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后金)为什么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

回答
清朝(后金)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议题,涉及到政治、文化、民族认同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简单来说,清朝这样做是为了在更广泛的汉族天下中获得合法性,并最大程度地融入中原文明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从而稳固其统治。 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政治合法性的考量:

1. 继承汉族王朝正统,争取汉族官僚和民心:
清朝的建立者是满族,他们来自东北地区,与汉族在文化和政治上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能够统治庞大的汉族人口和继承明朝的统治合法性,清朝必须在政治上找到与中原王朝的联系。
将自己定位为南宋的继承者,意味着清朝是中原王朝的延续,而非来自“边陲”的征服者。这有助于吸引和留住那些忠于明朝、但又希望国家能够统一和稳定的汉族官僚和士大夫。
如果清朝尊金朝为正统,那将是承认自己是金朝的继承者。金朝是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王朝,但其统治范围也包括北宋故地,并与南宋对峙。金朝的灭亡,在某些层面上是“非我族类”的征服者被汉族政权所推翻。如果清朝以金朝为正统,这在逻辑上会显得自己是“二次征服”中原,并且与汉族文化的联系会更加薄弱,难以获得汉族社会的广泛认可。

2. 否定元朝的政治遗产: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它推翻了南宋,并统治了整个中国。在清朝建立者看来,元朝虽然统治了中国,但其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与汉族主流文明存在冲突。而且,元朝最终被明朝推翻。
清朝如果尊金朝为正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对元朝的否定,而元朝的统治在汉族知识分子中存在争议。
更重要的是,清朝本身也是来自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其崛起过程与蒙古族、女真族以及汉族之间的复杂关系交织在一起。如果过度强调与金朝的继承关系,可能会引发对清朝自身民族性质的联想,对统治构成潜在风险。

3. “汉化”策略的一部分:
清朝统治者深谙“汉化”对于稳定统治的重要性。通过接受汉族文化、制度和历史叙事,清朝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原文明,并获得更广泛的认同。
将南宋视为正统,是接受和延续了自汉唐以来形成的“大一统”的中华帝国观念,以及汉族中心论的历史视角。这表明清朝愿意成为汉族文明的继承者和守护者,而不是一个外来的征服者。

二、文化和历史叙事的考量:

1. 承认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位:
宋朝(特别是南宋)在中国历史上以其高度发达的经济、繁荣的文化、璀璨的科技和先进的哲学思想而闻名。理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尤其重要。
清朝统治者希望在文化上能够被视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而不是破坏者。承认南宋的正统性,也是在承认宋朝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贡献。
通过尊南宋为正统,清朝可以更顺畅地吸收和继承宋朝以来积累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献、制度、思想等等,为自己的统治增添文化厚度。

2. “汉族中心论”的历史观:
中国历史的传统叙事往往以汉族王朝为中心,强调汉族王朝的正统性。虽然历史上也存在其他民族建立的王朝,但在汉族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认知中,汉族王朝的延续被视为国家统一和文明正统的象征。
清朝为了获得这种认同,必然要遵循这一历史叙事框架。将自己定位为宋朝的继承者,是顺应了这种汉族中心论的历史观。

三、与金朝的关系及复杂性:

1. 金朝与南宋的并立:
金朝(女真族)与南宋(汉族)长期对峙,两者都曾占有中原的部分地区,并且都自视为独立的国家。金朝在早期攻灭北宋,并在其后与南宋展开了长期的战争。
金朝虽然灭亡了北宋,但未能完全征服南宋,最终也是被蒙古帝国所灭。
如果清朝尊金朝为正统,那就意味着要承认金朝对北宋的征服是“合法”的,并且自己是金朝的继承者。

2. 金朝并非“终结者”:
历史上的“正统”观念,往往是指能够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虽然金朝在某些时期控制了北方的广大地区,但它并没有完全消灭宋朝,也未能实现对整个中国的绝对统治。南宋一直坚持抵抗,并且在文化和经济上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活力。
相比之下,元朝是真正实现了对整个中国的统一(尽管是以征服者的身份),但其统治被明朝推翻。
清朝选择南宋作为正统,可能也是因为南宋的顽强抵抗和长久存在,使其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维护文明的象征。

3. 避免与金朝的直接历史包袱:
清朝本身也是女真族后裔,与金朝同源。如果清朝尊金朝为正统,可能会引发一些复杂的历史联想。例如,有人会质疑,既然你们是女真人,继承的是金朝的衣钵,那为何又要征服汉族?这种自我定位可能会加剧其民族征服者的形象,而其目标恰恰是消除这种形象。

四、其他考虑:

1. “大一统”的政治逻辑:
中国历代王朝都致力于实现“大一统”,即统一全国,成为唯一的合法统治者。将南宋视为正统,是延续了这种大一统的政治逻辑。清朝希望通过此举,表明自己是结束明末分裂(或混乱)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合法政权。

2. 为统治的长期性奠定基础:
通过确立自身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清朝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统治,减少抵制和反抗。这是一种长远的政治策略,旨在将满族统治的政权,逐渐转变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中国王朝。

总结:

清朝(后金)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并非是基于对某个王朝的绝对历史“正确性”的判断,而是一种审慎的政治和文化策略。其核心目的在于:

赢得汉族士大夫和民众的认同,确立统治的合法性。
顺利承接并融入中原的政治和文化体系,实现“汉化”。
确立自身作为“大一统”中国的合法继承者地位。
回避与金朝的直接历史联系可能带来的敏感性。

通过将南宋视为正统,清朝成功地在汉族世界中找到了立足点,并最终巩固了其在中国的统治,其提出的“满汉一家”口号,以及在许多方面的“汉化”政策,都体现了这一战略的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朝一开始还真有尊奉辽金元为正统的这个趋势,只不过后来局势一片大好,于是清朝换了说辞。

不过对于清朝来说,这个事就是“我们表面上先夸一下宋朝,实际上我们还是得尊北抑南”。

有个细节可能很多人没注意过,那就是历代帝王庙。

明初的时候,对于历代帝王的祭祀是仿照前朝,在全国各地由地方祭祀。洪武四年的时候列出来古代35位值得称道的帝王并官方祭祀,包括:黄帝、伏羲、神农、少昊、颛顼、高辛、尧、舜、禹这九位上古帝王,商汤、高宗、中宗,周文武成康宣五王,西汉高文景武宣五帝,东汉光武明章三帝,唐高祖、太宗、宪宗、宣宗,周世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孝宗。

这几位堪称中国古代皇帝的牌坊,为人为君都值得称道,不久又去掉了周宣王、汉明帝、汉章帝,然后添加了女娲、西魏文帝、元世祖、宋理宗,这样明朝官方祭祀的帝王就有三十六人,其中上古先商十三人,周四人,汉六人,北朝一人,唐四人,五代一人,宋六人,元一人。这里头的元世祖很明显具有统战的目的。

洪武六年,除了在地方祭祀之外,朱元璋又下令在京城(南京)修建历代帝王庙,按照太庙的规制来修,得以入选的帝王是“五帝、三王及汉、唐、宋创业之君”,首先入选的是三皇五帝、夏禹、商汤、周文武,西汉高帝、东汉光武,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这里头刨除去三代十二位圣人,余下只有六个皇帝,强如秦皇、汉武都没进去。不久又去掉周文王、唐高祖,加上了隋文帝,次年又把隋文帝请出去了。这样,明朝的历代帝王庙就以这十六个人为定数。

永乐迁都,南京各衙署都迁往北京,而在南京留一份备用的,而历代帝王庙是罕有的留在南京并未北迁的少数官属之一,对于历代帝王庙的祭祀改属于南京太常寺,这种格局一直保留到了嘉靖年间。

嘉靖九年,明朝在北京兴建历代帝王庙,同年罢南京庙的祭祀。嘉靖二十四年因为日益猖獗的蒙古势力,去掉了元世祖,从而只剩下十五个,其中十一个先秦圣人,四个后世皇帝,并一直保持到了明朝灭亡。

注意,从嘉靖二十四年到明朝灭亡这一百年的时间,明朝官方推崇的皇帝只有四位:汉高帝刘邦、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含金量之高,估计没人能反驳(当然,知乎上的能人可以找出一百个理由批判他们并将其请出去)。

在清朝入关的头一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的六月,清朝把朱元璋从太庙请到了历代帝王庙,这里祭祀皇帝成了五位,但仍然是历代帝王翘楚。

然而次年也就是顺治二年,以“辽、金分统宋时天下,其太祖应庙祀;元启疆宇,功始太祖,礼合追崇”为由,增加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元太祖铁木真、元世祖忽必烈四人,旋即又加上了金世宗完颜雍。如此,历代帝王庙的祭祀皇帝就有十人,其中汉人一半,少数民族一半——这意味着什么难道还不够明显吗?

变化出现在了顺治十七年。

这年清朝基本底定南北,南明的残余势力几无东山再起之可能,于是相对应的,历代帝王庙的格局再次变化。

礼臣议言庙祀帝王,止及开创,应增守成令辟……是增祀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而辽、金、元太祖皆罢祀。

现在基本已经统一了,清朝也以全面继承了明朝而自居,所以先前的汉满之辨少许放缓,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元太祖铁木真被请出去,增加了守成之君的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

然而仅仅不到两年,又发生了变化。

顺治死了,康熙即位,辅政的是一众满洲老臣,满汉之防再次被提出,相对应的历代帝王庙也再次变更,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均系开创之主,仍应入庙并祀,于是阿保机、阿骨打、铁木真再度回归,而商中宗、商高宗、周成王、周康王 、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等守成七帝仍应在各陵庙致祭,于是这七位再次被请出去,格局一下子恢复到了顺治二年的格局。

之后康熙亲政,这个格局都没有变,直到六十年后的康熙六十一年,康熙提出“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的主张,将历朝历代的皇帝几乎全部请进来了。当然,这也不是说康熙如何民主如何大公无私,他这么做的理由只是“况前代帝王曾为天下主,后世之人俱分属其臣子,而可轻肆议论、定其崇祀与不崇祀乎?”皇帝的功过需要你们臣子议论吗?于是大臣讨论出一个143人的超级名单,补充进了历代帝王庙,扩招率1430%,这里头甚至包括了汉哀帝、汉殇帝、汉冲帝、唐僖宗、宋端宗、金宣宗、元宁宗。但同时又专门提出,“有明国事,坏自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神宗、光宗、熹宗不应崇祀,咎不在愍帝也”,断绝了万历、泰昌、天启祖孙三人的入庙可能。

乾隆元年,给建文皇帝一个恭闵惠皇帝的谥号,也请进了庙里。之后乾隆更是6次亲祭、5次赋诗、4次撰写碑文、10余次颁布谕旨,还提出了“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新主张作为历代帝王庙的核心价值观。乾隆四十九年,又一次扩编,讨论晋、北魏、五代十国几位帝王的补充入庙问题,尤其专门提出“金哀宗殉国,亦宜列祀”,礼臣自然是万岁爷英明,于是又补充了二十五人,至此,历代帝王庙入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达188位。

也是在这次扩编活动中,乾隆引用杨维桢的论述,确定了“正统在宋不在辽、金、元”的主张,并再度以“明神、憙二宗,法纪坠失”的理由,重申了明神宗、熹宗不得入庙祭祀的原则。至此,清朝完成了对历代帝王庙的布置,将其变身成为宣传清朝继承并发扬历朝正统光辉的政治标杆。

一会儿吃完饭我把完整的名单补充上,大家可以看一下,有很多乐子,也有很多值得深究的事,比如这个名单如此扩编,也没有把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给扩进去,这三位在古代中国的官方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而隔壁另一个“为什么现在一堆人给这三位翻案”的问题,似乎也能找到答案。

详细名单:

三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夏: 禹王、启、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

商: 商烈祖成汤、太宗、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 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太丁、帝乙

周: 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庄王、僖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

西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

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

三国:昭烈帝

东晋: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文帝、哀帝、简文帝

南北朝:宋文帝、孝武帝、明帝、齐武帝、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陈文帝、宣帝

唐: 唐高祖、太宗、高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

后唐:明宗

后周:世宗

辽: 太祖、太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

宋: 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端宗

金: 太祖、太宗、世宗、章宗、宣宗、哀宗

元: 太祖、太宗、定宗、宪宗、世祖、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宁宗

明: 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帝

这一共是一百八十八个人,囊括了从三皇五帝夏商周到明朝的几乎所有主要朝代。

但需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大一统王朝帝王都得以入住。你想啊,前边我说了,清朝对于历代帝王庙的扩招运动几乎是宁滥勿缺的原则,张三李四驴七马八的都能进去,而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都进不去的帝王,其实就说明他的名声和官方评价在中国传统社会是非常低的。那么,都有谁呢?

夏:太康、桀。

太康只顾游玩享乐不理朝政,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以至于被羿夺权,史称太康失国,算亡了一次国;桀那就更不用说了。

商:武乙、帝辛。

武乙就是那个要射老天爷一脸,最后被雷劈死的那位;帝辛就是纣王,不用说了。

周:周文王、厉王、幽王、哀王、思王、赧王。

文王没上是因为钦定他没反商,反商的是他儿子;厉王,道路以目的那位;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那位;哀王叫姬去疾(这名字真吉利),即位三个月被弟弟给切了 ,横死;思王,杀兄即位的那位,在位仅五个月也被弟弟切了;赧王,债台高筑的那位。

秦:秦始皇、秦二世。

秦二世不用说,不过估计有一堆对秦始皇没入选而耿耿于怀的。

西汉:平帝、孺子婴。

这两位都是王莽的牺牲品。

新:王莽。

篡位之君。

东汉:质帝、桓帝、灵帝、献帝。

质帝,成语“跋扈将军的”作者,吃饼吃死了(有毒);桓、灵,未尝不太息痛恨也,其实这俩本来在康熙扩编的时候进去了,乾隆扩编的时候又请出去了;献帝,糟践了谥号“献”的那位。

曹魏五帝、东吴四帝,全废;后主刘禅就更不用说了。这其实表达的是尊蜀汉为三国正统的政治理念。

西晋四帝,全废。

晋武帝开创了开国之君不入帝王庙的传统,肉糜圣人晋惠帝不用说,怀愍二帝亡国之君受尽屈辱也不用说。

东晋废帝、简文帝、孝武帝、安帝、恭帝。

废帝不用说,都废了,不算;简文帝八个月忧愤而崩,没什么价值;孝武帝被媳妇弄死了,太丢人;安帝是个痴呆,恭帝亡国,不上也罢。

十六国全废,正常。

南朝宋武帝、少帝、前废帝、后废帝、顺帝。

刘裕涉嫌篡位,不能上;少帝一年被废,不能上;俩废帝听名字就上不去,顺帝亡国不能上。

南朝齐高帝、鬱林王、海陵王、明帝、东昏侯、和帝。

萧道成涉嫌篡位,不能上;鬱林王、海陵王、东昏侯听名字就上不去;和帝亡国不能上;所以这里唯独是明帝有说道,明帝萧鸾是自立为帝不说,萧道成、萧赜后代几乎被屠戮一空,晚年又崇信道教与厌胜之术,这个“明”字给他就是糟践,更别说入庙了。

南朝梁武帝、简文帝、豫章王、武陵王、元帝、贞阳侯、敬帝。

梁武帝死的太那个,而且佞佛,不足为道;简文帝不过数月之主而且被杀身亡,上不去;豫章王、武陵王、贞阳侯听名字就上不去; 元帝都退到江陵去了,上不去;敬帝亡国傀儡上不去。

南朝陈武帝、废帝、后主。

陈武帝篡位上不去,废帝、后主,听动静也上不去。

北魏南安王、孝庄帝、长广王、节闵帝、安定王、孝武帝,西魏、东魏、北齐、北周十五帝全废。

南安王、长广王、节闵帝、安定王听名字上不去,孝庄帝、孝武帝都是大权旁落最后被杀也上不去;东西魏都是傀儡上不去,北齐变态居多,北周傀儡居多上不去也正常。这里唯一会被人念叨的,应该是北周武帝。

隋文帝、隋炀帝、隋恭帝,全废。

恭帝不用说,绝对上不去;隋文帝上不去因为牵扯到篡位;隋炀帝这个,可以给某些吹杨广的神仙们泼一瓢凉水。

唐(周):武则天、中宗、敬宗、昭宗、哀帝。

武则天上不去因为牵扯到性别歧视(而且可能还有神龙之变后去帝号的原因),中宗半生傀儡最后被媳妇弄死,敬宗热爱足球被太监杀了,太丢人上不去,昭宗、哀帝……默默无语两眼泪。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除了李嗣源、柴荣之外,全废。

这就……不用说了吧?五位开国君主四位涉嫌篡位,李存勖被弑,其他的基本都是狗彘之徒,矮子里拔高个也实在拔不动。

辽世宗、穆宗、天祚帝。

辽世宗、穆宗都牵扯到被弑,上不去,若说辽世宗还有点冤枉,穆宗这个就属于活该,大臣无罪被戮这一条直接就奔着南朝齐去了,肯定上不去。天祚帝亡国,上不去。

宋徽宗、钦宗、恭帝、帝昺。

这……理解,理解。

金熙宗、海陵王、卫绍王。

熙宗被弑,海陵王属于隋炀帝那种,卫绍王……“我原以为中原皇帝都是天上人做的”。

元英宗、天顺帝、顺帝。

元英宗被弑,天顺帝几十天的傀儡,顺帝亡国之君,上不去正常。

明神宗、光宗、熹宗。

个人觉得这三位上不去不是因为这三位有多混账,再混账能混账的过桓灵吗?这个属于政治问题。承认这三位,那相当于变相不承认天命汗,而且这三位是康熙钦定的不能进庙的,乾隆事事以他爷爷的忠实粉丝而自居,既然他爷爷说了,这三人在最后一次扩编的时候进不去也就再正常不过了。乾隆扩编之后,帝王庙几乎也就没办法再扩了,还能扩谁?秦始皇?隋炀帝?既然以后不再扩编,这三位也就与地王庙出了五服了,除非是有另一个王朝推翻了清朝,把清朝诸帝请进历代帝王庙,可能还有机会给神宗祖孙给请进去。

这里头,始皇的地位和夏桀、商纣、隋炀是同一档次的,不仅清朝,往前捯都是这样,这里也给吹杨广的提个醒,慎重。

user avatar

要正确的看这个答案就够了:

一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多少人顺着梯子爬上了高台,回头就把梯子给撤了?

这个道理,连升斗小民都懂。更何况是统治者,比你懂,更比我懂。

清朝也是一样,一开始他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心不服,得国不正,加上剃发易服、扬州十日,可以说是把原本关内并不突出的种族矛盾赤裸裸摆在了台面上。于是在顺康雍时代的大清拼命构建新的合法理论,如大清天下取之于贼而非前明,又如我大清武运强大、统一寰宇、善待百姓(雾)等等。总的来说,顺康雍时代的大清法理,是基于“因行称义”的,即——我强我有理。

应该说,顺康雍时代的清朝仍然处于一个较为薄弱的阶段,其政治目标在于求生,因此这样的法理是符合其需要的。但是到了乾隆朝,到了大清统治逐渐稳固的时候,这套理论就明显跟不上时代步伐了。究其原因,是这套理论上有个大漏洞:

既然大清可以因为“强大”“统一”而获得中原的天命,那如果新崛起了一个势力,比清朝“更强大”“更统一”,是否就能夺取大清的天命?

谁都知道,王权没有永恒。大清强大的时候固然可以拿着这套理论霍霍,可大清也总有衰落的时候,到时候,岂不是轮到其他人拿着这套理论,对着大清霍霍了?

这一点,清廷比你懂,比我更懂。

所以大清必须构建自己的正统理论,而且这种理论,必定不能是“因行称义”,必须是“因信称义”。

即:就算大清衰落了,不强大不统一百姓民不聊生了,就算新生势力强大统一又善待百姓,在这套理论中,正统也必须依然属于我大清,你不能抢

所以从乾隆朝开始,大清开始构建从唐代到清代的一整套正统体系,从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一路传承而来。正统是不能被抢的,除非你把我灭了,否则我活一天,正统就是我,这是大清正统体系的核心观点。所以北宋虽然没夺回燕云,但终究继承了唐至五代的正统;南宋虽然南渡,终究继承北宋的正统——这就是乾隆所谓“辽、金不得攘而有之也”——就算我挫宋再挫,只要没死,就有正统,即便辽金武力强盛,也是不能抢走的。同样的道理,大明乃是正统,就算明末腐败,也不是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贼”能抢走的,只有我大清替明朝君主报仇,乃得国前所未有之正啊!(震声)——至于老奴及老奴祖上也曾给大明打工,不好意思,乾隆改了记录,不承认建州女真臣服大明……

重复一遍,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如果辽金可以抢宋的正统,那么大清的正统总有一天也会被人抢走的。所以,宋对于清来说,是正统前朝,而辽金不是。

乾隆朝的正统构建,是一个体系化工程,除了确立正统王朝,还有编纂《贰臣传》、《逆臣传》,即便是帮助清朝得天下的前明降臣,也毫不留情列入其中。反过来,乾隆还大力褒奖前明忠臣,如袁崇焕就是在乾隆手上得到正式平反。以及,乾隆朝正式确定了历代帝王庙的名额,基本上大部分历史上皇帝都列入其中,但篡位的皇帝,均不得列入其中。

——总的来说,乾隆朝的大清是构建了一套以忠孝为本的法理体系,并且把儒学中的这一部分极度扩大,由此既可抗衡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也要为爱新觉罗的统治权背书。从清末效果来看,这套理论是有效的,以至于洪秀全、孙中山都要借外国的理论来造反。当然这套理论的代价是什么,我们也是清楚的。

最后,虽然我很不喜欢大清,但清朝的这种认知,还是很值得我们现在借鉴的。毕竟我们现在,还处于因行称义和金国正统的阶段——解决不了正的问题,就只能在统上面做文章了……

user avatar

你打过长江了吗???

百万雄师过大江,正统标配,历史公认。

user avatar

额,这么多人邀请我,手机答答吧。

1、虽然同为女真,但建立金朝的那伙儿女真和建州女真的差异,要远大于南北汉族的差异。

双方不同文,金朝文字参照契丹字,满文参照蒙古文,南辕北辙。

不同源,建立金朝的女真起源自哈尔滨附近,建州女真在辽宁东部,靠近抚顺。

不同种,所谓的满族有大量的汉族血统,像佟氏一门。

而努尔哈赤之所以要建国号为“金”,跟李渊找老子当祖宗差不多,想找个牛逼的祖先罢了。

还有个原因,爱新觉罗的“爱新”,在蒙文中是“金”的意思。

2、自顺治开始,清朝比传统的汉族王朝更汉化。

辛弃疾一辈子抗金,可是康熙却评价辛弃疾:“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

再说个例子。

天启元年,正是东林党当政时,那会儿努尔哈赤刚刚打赢了萨尔浒。朝中这些正直、饱读诗书、深谙孔孟的东林党大臣们向天启建议,掘金陵,断女真人龙脉。。。

天启元年(1621),明廷罢金陵之祀。

天启二年(1622),木匠皇帝下令拆毁金陵,斩断地脉。大房山金陵遭遇灭顶之灾。当年明王朝派出大批人马,摧毁了区内所有建筑,连大房山顶的崇圣宫、白云亭都被夷为瓦砾。仅有陵区行宫磐宁宫,由于已改为佛寺而幸免。

这绝对是刨祖坟了,要是满清真的把金朝当祖先,入关后不得刨了明陵吗?

但是清廷对明陵的保护力度,大概很多人都清楚。

所以说,自顺治开始,清廷皇帝都是以华夏继承人的身份来统治的,没那么多狭隘的民族观念。

多说一句,我一直认为,只要是尊孔孟之道,说汉语,发扬中华文化,尊重华夏传统,行大一统策略,与民休息,轻徭薄赋,都是华夏王朝。

毕竟,华夏的老祖宗黄帝所在的红山文化,也在关外啊。

user avatar

满清入关入主中原,基本上就和原有儒家社会的一次媾和。

满清几乎没有对原有社会进行任何改造,继承了原有的儒家社会系统。这就是相当于原有公司内乱,外来小公司趁原有董事会真空,突袭入主。

以蛇吞象式收购一家企业,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原有公司本来就是中小股东持股,也就是儒家士绅阶层实际控制公司。那么满清作为收购者,敏锐的观察到这个问题。

上一个野蛮收购者元朝,直接把所有中小股东团灭,然后建立一个落后的制度取代原有中小股东持股,最后被底层推翻。

满清要得统治中原,那么原有中小股东的企业文化,也就是士绅阶层信仰,儒家文化。而儒家构建的儒家社会,也就是满清需要面对的问题。

满清的选择是继承原有公司文化,并且把这种公司文化放大,而且更变态。

满清对西藏也是这样,对蒙古也是这样。

对西藏确定活佛和班禅绝对的地位,然后活佛和班禅的册立权收在中央,也就是道统权收归皇家,同时满清皇帝自己也藏传佛教的信徒,双向链接。

那么对于儒家也是这样,儒家社会信啥,满清就信啥,而且更加过份。

首先清朝每任皇帝都把道统权收到自己手里。所谓的“道统”,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贤达士人的所普遍认同道德理论体系,是士人们所颂扬同时也是统治阶层的开明派所认同的道德标准。

明朝皇权与儒家大臣之间的权力对抗,士大夫们身份地位的降低和社会主人公感的缺失,使得他们逐渐从追求治国安邦的立功思想,退而选择了代表着立言的著书立说。从追求"政统"转而坚守"道统"。

所以明朝士大夫由宋的“立功”纷纷改为“立言”,清代以前“道统”始终掌握在儒家领袖手中,这也是明朝到了后期,皇权与朝中大臣对抗加剧的原因,许多大臣为了立言,纷纷牺牲生命,可是最后直到明亡,明儒却没有崖山整个宋儒士子群体的刚烈。

为了重蹈明朝覆辙,清朝从康熙开始把道统归于皇帝手中,对于所有想把道统拿到手里的大儒进行严厉打击,保证整个儒家阶层和皇权保持高度一致。

而清朝的文字狱,其中一大部分是为了维护道统所做出的行为,文字狱震慑了儒家精英,让他们不敢对道统伸手,乾隆写了四万首诗,本质上讲也是一种维护道统的表现,只是质量不够数量取胜。

同时清朝继承程朱理学,维护儒家学说,就是维护自己江山,尊金尊宋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家统治,所以其核心应该尊儒,尊儒更有利于自己把握儒家道统权的控制。

user avatar

更新一次

自顺治开始,清朝比传统的汉族王朝更汉化。

有清一代,清朝是将“儒化”与“汉俗”分开看待的。而始终将“满语”定为“国语”的清朝是怎么更“汉化”的。


“清朝(后金)为什么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

在清朝时期,喊南宋正统最响的是乾隆,为金毁南宋书最狠的也是乾隆。(为非正统去毁正统的书)

所以梁启超对清朝正统观的实践问题的评价是“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上面已经有答主提到了清朝疯狂往帝王庙了塞人的举动,就不再多提了。不论正统观,清朝无论制度文化和政策,都大量参考了金朝,金朝亲汉人而导致衰亡,也是历代帝王的“共同认识”,所以南宋在清朝到底正统在哪?

相较于南宋的正统问题,清朝更多的是推广朱子学,但因为南宋的正统观里是有华夷辩的,清朝对金朝的认识里大力删除的也是这一问题,对南宋正统性本身也是一种打击。(我上次提到帝王庙问题的时候,有答主认为正统是以修史为依据的,但就像明朝帝王庙那样,“正统”的要求不是修本史书就能给的。)各为正统这个说法一来不长久(二来古代有无统之说,也就是说,正统不一定会存在,没有统一的纷乱时代或是有其他因素,正统可能就会消失或者为”变统“。)

同样的,在唐代时期,修了多本史书,同时在唐初面临着谁做正统的抉择,并作出了选择。(修史书就为正统这个说法在唐代不成立。)再次强调,各为正统是“和稀泥”。之前看到一个学者,以明中后继续推行三史的学习,来证明明朝认同各为正统,对刘浦江的看法提出了反对意见,我认为这是缺乏理由的。(明朝时有确定的”二十一史“。也就是说正史多达二十一本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后金)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议题,涉及到政治、文化、民族认同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简单来说,清朝这样做是为了在更广泛的汉族天下中获得合法性,并最大程度地融入中原文明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从而稳固其统治。 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政治合法性的考量:1. 继承汉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兴衰的节点。明朝和清朝确实都经历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细细道来,别学那些机器写出来的干巴巴的论调。首先,咱们得把明朝是怎么被“流寇和后金几套组合拳打炸了”这件事说清楚。明朝末年,那真是内忧外患到了骨子里。为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为什么有人觉得清朝给后人留下的“财富”最多,但感激的却似乎不多,反而对明朝多有怀念。首先,我们要定义一下这里的“财富”。如果说的是物质财富,比如土地、矿产、黄金白银,那确实得掰开了看。清朝的“物质财富”:是积累还是掠夺?清朝入关,初期经历了相当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关于“继承”的本质和实际政治现实的复杂讨论。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得明确一个概念:“继承”在政治和历史上的含义。在政治学上,“继承”不仅仅是血缘上的延续,更包含了主权、领土、合法性、制度以及历史叙事的传承。一个政权能够被认为是另一个政权的继承者,通常需要满足.............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在留学圈里也挺常见的讨论话题。用大白话聊聊这背后的道道儿,不打官腔,尽量接地气地分析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北复交这些国内顶尖大学出来的学生,那智商和能力都是没得说的。他们能拿到去美国名校深造的机会,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优秀。当他们踏出国门,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接触到更前沿.............
  • 回答
    大学情侣在确定关系后选择开房,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纯的“不清楚毕业就分手”就能简单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大学这个特殊阶段的情侣关系,以及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首先,大学生活是许多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脱离原生家庭,独立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情感需求变得尤为突出。青春期的荷.............
  • 回答
    孔有德这人,说起来挺复杂,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充满了矛盾与选择,让人看了忍不住要多想几层。从被逼无奈到孤注一掷:造反的火苗如何点燃首先得说,孔有德当年造反,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一时头脑发热。那个年代,明朝末年,官场腐败,军饷拖欠是家常便饭。尤其是辽东地区,长期饱受后金(后来的清朝)的侵扰.............
  • 回答
    清朝后期,虽然西藏在很多方面都显得贫困且环境艰苦,但这恰恰是英国侵略行为背后的复杂动因之一,而非阻止其行动的原因。更准确地说,西藏的“贫寒”和“环境恶劣”并非英国入侵的根本逻辑,而是被英国视为一种可以被操纵、被利用的“机会”。要理解英国为何要在那个时候入侵西藏,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国际政治背.............
  • 回答
    清朝覆灭,紫禁城变故,满清皇室为何还能暂居其中,这背后藏着一段颇耐人寻味的过渡时期。要理解这一点,得先扒一扒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辛亥革命之后那段政局动荡的微妙态势。首先,别把“覆灭”想得太决绝。辛亥革命推翻的是清朝的统治,而不是一夜之间就把紫禁城里的所有东西都连根拔起。革命的重点在于政治权力,在于皇.............
  • 回答
    中国在1979年之后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工业化,而清朝后期未能成功,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的交织。简单来说,1979年之后的中国拥有了正确的方向、强大的国家能力、全球化的机遇和人民的积极性,而清朝后期则缺乏这些关键要素,反而受到一系列阻碍。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一、 政.............
  • 回答
    北魏的汉化改革和清朝的汉化政策,虽然都涉及对汉族文化元素的吸收和融合,但其根本原因、实施方式、社会背景、政治结构以及最终结果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导致了前者最终走向失败,而后者却能成功入主中原并统治长达两百余年。要详细讲述为何如此,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北魏汉化改革失败的原因北魏汉化的.............
  • 回答
    清朝覆灭至今已逾百年,但其留下的恶劣影响,如同沉重阴影,依然盘踞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这些影响并非简单地被历史翻篇,而是以各种复杂的方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并且因为其根植性、惯性以及与后续历史事件的交织,至今仍然顽固地存在。一、 政治体制的遗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与权力结构的.............
  • 回答
    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确实未能像一些历史学家期望的那样,进行一场彻底的、系统性的改革。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了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的“不愿”或“不能”。首先,“改革”这个概念在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心中,与“变法”甚至是“颠覆”有着模糊的界限。 儒家思想作为正统,强调“祖宗之法.............
  • 回答
    甲午战争之后到辛亥革命前这段时期,清朝确实出现了一股“铁路热”,可以说是一场疯狂的铁路建设浪潮。要理解这背后的原因,得把时间线拉回到甲午战败。那场惨痛的失败,如同当头棒喝,让满清统治者和各界精英终于意识到,不进行彻底的改革,国家将不保。而铁路,正是这场改革中最显眼、最迫切需要补上的短板。甲午战败:敲.............
  • 回答
    .......
  • 回答
    清朝入关时,汉人为何拒绝剃发易服,辛亥革命成功后又为何有人拒绝剪辫子,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历史语境下,人们对“认同”与“反抗”的复杂心态。要深入理解这两件事,我们需要将历史背景、文化观念、以及当时人们的切身感受一一剖析。一、 清朝入关时的“剃发令”:文化压迫与民族矛盾的焦点在明朝覆灭、满清入主中原的.............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清朝时期瓦德西为何称清朝百姓强壮,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军队却变得骨瘦如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我来为您详细解读一下。瓦德西眼中的“强壮”与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 von Wa.............
  • 回答
    清朝皇帝为了巩固统治,对汉人采取了一系列笼络和同化的政策,其中“抬旗”便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被抬旗的汉人,其家族便正式被纳入满洲八旗体系,成为满洲八旗的一部分。然而,在抬旗的过程中,汉姓的后面往往会加上一个“佳”字,这并非随意为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和文化考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抬旗”的意义。满.............
  • 回答
    在讨论明朝后期东北是否属于中国领土以及清朝是否增加了中国领土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梳理。这个话题之所以会产生争议,是因为“领土”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并且与国家主权、实际控制和民族认同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一、 明朝后期东北的归属:一个复杂的历史图景首先,明朝后期东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