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前写过的一篇原文回答吧!
众多周知,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时,由于革命党人的内部掺合了众多的其他派别分子(例如立宪派),再加上革命党人本身的内部不合和自身实力弱小,遂使得其对清的革命具有妥协性、不彻底性!
就如同毛主席曾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这里同样也应该说,由于革命党并未将清上层反动派进行革命,同样也未将清下层的爪牙清算。而这便会潜在的形成清复辟的基础。
在遗老的心目中,清朝并未死灰,它只是一时被“缩小”了而已。他们处心积虑企图复辟清朝天下。由满清皇族少壮派组成的宗社党和于式枚、刘廷琛、劳乃宣等封建遗老及康有为诸人,是清朝复辟势力的主要代表人物。
唐宝林 郑师渠《二十世纪的中国》
无论是袁世凯的帝制复辟,还是张勋的清帝复辟,都无一例外的证明了“清上层以及下层的爪牙均未彻底清算”的事实。
与此同时,现时中的鼓吹满清正统性和美化满清帝王以及屠杀刽子手的现象屡见不鲜,均是满清遗留之毒害未被清算的表征!
由于清未被彻底革命,致使人们不仅没有从物质上彻底根除清代残余之毒,更重要的是未从思想上根除清代残余之毒。
由此,大致可以看出,清代的遗毒主要是思想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
除此之外,有部分人由于分不清满清的“伪文化”和“中华文化”,简单的将二者一并而论,遂造成一并否定之局面,不可不深思。
(1)服饰发型
从满清入主中原开始,其剃发易服便是最显著的物质残留,满清的剃发令规定“遵依者即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迟疑借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违抗者“杀无赦”。剃发之后,衣帽装束随之改易,“悉从本朝制度,不得违异”。且禁止汉人着带明式方巾,“私居偶戴方巾,一夫窥目间,惨祸立发”。
这就如同太平天国的《奉天讨胡檄》中所说:
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兽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果不如然,在现代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宣传下,倘若一个普通人(国内和国外)不是了解明清史,就会误以为中国上下五千年竟然是“拖一长尾于后”的形象。
我们都知道,“剃发留辫”和“箭衣窄袖”的满族服饰制式,其与汉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束发于顶”和“宽衣大袖”制式是相去甚远的。
且自古以来蓄发是汉族传统的风俗,其是汉民族意识的外部表现,是汉民族意识的一种物质载体。而满清的强迫剃发,实际上就是灭族,这是对汉民族意识的公开挑战。
在满清统治中国后,对于来中国出使的朝鲜人常常记载,“华人见(我)东方衣冠,无不含泪,其情甚戚,相对惨怜”。
由于满清可以的毁灭史集和文化恐怖,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磨灭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在洪大荣(朝鲜人)出使北京的乾隆中期时,满清已经建立一百二十年,大致算一下已经是第四到五代了,仿佛人们也穿惯了满清服饰。
一个叫潘庭筠的汉族文人,看见洪大荣“以方冠,着广袖常衣”,他不知道这本是明代的秀才常服,却啧啧称赞它“制度古雅”,还得是洪大荣向他解释道,“我们衣服皆是明朝遗制”。
对比一下现在的“旗袍”“满清服饰”“满清发型”,是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人们潜移默化的错误的认为,(满清服饰)这就是中国本来的服饰呢?
(2)礼节
除此之外,由于满清是落后的部落,其带有着强烈的奴隶制残余!故而可以间接的强化清代社交的“等级之制”。
对比一下现在的“旗袍”“满清服饰”“满清发型”,是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人们潜移默化的错误的认为,(满清服饰)这就是中国本来的服饰呢?
(2)礼节
除此之外,由于满清是落后的部落,其带有着强烈的奴隶制残余!故而可以间接的强化清代社交的“等级之制”。
所以当时人们见面时最常用的礼节是请安礼。请安,本为满族贵族的礼节,清中期后,也在汉族社会渐渐流行。“请安礼”又可分成单腿跪的“打千”和双腿跪的“跪安”。(某些大众文学,例如小说)
(3)浓厚的奴隶制残余
经过满清开国的屠杀,已经严重的摧残了官员们的身心。又由于满清自身落后的奴隶思想(明代满族本来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经济落后),使得满清的皇帝认为:一个大臣如果过于注重自身修养,也会妨碍他们不打折扣地为皇帝服务。为了彻底把大臣改造成奴才。
因此,在清代,连儒学基本的人格追求,也成了满清皇帝极度扩张的妨碍。
因此,雍正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为臣不惟不可好利,亦不可好名。名之与利,虽清浊不同,总是私心。”
例:杨名时做了很多减轻农民负担的白银二三十万两,但其却忘了推功给皇上,遂引起雍正的恶感。雍正说他是“矫激以沽誉”“性喜沽名钓誉”“欲以君父成己之名”,寻故将其抓入大牢。也就是说,臣子做了好事一定要推美皇上,把自己隐在幕后,否则就是不“实心”,就是好“沽名钓誉”。
这种阉割官员士人的进取心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功名心”,严重的从物质上奴化了士人官员!
(4)四库全书
乾隆曾故作包容姿态说:
文人著书立说,各抒所长,或传闻互异,或记载失实,固所不免,果其略有可观,原不妨兼收并蓄。即或字义触碍,如南北史之互相诋毁,此乃前人偏见,与近人无涉,又何必过于畏首畏尾耶!
结果乾隆却貌是情非,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禁书运动。
乾隆除了修正反满情绪外,还包括古代汉族人对所有少民族政权的“错误看法”。因此,乾隆要禁绝的,不只是明末清初的野史,而且还包括宋元明时代所有指斥少民族的字句。
古代汉族对历史上的非汉族人的认识本就是客观事物的必然产物,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物质基础以及生产力所决定的,再说周边民族本就落后于汉族,所以这种思想本就无可厚非!而乾隆却凭人力强行将之删改!
乾隆难道就这一点操作吗?
答案是否定的!乾隆对于一切明之所以亡的文字都使其刊刻流传,以证明明朝败亡乃咎由自取,清朝兴盛乃顺应天命!此外,有些书籍价值不高,但符合扬清抑明的政治标准,乾隆也将其收录其中!
据统计,乾隆销毁了“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
据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在长达十九年的禁书过程中,共禁毁书籍三千一百多种,十五万一千多部,销毁书板八万块以上”。恐怖的禁书氛围,使得民间销毁的书籍更加难以计量!
除此之外,乾隆还系统地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目前明代档案仅三千余件,其余估计不少于一千万份明代档案,已经被销毁了。
清人改窜得相当彻底,不仅将中原王朝直接指称周边民族的胡虏夷狄等字眼删改殆尽,而且就连中原王朝的许多自称如中国、中华、华夏、诸夏等词亦遭改易,更有甚者,诸如捕虏赏格、胡谷寨、亡辽录、穷寇莫追、狼子野心、虎狼之怒等等与夷狄毫不相干的专有名词或习惯用语,也因馆臣认为可能有影射触讳之嫌而遭窜改。1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礼部志稿》明天启年间官修礼部志书未成之稿,是明代礼部职掌与官方礼制记载的集大成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满清将其篡改尤其是女直、元、蒙的"虏夷化"记载,于是对其进行删改。2
其颠倒黑白,扭曲是非,由此可见!
张元济曾评论说:“康雍以来,屡兴文字之狱。而惩羹吹齑者,遂不免多所顾忌。其‘夷’、‘胡’二字,有绝不相干者,亦一律加以删改。专制淫威,可以想见。”
毫无疑问,这不仅是清代对汉族历史的一种阉割,也是清对汉族的民族精神、民族记忆的一种阉割,它是一种极为可怕的手段,因为它是对汉民族历史记忆的修改和构建。
就如鲁迅曾说:“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
因命续录三部,分置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口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观摩誊录。实艺林之盛事也。
《啸亭杂录》
由此可见乾隆的目的是什么了!
试问一下,被删改的面目全非的《四库全书》能代表中国文化吗?答案是,不能!《四库全书》仅仅代表的是满清阉割版的文化,是伪文化,远不是真正的“中华文化”!
所以说革除清的“伪物质文化”,和复兴汉服是势在必行!
(1)对儒家思想的阉割
有清一代,清代的君主无时无刻不在修改和重新构建儒家的核心思想。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是十分尊崇君权,但其同时也强调能臣贤相的作用,强调民为社稷之本,以此作为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的补充。就如同“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篇》。这是典型的君臣之间是典型的互动关系,有着双方的尊严和底线。
而自康熙开始撰写的《君臣一体论》大体上是遵循这种观念的,但其不是主流观点。在雍正时期开始强化君主至尊无二的地位,将君臣关系居于五伦之首,“为人臣者,义当惟知有君;惟知有君,则其情固结不可解,而能与君同好恶”,让君主的臣下居于附庸和傀儡的地位。这实际上也是满清奴隶制思想残留的影响!
在乾隆时达到了顶峰,乾隆帝阅史至王安石向宋神宗抗表申理,使宋神宗悔悟巽谢,立即批语曰:“安石抗章、神宗逊谢,成何政体?!即安石果正人,犹尚不可,而况不正乎!”(《评鉴阐要》卷八)按其语意,君主处理问题即使有误,亦不得更改,若改亦须君主日后自行为之。这就将以往提倡向君主进忠言、作诤臣补弊救偏之说统统抛弃。
毫无疑问,清的诸多手段严重的腐蚀了汉族以儒家为首的核心价值观,奴化和阉割了儒家思想!
经过清代将近三百年的统治,清代将这种阉割版的和奴性十足的儒家思想灌输于汉族身上,其造成的影响直到现在依旧有着残存!
从清末的诸多满清卫道士来看,可以说:满清的无限制拔高“君臣大义”的手段是十分成功的!满清的这种手段严重的削弱了“华夷之辨”!当然不可否认,满清卫道士与满清有着部分经济联系!
(2) 奴性思想
什么是奴性呢?一种内化为自身主动性、自觉性的意识与行为,表现为对被给予的,对自身有消极意义的事物的无原则的接受性。
从中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满清的思想。
从头论述,由于满清是落后的渔牧经济,所以“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政治的和法律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列宁选集)。
由此可见,因为满清未入住中原时是处于奴隶制阶段的经济,所以其上层建筑必然有这奴隶制思想与之相配套。同样,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灵魂”。因此我们通过清代的诸多论述思想观点,即可发现清代的奴性思想!
雍正曾说说:“满洲风俗,尊卑上下,秩然整肃,最严主仆名分。”其他清代权贵也一再说:“主仆之分,满洲尤严”、“我朝君臣之分极严,尤非前朝可比。”
清代君主把“君臣之义”偷换为“主奴名分”,改造了数千年以来的君臣关系,使之变成了赤裸裸的主子和奴才关系。
因此,作为臣子,不但身体要属于君主,心灵也应该属于君主,不应该有任何自己的独立意志、独立需求,特别是个人尊严。不信试看下文!
为人臣者,设预存此心,必将漠视一切,泛泛如秦、越,年至则奉身以退,谁复出力为国家治事?是不可以不辨。
《清史稿·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七十五》
乾隆在《明辟尹嘉铨标榜之罪谕》中说:“朕以为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何则,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
对比前文我们即可发现,清的这种思想就是一种典型的奴性思想!这种思想影响至现代的一种变形就是洋奴文化。
综上所述,满清的遗留毒害依旧流转于现代,混淆着人民对真正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复兴,所以我们要革除满清思想乃至物质上的残余毒害!褪去清的“伪文化”,恢复真正的“中华文化”!
1.吴恩荣.四库馆臣对《礼部志稿》的删改及其政治寓意[J].云南社会科学,2016,(04):158-165.
2.邱靖嘉.清修《四库全书》删改问题刍议——以校办《三朝北盟会编》为例[J].清史研究,2019,(02):40-5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