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宋时期四川被吴氏三代人经略,宋廷如此的重文轻武,却为何对他们没有什么异动?

回答
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确被吴氏三代人——吴玠、吴璘、吴挺——经营得有声有色,他们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抵御金朝入侵、稳定四川局势方面功勋卓著。然而,南宋朝廷一贯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为何对这三位功勋卓著、手握重兵的武将却鲜有“异动”或猜忌,甚至给予了相当大的信任和支持,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皇恩浩荡”,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吴氏三代人在四川的地位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功绩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上。

一、 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四川的战略重要性与吴氏的不可替代性

南宋与金朝的长期对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四川,地处西南,易守难攻,被誉为“天府之国”。一旦四川失守,金朝军队就有可能从侧翼迂回,威胁到南宋的腹地,甚至直接威胁到临安(今杭州)。因此,稳定四川,尤其是抵御金朝的进攻,对于南宋王朝的存亡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吴玠及其家族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在四川战场上取得了多次关键性的胜利。例如,吴玠在和尚原、仙人关等地多次击败金军,极大地巩固了四川的防线,为南宋争取了宝贵的战略缓冲。在他之后,吴璘、吴挺继承了他的事业,继续在四川抗击金军。他们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在那个时期是南宋朝廷急需且难以轻易寻觅的。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朝廷内部存在“重文轻武”的倾向,但面对四川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吴氏家族在当地的赫赫战功和威望,宋廷很难对他们采取压制或猜忌的政策。毕竟,一旦失去了吴氏家族的有效领导,四川的局势很可能迅速恶化,这对整个南宋王朝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朝廷宁愿给予他们信任和支持,让他们继续发挥作用,也不愿因为无端的猜忌而导致四川的失守,那才是真正的“异动”。

二、 稳固的统治基础与朝廷的有限控制力

吴氏家族在四川经营数代,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统治基础。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强大,还包括了他们在当地的政治影响力和经济上的支持。

1. 深耕地方,建立威望: 吴玠最初是在四川募兵,招揽了一批追随者,并逐渐在当地扎根。他的成功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还包括了他对当地民情的了解和对士兵的凝聚力。当吴玠去世后,他的兄弟吴璘,以及后来吴挺继续接任,这种家族式的传承使得他们在四川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军事和政治整体。这种长期、深入的经营,使得吴氏家族在四川获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民众支持。
2. 经济上的支持: 四川的地理环境为吴氏家族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能够就地筹集粮草,征发兵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当地的经济活动,从而为长期的军事行动提供物质保障。这种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对中央财政的依赖,也使得朝廷的控制力相对减弱。
3. 朝廷对四川的远程控制力有限: 考虑当时南宋的国情,中央政府对于远离首都的四川的控制力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山高水远,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也存在滞后。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更倾向于信任并依赖在当地能够有效运作的将领,而不是试图对他们进行过度的干预,以免适得其反。

因此,吴氏家族在四川的统治基础是他们能够获得朝廷信任的重要原因之一。朝廷知道,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名义上的臣服,更重要的是能够实际稳定四川、抵御外敌的军事力量。

三、 朝廷内部的制衡与策略性运用

虽然南宋重文轻武,但并非所有文官都对武将抱有绝对的敌意。在很多时候,宋朝的文官集团也认识到军事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运用和制衡武将,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

1. “以文制武”的策略: 宋朝的“以文制武”并非是简单的打压武将,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平衡术。朝廷会派遣文官担任监军或通判等职务,参与到军队的决策和管理中,以达到监视和制约的目的。然而,对于吴氏这样功勋卓著且威望极高的将领,朝廷在派驻监军时可能也会有所顾忌,会选择相对温和或有能力与他们合作的官员。
2. 利益的共享与妥协: 朝廷也明白,要让吴氏家族继续为国效力,就必须给予他们一定的利益和地位上的回报。吴氏三代都获得了较高的官职和封赏,这既是对他们功绩的肯定,也是对他们的一种笼络。在确保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朝廷会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他们享受一些特权,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对国家战略的执行。
3. 避免内部纷争的考量: 当时南宋朝廷本身就面临着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党派纷争。如果再因为对吴氏的过度猜忌而引发四川的动荡,那将使得朝廷陷入更不利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与吴氏的良好关系,利用他们的力量来稳定四川,就成为了一种更符合朝廷利益的务实选择。

可以说,宋廷对吴氏三代的态度,是一种基于现实考量的策略性运用。他们承认吴氏在四川的价值,并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来维系这种合作关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着监视和控制,但这种控制是在承认吴氏实力基础上的“有限控制”。

四、 家族的自我约束与对宋朝的认同

我们也不能忽略吴氏家族自身的因素。

1. 家族的政治智慧: 吴氏三代人能够连续数十年在四川抗金前线保持重要的地位,除了军事才能,也离不开他们自身的政治智慧。他们懂得如何处理与朝廷的关系,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他们没有表现出过于明显的割据野心,而是以效忠宋朝为旗帜,将自己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置于宋朝的框架之内。
2. 对宋朝的认同感: 尽管南宋朝廷存在弊端,但吴氏家族毕竟是宋朝的臣子。他们也认可宋朝的统治合法性,并以抵御外敌、保卫国土为己任。这种认同感是他们能够与朝廷合作的基础。如果他们没有这种认同感,而是有独立的政治野心,那么朝廷的“异动”恐怕也会更快到来。

总结来看,南宋朝廷之所以对经营四川有方的吴氏三代人没有采取过多的“异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战略的现实需要: 四川是南宋抗金的战略要地,吴氏家族是稳定四川、抵御金军的关键力量,其作用不可替代。
根深蒂固的统治基础: 吴氏家族在四川经过数代经营,拥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和相对独立的经济支持,朝廷的远程控制力有限。
朝廷的策略性运用: “以文制武”并非简单的压制,而是平衡与制衡。朝廷在给予吴氏信任和支持的同时,也通过一定制度进行约束,并将其作为稳定四川的工具。
家族自身的政治智慧与认同感: 吴氏家族展现了政治上的成熟和对宋朝的认同,没有表现出挑战中央统治的迹象。

因此,与其说朝廷对吴氏“没有异动”,不如说是一种基于现实利益和策略考量的“默契”和“合作”。南宋朝廷在承认自身控制力局限性的前提下,选择了一种更为务实的方式来利用和管理在四川拥有实际权力的吴氏家族,以确保国家在最关键的战略方向上的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重文轻武,和允许将门军头的存在并不冲突,北宋也有折家、种家之类的将门军头。

吴曦叛宋降金,自称蜀王后仅41天就被砍了脑袋,吴家对四川地区的控制力可见一斑。

吴曦被杀(1207)后,南宋在四川地区的统治依然很稳定,蒙古前两次南征的时候还打出了沔州之战、钓鱼城之战等胜仗,直到泸州之战(1276)才彻底失去了对四川的控制。


将门军头的存在,和维护统治也不冲突。

将门军头的存在也间接压制了底层武人的崛起,彭越、英布、董卓、吕布、安禄山、史思明、朱温、赵匡胤等著名叛将,绝大多数都是从底层崛起的,相比于靠家世出身的将门军头,更受低级军官和士兵的拥护;很多靠家世出身的将门军头的能耐也差,没有造反叛乱的雄心和本事。

将门军头世受皇恩,祖上无数忠良节烈,造反叛乱的名声包袱比较重;分享军权的同族还不一定支持,例如兴元统制吴僎就没支持吴曦。


很多答主拿岳飞做对比,但岳飞和吴玠是两码事。

吴玠1111年入伍西军,1128年与金军初次交战后升为泾原路都监,1130年富平之战后带着西军残部入蜀、成为西线主力将帅,1131年打出了和尚原之战,1139年宋金第一次和议时病死;

岳飞1103年才出生,1122年入伍(不过1226年第三次入伍才稳定下来),1129年收复建康后(再次)归入赵构御前,在1134年收复襄汉六郡前还算不上主力将帅,1142年宋金第二次议和被害。

论军阀化程度,吴玠吴璘兄弟的“吴家军”比岳飞的“岳家军”高多了。吴玠是西军出身的老将,算是西军将门军头的继承者之一;岳飞是赵构的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出身的,靖康之变的时候就开始接受还是康王的赵构指挥了。

user avatar

宋廷对吴氏将门一直是防范的,这一点就不用怀疑了,宋孝宗期间,那位后来出任宰相的宗室子弟赵汝愚即上书:

以集英殿修撰帅福建,陛辞,言国事之大者四,其一谓:"吴氏四世专蜀兵,非国家之利,请及今以渐抑之。" --------《宋史 列传·卷一百五十一》

其时吴氏将门在四川已历经四代,即吴玠-吴璘-吴拱-吴挺,但宋廷对吴氏的提防其实早就开始了,吴挺作为吴璘之子,又常年从军,并领军战胜过金军,在四川军中素有威望。在吴璘死后,朝廷却并未顺理成章地将其时已是四川军二号人物(节制兴州兵马)的吴挺接替其父的位置[1],反而是将之前已经调离四川多年,负责京湖防线的吴拱(名义上是吴玠之子,实际上是吴玠之弟,并与吴璘有隙)接替利州路(蜀口地区)安抚使一职,此外,宋孝宗委其亲信重臣虞允文任四川宣抚使以统管四川军政,而将吴挺上调至中央,并出任三衙管军,这实际上就是明升暗降,剥夺吴挺的兵权并削弱其在四川的影响力。

而吴挺在起初抵触情绪非常严重的情况下[2],最终还是赴宋孝宗的行在即杭州上任。其后,吴挺一是投宋孝宗所好[3],极力向孝宗献策,并策划北伐,因此宋孝宗对他非常赏识;二是为官清廉,谦恭有礼,并恪守法度,因此朝臣也对其评价甚高。二者双管齐下,吴挺因而也赢得了满朝上下对其的信任。而在虞允文死后,对朝廷来说,吴挺俨然已是再放心不过的自家人,重新出镇四川已是水到渠成。然而,即使吴挺已如此恭顺,朝廷依然留有后手,将其子吴曦留在杭州,实质上是作为人质。又将吴拱调至中枢委以虚职,以防叔侄联手。由此可见宋廷对吴氏的防范之深。

所以,宋廷对吴氏将门的防范实际上一直都很严,而为什么会如此?其实答案只是一个字“”。

首先是地理之远,南宋定都杭州,四川是千里之外。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政令下达,民情上报均是难以做到有效快捷,军队的调动也是难事。而在最初主政四川的主战派大臣张浚的构想中,南宋应将行在定为武昌,上可控川陕,下可达两江,如北伐可出荆襄古道直驱中原。但畏金如虎的完颜构连迁都南京的胆量都没有,更罔论武昌。因此,从当时的地理条件上考虑,四川对朝廷中枢有必然的离心力。

其次是政令之远,这也是由地理之远带来的,南宋的很多政策在四川无法实施,比如转运使制度,南宋的财政由中枢统一管理,即运至中枢然后再调配下发,以财税手段抑制地方势力。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宋廷只能让占南宋四分之一强的四川地区赋税留在地方,这也使得四川地区的军政势力有独立的可能性。

最后是民心之远,四川地区虽自秦朝以来即已开发,但毕竟天高皇帝远且周围有众多蛮夷,历来属于边陲地区。因此,教化程度亦与其他汉地有一定差距,直接反应是在科举中,四川士人的录取率在北宋时期比较低。这也导致了两个恶果:一是四川地区的治理依托于外人,而外地士大夫或者畏难,拒绝入川为官[4],或者不了解川地风俗人情,导致施政效果极差;二是四川本地士人缺乏仕途上的上升通道,自然对宋廷难有好感。

因此,宋廷对掌重兵,又是世代为将的吴氏将门必然是防备的,因为只要他们与本地势力沆瀣一气,必能割据一方。所以,宋廷对于以上三点做出了自己的应对:整修入川官道,沿途建立邮驿,除军用金字牌外,另设白字牌,青字牌负责公文的上行下达;在四川采用行政,财税,军事三种权力分离的治理措施,并由朝中重臣出任总辖军政的宣抚使[5],并给予其一定的便宜行事之权,即无需上报即可处置一定级别的官员;提拔四川籍的官员[6],并在川陕地区举行类省试,即针对四川陕西地区的举子进行专项录取,以此来收买四川地区的民心。而南宋朝廷的种种举措对于加强四川地区的统治起到了一定成效。

但宋廷对武将的处置严苛必然引起武将的不满与反抗。而如若是主政四川的官员文武相得,则自然可以化解,比如张浚之于吴玠,胡世将之于吴璘,虞允文之于吴拱,赵汝愚之于吴挺。而如果文武屡生嫌隙,恐怕情况就会生变,吴玠擅杀转运使,吴璘违命攻击德顺军[7],吴挺在重掌兴州军之后,以骄横跋扈闻名。不过,吴玠、吴璘、吴拱、吴挺毕竟是在战场之上成长起来的,与金人有国仇家恨,此外,吴氏的祖地德顺军也被金人占据。因此在这四人治下的兴州军实际上并无反叛之意,尽管朝廷对他们猜忌很深。

然而,情况到了吴曦时便截然不同,由于吴曦自幼便长期生活在东南富贵之地,即没有与金人作战之经历,还因为实际是质子而对宋廷积怨颇深,而其在向朝廷申请回兴州扶丧被拒绝之后,这种怨恨恐怕已到了顶点。在吴挺死后,是否让吴曦继任又成了朝堂之上政争的一个焦点,宰相留正认为应趁此机会彻底剥夺吴氏将门的兵权,因此绝不能让吴曦掌兴州军;而吴曦的好友勋贵重臣韩侂胄则力主吴曦回四川掌兴州军。虽然最后赵汝愚以是否出掌枢密院为条件否决了吴曦的任命,但宋廷对吴氏将门的种种防范措施在韩侂胄执政[8]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吴氏将门在兴州地区经营八十年之久,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处于宋金战场的第一线,兴州军采用依托于山城、山寨这种兵民一体的体系[9]防守金人,军人及义士[10]等均是当地人,其家属一般同地居住。而为了鼓励边地之人练武,应义士之役又会免除赋税,所以兴州地区不仅是民风彪悍,而且经济上能自给自足。同时,吴氏将门在此地又大量置田地,其家族又聚居于此,拥有大量的庄园奴[11],再加上吴氏将门前四人均是良将,守境安民,声望素著。这一切,都为吴氏将门的继承人吴曦重掌兴州军后的谋叛创造了条件。

韩侂胄执政后希望用北伐来缓解朝堂之上对其的攻击,而如果让其好友吴曦重掌兴州军,至少在川陕一路,缺乏充分准备的北伐可以有所作为[12]。为此,韩侂胄甚至让吴曦兼掌四川财政,此外,总辖军政的四川宣抚使则由通过吴曦行贿于韩侂胄[13],因而得以高升的弄臣程松担任。这样,宋廷对兴州军的防范措施基本全部失效,而在金章宗亲自给吴曦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劝降信[14],并许以“蜀王”之位后,吴曦已是反意已决。

然而,宋廷在蜀地的经营依然起到了效果,虽然程松在吴曦反叛之后即弃蜀而逃[15],但历来受南宋朝廷厚待的四川出身士人在平吴曦之叛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掌兴州军财政进士科出身安丙虽然在仕途上得到了吴曦之父吴挺的极大照顾,但在吴曦反叛之后拒不合作,并暗中联络杨巨源诛杀了吴曦。而假造圣旨以便诛杀吴曦有名的杨巨源虽未中进士,但其是受川籍士人刘光祖赏识推荐为官。致仕在家德刘光祖在吴曦反叛之后,也在自己的家乡拒受吴曦号令并组织乡民守城抵抗。总之,在韩侂胄为代表的朝廷中枢对四川已然失控的情况下,川籍士人是平定吴曦之叛的决定性力量。此外,由于宋廷长期将吴曦留在东南之地,使其在兴州军中威望甚微,仅凭其父祖之余荫维持,因此叛变之举不可能得到所有军中宿将的全力支持,兴州中军正将李好义即与杨巨源一起策划并亲自实施了诛杀吴曦的斩首行动。

总之,宋廷自立朝起,因有五代藩镇节度使擅权前车可鉴,对领兵武将的防范非常之严密。但由于分置兵权,频繁调防,文臣掣肘必定会造成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因而在远离中枢的边陲之地,宋廷由于战事的压力又不得不下放一定的军政权力给边将,并且不轻易调防,因此形成了诸如府州折氏,延州种氏,以及南宋兴州吴氏这样的世代将门。

但从南宋对吴氏的措置来看,宋廷依旧对武将有较多限制,而吴曦的叛乱更多是因为朝廷中枢为无能权相所把持,因而失去了对边将的有效控制。但吴曦叛乱造成的后果却是惨重的,宋廷因此愈加不信任边将,西南地区的中坚力量兴州军在此之后被拆分成多个军团[16],无法象在吴氏将门领军期间能凝聚起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因此被蒙古各个击破,南宋只能无奈地放弃蜀口,退守川渝。虽然余阶之后仿效吴玠,建立起川渝山城防线[17],但四川富庶之地已暴露在蒙古铁蹄之下,财赋大为减少[18],无法供养一支强大的军队,需要依赖其他地方的输血,而蜀道之难又使得运送成本进一步提高,进而造成了整个南宋财政的崩溃。从此之后,南宋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参考

  1. ^ 兴州军是川军主力
  2. ^ 以服丧为名,逗留在四川
  3. ^ 宋孝宗力图变国是“和议”为“恢复”,即收复北宋故土
  4. ^ 南宋初年的宰相赵鼎即拒绝入川
  5. ^ 和制置使合一或分离
  6. ^ 南宋重臣张浚,虞允文,胡世将等均为四川人
  7. ^ 备见辛巳(按:即绍兴三十一年)出师秦州、德顺舍重取轻,首尾失据,应援辽远,几失川口,费我全力,竟致无功
  8. ^ 赵汝愚与韩侂胄是政敌
  9. ^ 吴玠创立了家计寨体系,险要之处筑寨,金人来时民众可及时撤入
  10. ^ 宋代的地方武力
  11. ^ 南宋在四川等边陲地区保留了前朝的庄园农奴制
  12. ^ 辛弃疾无奈地说,(北伐)更需二十年
  13. ^ 程松知钱塘县,谄事曦以结侂胄。侂胄以小故出爱姬,松闻,以百千市之,至则盛供帐,舍诸中堂,夫妇奉之谨。
  14. ^ 天日在上,朕不食言
  15. ^ 松乃兼程出峡,西向掩泪曰:“吾今获保头颅矣。”
  16. ^ 沔州,利州,金州,兴元
  17. ^ 1241年,余阶出任四川制置使,修建了著名的钓鱼城等山城
  18. ^ 1136年,阔端入寇四川并攻陷成都,撤退后经清点,城中尸骸约有140万之巨,而四川的财税主要就出自成都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确被吴氏三代人——吴玠、吴璘、吴挺——经营得有声有色,他们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抵御金朝入侵、稳定四川局势方面功勋卓著。然而,南宋朝廷一贯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为何对这三位功勋卓著、手握重兵的武将却鲜有“异动”或猜忌,甚至给予了相当大的信任和支持,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
  • 回答
    南宋的“庆元党禁”时期,对儒家经典施加了严格的禁令,这确实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在这种情况下,科举考试的内容又会如何安排呢?这背后牵涉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控制策略,并非简单的一刀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庆元党禁”主要是针对的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尤其是针对那些被认为是“伪学”的观点和学说。庆元二.............
  • 回答
    南宋北伐的失败和民众不支持,是那个时代复杂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几个原因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民众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剖析。南宋北伐屡屡失败,背后有多重深层原因:1. 战略指导思想的摇摆与失误: “偏安”心态作祟: 南.............
  • 回答
    南明政权相比南宋,无论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还是军事实力上,初期都具备了不逊色于甚至某些方面优于南宋的条件。然而,南明最终未能与清朝抗衡,也未能涌现出如岳飞这般的民族英雄,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可以概括。我们先来看看南明在初期相比南宋的优势: 地理上的依托: 南明初期主要以南京为中心,.............
  • 回答
    要公正地比较南宋和同时期的德里苏丹国谁在军事上更强,得把双方拉到台面上,仔细比对一番,才能得个大概。这俩在各自的时代都是一方霸主,但各有千秋,也各有其难以逾越的短板。先说说南宋。宋朝,尤其是南宋,在很多人印象里是“文弱”,但这话得看跟谁比,而且得看是哪个时期。南宋打从建立之初,就被北方的金国和后来的.............
  • 回答
    史学界对于将临安失陷至崖山海战这段时期并入南宋,而南明政权却不被视为明朝的延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以及学术上的考量。这种区分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对政权合法性、统治疆域、国家延续性以及历史叙事连贯性的不同判断。一、 南宋的延续性:政治合法性与政权的“正统”南宋政权虽然在1127年“靖康之耻”.............
  • 回答
    宋金南北对峙时期,生活在金国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其身份认同和政治诉求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绝非简单的“亡国奴”或“金国人”二元对立能够概括。他们的内心世界,如同一幅浸染了血泪与屈辱的画卷,描绘着在异族统治下挣扎求存、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复杂情感。身份认同的撕裂与挣扎:首先,要明确一点,大多数北方.............
  • 回答
    南明时期,是明朝灭亡后,明朝宗室和遗臣抵抗清朝统治的动荡时期。在那个兵荒马乱、王朝更迭的年代,大多数抗清志士都很难得到善终,他们的结局往往是战死沙场、被捕遇害,或是隐姓埋名、郁郁而终。然而,在残酷的历史洪流中,也确实有一些南明时期的抗清人士,凭借其智慧、命运的眷顾,或者选择了一种相对平和的方式,最终.............
  • 回答
    南宋之所以能在蒙古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下,从1234年(蒙古灭金)一直坚挺到1270年左右,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这是一个充满斗争、智慧、运气与妥协的历史进程。要详细阐述,我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去理解。一、 南宋自身的力量与韧性:虽然国力相比全盛时期有所衰退,但南宋并非一触即溃的纸糊裱糊.............
  • 回答
    蒙古人灭南宋,一个王朝的覆灭,背后是历史洪流的裹挟和多重因素的交织。当人们回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总会不约而同地问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满智慧的问题:为什么南宋在覆灭前夕,没有尝试从海上运兵,直捣黄龙,攻打元朝的政治中心大都(今北京)呢?这个问题,并非南宋朝廷没有考虑过,而是现实的制约、战略的判断以及.............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我叫张福贵,祖祖辈辈都在这儿讨生活,靠着几亩地,勉强能过日子。日子虽然紧巴,但好歹是太平年月,看着自家屋檐下晾着的玉米,心里也有个盼头。那是个初夏,雨水下了几天,地里总算有了点水汽。我这人闲不住,就想着去城外那片老林子看看,能不能捡些柴火回来。这片林子离咱们村子也不算太远,但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权力转移的多种可能性。如果清朝没有入关,明朝的灭亡和政权的归属将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可能性来详细分析:一、 李自成统一中国的可能性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的可能性之一。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明末时期声势浩大,已经.............
  • 回答
    南宋灭亡之际,确实有大量的军民在崖山海战中选择以死明志,但“十几万人跳海殉国”这个数字,虽然在民间流传甚广,并且在一些史书中也有记载,但将其作为一个精确的统计数字来看,则需要更审慎地解读。历史的背景:悲壮的终结南宋王朝的灭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经历了两百多年的繁荣,却在蒙古帝国的铁蹄下走.............
  • 回答
    评价南朝刘宋时期的谢晦:权谋之臣与悲剧枭雄谢晦,字季通,是南朝刘宋王朝早期一位极具争议和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他出身士族名门,凭借过人的才干和野心,在动荡的刘宋政坛上搅动风云,最终却走向了身败名裂的悲剧结局。评价谢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才能理解其复杂的个性和历史地位。一、 杰出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抱负.............
  • 回答
    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拆除罗伯特·李将军雕像这件事,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它触及了美国社会深层次的历史认知、种族平等以及公共空间的象征意义等诸多敏感议题。要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头细细道来。事情的起因:悠久的争议与导火索罗伯特·李将军的铜像矗立在夏洛茨维尔市中心的解放广场(Emancipation Par.............
  • 回答
    南诏国与大理国时期,是云南历史上璀璨的两页,而支撑起这辉煌的,便是当时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区划体系。要详细了解它,我们得从这两个王朝的演变和特点说起。南诏国时期:从部落联盟到强大王国南诏国,最早的时候是洱海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发展壮大起来的。刚开始,它的行政管理更像是部落联盟式的,以部落首领的控制范围.............
  • 回答
    东晋和南宋之所以能比南明支撑更长的时间,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政治体制、军事力量、经济基础到士族地缘关系以及历史的宏观走向,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简单来说,东晋和南宋拥有更稳固的基石,而南明则是在风雨飘摇中短暂的喘息。咱们得先扒一扒这几个朝代的背景。东晋嘛,是从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江南重建的政.............
  • 回答
    南明政权,那个在中国历史上转瞬即逝的朝代,似乎总让人觉得是个难以理解的“遗憾”。明明继承了明朝的家底,号称“百万大军”,可它的存在时间却比同样饱受战乱、国祚相对绵长的南宋还要短得多。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一句“运气不好”就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咱们得先把这两个政权的基本情况捋清楚.............
  • 回答
    南宋与南明,都是在王朝覆灭之际,一部分政权退守南方,试图延续故国血脉的悲歌。然而,这两个“半壁江山”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南宋苟延残喘上百年,而南明却如昙花一现,仅十几年便销声匿迹。这背后,是历史洪流中无数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南宋能“续命上百年”的底气,在于其坚实的根基与外部环境的巧妙利用。首先,经济基.............
  • 回答
    南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它虽然偏安一隅,却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成功抵挡住了强大的蒙古帝国,这种抵抗的持久性,确实引人深思,也足以说明南宋的军事实力并非如一些刻板印象那样不堪。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南宋的军事能力,并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对手的特性来分析。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