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朝一直想灭南宋,为何很少想到灭西辽?

回答
金朝与南宋的恩怨纠葛,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金朝自东北崛起,最终灭辽、吞北宋,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其战略重心自然是南望中原,虎视眈眈于富庶的南宋。然而,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何金朝的目光似乎很少投向西边,去消灭那个同样是游牧民族建立但已日渐衰微的西辽呢?这背后并非简单地“想不到”,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选择。

一、 核心利益与战略优先级:南宋才是“肥肉”

首先,我们要明确金朝建立的根本目的。作为女真人建立的政权,金朝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入主中原、取代汉族政权的使命感。他们的扩张逻辑,是从北向南,逐步蚕食和征服。

经济与人口的吸引力: 南宋统治着汉族最精华的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地、发达的手工业和庞大的人口。这不仅意味着巨大的税收潜力,更能为金朝提供稳定可靠的兵源和劳动力。相比之下,西辽的疆域虽然广阔,但多为草原、戈壁,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于一心想建立一个庞大、富饶帝国的金朝来说,吸引力大打折扣。灭南宋,才能真正坐拥天下;灭西辽,获得的收益微乎其微,甚至可能是一种负担。
政治与文化的象征意义: 灭亡北宋,对金朝来说是完成了一件大事,但南宋作为北宋的延续,对金朝而言,才是彻底“正统”化的最后一步。征服南宋,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和文化上的“统一”,能够巩固其在中原王朝历史叙事中的地位。而西辽,虽然也是北方强大的政权,但与汉族中原王朝在文化、政治上的联系远不如南宋紧密,其灭亡对于金朝巩固统治的象征意义远不如灭宋。
地理位置的战略性: 金朝的地理中心位于今天的东北地区。向南推进,可以直接威胁并最终控制黄河以南的富庶之地;向西,则需要穿越广袤的草原和沙漠,跨越漫长的补给线,面对更加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政治格局。南宋的地理位置,与金朝的扩张方向高度契合,是“顺流而下”的逻辑;而西辽则处于一个相对“偏离”的方向。

二、 西辽的“隐身”与“距离”

金朝在战略上忽略西辽,也与西辽自身的状况以及它与金朝之间的地理距离有关。

西辽的衰落: 尽管西辽曾是强大的契丹人建立的帝国,但到了金朝兴盛的时期,西辽已经经历了内乱和分裂,实力大不如前。尤其是被乃蛮部击败后,西辽主力西迁,其在漠北和中亚的残余势力,已经无法对金朝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对金朝而言,一个不再构成威胁的远方邻居,自然不是优先考虑的对象。
地理上的巨大障碍: 金朝要攻打西辽,需要翻越燕山、戈壁,穿越沙漠,其间的路途遥远,补给困难。这与攻打南宋,尽管也有长江天险,但整体上路途更为直接、补给更为便利的性质完全不同。沙漠、戈壁等极端地理环境,对于以步兵和骑兵为主的金朝军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和风险。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偏差: 游牧民族的政治版图和势力范围,在古代信息传播不发达的条件下,往往不如中原王朝那样清晰固定。金朝可能对西辽的真实实力和具体情况了解有限。当一个潜在的对手变得遥远且模糊,且不构成直接威胁时,自然会被战略决策者放在次要位置。

三、 内部因素与侧翼的“安全”

金朝之所以将战略重心放在南方,也与其内部的稳定需求和侧翼的考量有关。

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金朝灭北宋后,面临着如何有效统治汉族人口的巨大挑战。南宋的抵抗,迫使金朝将大量资源用于镇压和防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集中力量解决当前最棘手的敌人,而非去冒险开拓一个遥远的、未知的战场。
侧翼的潜在威胁: 虽然西辽衰落,但金朝的西部和北部,仍然可能存在一些其他的游牧民族或势力,如蒙古的早期部落。金朝需要留有一定的兵力和精力来应对这些近在咫尺的侧翼威胁,以确保后方稳定。如果将主力部队远征西辽,可能会导致自身侧翼的空虚,反而引来其他部族的攻击。
战略的“效率”考量: 任何一个政权的战略决策,都讲究“成本效益比”。攻击南宋,尽管艰苦,但成功的可能性和潜在收益巨大。攻击西辽,则收益有限,风险却很高。从战略效率的角度来看,将资源投入到南宋方向,显然是更明智的选择。

四、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我们还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本身。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并非是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多种力量交织的结果。

蒙古崛起的影响: 随着蒙古民族在草原上的崛起,西辽最终被蒙古所灭。金朝在战略上未能提前介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蒙古的崛起和扩张,成为了更直接、更具威胁的因素。金朝的注意力,更多地被吸引到了北方草原上的争夺,而不是去吞并一个已经风雨飘摇且地理遥远的西辽。
“无利不起早”的现实: 即使金朝真的“想到”了西辽,如果评估下来发现灭亡西辽所得的利益,不足以抵消其付出的成本和承担的风险,那么这项“想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总而言之,金朝之所以较少想到灭西辽,并非是出于无知或疏忽,而是基于其核心战略目标、经济利益、地理条件、实力对比以及内部的稳定需求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南宋作为中原的富庶之地,才是金朝志在必得的“肥肉”;而西辽,则是一个遥远、经济价值不高、地理条件恶劣且在金朝兴盛时期已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鸡肋”,其战略优先级自然无法与南宋相提并论。金朝的战略目光,始终牢牢地锁定在最能实现其帝国野心的目标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金朝真的尝试过。

耶律大石刚刚决议西征,借道高昌回鹘征讨东喀喇汗的1131年,金朝就有动作了。

首先,金朝可能是策反了高昌回鹘王国的国王毕勒哥,毕勒哥在耶律大石西征时爆菊花,导致耶律大石西征失败。

其次,金朝自己抹袖子上阵,金朝的掌权者粘罕(没错,就是金朝初期五大贝勒之一,岳飞传里的大反派那个粘罕)调遣燕云地区的汉军和女真军一万人,以辽朝降将耶律余睹为统帅,进攻耶律大石的老巢漠北可敦城。

这次出击,兵力全是不熟悉蒙古高原地形的汉人和女真人,事先可能也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结果导致负责后勤的民夫“死不胜计”,运输物资的牛车,“十无一二得还”。很可能金军都没赶到可敦城,自己就撤回了。

第二年,这次指挥西征的将军耶律余睹,趁粘罕南下伐宋,阴谋组织谋反,被人告密。于是逃亡西夏,西夏人不敢要,于是逃亡鞑靼,被鞑靼人杀掉了。


到了1135年,已经在西域站稳脚跟了的西辽,和金朝又爆发了战争。

这次充当反派的,依然是粘罕。只不过,这时候粘罕哥已经不是当年这么屌的模样了。

1134年,耶律大石派大将萧斡里剌率大军七万,东征金朝。萧斡里剌在大漠里转悠了几个月,牛马多死,于是撤军。这次东征失利,同时也让耶律大石西征立国再杀回老家的决心受到了重大挫折。自此之后,耶律大石再也没有组织过大规模军团东征,而是全心全意决定吞并西喀喇汗入主中亚了。

但是,恶心金朝是要肯定恶心的。就在蒙古高原的大沙漠边缘,西辽的小股骑兵时常出没,刷存在感,告诉蒙古高原各部落,你们这些说蒙古语的,你们都是有大汗的,就是我菊花汗哦不菊尔汗大辽皇帝耶律大石,而不是东边那些说女真语的伪阿勒坦汗。

对于西辽的这种在蒙古高原刷存在感,金熙宗非常不爽,派粘罕去沙漠里搜寻西辽主力,予以歼灭。

金熙宗已经用三省制变相废除了勃极烈(贝勒)制,以前能对皇帝龇牙咧嘴干预朝政的五大勃极烈,不存在了。粘罕此时已经被架空了军权。

但是,出征漠北,对于被架空了军权的粘罕来说还是很好的机会,于是粘罕喜滋滋地出兵了。

结果在沙漠里,金军被西辽伏兵突袭,小败仗吃了好几次,就在粘罕筹划怎么找到西辽主力的时候……金军中的一支数量有几千人的契丹人骑兵军团,成建制地叛逃西辽了……

几千人的骑兵叛逃,基本上可以说,这场仗没办法继续打了。

粘罕就此大败而去,军权被架空,亲信被金熙宗清洗。不久便郁郁而终了。


在这之后,金朝开始大举进攻宋朝,到了斡本、金兀术掌权的时代。

跟南宋的大对决中,金兀术遇到了人生中的宿敌,怎么都打不过的岳飞。金朝此时朝野上下都紧张地盯着南边,谁还管西辽啊。

岳飞死后,宋金和议。执掌朝政的金兀术却一刻也不忘南征雪耻,所以力主和平发展,恢复久经战乱的中原生产,攒下一次南侵灭宋的实力。只不过要是进了经济建设这圈儿了,你就出不来了,尤其是金兀术这种喜欢重用汉人文官的。

而这时候,出了啥事呢。

金朝听说耶律大石死了,于是派使者粘哥韩奴出使,去西辽打探虚实。西辽掌权者是大石的老婆萧塔不烟,萧塔不烟让金朝使者下马,粘哥韩奴为了金朝的天朝上国尊严,坚持不下马,并声称自己是上国天使是来招降的。

结果……萧塔不烟下令让士兵把粘哥韩奴拖下马给砍了……

砍了……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啊。

萧塔不烟表示我老娘们就是不讲道理,有种来打啊。

结果咋样?无论是跟贵族争权争得斗志殆尽转而啥都不干了的金熙宗,还是一心为国此时只想着种田日后灭宋的实际掌权者金兀术,都怂了。

没错,对宋朝一点都不怂的金朝,给西辽怂了。

使者就这么被杀了,什么报复性的行为都没有。

而这时候,西辽为什么不东征呢?

因为此时,西辽在西边的大敌——塞尔柱帝国,依然还没有死绝,还有蹦跶的能力。就在萧塔不烟斩杀金使的前两年,塞尔柱帝国还能起兵进攻西辽的仆从国花剌子模。所以就像金朝盯着南宋一样,西辽也盯着塞尔柱,都没办法抽身。


而到了1161年,又出现了变故。

1161年,金朝唯一的没有庙号的皇帝——完颜亮,觉得种田种差不多了,可以吞并宋朝了,于是到处集结兵力准备南征。金朝的西北路招讨司属下的契丹百姓,拥立小军吏撒八为节度使反金。完颜亮暴怒,派兵击败了这次契丹人民起义,撒八决定带着大伙儿西去投靠耶律大石,结果很多契丹人不愿意走,撒八就这么死了。

而这时候,西辽也根本抽不出身来东征,策应契丹人的起义。

原来,西辽遇到了一个非常大的困难,就是该怎么管辖葛逻禄人。

西辽承袭辽朝制度,征服了什么人,就让什么人按照旧制该怎么过怎么过。西辽自己过周天子的生活,只保留一块中央征服的王畿之地,户口才八万多。这种制度,就必须死死盯着西辽的这些“诸侯国”。

西辽统治者想的很天真,现实很复杂。那就是,你让诸侯国按照旧制,也不能保证旧制就能维持稳定。为什么呢?因为,在西辽征服之前,这里就有非常大的不稳定因素——葛逻禄人。

葛逻禄人是当地人口最多的民族,但一直不能当家做主。所以葛逻禄人才非常卖力地效力西辽,给西辽吞并东喀喇汗以口实,在卡特万之战时卖力卖命。但换来的是,西辽依然让东西喀喇汗维持旧制,给西辽卖力卖命的葛逻禄人,依然要接受被东西喀喇汗的统治。

所以,葛逻禄人就一直反叛东西喀喇汗,但却不反西辽皇帝。这就尴尬了……

西辽皇帝又舍不得废掉东西喀喇汗,搞一个葛逻禄的诸侯国。

矛盾就来了……

这之后的西辽仁宗耶律夷列,以及女皇帝耶律普速完,都在干一件事,就是怎么稳定葛逻禄人。一直到女皇帝耶律普速完时期,才指定了收缴葛逻禄人武器,强迫葛逻禄人停止游牧,强迫将葛逻禄人从河中地区迁徙南疆从事农耕,并激起了葛逻禄人起义。

西辽对葛逻禄人的政策,进一步加深了南疆的突厥化,同样也使得西辽失去了葛逻禄人这一非常好用的游牧军事力量。


到了1175年,粗大事了。

什么大事呢?

那就是,西辽的东北屏障——乃蛮人叛变了。

1175年,金朝进入了文治鼎盛的大定之治,而西辽的军力影响越来越西边,蒙古高原各部已经接受了金朝的统治。最终,蒙古高原最西边的乃蛮人,把西辽的印信献给了金朝,归顺了金朝。

而在五年前,西辽的诸侯国里最猛的花剌子模,叛变了,要独立自主。于是女皇帝耶律普速完派兵进攻花剌子模,撸掉了花剌子模的国王,并让自己的丈夫萧朵鲁不率军护送新的花剌子模国王塔哈失(就是那个叫板成吉思汗的摩诃末的爸爸)去就封。

此后的五年,西辽的主力一直盯着西方,西辽忽然发现,花剌子模这个国家作为自己的诸侯藩属,似乎有点太大了,但西辽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紧紧盯着,加重花剌子模对西辽的贡赋。

而对于东北乃蛮人的叛乱,算了,不管了,乃蛮人上的贡赋聊胜于无,对于一心经营中亚的西辽,乃蛮人臣服不臣服自己,都无所谓了。

而此后,无论西辽还是金朝,都开始走下坡路了,也就没有对决的机会了。

当然,如果真心比拼国力,西辽能打赢金朝多少次都没啥意义,因为西辽只要输一次,就可能灭亡了。

花剌子模就是,西辽骑在花剌子模头上无数年了,西辽蹂躏花剌子模无数次了,西辽仅仅被花剌子模击败了一次,西辽从此就在中亚说不上话了。因为,西辽真正能控制的王畿之地,仅仅只有八万户人口,大部分的西辽领土和人口,都还是东西喀喇汗、高昌回鹘以及一些中亚自治城市在统治的。

user avatar

投入产出比啊,

坐在你南边的山头积存了祖传的几百万家产,掠夺几千万人的财富,只会说子曰诗云的酸词儿,大V级别战斗力,家里还有一群公知,怎么亡国灭种怎么来。

你西边山头的兄弟,耶律大石文武双全,一代豪杰,而且穷的很,灭他根本是没有收益,反而会赔本,


我大送这种敌人,真是世界上异族最喜欢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朝与南宋的恩怨纠葛,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金朝自东北崛起,最终灭辽、吞北宋,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其战略重心自然是南望中原,虎视眈眈于富庶的南宋。然而,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何金朝的目光似乎很少投向西边,去消灭那个同样是游牧民族建立但已日渐衰微的西辽呢?这背后并非简单地“想不到”,而是多重因素交织.............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千古奇谈般的假设!如果宋钦宗赵桓真的能从那个被金人严密看守的、不见天日的井里爬出来,并且一路向南,最终回到开封,那真是一段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传奇。但至于他能否借此重新掌握大权,这恐怕就复杂多了,得好好捋一捋其中的曲折。首先,咱们得先从那个“井”说起。史书上记载,靖康之变后,金人俘虏了徽宗.............
  • 回答
    要论述辽朝和金朝的综合国力孰强孰弱,确实需要细细道来,不能简单套用列表。这两者都是在中国北方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王朝,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了各自的辉煌与局限。先说辽朝。辽朝是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其国力强盛时期,疆域辽阔,东起辽河,西至阿尔泰山,北抵贝加尔湖,南至河北中部。辽朝的军事力量尤其值得称.............
  • 回答
    金朝之所以没能最终灭掉南宋,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并非单一原因所致。如果非要给一个概括性的答案,那就是“金朝自身出了问题,而南宋则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但要详细地讲,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分析。一、 金朝自身的问题,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夹击的必然结果。1. 战略上的“饮鸩止渴”:从辽东到黄河,步子迈得.............
  • 回答
    关于金朝和南宋谁是正统,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某个朝代的视角去套用,而需要结合历史的演进、各方势力的认知以及后世学者的评价来综合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正统”这个概念在古代中国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指统治的合法性,更包含了一种道义上的优越感,是对于.............
  • 回答
    金朝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1. 地理范围与统治疆域: 统治区域: 金朝(1115年—1234年)是由女真人建立的王朝,其疆域相当辽阔。在鼎盛时期,金朝不仅统治了今天的中国东北地区(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大部分地区),还征服并统治了华北地区、今陕西部分地区、河.............
  • 回答
    金朝统治下的汉族人的生存状况,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历史时期。需要明确的是,金朝的统治并非铁板一块,其对汉族人的政策和对待方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统治者的变化而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汉族人在金朝的统治下,经历了相当程度的压迫和艰难,但也并非全无生存之道。初期的高压与民族矛盾:金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一场征.............
  • 回答
    金朝女真人的人口究竟有多少,这可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因为史料上的记载往往不那么直接,也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可以拍着胸脯说就是这个数。咱们得抽丝剥茧地去理解。要说金朝女真人有多少,咱们得先看看金朝的疆域和统治策略。金朝是从女真族崛起,最终建立的一个强大王朝。它北至黑龙江,南抵淮河一线,疆域辽阔。统治这.............
  • 回答
    金朝之所以未能全盘继承辽朝的疆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金朝自身战略和实力上的考量,也与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辽朝残余势力以及宋朝的介入有着密切关系。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AI味”,回到历史的现场,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全盘继承”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指.............
  • 回答
    金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朝代,其统治者是来自北方的女真人。作为一个以游牧和渔猎文化为基础的民族,女真人建立金朝后,在与汉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确实存在关于“剃发易服”的要求,但其性质、范围和影响,与后来的清朝有着显著的不同。要详细了解金朝的“剃发易服”,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什么.............
  • 回答
    金朝时期女真人确实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汉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建立的王朝本身。当女真人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起金朝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拥有悠久文明、发达文化和成熟政治制度的汉人社会。为了统治和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女真人不得不吸收汉族的先进经验,包括文字、官制、法律、儒学教育以及社会习俗等等。这种汉化.............
  • 回答
    辽朝和金朝治下的汉族人,尤其是北方汉族,确实面临着一个是否“南渡”去宋朝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牵扯到了一系列复杂的现实因素,远非简单的“投靠”二字可以概括。我们得一点点来剥开,看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权衡利弊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辽朝和金朝虽然是契丹和女真建立的政权,但它们统治的地域包含了相当一部.............
  • 回答
    金朝的灭亡,与其说是突然的天灾人祸,不如说是长期的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层层叠加的必然结果。这个女真族建立的王朝,虽然在鼎盛时期雄踞一方,但其灭亡的速度,确实称得上是“迅速”,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层的原因。一、根基不稳,汉化带来的“双刃剑”金朝的统治者,也就是女真人,是来自东北的渔猎民族。他们以强大的骑.............
  • 回答
    时代之殇:金朝从草原雄狮到明末边缘部落的身份剧变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认为金朝从一个强大的女真帝国骤然跌落,直至明末时被视为“渔猎部族”,这中间的历史似乎是连续而不可解释的断裂。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因素的漫长演变,更重要的是,对“渔猎部族”这个标签的理解也需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民族认同、国家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直接说“矛盾”或者“不矛盾”可能过于简单化,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金朝和元朝是什么性质的国家。 金朝:由女真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了包括北方汉族地区在内的广大疆域。它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它也在吸收汉族文化.............
  • 回答
    金朝和清朝的建立者,都是女真人。这个答案看似简单,但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背后蕴含着一段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在古代,民族的界定并非像现代社会那般清晰和固定。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语言、文化、地域、政治认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会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融合、分化和重塑。.............
  • 回答
    说到金朝的服饰和造型,那可不是一般地精彩!这可是个融合了女真族传统和汉族文化的独特时期,想当年,他们的装束可是威风凛凛,充满了草原的豪迈和中原的雅致。总体的风格:粗犷中的精致,实用里的华美金朝的服饰,你得从两个主要方面来看:一是女真族本身的特色,二是受汉族文化影响后发展出的样式。 女真族底色: .............
  • 回答
    从血缘上看,金朝的女真人与清朝的满族,其血缘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要说是完全一致,则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满族是女真族的后裔,但并非是女真族在历史长河中唯一的血脉延续,并且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满族也吸纳了其他民族的血液。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
  • 回答
    金朝与北魏,这两个在中国北方草原和农耕区之间崛起的强大政权,常常被拿来比较。那么,金朝有没有可能复制北魏的辉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北魏”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并仔细审视两者间的异同。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第二个北魏”意味着什么。北魏以其鲜卑贵族主导,在占领北中国后,并没有一味地推行民族同.............
  • 回答
    清朝(后金)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议题,涉及到政治、文化、民族认同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简单来说,清朝这样做是为了在更广泛的汉族天下中获得合法性,并最大程度地融入中原文明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从而稳固其统治。 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政治合法性的考量:1. 继承汉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