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宋灭亡时有十几万人跳海殉国是否为真?

回答
南宋灭亡之际,确实有大量的军民在崖山海战中选择以死明志,但“十几万人跳海殉国”这个数字,虽然在民间流传甚广,并且在一些史书中也有记载,但将其作为一个精确的统计数字来看,则需要更审慎地解读。

历史的背景:悲壮的终结

南宋王朝的灭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经历了两百多年的繁荣,却在蒙古帝国的铁蹄下走向终结。1279年,崖山海战成为了南宋最后的战场。当时,元军大举进攻,陆地上的抵抗已经近乎绝望。南宋的残余力量,包括一些宋朝皇室成员、文臣武将以及成千上万的士兵和民众,被迫退守到海上的疆域。

崖山海战,是宋朝和元朝之间规模最大、也是决定性的一场海战。尽管宋军在数量上可能与元军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略有优势(例如一些史料提到宋军有大小战船千余艘),但他们在战略、战术以及士气上都处于劣势。元军主帅张弘范凭借其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强大的陆海协同作战能力,最终将宋军逼入了绝境。

“十几万人跳海殉国”的说法来源与考量

关于“十几万人跳海殉国”的说法,主要来自于一些晚于崖山海战的史书和文人的记载。

《宋史·张弘范传》 并没有直接提及“十几万人跳海殉国”,但描述了战败后“五日,军士并跳海死者,积尸如山”。这已经表明了战败后大量人员殉难的情况。
《元史·张弘范传》 也有类似的记载,同样是侧重于战败后的惨状,但并未给出具体数字。
《资治通鉴续编》 等史料,特别是明清时期的笔记、史书,则更明确地出现了“十万人”、“十五万人”等说法。例如,明朝的《广东通志》中就记载“宋室既亡,崖山军民跳海死者,十余万众”。

为什么会出现“十几万人”的说法?

1. 时代背景下的夸张与渲染: 在中国传统史观中,尤其是对于王朝的灭亡,往往伴随着对忠诚、气节的歌颂。为了突出南宋军民的悲壮和气节,以及元朝征服的残酷,后世的史家和文人可能会在记述中加入一定程度的夸张和渲染。这种渲染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基于战场上真实存在的惨烈景象。
2. 战船承载人数的估算: 史书提到宋军有“千余艘”战船。如果平均每艘战船承载一百人,那也足以达到十万人的规模。而且,当时被围困在海上,除了正规士兵,还可能包括了不愿投降的官兵家属、随军的民众等。因此,实际被围困的总人数,达到十几万是有可能的。
3. “殉国”的广泛定义: 在这种极端的历史时刻,“殉国”的含义可能被延伸,包含了所有不愿屈服、选择以死抗争的军民。即使不是所有人都直接跳海,但可能也有很多人在被俘前自尽,或者在战乱中丧生。这些都可能被归入广义的“殉国”范畴。
4. 文学与艺术的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崖山海战的悲壮故事,通过戏曲、小说、诗歌等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些艺术形式为了增强感染力,往往会采用更为生动甚至夸张的描述。

事实的考量与解读

精确数字的难度: 在古代战争中,尤其是经历如此惨烈和混乱的战役后,要统计出准确的伤亡数字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时的记录方式、信息传递的局限性,都使得精确的数字难以获得。
“十几万人”的象征意义: 更多的时候,“十几万人”这个数字,与其说是一个精确的统计,不如说是一种对这场悲剧规模的概括和象征。它代表了无数在崖山海战中选择宁死不降的宋朝军民,他们以生命捍卫了最后的尊严。
“跳海”的性质: 并非所有在崖山战死的宋朝军民都是主动跳海。很多是在战斗中牺牲的,或者是在战败后被杀戮。但“跳海殉国”无疑是其中最震撼人心、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一部分,代表了宋朝士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绝望与坚守。

总结

因此,南宋灭亡时,崖山海战中的军民确有大量人员以各种方式殉国,其中也包括了选择跳海的壮举。史书中和民间流传的“十几万人跳海殉国”的说法,虽然未必是精确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数字,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战役的惨烈程度,以及南宋军民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这个数字更多地承载着历史的悲壮感和对逝者的缅怀,是对那个黑暗时代一个血腥而悲壮的注脚。与其纠结于数字本身,不如去理解那个数字背后所代表的含义:一个时代的终结,以及无数个体的坚守与牺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又是没头脑的盲人摸象得出来的结论。


直接上结论:崖山海战的十万浮尸,主要是战死或风浪中倾覆而死的宋朝军民,也有部分元军水师的战死者,少部分是宋廷宗室后宫、高官和其家属。

看一下史料原文怎么写的——

李恒乘早潮退攻其北,世杰以淮兵殊死战
至午潮上,张弘范攻其南,南北受敌,兵士皆疲不能战。俄有一舟樯旗仆,诸舟之樯旗遂皆仆。世杰知事去,乃抽精兵入中军。诸军溃,翟国秀及团练使刘俊等解甲降。
大军至中军,会暮,且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不相辨。世杰乃与苏刘义断维,以十余舟夺港而去,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
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史料的记载根据时间顺序分成三个部分,早潮时开始“殊死”决战,午潮时宋军逐渐开始崩溃,至黄昏时宋军决定组织突围——双方的战死者主要是产生在这个时间段的。

然而,为天气恶劣等原因,最后宋廷高层不得不放弃突围——陆秀夫背着幼帝赵昺先跳海,其余后宫、高官和家属“多从死者”——宋室后宫规模一直不大,再加上流亡小朝廷的因素,即使加上最后留下的随从人员也不过是老弱妇孺而已,人数不会很多。

当然,因为海战的信息传递原因,最后的抵抗、突围、扫荡战斗不可能因为宋帝一死而结束,再加上天气恶劣(风雨雾),更加大了其余参战军民的伤亡。直到风平浪静、最后战斗结束后,才能大致通过海上浮尸统计到双方的死亡人数。

所以,结合前文,最后的“浮尸十万”应该主要是激战一整天的宋元双方战死的水师,以及后续因为恶劣天气舟船倾覆溺死的宋朝军民,最后才是主动跳海殉国的君臣及其家属。

宋廷统治阶层集体自杀的原因不难猜测——因为北宋靖康之变后,大量投降被俘的宋廷君臣及家属——尤其是女眷——在金国受到了惨无人道的对待,当时的宋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尤其是最终决战不敌之后,只剩下一群老弱妇孺,面对投降可能带来的屈辱对待,选择自杀是无奈而又合乎逻辑的。


然而宋人当时并没有想到,这种力尽之后的无奈之举,却在千百年后被歪曲演绎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

1、宋朝灭亡时十万遗民追随跳海殉国,你看X朝灭亡时只有一个太监陪着,所以说崖山之后无中国blabla……

2、宋朝灭亡时十万大军都不抵抗就跳海自杀,我们汉族的尚武精神彻底沦丧就是从挫宋开始的blabla……

两边的戏精们,惹不起,惹不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宋灭亡之际,确实有大量的军民在崖山海战中选择以死明志,但“十几万人跳海殉国”这个数字,虽然在民间流传甚广,并且在一些史书中也有记载,但将其作为一个精确的统计数字来看,则需要更审慎地解读。历史的背景:悲壮的终结南宋王朝的灭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经历了两百多年的繁荣,却在蒙古帝国的铁蹄下走.............
  • 回答
    南宋与南明,都是在王朝覆灭之际,一部分政权退守南方,试图延续故国血脉的悲歌。然而,这两个“半壁江山”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南宋苟延残喘上百年,而南明却如昙花一现,仅十几年便销声匿迹。这背后,是历史洪流中无数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南宋能“续命上百年”的底气,在于其坚实的根基与外部环境的巧妙利用。首先,经济基.............
  • 回答
    要说宋太祖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战略是否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这实在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一直是史学界讨论的热点。我个人觉得,这个战略本身固然有其局限性,但说它“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化了,更像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解读。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先看看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战略是.............
  • 回答
    蒙古的强大毋庸置疑,它的军事机器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席卷亚欧大陆,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在南宋灭亡金国之后,宋朝确实面临着蒙古的巨大威胁。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宋朝是否有“可能”击败蒙古呢?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地分析宋朝自身的实力、蒙古的弱点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给出一个相对 nuanced 的回答.............
  • 回答
    南宋的灭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而悲壮的篇章。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内部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外部的强大压力,去理解这个王朝走向终结的必然与偶然。首先,政治层面的积弊难返是南宋灭亡的根源之一。南宋自建立之初,就存在着“重文轻武”的国策。为了防止军事将领权力.............
  • 回答
    评价张弘范和吕文焕这两位在南宋灭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汉人将领,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他们的具体行为以及历史的复杂性来审视。这两位人物的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是充满争议的。张弘范:元朝统一中国的关键人物,也是南宋灭亡的执行者张弘范(约1238年—1280年),字达卿,是元朝名将张柔之子,汉军将领中的杰出.............
  • 回答
    北宋的覆灭和南宋的绵延,南明的迅速消亡,这背后牵扯着王朝兴衰的复杂历史逻辑,绝非一两句话就能道尽。我们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以及内外环境等多个维度来审视,才能更清晰地理解这其中的差异。一、北宋的终结:内忧外患的“宋”之殇北宋的灭亡,主要指向了“靖康之耻”。这背后是长期积累的政治腐败和军事积弱。.............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蒙古和女真能把南宋和明给灭了,而日本却始终没能成功呢?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还有地理环境这些因素来看。首先,得说说蒙古和女真的优势在哪儿。 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蒙古铁骑,这可不是吹出来的。他们最擅长的就是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灭亡”的定义、政治权力、实际控制、国际承认以及历史演变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灭亡”的定义。在政治学和历史学中,“灭亡”通常意味着: 国家主权丧失: 失去独立的政治实体地位,不再拥有自主的外交、军事和内政权力。 .............
  • 回答
    金国在岳飞死后没有乘势灭亡南宋,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绝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就能解释清楚的。与其说他们错失良机,不如说当时金国的决策层,尤其是完颜亮之后的几代统治者,都有着各自的盘算和局限性。一、 岳飞之死对金国而言,固然是个好消息,但并未触及南宋的根本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的代表,.............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的政治军事格局以及地理战略的关键节点。咱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南宋灭亡时,它已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了,和蜀汉、吴国(三国时期)根本不是一回事。南宋是1127年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南方建立的政权。而蜀汉和吴国是三国时期(184年280年)仅存的.............
  • 回答
    南明短命而南宋长久,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对比。尽管很多人认为南明的形势比南宋要好,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其中涉及了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以及更深层次的民族认同等诸多复杂因素。简单地说,南明灭亡得快,并非仅仅是“形势不如南宋”,而是它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长久,并且在一系列关键时刻犯下了致命的错误。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同样是女真(金国)和满洲(清国)南下,为什么南宋能抵挡住这么长时间,而南明却如此短命?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甚至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我尽量详细地给你掰扯掰扯,让你看到这里面的门道,而不是一堆干巴巴的史料堆砌。首先,.............
  • 回答
    民族主义者看待南明灭亡前后的种种反清复明努力,那绝对是带着一股子“壮怀激烈”的劲儿,怎么说呢,就跟看自家老祖宗临危受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故事似的,那种悲壮、那种不屈,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要说详细,那得从南明的“亡”字上说起。你想啊,明明是咱们汉家王朝的延续,眼瞅着就要断了根,这滋味儿不好受。所以,那些.............
  • 回答
    陈朝的覆灭,标志着南北朝历史的分野,也给南方的士族带来了深刻的变迁。要理解他们在这场巨变中的境遇,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政治上的失势和边缘化是显而易见的。陈朝的士族,特别是那些曾经在陈氏王朝担任要职、掌握实权的家族,在隋朝统一南方后,其原有的政治资本和影响力大幅缩水。隋朝建立者杨坚,作为北.............
  • 回答
    假如南明政府未被清朝覆灭,而是与清朝在中国大地上划江而治,直至列强叩关,这无疑会是中国历史一个截然不同的走向,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远不止于简单的政权更迭。一、 政治格局的碎片化与权力制衡的异变首先,最直观的影响便是中国政治版图的长期分裂。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统一王朝的叙事。然而,一个并存的南明政权.............
  • 回答
    在西罗马帝国覆灭后,欧洲大陆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与中国历史上因为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南迁,大量上层士族涌入相对稳定的南方的情况不同,类似的、大规模的向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移民浪潮并未真正形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地理、政治上的隔阂,也有文化、经济上的差异,更包含了西罗马帝国灭亡.............
  • 回答
    蒙古人灭南宋,一个王朝的覆灭,背后是历史洪流的裹挟和多重因素的交织。当人们回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总会不约而同地问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满智慧的问题:为什么南宋在覆灭前夕,没有尝试从海上运兵,直捣黄龙,攻打元朝的政治中心大都(今北京)呢?这个问题,并非南宋朝廷没有考虑过,而是现实的制约、战略的判断以及.............
  • 回答
    金朝之所以没能最终灭掉南宋,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并非单一原因所致。如果非要给一个概括性的答案,那就是“金朝自身出了问题,而南宋则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但要详细地讲,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分析。一、 金朝自身的问题,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夹击的必然结果。1. 战略上的“饮鸩止渴”:从辽东到黄河,步子迈得.............
  • 回答
    金朝与南宋的恩怨纠葛,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金朝自东北崛起,最终灭辽、吞北宋,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其战略重心自然是南望中原,虎视眈眈于富庶的南宋。然而,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何金朝的目光似乎很少投向西边,去消灭那个同样是游牧民族建立但已日渐衰微的西辽呢?这背后并非简单地“想不到”,而是多重因素交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