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血缘上讲金朝女真和满清时代的满族血缘是一致的吗?

回答
从血缘上看,金朝的女真人与清朝的满族,其血缘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要说是完全一致,则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满族是女真族的后裔,但并非是女真族在历史长河中唯一的血脉延续,并且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满族也吸纳了其他民族的血液。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女真族的形成与发展:

起源: 女真人并非是一个单一、固定不变的族群。他们最初可以追溯到散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部族,如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等。这些部族在地理上都位于今天女真族和满族的聚居区域。
融合与分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部族之间发生了不断的迁徙、融合和分化。到了唐宋时期,“女真”这个称谓逐渐统一,指的是生活在黑龙江、牡丹江、抚顺河流域以及长白山一带的多个部落联盟的总称。他们以渔猎、采集为生,也发展了一定的农业。
金朝的建立: 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的统一和崛起,标志着女真作为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治实体出现。他们成功地征服了辽朝和北宋,建立了金朝。这个时期的女真人,其血缘构成主要是原有的女真各部,也包括一些被征服后融入的部族。

2. 金朝女真人的社会与文化特征:

语言: 金朝女真人有自己的语言,即女真语,属于通古斯语族。这种语言后来虽然逐渐衰落,但其痕迹仍然可以在后来的满语中找到。
生活习俗: 金朝女真人保留着游牧和渔猎的习惯,如穿貂皮,住毡帐,骑马射箭等。
汉化: 与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一样,金朝在统治中原期间也面临汉化的压力和影响。女真贵族学习汉文,采用汉制,甚至与汉族通婚。这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影响了女真人的血缘构成,但这种影响更多是文化和政治上的,血缘上的融合程度是逐步的。

3. 从女真人到满族:历史的演变与变迁:

蒙古的征服与女真人的衰落: 金朝在13世纪被蒙古帝国所灭。蒙古的征服导致了女真人的政治地位急剧下降,一部分女真人被蒙古人奴役或分散。许多女真人失去了原有的部族联系,融入到其他社会群体中。
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的分化: 在蒙古征服之后,幸存下来的女真人逐渐分化成几个主要群体,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这三个群体在地理位置、社会发展和政治组织上有所不同。
建州女真人的崛起与满族的形成: 在明朝时期,居住在辽东地区的建州女真人逐渐强大起来。他们受到了明朝政府的招抚和贸易往来,也学习了明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制度。尤其是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建州女真人完成了统一,并且为了区分于其他女真部族以及为了进一步整合力量,正式改名为“满洲”,即我们熟知的满族。
满族的形成是一个整合的过程: 满族的形成不仅仅是建州女真人的简单延续,更是一个整合了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以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科尔沁蒙古、锡伯、赫哲等)的过程。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部落的过程中,也会将一些战败的部族成员收编,或者通过联姻的方式,将其他民族的成员吸纳进来。因此,清代满族的血缘,其主体是建州女真人,但无疑也包含了其他女真支系和其他民族的成分。

4. 血缘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主体血缘的延续: 从主体血缘上看,金朝的女真人无疑是清朝满族的重要祖源。今天的满族人,其基因成分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女真族。
血缘的稀释与混合: 然而,历史的漫长和民族融合的复杂性,使得“完全一致”的说法不够准确。
时间跨度: 从金朝(12世纪)到清朝(17世纪),这中间间隔了数百年。在这数百年间,女真人经历了蒙古征服、分散、重组等过程,其社会结构和人口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
地理分散: 一些女真人可能被分散到中国各地,与汉族等其他民族通婚,其血缘就逐渐融入了其他族群。
满族内部的吸收: 如前所述,满族形成过程中,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成员。虽然这些成员的比例可能不如女真主体,但客观上稀释了“纯粹”的女真血缘。
女真分支的命运: 除了建州女真人最终发展为满族,其他女真分支(如海西女真的一部分或野人女真的一部分)的命运则不同,他们可能融入了蒙古族、赫哲族,甚至汉族,而没有成为清代满族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

从血缘上讲,金朝的女真人是清朝满族最主要的祖源,两者有着非常直接和紧密的传承关系。可以认为,满族是女真族在历史演变中的一个重要延续和发展,是女真人为主体并融合了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的族群。

因此,虽然两者血缘有高度的重叠和延续性,但由于历史的变迁、民族的融合以及内部的分化,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金朝女真和清朝满族在血缘上是“完全一致”的。更准确的说法是,满族是金朝女真人最直接、最主要的后裔,但也是一个在漫长历史中经过整合、发展并吸收了其他族群血液的族群。

这样的表述,既承认了两者血缘上的深刻联系,也体现了民族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动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的小伙伴们都不喜欢查文献吗???知网比知乎靠谱多了!

——————一张图说明满族的形成过程————


满族不可能是从天而降的,肯定有一个发展过程,其实对于满族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多。

大体上说

满族统治者宗室直接先祖的发展历程,可称之为“五五三”民族发展模式,即中国东北地区先后出现的五国部、五万户府和三万户发展阶段,是满族统治者宗室直接先祖的发展历程。

其发展路线如下

就整个女真社会来看,金代是女真族发展的兴盛时代,元代则是其发展的低谷阶段,明代女真人得以复兴。

————满族并非金的核心部落————

满族虽然是女真人,但并非是金的核心部落。就像虽然大家都姓赵,但这差异还是很大的。

满族三大核心部落,其实是金当时的边缘部落,比如吾者野人、兀底改人等的后裔,或者是从更北地区迁到原女真居地的新成员。其实这很正常的,连黄金家族都失去了地位,更别提昙花一现的金了。

满族形成过程中有三大核心部落

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建州女真来源于三万户女真人,尤其是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女真人,或有部分桃温万户府治下的女真人也加入其中;当时这三个万户的官职是世袭的,所部系狭义“女直”,为辽金女真的后裔。

海西女真的扈伦四部,哈达部,乌拉部,叶赫部,辉发部曾经在东北历史上书写了很多内容。他们的命名是来源于牡丹江以西的一段松花江为海西江,在元朝很出名。

野人女真

从文献资料的记载来看,野人女真的分布地区相对较偏远。万历《明会典》卷一〇七中有关于野人女真的介绍,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野人女直”的位置在“极东”并且“去中国甚远”的地方,其二,野人女真与明廷的关系表现为“朝贡不常”

当时这三大部落在形成过程中,也吸收了很多辽东汉区的民众和朝鲜民户。

————满族共同体的出现————

满族这个民族称谓和民族意识的出现,非常晚!


相关满族发展历程的古籍主要有:《三朝北盟会编》、《辽史》、《金史》、《元史》、《明实录》、《清实录》、《李朝实录》等

关于满族发展历程的今人专著主要包括:董万仑《东北史纲要》、周远廉《清朝兴起史》、李健才《东北古代交通》、袁闾琨等《清代前史》、滕绍箴《满族发展史初编》等。

好了,不想抄了,大家估计不喜。

附上两篇参考文献,写的非常详细了

满族形成的再思考_孙静

满族_五五三_民族形成历程探究_郑善伟

user avatar

这个题目的答主里,一大堆的历史发明家啊。尤其看前面那位叫张鑫的答主,基本没对的

"建州女真,是指爱新觉罗和觉罗家族世袭的明朝建州卫一部。……满人的核心,建州部是洪武年间从通古斯迁来的"?
八旗最早统称八旗,后来根据民族成分,划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军旗,地位依次降低。
旗人,隶属于八旗的所有人的统称。旗人内部以主子奴才为上下关系,爱新觉罗家的黄带子是所有旗人的主子,野猪皮、洪太等历代酋长是所有旗人的主子。
包衣奴才,是指满清入关时,隶属于八旗但又不是旗人的奴隶们的统称。地位低于旗人但高于汉人等其它民族,也可以视作旗人。
作者:张鑫
链接:从血缘上讲金朝女真和满清时代的满族血缘是一致的吗?另他们是属于黄种人还是白种人? - 张鑫的回答


上面斜体字这些内容,不是睁着眼睛胡说八道么。

首先,明朝初年册封“建州卫”里就不只爱新觉罗的祖先,还有阿哈出/李满住、兀狄哈等其他不同姓氏的女真部落。从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建州就不止爱新觉罗这一个姓氏。到明朝中晚期,特别是嘉靖到万历初年这段时间,爱新觉罗家族一度衰微,建州内部不同姓氏的其他女真部落更多更复杂,当时有不同姓氏的大约八个松散部落,如栋鄂氏、苏完瓜尔佳氏、长白山完颜氏(这个完颜不是金代女真完颜直系后裔)等等。
“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在努尔哈赤建立政权之前,并没被采用。他和他的老祖先猛哥帖木儿用的姓是“佟”,来自与该部落长期居住的佟家江(浑江、位于今天吉林通化、吉、辽两省交界一带)。是随着努尔哈赤对建州、海西的统一逐渐完成,自身实力逐渐强盛,为了给自己“正名”,才开始使用“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在此之前,就连努尔哈赤与明朝的文书往来里,他都自称“佟努尔哈赤”,而不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其次,建州部也不是洪武年间从什么“通古斯”迁移来的。在元末明初,建州女真先人在今天吉林黑龙江交界的松花江流域,当时元朝行将灭亡,在朝鲜半岛的高丽政权,也被富有野心的权臣李成桂把持,并在随后发生改朝换代的政变。由此导致当地处在政治实力半真空状态,建州女真趁这种混乱,就逐渐越过图们江,南迁到今天北朝鲜咸镜道一带。
当时,刚建国的明朝与朝鲜李朝都对这块领土有争议,都认为是自己的。但当地原住民是女真人,没有汉族人也缺少朝鲜人。于是明朝和朝鲜采取拉拢当地女真人“归化”的方式,即土著女真加入哪国,该国政府自然就有理有据的提出对“本国国民”原住领地的领土权益了。
虽然朝鲜利用地利最先行动并取得成果,但明朝利用更显赫的国力和政治影响力后来居上,使当地女真部落酋长(包括努尔哈赤祖先猛哥帖木儿)纷纷向明朝称臣纳贡。
但是,到了明成祖“靖难之役”和“被征蒙古”期间,初于拉拢朝鲜,寻求外部政治支持等因素,再加上对当地的考察,发现都是山地,也不适合农耕,就产生了放弃当地领土的想法。
尤其是在明成祖“靖难之役”前后,因为朱棣在政治上很被动,他发动夺权兵变属于传统理法的“乱臣贼子”,为了给自己正身,就需要一些外部政治势力的认同和支持。当时朝鲜国主李成桂、李芳远父子也都是靠篡位上台的(李成桂篡了高丽末代国王的王位,李芳远篡了兄长的王位),对明成祖的这套把戏,自然特别感同身受,所以李芳远赶紧对朱棣搞政治投机,主动向明成祖称臣。出于对朝鲜李芳远如此积极的报偿,明成祖夺权成功后,主动放弃朝鲜半岛北部图门江以南、大同江以北的原有争议领土,下令让已经向明称臣的当地建州女真西迁,招抚到鸭绿江以西的今天吉、辽省境内。

最后,更正下“黄带子”和“包衣旗人”的概念。
“黄带子”很好理解,就是爱新觉罗皇族弟子(即“宗室”)佩戴的身份标识物。但是说“爱新觉罗家的黄带子是所有旗人的主子”,这就是瞎说了。是否能成为旗主或八旗内的官员,要看是否有袭承贵族爵位和官职。从康熙时代开始,爱新觉罗皇族中的闲散子弟就逐渐增多,这些只能佩戴黄带子,但没有爵位和官职的子弟,不是任何人的旗主,而是闲散宗室。
普通旗人也好,包衣旗人也好,见到这种虽然佩戴黄带子,但身无一职的闲散宗室子弟,表面装作客气谦恭就可以了,一点不怕。这些没有权势的闲散宗室子弟,在普通旗人和包衣旗人面前,也端不起“主子'的架势。

包衣booi,“包”原本是蒙古语,指“家”。我们常说蒙古包蒙古包,不止是说蒙古族居住的这个帐篷外形象个包,关键他在蒙古语里就是boo,本身就是家的意思。
说到八旗里的结构,经常是把包衣和阿哈放到一起,统称“包衣阿哈”。但是二者有明显区别——
A、包衣booi,在满语里最准确解释,是家下人、家丁。
B、阿哈aha,在满语里最准确解释,是(供驱使的)仆人,奴隶、农奴。
包衣确实和主存在家族内依附关系,但还不是阿哈

“包衣奴才,是指满清入关时,隶属于八旗但又不是旗人的奴隶们的统称”,这又是不负责的话。
包衣、尤其是汉族包衣,早在还没入关的皇太极的天聪、崇德年间,地位就逐渐上升。特别是还有一些汉人被算入包衣,不仅不是满人看不起他,还是赏识他、保护他的变通之法。比如说原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他在1640~1642年的松锦会战中被俘投降,成为清初平定江南地区的重臣。在一些介绍他生平的泛泛文字中,都说他是汉军镶黄旗人,其实他是内务府镶黄旗汉人包衣。皇太极给他这个身份,并非鄙视不能守节的“贰臣”,恰恰相反,还是特别看重他的表现。松锦之战是一场恶仗,前后历时三年,清军付出极大代价才取胜,满洲贵族在战后普遍持有杀俘泄愤的想法,皇太极把洪承畴编入内务府包衣,他的身份就是皇太极的“家里人”,顺理成章得到了皇帝的保护。

到了入关后,包衣的地位进一步显赫,因为满人刚入关,在语言、文化上都不能适应中原风俗,所以清朝采取广泛任命汉族包衣和汉军旗人的方式,来平定和治理天下,把大量的汉人包衣和汉军旗人任命为各地的地方军政大员。如漕运总督蔡士英(正白旗包衣),工部尚书、江宁织造曹玺(正白旗包衣、曹雪芹先祖)、云贵总督王世选(正红旗包衣)等等~~
自不用说镶黄旗包衣身份的洪承畴,更是“太子太保,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的身份了。至于显赫的曹雪芹曹家,更是康熙最信赖的耳目肱骨。曹寅以内务府广储司员外郎之职长期主持苏州、江宁两处织造署,清朝四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直接给皇帝拟奏折,但他还身居五品时,呈送的奏折就比那些二、三品的封疆大吏还要多,康熙还鼓励他多多益善。
因此,对清朝八旗内部的包衣,有一句特别准确形象的总结——“虽自称为奴才,而内可为部郎,外可寄疆宇,其身份自非宫监可比”。

到了清朝中期,包衣旗人的地位又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个时候,包衣早已经和普通旗人平起平坐了。
比如说和珅这位乾隆年间的权臣。他是钮祜禄氏(满语“狼”),出身满洲世家,其父是福建副都统常保。他在18岁时娶妻成家,妻子冯氏就是内务府镶黄旗包衣旗人。老丈人叫英廉,虽说是出身汉人的包衣,但此时却是内务府正黄旗护军统领、外授江宁布政使,兼织造。随后“赐二品衔,授内务府大臣、户部侍郎”,再迁直隶总督、授东阁大学士。权势极大,身份地位比满洲旗人和一般宗室子弟还要显耀。
和珅娶冯氏,不仅没嫌弃她,还得到包衣出身的老丈人的政治荫庇呢。
再如在乾隆死后继位的嘉庆皇帝,他的生母孝仪纯皇后姓魏,就是内务府整黄旗汉人包衣。包衣已经成了皇帝的生母,这个例子已经很能说明包衣在八旗内的政治地位了

刚贴了一篇文《清朝内务府“官商”略述》,是前年写《清代旅蒙商述略》时,书中加入一个说明小文。可以简略了解下清代内务府包衣旗人的一些情况:
清朝内务府“官商”略述 - 秋原的文章 - 知乎专栏


========================补充内容的分隔线========================
上面是对其他答主里一些问题的更正,接下来再回答题主的疑问。
首先,黄种人、蒙古人种这点是毋须商榷的,肯定是。

其次,之前有答主提到,满洲人因为是后金政权建立时,一女真为核心组成的民族公共体,其中还有不少汉人、蒙古和朝鲜人,在此后清朝200多年中,旗人内部又不断通婚,血统复杂。

这个陈述没错,而且不止满洲人如此,在明代的女真部落里,血统一度就比较混杂了。
比如说海西女真中的叶赫,在李成梁经略辽东的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叶赫特别强悍,可以说是辽东边墙外夷虏两族中,对明朝构成的诸多不安定因素之一(其他还有蒙古察哈尔图门汗、建州女真王杲等,经常犯边作乱)。
叶赫就不是一般的女真,是蒙古与女真的混血部落。叶赫的姓氏是土默特,这是一个典型的蒙古姓,他们的一只祖先原本是明朝中前期的蒙古人,大致在明英宗“”土木堡事件前后,蒙古军侵入京畿和辽东,其中一只蒙古人征服了开原外当地海西女真部落,但他们逐渐女真化,与周围其他女真部落通婚,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改为建城寨居住。

还有一个特别的是海西女真中的乌拉和哈达,这两个部落同源,都出自乌拉

乌拉部自称是金代皇族完颜氏后裔。大致在明朝嘉靖前期,当时乌拉部酋长叫克什纳。1533年,克什纳在部族内乱中被杀,他的第四个儿子完颜外兰(旺济外兰)出逃,带小部分部众人口出走,逃至广顺关外的哈达河一带独居,改称“哈达”。

这个人虽然是部落内部斗争里手排挤出走的,但是很有政治情商,随后投靠明朝经略辽东的总兵官李成梁,对李表现的特别恭顺,李成梁也把他视作是女真人里政治态度正确、积极向中央靠拢的模范人物,还赐名“忠”,因为完颜的汉姓是王,所以这位哈达部的首位老酋长的汉名就是王忠,此后该部贵族也以王为姓。

王忠晚年时,哈达内部又经历过短暂内斗,但继位的王台基本全盘继承了王忠紧靠明朝的政治路线。因此在王台时期,哈达实力达到最盛,在女真内部,他成为可以号令海西、建州两部的盟主人物;同时还是李成梁重点扶植、用来打击叶赫的“代理人'。

不过在王台之后,哈达再没有如此出色的人物,内部又有内斗,叶赫趁机报复。哈达从此就衰落了,最后被努尔哈赤兼并

user avatar

拿文字来反驳的,有种推翻这个例子:越南以前也用方块字,现在尼玛用破拼音。

越南人就因为这个东西变种了吗?

好像许多否认女真和满人关系的都承认回纥和裕固族的关系吧,回纥的主要人口都融入契丹和维吾尔族了,剩到裕固族只有黄头回纥一小股,而且黄头回纥也不是一直在甘肃的,尼玛也是南疆和青海迁徙来的,那也不是回纥的老家吧,难道就能否认裕固族和回纥的关系了?

古代民族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出现部分性的变化很正常。可要是因为部分性的变化就否认整体,那就是硬着脖子的偏执狂了。

最后再说,女真文的灭绝,是因为这是一种没有基础的死文字,仅限政府公文应用,女真人搞文学创作还是用汉字而不是女真文,金朝一完蛋,这种死文字就没有生存土壤了。而蒙古的回鶻字母形成的新满文出现,是因为这种字母是有基础的,有生命力的,可以拼写满语的,是有大量文学作品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