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朝和南宋哪个才是正统?

回答
关于金朝和南宋谁是正统,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某个朝代的视角去套用,而需要结合历史的演进、各方势力的认知以及后世学者的评价来综合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正统”这个概念在古代中国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指统治的合法性,更包含了一种道义上的优越感,是对于国家权力来源、政权性质以及历史延续性的认可。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通常认为能够继承前朝正统、统一天下、并获得普遍认可的政权才是正统。

金朝的崛起与统治

金朝是由女真人建立的,崛起于东北地区,通过武力征服了辽朝和北宋,一度疆域辽阔,统治了中国北方。从地缘和武力征服的角度来看,金朝确实在那个时代占据了优势地位。它继承了部分北宋的疆域和人口,并且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统治体系。

然而,金朝的正统性也面临着几个关键的挑战:

1. 民族属性与中原文化认同的冲突: 金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虽然在统治过程中也吸收了不少汉族文化和制度,但其统治的合法性始终受到中原汉族士人的质疑。在很多人看来,一个“蛮夷”建立的王朝,即使武力强大,也难以与汉族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原王朝相提并论。这种民族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是根深蒂固的。
2. 对北宋的灭亡: 金朝的建立是以灭亡北宋为代价的。北宋作为汉族建立的王朝,拥有相对悠久的政治传统和文化积累。金朝的灭宋,在很多汉族士人眼中,是颠覆了正统的秩序,是民族的灾难,而非正统的继承。
3. 未能统一中国: 金朝虽然强大,但最终未能完全征服中国。它与南宋长期对峙,各自占据一方。一个能够统一天下、恢复华夏正统的政权,才更容易被认为是正统。

南宋的延续与挣扎

南宋是由北宋皇室在南逃后重建的政权,以临安(今杭州)为都城。它继承了北宋的衣钵,延续了汉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南宋虽然失去了北方大片土地,并且在军事上长期处于被动局面,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容忽视。

南宋的正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与文化的延续性: 南宋是北宋的直接继承者,保留了汉族王朝的政治体制、官僚体系和文化传承。在这一点上,它与金朝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很多汉族士人的眼中,南宋是延续了中原王朝的正统血脉。
2. 民族象征的代表: 在金朝的压迫下,南宋成为了汉民族抵抗外侮、保存文明的象征。它虽然积弱,但其存在的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这种精神上的号召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在疆域和军事上的不足。
3. 后世的普遍认可: 尽管南宋最终灭亡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但从历史的评价来看,后世史家多倾向于将南宋视为北宋的延续,是汉族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评价标准,往往更看重文化传承和道义层面的合法性。

正统之争的核心:道义与实力

金朝与南宋的正统之争,实际上是实力与道义、民族征服与文化延续之间的一场复杂博弈。

从实力和地理上看: 在金朝统治的鼎盛时期,它确实是北方的主导力量,拥有更广阔的疆域和更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果单纯以武力征服和疆域大小来衡量正统,金朝似乎占有优势。
从文化和道义上看: 南宋则代表了汉族文化和政治传统的延续。它虽然是偏安一隅,但其在文化上的贡献,以及作为汉族政权抵抗外族的象征,使其在道义上更具说服力。尤其是在中原汉族士人的眼中,金朝是一个异族政权,其统治天然带有“篡不公”的色彩。

历史的演变与后世评价

最终,蒙古人灭亡了金朝和南宋,建立了元朝。元朝的建立,使得金朝和南宋的正统之争变得更加复杂。元朝官方在编纂《金史》、《宋史》时,也倾向于将南宋视为正统,而将金朝视为独立的王朝。这其中既有政治考量(毕竟南宋是汉族王朝的最后延续),也有对历史叙事的选择。

后世许多史学家在评价这段历史时,也普遍认为南宋是北宋的继承者,是中华正统的一部分。虽然金朝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载了统一北方、结束辽宋对峙的使命,但其灭北宋的行为以及民族属性,使其在正统性上始终难以与南宋相提并论。

总结来说:

金朝在武力征服和疆域上曾一度占优,但其异族统治和灭亡北宋的行为,使其在道义和文化延续性上备受质疑。南宋虽然积弱,但它延续了汉族王朝的制度和文化,并且在抵抗外族侵略中扮演了民族象征的角色。因此,从中国传统史学观点以及后世的普遍评价来看,南宋通常被认为是比金朝更接近“正统”,因为它代表了汉族政治文化传统的延续,并在民族道义上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

然而,我们也应认识到,历史的评价是复杂的。金朝的统治也并非全无建树,其在统一北方、治理边疆方面也做出过努力。但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正统”这个概念时,历史的重心更倾向于南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统与否,其实就是後世效的谁的先。

我一直就说,宋朝是中国历史制度史上的一个死胡同,别看他热闹非凡精彩绝伦,可宋朝的制度是历史上的死胡同,是没有出路、没有延续性、没有后世继承性的。

那么后来的这七百多年,是学的谁呢?

粗暴的说,清承明制,明朝大量参考元朝,元朝几乎照搬金朝,金朝沿用辽代、参照北宋。而辽代,和五代一样,是唐朝这颗树上结下的果之一。

宋朝以太多的历史为鉴,在纠正唐末五代“左”的问题上用力过猛,导致反左扩大化,原本的粗线条治国理政被过度修正成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精耕细作——恨不得用手指头一寸寸地耕耘。“小家子气”,皇帝似乎总觉得有刁民想害他,对外的矛盾不叫事,抽空先弄干净内部矛盾才是当务之急。

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操作,就是宋朝奔着精细化的方向越走越远,技能点成功点偏。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宋朝实行着本应该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统治方式。

所以,宋朝往制度史的盲肠方向扬长而去,以至于后来想学他的都不敢学,也无从学起,再加上辽金元三朝都是在北方起家继承,自然更不会去学习宋朝这位远道的和尚,明朝又是直接学的元朝——朱元璋即位的时候大臣行的居然是单膝跪地的蒙古式礼仪你还能指望他啥?!

所以,争论宋金谁是正统,这口头便宜宋朝可能占了,但是实际上,金朝似乎更符合那个时代在整个的中国历史脉络中的地位。

宋朝赢了面子,金朝得了里子。

user avatar

為什麼傳統戲曲小說中,岳飛是正面、完顏兀术是反面?

為什麼女真攻破汴京,擄走徽欽二帝之事叫靖康之恥而不是天會大捷?

哪個才是正統不是明擺著的事兒?

user avatar

大金国江南国主完颜构,这还能是正统?!

user avatar

宋朝。

因为李清照,苏轼,岳飞,韩世忠,王安石,辛弃疾,文天祥,陆秀夫他们都是宋朝人。

梁山土匪也是宋朝人。

他们认汉唐人当祖宗。

我不管宋朝皇帝位子上坐的是哪个垃圾,反正这坨赵氏垃圾并不是宋朝的唯一指示物,如果不是因为他们老子,他们甚至不配当宋朝的指示物。

辛弃疾将军出生于金国的土地上,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宋朝人。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他们是我的祖先,他们是宋朝人,所以我的祖宗们是宋朝人,对我来说,宋朝是正统。

如果只是因为金国和辽国强大,占据了我生活的土地,我就认为我是金国,辽国人,那是不对的。那我对不起我的语文课本给我洗过的脑。

(当然如果我现在的身份放在宋朝,我只是一个出生于西夏的女真人,和宋朝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精宋,精宋. jpg )

现代中国人不管你身份证户口本上写的是哪个民族,生活在哪个地方,你的祖宗都是宋朝人,元朝人,明朝人和清朝人。

大家开赵氏垃圾玩笑一点没错,可有些真要认金做祖的小可爱,那就是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了。

user avatar

写在前面:本回答仅为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这段记载体现了中世纪中亚、西亚地区的学者对中国的印象,无论其史料价值如何,都是值得研究值得讨论的。


不妨看看当时的国际友人怎么说:

13世纪花剌子模裔历史学家穆罕默德·尼萨维(Muḥammad al-Nisawiyy,?-1250)出生于呼罗珊地区的尼萨(Nisā,今位于土库曼斯坦境内),见证了蒙古汗国第一次西征的历史。

尼萨维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素丹扎兰丁·曼库比尔提本纪(Sīrat Sulṭān Jalāl al-Dīn Mankubirtī)》,简称《扎兰丁本纪》。本书用阿拉伯语写成,记载了花剌子模王朝末代素丹扎兰丁的事迹、13世纪蒙古汗国在中亚和中东地区的活动以及蒙古汗国与花剌子模王朝的战争。

我们选用埃及开罗阿拉伯思想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扎兰丁本纪》点校本。

本书的开篇部分,作者陈述了鞑靼人(蒙古汗国)的崛起,为了交代事件背景,他还对当时中国的情形进行了介绍。

需要注意的是,尼萨维是花剌子模遗民,其立场是倾向于扎兰丁一方的,他和许多中世纪阿拉伯史学家一样,把蒙古汗国一方贬称为“受诅咒者(al-La‘īn或al-Mal‘ūn)”。

卷二、叙受诅咒的鞑靼人,以及他们的崛起和源流

鞑靼人(al-Tātār),其他中世纪阿拉伯语文献作al-Tatar,表示蒙古人,尤指蒙古汗国军队。

有不止一位言辞可信的人士告诉我说:中国的国土(Mulk al-Ṣīn)乃是幅员辽阔之境,其周长有六个月的路程那么远。据说中国的国土四周被一道城墙(sūr)包围,此城墙除非遇到高山大河,否则不会中断。

开篇提到了中国的标志——长城。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大小都有一个月的路程,并由一个“汗(khān)”代表他们最大的汗统治,“汗”在中国人的语言中是“国王(malik)”的意思。

这段有点迷,不知道“中国六部”对应的是哪个历史时期,但是不少中世纪阿拉伯史学家(尤其是没来过中国的)都认为中国国王的称号是“汗(khān)”。

评论区有网友指出这可能对应金朝的中都和五京。

下面进入重点:

与素丹穆罕默德同时期的中国大汗,是阿勒屯汗(’Altūn Khān),中国的大汗父子相继,却世代不奉正教。

素丹穆罕默德即阿拉丁·穆罕默德二世,花剌子模王朝倒数第二任素丹,公元1200-1220年在位,我国史籍作摩诃末:

划重点:当时的中国大汗叫阿勒屯汗

“阿勒屯(’Altūn)”系突厥语或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黄金。

对比《敕勒歌》的作者斛律金,《北齐书》记载斛律金字阿六敦,“阿六敦”按照《广韵》拟音作:

ʔa luwk twən(蒲立本)
ʔɑ lĭuk tuən(王力)
ʔɑ lɨuk tuən(郑张尚芳)

结合斛律金的名字,这个词应该是古代突厥语的“黄金”的意思。

阿尔泰语系突厥(Turkic)语族:

  • 古突厥语:l¹t¹un¹(altun)
  • 古回鹘语:ʾʾltwn (altun)
  • 土耳其语:altın
  • 土库曼语:altyn
  • 克里米亚鞑靼语:altın
  • 巴什基尔语:алтын(altïn)
  • 哈萨克语:алтын(altın)
  • 吉尔吉斯语:алтын(altın)
  • 维吾尔语:altun
  • 乌兹别克语:oltin
  • 图瓦语:алдын(aldın)
  • 楚瓦什语:ылтӑн(yltăn)

阿尔泰语系蒙古语(Mongolic)族:

  • 蒙古语:алтан(altan),алт(alt)
  • 布里亚特语:алтан(altan)
  • 达斡尔语:алт(alt)

也就是说,中国大汗“阿勒屯汗”的意思是“金汗”。

学界普遍认为,文献中记载的“金汗”——“阿勒屯汗”即当时的金朝皇帝。“阿勒屯汗”即一些说突厥语的部族对金朝皇帝的称呼。

《扎兰丁本纪》点校者对“阿勒屯汗”的注释如下:

(6)“阿勒屯(’Altūn)”,突厥语词,意为黄金。“阿勒屯汗(’Altūn Khān)”,是蒙古人对中国金帝国(’Imbarāṭūriyyah Kīn)统治者的称呼。金帝国由Nū-chi(女真)诸部建立,他们原本居住在阿穆尔河附近,向契丹人(al-Khiṭā)缴税。后来,他们在伊历6世纪初(公元12世纪)起兵反叛契丹人,他们的首领A-gu-da(阿骨打)在伊历509年(公元1115年)自立为皇帝,建立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帝国,他为这个帝国取了个中文名字“金(Kīn)”,也是“黄金”的意思。金王朝在满洲(Manshūriyā)、蒙古(Munghūliyā)以及华北地区统治了一个多世纪,随后在伊历632年(公元1234年)亡于蒙古人之手。

这样的话,作者尼萨维以及同时代的阿拉伯、波斯学者,可能把金朝皇帝当成了中国最大的君主。

好的我们回到文献,看看金朝皇帝——“阿勒屯汗”平时都在干啥:

通常,中国大汗们在整个夏天都住在桃花石(Ṭamghāj)——即中国(al-Ṣīn)中部,他们从一处避暑地迁到另一处避暑地,从一座村庄转往另一座村庄。等到冬季绷着一脸愁容渐渐逼近,他们就会从位于克什米尔(Qashmīr)辖区的地方渡过恒河(Mā’ Kank),前往海岸边的一些避寒胜地,那些地方无论是低地还是高原,风景都十分优美,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在这期间,大汗就会把他身后的王国交给尚在中国的六个汗治理。

桃花石(Ṭamghāj)其他中世纪阿拉伯语文献作Ṭabghāj或Ṭawghāj,大概对应中国的中原地区。

一般认为,这段记载可能对应是辽朝皇帝“四时捺钵(nà bō)”的习俗,这种习俗在金朝似乎并不存在。很有可能中世纪阿拉伯史学家未能分清辽朝和金朝。

另外,这位作者夸大的金朝的疆域,金朝的势力显然还没到达克什米尔和恒河,不过这也可能是作者把当时中国境内的某条河流误以为是恒河。

user avatar

我觉得挺搞笑的,都21世纪了,还有一堆人在争论“正统”概念。(比如说评论里就有一堆人在争的)


不如来看看当时南宋的一位大儒者朱熹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朱熹的学生说:“正統之說,自三代以下,如漢唐亦未純乎正統,乃變中之正者;如秦西晉隋,則統而不正者;如蜀東晉,則正而不統者。”

朱熹却回答:“何必恁地論!只天下為一,諸侯朝覲獄訟皆歸,便是得正統。其有正不正,又是隨他做,如何恁地論!有始不得正統,而後方得者,是正統之始;有始得正統,而後不得者,是正統之餘。如秦初猶未得正統,及始皇并天下,方始得正統。晉初亦未得正統,自泰康以後,方始得正統。隋初亦未得正統,自滅陳後,方得正統。如本朝至太宗并了太原,方是得正統。又有無統時:如三國南北五代,皆天下分裂,不能相君臣,皆不得正統。”——《朱子语类》卷105

在朱熹的学生看来,三代以后,即使是汉唐也不能算是纯正的正统,只能说是“变中之正”,至于秦、西晋、隋则是统而不正,蜀汉、东晋却又是正而不统。

朱熹就对此表示反对了。在他看来,只要“天下为一,诸侯朝觐狱讼皆归”,便是“正统”。有一开始不是正统,后来成为正统的例子。也有一开始是正统,但后来失去正统的例子。像秦、西晋、隋三朝,一开始没统一的时候自然不算正统,但他们完成统一后,自然算正统,大宋也是如此。此外,像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分裂,那么自然谁也算不上正统了。

朱熹老夫子的话其实说得很明白了,当时宋金夏三国对峙,按照他的逻辑,谁都不算正统,顶多南宋算“正统之余”,如蜀汉、东晋。但若是金能灭宋,完成统一,那么金就是正统。(这逻辑确实大逆不道,无怪乎这人被政治攻击。滑稽.jpg)

那么既然不是正统,史书撰写又当如何呢?朱熹的看法也很简单,直接用干支纪年,再附注年号于其下,魏国用黄初,蜀国用章武,如此而已。这里朱熹还顺道嘲讽了一遍司马光,说他写史,既不是人家的臣子,也不是人家的史官,只需像旁观者一样就行了,却“故作此遵奉之态”。

朱熹真算得上是南宋吐槽王。

user avatar

正统之论,确实是因人而异,且由于作论者本人的身份问题,常常会出现因人废论的情况。譬如我作为一个汉族人,若曰岱青是伪朝,则必被抓到岫州看守所里关上十年;若某人族出黑水,而非大明为南朝,亦会被当众耻笑。

所以要想找到一个有说服力,能保证你信了之后不需要改的论述,首先需要找到一个有身份的人,然后信他。

在金宋正统方面,这个有身份的人很好找。下面有请

后金博格达汗、大清纯帝

俗称乾隆的弘历先生,为君解惑。

众所周知,清纯帝是少数民族,准确说是满族,自认为是女真后裔,贵族系统里还给完颜氏留了一席地位。所以他如果钦定宋朝是正统,是不用被抓去服刑的。又因为他是被认同的中国正统皇帝,他如果认宋朝是正统,当今世界是没有人敢正式反对的。

而且他真是认为金宋之间,宋为正统。

引弘历《题〈大金德运图说〉》曰:

夫宋虽南迁,正统自宜归之宋。至元而宋始亡,辽金固未可当正统也。

Q.E.D

【奉狗拉丁】

user avatar

没有准确答案,看你问谁。

南北朝时期,北齐并州刺史段韶称宇文周为“西羌”,和“北虏”突厥相提并论;北齐李晓之孙李延寿(唐朝人)在修《北史》的时候,也将北齐亡国感叹为“生灵厄夫左衽”,俨然一副中华正统沦为蛮夷的赶脚。按理说,北齐北周,都是蛮夷,装什么中华正统”?

并且,不止北朝内部的北齐瞧不起北周,南朝也瞧不起北朝,北朝也瞧不起南朝。“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如果按照所谓的中华正统来论,估计也得问一句北朝:你这蛮夷,哪里来的face叫南朝为“岛夷”?

异族和弱国往往更热衷于强调正统,就像仇鹿鸣所说:

偏安江南的东晋南朝(包括之后的南宋)本以正统相号召,北伐自是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号,但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便是口惠而实不至。十六国北朝各政权尽管多由胡族建立,但通过一统(至少是争取混同宇内的姿态)来竞逐正统的观念似日渐为北族政权所接受。十六国各政权遽兴遽灭,难以深论,仅符坚南伐前“非为地不广、人不足也,但思混一六合,以济苍生”一语表达了类似的想法,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改制等举措,与南朝争夺正统的意图非常明显,孝文帝晚年亦汲汲于南伐,以至病卒于征讨途中。王通《元经》先以南朝为正统,至孝文帝后,改尊北朝,反映的便是这一正统之争。

其实,只是话语体系的不同罢了。正统不正统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从中国古代传统史学家吵到现在。司马温公作《资治通鉴》时,就对这个问题表示很懵逼,表示宝宝不敢乱说,暂且存而不论:

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夷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馀皆为僭伪哉!若以自上相授受者为正邪,则陈氏何所授?拓跋氏何所受?若以居中夏者为正邪,则刘、石、慕容、苻、姚、赫连所得之土,皆五帝、三王之旧都也。若有以道德者为正邪,则蕞尔之国,必有令主,三代之季,岂无僻王!是以正闰之论,自古及今,未有能通其义,确然使人不可移夺者也

为什么博学如司马温公,对于正闰的问题也是如此谨慎呢?因此如果按正统的观点,道统没法传下来,例如在下面一段话里面,就把这个道统传的很尴尬:

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

晋传于宋这个还能理解,陈传于隋就蜜汁尴尬了。隋接的是北周的禅让,要传也是北周传的道统。可是北周非华夏嫡传,没法传,如果按这么传的话,隋就非正统了,只能蜜汁尴尬的把陈的中华正统传给灭了自己的隋朝了,神传球。

但是其实从隋朝非异族上面来说,也说得过去,正统论在隋朝也没有破产。

到了宋朝,特别是南宋,一方面是华夏之意识形态的急剧上升(参见宋人石介的《中国论》、欧阳修的《正统论》,以及学者陈学霖的《欧阳修《正统论》新释》);另一方面,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宋朝也开始承认辽、西夏等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蛮夷,而是和自己对等的国家,韩琦、富弼等认为: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当以中国劲敌待之,庶几可御,岂可以上古之夷狄待二敌也?
《续资治通鉴》

当然如果你问宋朝人,他们肯定觉得自己是华夏正统所在,辽和西夏虽然不仅仅是蛮夷,更是敌国,但是他们不是正统。

文化正统论真正的破产在元灭南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生了完全的异族占领了完全的中国这一亘古未有之事。

因此元朝对于辽、金、宋的正统问题就很懵逼,如果说宋是正统,那么辽和金虽然疆域远超宋,仅仅因为自己是蛮夷,所以不能是正统,那么,我大元岂不是也非正统了?如果说辽、金是正统,那么估计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可能同意。

正因为正统问题,所以《宋史》一直拖到大元朝快完蛋了,才由脱脱修完,并且对于辽、金、宋三朝等价齐观,都修了史,于是元朝修了二十四史中的三部正史《辽史》《金史》《宋史》。

若依着苛刻一点的史学家来,咱古代的正统王朝也没剩下几个了,估计历史系期末考试的学生挺喜欢:

若论古今正统,则三皇、五帝、三代、西汉、东汉、蜀汉、大宋而已。司马绝无善治,或谓后化为牛氏矣。宋、齐、梁、陈,藐然缀中国之一脉,四姓廿四帝,通不过百七十年,俱无善治,俱未足多议,故两晋、宋、齐、梁、陈,可以中国与之,不可列之于正统。李唐为晋载记凉武昭王李暠七世孙,实夷狄之裔,况其诸君家法甚缪戾,特以其并包天下颇久,贞观开元太平气象,东汉而下未之有也,姑列之于中国,特不可以正统言。 《心史》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更有趣的角度,那就是即不站在金的角度,也不站在宋的角度,去看看谁是正统?

正好,西藏的《汉藏史集》中记载了不少关于辽、金、宋、蒙古之事,可供参考。和蒙古人一样,西藏人称呼南宋为“蛮子”:

古时,当上都皇宫被蒙古人以大火焚烧之时,蛮子之王子虽敬重蒙古皇帝,但依然无法摆脱[厄运],被驱逐出了家园,遂往萨思迦,修习佛法,追随其者甚众。是时,蒙古皇帝之卜者曰:或有西方之僧人谋反,抢夺王位。[皇帝]遂遣使者往视,见蛮子之合尊,为众随从环绕,回禀皇上。【皇上】遂下令杀之。往杀之际,合尊曰:我无谋反之意,若必杀我,来生必将夺取蒙古之皇位。其后,他转世为大明皇帝,抢夺了蒙古之皇位。据说蛮子合尊被杀之际,流的不是血,而是乳汁。
《汉藏史集》(转引自沈卫荣《大元史与新清史:以元代和清代西藏和藏传佛教研究为中心》,73)

其中“蛮子之王子合尊”即为南宋末代皇帝赵显,西藏人幻想他转世为“大明皇帝”朱元璋。

而蒙古的正统从哪里来呢?辽、金、蒙古是正统的传承序列。

契丹大辽之王位传八代之后,有大臣名阿保机者,夺取王位,传其子阿尔坦汗,传九代,建国名大金。至第九代哀王,蒙古成吉思皇帝于其手中夺去了王国。…………自汉地王统传承之最后一位皇帝哀王手中,蒙古成吉思皇帝于阳土虎年夺取王国之疆土……。
《汉藏史集》转引自沈卫荣《大元史与新清史:以元代和清代西藏和藏传佛教研究为中心》,67

所以,如果你问既不属于金也不属于宋的西藏人,他们会告诉你:金才是正统,宋只不过是蛮子。

当然,这一点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同意。

因此,正统这东西真的没啥争辩的意义(当然,“正统”思想的变迁是思想史绝好的资料),定义和立场不同罢了。

若真要追究,你宋朝欺负别人孤儿寡母,算什么正统?你明朝红巾出身又杀小明王,算什么正统?你清朝塞外蛮夷,趁虚而入,算什么正统?

user avatar

都是中华文明的不肖子孙,谁也别争正统了。

user avatar

是谁的正统?没有一个全人类的正统。女真,认为他们的祖先黑水靺鞨,是靺鞨部的正统。后世,跟女真文都沾不上边的满八旗,都硬要认女真这个祖先。可见,女真应该是靺鞨得比较正统。

user avatar

莫名其妙被人圈来并被挂了。

@金周大

这位主说的不知所云挂的也不知所云。我仔细一看,挂的是我在另一个问题下的回答。如下:

我觉得只要语文不是体育老师教的都能看明白,我对宋辽金谁是正统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我说辽金与宋说南北朝也无所谓,完全看你屁股坐哪边。只不过,即便是东晋南北朝,也一般认为南朝正统,元把辽金宋都立为正统,我觉得有点活稀泥。

后面也就是简单阐述了一下史事,顺便其实呃…我又在调侃内涵宋朝这个非大一统。哈哈。

那么这个 @金周大 就简直是那种歪人看书的典型,一股子浓浓的小将味道,拿本“赵永春教授《关于辽金的“正统性”问题 》”的文章就来扣帽子了。看到没,都上升到辽金史学届了。

但是呢,我看了一下赵永春教授这篇文字提到了一个人“刘浦江”,他认为明代士人否认辽金正统。


那么这位刘浦江是什么人呢?

刘浦江,辽金史名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系教授,于2015年过世,主要著作有《辽金史论》《正统与华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

其中,他著有《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的这篇文章恰好我看过,也是我那篇回答的一些知识点的来源,只不过爪机写回答,懒得好好写。

在这篇文章中,刘浦江认为,明朝士人和乾隆否定辽金正统,认宋为正统,其依据也是 @金周大 所扯的《宋史质》等几本“宝书”

而赵永春教授显然有不同意见,就有了赵永春的那篇文章。因此,辽金宋谁是正统,这本来就是辽金史学届不同的看法和争议。

而在这位满脑子屁股挂帅的 @金周大 看来,只要不同意辽金是正统,刘浦江都被你开除出辽金史学届了,刘浦江看来也是你嘴里的明粉、笑料、破坏xx大团结分子喽?

知乎就是有这么一撮无聊的屁股挂帅分子,整天好好不看书,尽想着给别人挂帽子。

摊手!

事说清楚了,我就懒得说啥了,高赞的李子寒泉写的不错,就不用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user avatar

就像问大日本帝国和中华民国那个是正统一样,皇军占领大半个中国,如何算不得正统?

user avatar

来题主蘑菇叔给你个准确答案。

金宋对峙之时,要么便没有正统,若有,就必然是南宋为正。怎么都轮不到金。

南宋的正统性不在于什么他是什么文化中心之类,而是南宋处在中华历史脉络的主线上

其一、南宋为北宋的合法继承者,这是大关捩。承认北宋为正统,则南宋正统就理所当然。从唐五代到北宋的脉络是很清楚的,契丹女真的崛起都在此主线之外,是异军突起,且未能长久。有人或许会以南明为例,认为南宋与南明同样不能称为正统。这其中是很不一样的。南明政权诸王争利,从没有过稳定的疆域、稳定的首都,更不用谈稳定的传承。所以南宋是实打实的一个王朝,金朝是实打实的一个王朝,南明连王朝都谈不上,遑论正统。三国之所以以魏为正统,除了实力最强以外,魏名义上受禅于汉才是最大的资本。

其二、金亡于宋蒙联军。这件事虽然干的很矬逼,虽然主要是蒙古人干的,虽然南宋后来又被蒙元干惨了。但有一说一,当金灭之时,南宋尚是战胜国,实打实的收回了不少土地。没道理你死在我手上,你还是正统——哪怕我只是在你已经要断气的时候吐了口痰。

其三、蒙元得国于南宋。金灭国之后,蒙古尚远未称得上大一统。南宋还延续了半个世纪,不但有实力与蒙元长期对抗,还干死了一个皇帝,导致蒙古内部分裂内战。史学上的元朝直至1271年才真正建立,而南宋首都临安失守为1276年。也就是说,元朝建立5年南宋才灭国。倘若以金为正统,自金灭至元朝建立还有几十年的真空期。金国如何撑得起这个“正统”?只有南宋终结,才真正完成了元的大一统,给了元作为正统的资格。

所以南宋之正统,在于上接北宋,下启蒙元,串起了由汉唐而来的历史主线。而辽、金非正统,是因为无论之前还是之后,都不能与正统王朝相接续。这些政权跟西夏、大理、吐蕃没有本质区别。

以上是从历史延续上来讲。

当然,按照历史传续来讲的理由还是不够硬。因为按这个说法,对岸可能比咱更有资格……

我们看两宋时期的疆域图,很容易觉得南北宋实在没资格撑起正统王朝的名号。以汉人王朝来论证显得强行正统,以文化道统或社会经济发达程度来算也勉强能说得过去,但始终未免给人感觉理由不够“硬”。

好在以南宋为正也有一个足够硬的理由:人口。我们不分民族,大家都是中国人。北宋巅峰人口是2000万户,人口1.2个亿;南宋巅峰人口1500万户,8000万人。对比之下,辽国是140万户,900万人。金国巅峰是850万户,5600万人。

历史传承加上哪边中国人多哪边正统,我觉得谁更有资格,已经一目了然了吧?

----------------------我是蘑菇叔专用的分割线-----------------------

评论区也有人贴“臣构言”这段,那我也贴一个。

“年老色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汚。鄙邑无罪,宜在见赦。”

如何?

user avatar

真不明白,你要是想问为什么,咱还可以给你说道说道,要是问到底谁是,这不存心挑事吗?从金末开始,直到民国,还没争论够吗?有什么好争的?谁是正统重要吗?你们学习历史的观念、方法能不能转变一下?

user avatar

贴一个乾隆的判定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编纂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里,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才开始标注金朝年号,而且是宋在上、金在下。

而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时候,乾隆皇帝在《题〈大金德运图说〉》当中也说道:“夫宋虽南迁,正统自宜归之宋。至元而宋始亡,辽金固未可当正统也。”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对《正统辩》的认可:“以元继南宋为正统,而不及辽金,持论颇正”。

user avatar

如北魏之史臣,谓江左为岛夷,而以魏为华夏;金之夷奴,谓宋为淮夷,而以金为中国。彼居魏金之朝者也,受其政,而忘孰为华为夷。今居于中国,受中国之政教,而自贬为夷,颂夷为华,是何卑贱而无国格乎!

例如殷以前之荤粥,周之玁狁,汉之匈奴,都因为他无故扰边,纔出兵征伐。 又如东晋之五胡,北宋之女真,或则分裂中国,或则将中国抢去了大半,才要合中国人来驱除他。又如南宋末之蒙古,明末之满洲,并吞中国,纔要合中国人来光复。

黄帝之战蚩尤,为中国也;
尧舜之征有苗,为中国也;
夏启之征有扈,为中国也;
周宣之伐猃狁,为中国也;
炎汉之逐匈奴,为中国也;
李唐之服突厥,为中国也;
赵宋之备辽金,为中国也。
尽天下之力,竭天下之财,敛天下之怨,亦不足惜。
凡以惧其异类入我区宇,裂我冠裳,盗我名字,乱我名器,故治之惟恐其不深也。
......
元可与正统,则犬戎可以逼幽王也,蛮夷可以猾夏也,五胡可以乱华也。

胡元都不是正统,哪怕胡元侵占了中国全境,逼死了宋朝皇室。

女真金不是正统,何况女真金只占了半个中国,宋朝皇帝只是向其称臣认怂。

别告诉我,异族入我区宇则为中华正统。

别告诉我,异族逼迫华夏认怂就算正统。

别告诉我,异族统治了中国就是正统。

入侵华夏的异族,既非中华,也非正统。


还有人更奇葩,说什么因为金曾经称自己是中国,骂南宋是南蛮,所以金为正统。

借用明朝杨慎的一句话反驳之:“此亦黠虏也。天欲戕我中国人,乃生此种,反指中国为南蛮也耶。非我皇明一讯扫之,天柱折而地维陷也。”


文明被蛮族入侵,这在世界历史上很正常。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都一次次地被蛮族入侵,最终毁于蛮族之手。唯我华夏可以恢复中华,而且还恢复了两次。唯我中华文明,能够流传至今。唯我华夏民族可以教化蛮夷,合百族为一族,成就今天的广土巨族。

人类整个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主题是:蛮族与农耕文明的冲突。简单讲就是蛮族的生存环境恶劣,农耕文明的生存环境相对安逸。蛮族为了安逸的生活入侵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在抵抗蛮族入侵的同时,也将蛮族同化成农耕文明。

对比一下西方世界的罗马。西罗马人既做不到“驱逐蛮族,恢复罗马”,也做不到“教化蛮族,用罗变蛮”。东罗马人也没能做到“驱逐奥斯曼,恢复拜占庭”,导致君士坦丁堡永远地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唯一能让西罗马人聊以自慰的是:蛮族灭了罗马后所建立的国家取名为:神圣罗马帝国。尽管它既不神圣,也不是罗马,还不是帝国。

唯一能让东罗马人聊以自慰的是:罗斯人成功地“驱逐蒙古鞑靼,恢复基辅罗斯”,然后挂名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自封凯撒沙皇。汝之自慰,彼之耻辱,这令蒙古鞑靼人很不满。凭什么沙俄不是金帐汗国的继承者?凭什么金帐汗国不是俄罗斯的正统朝代?凭什么孛儿只斤·拔都以及他的爷爷不能被认定为俄国人?

还有那个英伦三岛,虽然不是什么文明古国,但也被蛮族轮了不止三次。他们的历史套路是:来一波蛮族,就换一波主子。他们看待历史,只能认为:甭管什么蛮族,来了就是正统。当然与印度的四种人类似,在英伦也会根据族群入侵的先后顺序生成一条鄙视链:黄头发的日耳曼人鄙视黑头发的罗马人,黑头发的罗马人鄙视红头发的凯尔特人。知道吗,蛮族侵略基本都会按人种搞等级划分、血统论、种族歧视。例如胡元搞的四等人,满清搞的牛录八旗。华夏则是教化蛮夷、用夏变夷,讲究宽容、平等、以德服人。例如朱元璋在《讨元檄文》里写道:“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例如孙中山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后,立刻改口为五族共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金朝和南宋谁是正统,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某个朝代的视角去套用,而需要结合历史的演进、各方势力的认知以及后世学者的评价来综合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正统”这个概念在古代中国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指统治的合法性,更包含了一种道义上的优越感,是对于.............
  • 回答
    辽朝和金朝治下的汉族人,尤其是北方汉族,确实面临着一个是否“南渡”去宋朝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牵扯到了一系列复杂的现实因素,远非简单的“投靠”二字可以概括。我们得一点点来剥开,看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权衡利弊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辽朝和金朝虽然是契丹和女真建立的政权,但它们统治的地域包含了相当一部.............
  • 回答
    要论述辽朝和金朝的综合国力孰强孰弱,确实需要细细道来,不能简单套用列表。这两者都是在中国北方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王朝,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了各自的辉煌与局限。先说辽朝。辽朝是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其国力强盛时期,疆域辽阔,东起辽河,西至阿尔泰山,北抵贝加尔湖,南至河北中部。辽朝的军事力量尤其值得称.............
  • 回答
    从血缘上看,金朝的女真人与清朝的满族,其血缘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要说是完全一致,则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满族是女真族的后裔,但并非是女真族在历史长河中唯一的血脉延续,并且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满族也吸纳了其他民族的血液。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
  • 回答
    说到金朝的服饰和造型,那可不是一般地精彩!这可是个融合了女真族传统和汉族文化的独特时期,想当年,他们的装束可是威风凛凛,充满了草原的豪迈和中原的雅致。总体的风格:粗犷中的精致,实用里的华美金朝的服饰,你得从两个主要方面来看:一是女真族本身的特色,二是受汉族文化影响后发展出的样式。 女真族底色: .............
  • 回答
    金朝之所以没能最终灭掉南宋,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并非单一原因所致。如果非要给一个概括性的答案,那就是“金朝自身出了问题,而南宋则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但要详细地讲,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分析。一、 金朝自身的问题,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夹击的必然结果。1. 战略上的“饮鸩止渴”:从辽东到黄河,步子迈得.............
  • 回答
    金朝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1. 地理范围与统治疆域: 统治区域: 金朝(1115年—1234年)是由女真人建立的王朝,其疆域相当辽阔。在鼎盛时期,金朝不仅统治了今天的中国东北地区(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大部分地区),还征服并统治了华北地区、今陕西部分地区、河.............
  • 回答
    金朝统治下的汉族人的生存状况,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历史时期。需要明确的是,金朝的统治并非铁板一块,其对汉族人的政策和对待方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统治者的变化而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汉族人在金朝的统治下,经历了相当程度的压迫和艰难,但也并非全无生存之道。初期的高压与民族矛盾:金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一场征.............
  • 回答
    金朝女真人的人口究竟有多少,这可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因为史料上的记载往往不那么直接,也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可以拍着胸脯说就是这个数。咱们得抽丝剥茧地去理解。要说金朝女真人有多少,咱们得先看看金朝的疆域和统治策略。金朝是从女真族崛起,最终建立的一个强大王朝。它北至黑龙江,南抵淮河一线,疆域辽阔。统治这.............
  • 回答
    金朝之所以未能全盘继承辽朝的疆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金朝自身战略和实力上的考量,也与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辽朝残余势力以及宋朝的介入有着密切关系。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AI味”,回到历史的现场,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全盘继承”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指.............
  • 回答
    金朝与南宋的恩怨纠葛,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金朝自东北崛起,最终灭辽、吞北宋,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其战略重心自然是南望中原,虎视眈眈于富庶的南宋。然而,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何金朝的目光似乎很少投向西边,去消灭那个同样是游牧民族建立但已日渐衰微的西辽呢?这背后并非简单地“想不到”,而是多重因素交织.............
  • 回答
    金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朝代,其统治者是来自北方的女真人。作为一个以游牧和渔猎文化为基础的民族,女真人建立金朝后,在与汉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确实存在关于“剃发易服”的要求,但其性质、范围和影响,与后来的清朝有着显著的不同。要详细了解金朝的“剃发易服”,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什么.............
  • 回答
    金朝时期女真人确实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汉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建立的王朝本身。当女真人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起金朝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拥有悠久文明、发达文化和成熟政治制度的汉人社会。为了统治和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女真人不得不吸收汉族的先进经验,包括文字、官制、法律、儒学教育以及社会习俗等等。这种汉化.............
  • 回答
    金朝的灭亡,与其说是突然的天灾人祸,不如说是长期的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层层叠加的必然结果。这个女真族建立的王朝,虽然在鼎盛时期雄踞一方,但其灭亡的速度,确实称得上是“迅速”,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层的原因。一、根基不稳,汉化带来的“双刃剑”金朝的统治者,也就是女真人,是来自东北的渔猎民族。他们以强大的骑.............
  • 回答
    时代之殇:金朝从草原雄狮到明末边缘部落的身份剧变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认为金朝从一个强大的女真帝国骤然跌落,直至明末时被视为“渔猎部族”,这中间的历史似乎是连续而不可解释的断裂。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因素的漫长演变,更重要的是,对“渔猎部族”这个标签的理解也需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民族认同、国家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直接说“矛盾”或者“不矛盾”可能过于简单化,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金朝和元朝是什么性质的国家。 金朝:由女真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了包括北方汉族地区在内的广大疆域。它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它也在吸收汉族文化.............
  • 回答
    金朝和清朝的建立者,都是女真人。这个答案看似简单,但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背后蕴含着一段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在古代,民族的界定并非像现代社会那般清晰和固定。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语言、文化、地域、政治认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会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融合、分化和重塑。.............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千古奇谈般的假设!如果宋钦宗赵桓真的能从那个被金人严密看守的、不见天日的井里爬出来,并且一路向南,最终回到开封,那真是一段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传奇。但至于他能否借此重新掌握大权,这恐怕就复杂多了,得好好捋一捋其中的曲折。首先,咱们得先从那个“井”说起。史书上记载,靖康之变后,金人俘虏了徽宗.............
  • 回答
    金朝与北魏,这两个在中国北方草原和农耕区之间崛起的强大政权,常常被拿来比较。那么,金朝有没有可能复制北魏的辉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北魏”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并仔细审视两者间的异同。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第二个北魏”意味着什么。北魏以其鲜卑贵族主导,在占领北中国后,并没有一味地推行民族同.............
  • 回答
    清朝(后金)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议题,涉及到政治、文化、民族认同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简单来说,清朝这样做是为了在更广泛的汉族天下中获得合法性,并最大程度地融入中原文明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从而稳固其统治。 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政治合法性的考量:1. 继承汉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