兵陈豹,不听号令是要密通平南王尚可喜投诚,国姓便派遣在台的周全斌带上驻守思明的杜辉、黄昌部,会剿陈豹。陈豹无法自证清白,又不敢出兵迎击周全斌,便留下儿子陈士鳌带家产辎重投降周全斌,自己帅部下于广东虎头门,投降尚可喜。可是在回思明的时候,由于蔡鸣雷造谣周全斌拥有国姓密谕要来杀世子郑经和金厦诸将,让郑经等人信以为真,囚禁了周全斌。周全斌求看守兵士送求救信于郑成功正妻董酉,才留得一命。

在两郑内战期间,郑经为了平定郑袭之乱,考虑到周全斌的资历和其是在厦门少有的熟知台湾军情之人,将其释放,任命其为的五军戎务左都督,地位已在前提督黄廷之上,达到军事生涯的最高峰。在郑经靖难期间,击败黄昭,生擒萧拱宸拿下首功。只是郑经在处理郑泰问题上的操之过急,让明郑局势瞬间崩溃,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出现了降清狂潮,参军蔡鸣雷、水师后军周家政、庆都伯王秀奇、忠靖伯陈辉、武卫左镇何义、右镇杨富先后帅部降清,让清福建总督李率泰认识到了郑军内部不稳的情况,便开始着手于对郑经的进剿。

在第四次金厦保卫战期间,周全斌在机缘巧合之下,击毙了福建陆路提督马得功,大败清荷联军的西路军。只是,黄廷不敌施琅、黄梧所统帅的东路军,厦门失守,清荷联军在金厦二岛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周全斌为了暂避清荷联军的锋芒退守浯屿。但由于粮饷的缺乏,对抗清前途的绝望,最后还是选择了降清,结束了其作为明将的生涯。(PS:陈士鳌也在这个时候跟着周全斌降清了,后来和他一家团聚了。)

周全斌在投降清廷之后,授承恩伯,但清廷碍于其曾为明郑武将第一人的身份并不信任他,亦不许他帅所辖军队在福建驻扎,将其调往北京监视。周全斌在北京倒也是安然无恙地度过了前几年,但是他因为被清廷视为熟知台情之人而被要求随水师攻取台湾,令人耐人寻味的是,清廷选择了在台湾海峡台风肆虐的时刻出征台湾,也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结果就是水师还未到澎湖,就被台风摧毁大半,只能班师回朝,放弃武力解决明郑,又打起了招抚的牌。

周全斌又在北京过了一小段安生日子,只是到了康熙八年,周全斌麾下亲兵陈暹、赵志、林凤等二十三人举报周全斌是假意投诚,密谋联系旧部取回福建海澄县地方。这件事情引起了康麻子的高度关注,由刑部尚书臣梁清标、左侍郎加一级今降二级留原任臣阿哈硕子、左侍郎臣马绍曾、经筵讲官右侍郎加一级臣多诺、福建司郎中臣沈志礼、员外郎加一级臣武大库、员外郎臣陈廷枢、山西司掌印郎中臣敦多礼、浙江司员外郎加一级臣邵凤翔等人负责此案审理工作。

不过此案只剩残本,史料匮乏很难详细了解事情前因后果。据周全斌本人所称,他的麾下亲兵因为想要出旗才诬告他的,但是这二十三人的证据牵连甚广,言之凿凿,如果只是因为想出旗就诬告自己的前上官,是要背负极大风险的,总之是让人感觉疑窦丛生,动机相当值得怀疑。而且此案涉及的人士,涉及周全斌的子侄眷属、旧部故交(黄廷的儿子黄而辉也被牵连了),涉及福建、湖广、河南、京师多地的很多人。光是调查取证就搞了将近一年,周全斌还在此期间病死了,有可能是被吓到了。到了最后康熙十年三月初七日,正式结案,因为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证据,最后判定这二十三人为诬告,被判照例拟斩立决,草草结案。

那么周全斌有没有想过要反正,将海澄献于郑经呢?很难说,因为现实中也不是没有人想这么干过。比如,蔡禄、郭义的手下钟瑞。

水师提标游击钟瑞(原同郭义、蔡禄献铜山投诚者)见琅留京,水师缺裁,而移驻信到,乃与中军守备陈升谋劫海澄,遣人出厦门通江胜。胜代瑞转请于经。经接启大喜,即遣统领颜望忠带熕船十只到厦门,同江胜接应钟瑞。瑞谋不密,业为陆路提督王进功所知,密召骑步,星夜来海澄擒瑞。瑞知谋泄兵至,情急弃妻子,只身奔出界外,登太武山放火。适有透越船,载瑞过厦门见江胜、颜望忠。忠知事不可为,同瑞过台湾面经,陈其「负恩叛铜山」之罪。经曰:『此乃万二、万七奸谋,非尔所能左袒者。今诚心来归,竭力相助,切勿疑二』!瑞叩首称谢。经与瑞改其姓为金,名汉臣;授援剿后镇。王进功知钟瑞只身逸去,会藩院讳其谋叛,报瑞出御海贼阵亡,荫其二子守备。

明郑的降清将领虽然说数量庞大,但其实说道底,真正有分量的人只有黄梧、施琅这二人,其他降清的将领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国姓征台之前,和第四次金厦保卫战前后这种特殊时期。总体而言,他们在经历南京大败,军事力量损失一半以上的时候,他们都不愿意背叛国姓,与达素的大军决战,可见国姓御下手段高明和他们自身态度也是比较仇视清廷的,哪怕是蔡禄、郭义这两叛逆之人,也在这次决定明郑生死存亡的决战中奋勇而先,竭尽全力,希望能创造奇迹。并不是什么天生的脑后长反骨的叛逆之辈,更像是在抗清前途渺茫、对台湾未知的恶劣环境的畏惧、和在国姓的步步相逼之下的一时糊涂。之后在三藩之变中,与吴三桂等人并不熟识的蔡禄、郭义、杨来嘉、杨富、杜辉、林兴珠等人,也选择了再次举起抗清的旗帜也可以说明他们对清廷的态度。

总之,不管怎么说周全斌最后还是勉强善终了,他的态度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他的儿子应该是经历了这件事,吓得不轻,在康熙十二年的杨起隆举义期间,他最终还是在忠明、忠清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反,京师闻变,有杨起隆者,诈称朱三太子,私改元广德,号其徒为“中兴官兵”,裂布裹首以白,披身以赤,谋作乱。其徒黄吉、陈益等三十馀人,聚正黄旗周公直家,公直,承恩伯全斌子也,家鼓楼西街。公直出诣都统祖永烈告变,起隆等遽举火。鄂克逊行过鼓楼,见火,升屋望之,贼皆披甲露刃,遂奔告兵部尚书明珠、都统图海,永烈与副都统觉罗吉哈礼率兵围公直家。贼益纵火,流矢如雨,鄂克逊先入,斩十馀人,擒益、吉,悉诛之,独起隆遁去。

user avatar

咳咳咳。蒙正发。他这辈子最大的荣誉全靠好基友王夫之帮忙挽尊不然我真不知道如何评价他。蒙正发充分向所有人证明了,当你废物的时候一定要和牛人做好朋友。

金堡,南明内斗学专家。此公最后当了和尚。

黄澍。内斗学专家,左良玉先生的好基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明时期,是明朝灭亡后,明朝宗室和遗臣抵抗清朝统治的动荡时期。在那个兵荒马乱、王朝更迭的年代,大多数抗清志士都很难得到善终,他们的结局往往是战死沙场、被捕遇害,或是隐姓埋名、郁郁而终。然而,在残酷的历史洪流中,也确实有一些南明时期的抗清人士,凭借其智慧、命运的眷顾,或者选择了一种相对平和的方式,最终.............
  • 回答
    南明政权相比南宋,无论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还是军事实力上,初期都具备了不逊色于甚至某些方面优于南宋的条件。然而,南明最终未能与清朝抗衡,也未能涌现出如岳飞这般的民族英雄,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可以概括。我们先来看看南明在初期相比南宋的优势: 地理上的依托: 南明初期主要以南京为中心,.............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我叫张福贵,祖祖辈辈都在这儿讨生活,靠着几亩地,勉强能过日子。日子虽然紧巴,但好歹是太平年月,看着自家屋檐下晾着的玉米,心里也有个盼头。那是个初夏,雨水下了几天,地里总算有了点水汽。我这人闲不住,就想着去城外那片老林子看看,能不能捡些柴火回来。这片林子离咱们村子也不算太远,但地.............
  • 回答
    史学界对于将临安失陷至崖山海战这段时期并入南宋,而南明政权却不被视为明朝的延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以及学术上的考量。这种区分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对政权合法性、统治疆域、国家延续性以及历史叙事连贯性的不同判断。一、 南宋的延续性:政治合法性与政权的“正统”南宋政权虽然在1127年“靖康之耻”.............
  • 回答
    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确被吴氏三代人——吴玠、吴璘、吴挺——经营得有声有色,他们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抵御金朝入侵、稳定四川局势方面功勋卓著。然而,南宋朝廷一贯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为何对这三位功勋卓著、手握重兵的武将却鲜有“异动”或猜忌,甚至给予了相当大的信任和支持,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
  • 回答
    清军入关,目标直指明朝的统治中心。然而,明朝并非铁板一块,在清军南下的过程中,南明政权如星星之火,虽弱但仍在各地燃起。特别是江南地区,作为明朝最后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廷在征服江南的过程中,确实采取了严酷的手段,并在一些地方发生了大规模的屠杀。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
  • 回答
    南宋北伐的失败和民众不支持,是那个时代复杂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几个原因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民众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剖析。南宋北伐屡屡失败,背后有多重深层原因:1. 战略指导思想的摇摆与失误: “偏安”心态作祟: 南.............
  • 回答
    评价南朝刘宋时期的谢晦:权谋之臣与悲剧枭雄谢晦,字季通,是南朝刘宋王朝早期一位极具争议和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他出身士族名门,凭借过人的才干和野心,在动荡的刘宋政坛上搅动风云,最终却走向了身败名裂的悲剧结局。评价谢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才能理解其复杂的个性和历史地位。一、 杰出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抱负.............
  • 回答
    宋金南北对峙时期,生活在金国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其身份认同和政治诉求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绝非简单的“亡国奴”或“金国人”二元对立能够概括。他们的内心世界,如同一幅浸染了血泪与屈辱的画卷,描绘着在异族统治下挣扎求存、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复杂情感。身份认同的撕裂与挣扎:首先,要明确一点,大多数北方.............
  • 回答
    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拆除罗伯特·李将军雕像这件事,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它触及了美国社会深层次的历史认知、种族平等以及公共空间的象征意义等诸多敏感议题。要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头细细道来。事情的起因:悠久的争议与导火索罗伯特·李将军的铜像矗立在夏洛茨维尔市中心的解放广场(Emancipation Par.............
  • 回答
    要公正地比较南宋和同时期的德里苏丹国谁在军事上更强,得把双方拉到台面上,仔细比对一番,才能得个大概。这俩在各自的时代都是一方霸主,但各有千秋,也各有其难以逾越的短板。先说说南宋。宋朝,尤其是南宋,在很多人印象里是“文弱”,但这话得看跟谁比,而且得看是哪个时期。南宋打从建立之初,就被北方的金国和后来的.............
  • 回答
    南诏国与大理国时期,是云南历史上璀璨的两页,而支撑起这辉煌的,便是当时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区划体系。要详细了解它,我们得从这两个王朝的演变和特点说起。南诏国时期:从部落联盟到强大王国南诏国,最早的时候是洱海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发展壮大起来的。刚开始,它的行政管理更像是部落联盟式的,以部落首领的控制范围.............
  • 回答
    南明政权,那个在中国历史上转瞬即逝的朝代,似乎总让人觉得是个难以理解的“遗憾”。明明继承了明朝的家底,号称“百万大军”,可它的存在时间却比同样饱受战乱、国祚相对绵长的南宋还要短得多。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一句“运气不好”就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咱们得先把这两个政权的基本情况捋清楚.............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华夏大地分裂,后汉与南汉作为割据政权,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交流,以及如何称呼对方,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后汉和南汉各自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格局。后汉(Later Han Dynasty),又称后晋、后周、后汉,这几个名字其实指的是同一时期,也就是五代十国.............
  • 回答
    北洋时期,孙中山为主导的南方护法军政府之所以没有被北洋中央政府彻底消灭,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方面,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所谓“北洋时期”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从袁世凯称帝失败到直系、皖系、奉系等北洋军阀轮流掌.............
  • 回答
    南宋的“庆元党禁”时期,对儒家经典施加了严格的禁令,这确实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在这种情况下,科举考试的内容又会如何安排呢?这背后牵涉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控制策略,并非简单的一刀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庆元党禁”主要是针对的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尤其是针对那些被认为是“伪学”的观点和学说。庆元二.............
  • 回答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都处于国力鼎盛的阶段,而南非在那段时期也拥有其独特的军事和战略地位。如果历史的轨迹发生哪怕一丝偏离,让其中一个超级大国与全盛时期的南非爆发一场正面冲突,其结果必然是波谲云诡,远非简单的胜利或失败能够概括。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如果冷战时期的美国或苏联对阵全盛时期的南非,可能会出现哪.............
  • 回答
    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学和文化成果之于南朝,总会让人觉得“不够看”,尤其是在文学领域,南朝的才情风流似乎更为人津津乐道。而到了两宋,辽金时期,这种感受似乎也有点似曾相识。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发展路径差异的综合体现,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南北朝:南朝为何“看起来”更亮眼?要说南北朝,得.............
  • 回答
    春秋战国,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诸侯争霸,烽火连天,最终由秦始皇结束了乱世。在这场群雄逐鹿的舞台上,楚国无疑是实力雄厚、疆域辽阔的一方诸侯。地处南方,沃野千里,人口众多,文化灿烂,似乎一切条件都指向了统一中国的目标。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走向统一的却是偏居西北的秦国。那么,楚国究竟为何没能一统.............
  • 回答
    南明政权不被主流史学承认为一个独立的朝代,而是被看作一系列短暂的政权,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仅仅是“时间太短”这么简单。虽然时间短确实是重要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合法性基础的薄弱、内部的极度分裂、以及未能有效整合和凝聚力量以对抗满清的入侵。我们得先捋清楚“朝代”这个概念的内涵。在中国史学传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