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清朝灭亡之前是封建社会吗?教科书上所说的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等说法适用于中国吗?

回答
要回答清朝灭亡之前是否属于封建社会,以及教科书上的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是否适用于中国,我们需要一点点的梳理和辨析。

首先,谈到清朝的“封建社会”。当我们在历史课本上读到“封建社会”这个词,通常会联系到西方历史上的那一套概念,指的是在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以土地分封、农奴制和等级森严的骑士阶层为主要特征。这种制度的核心是领主对土地的占有以及对依附农民的控制,形成了一种相对分散但等级明确的权力结构。

那么,将这个概念直接套用到清朝,会有些不那么契合的地方。清朝,尤其是在它走向晚期的时候,虽然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社会的色彩,但其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且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深。

从经济基础来看,清朝虽然以农业为主,但土地私有制相当发达,并且商品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在沿海和一些大城市。虽然有大量的农村人口依附于土地,但那种欧洲中世纪典型的领主对农奴的直接人身控制和强制劳动,在清朝并不完全是主流。地主与佃农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租佃关系,虽然地主拥有较大的权力,但佃农在法律上并非农奴。

在政治结构上,清朝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庞大的官僚体系进行统治。这与欧洲封建社会中权力分散、国王权力受到贵族和教会牵制的状况是不同的。清朝的中央集权程度很高,虽然地方也存在一些势力,但与欧洲封建领主对领地的独立统治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以,如果严格按照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标准来衡量,清朝在灭亡前并不完全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我们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它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但已经开始孕育资本主义因素的、君主专制集权的国家。它承袭了中国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并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和社会的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封建模式。

那么,教科书上提到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些划分,是否适用于中国呢?

坦白说,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焦点。这些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很多是建立在对西方历史,尤其是欧洲历史的观察和总结之上的,是一种“历史分期”的方法。当我们将这种方法用来解读中国历史时,确实会遇到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况。

比如,原始社会在中国,通常指的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们过着采集、狩猎和早期农业的生活,形成了氏族公社。这个阶段的划分,在考古学证据的支持下,是基本适用的。

到了奴隶社会,教科书上一般将夏、商、周(尤其是西周)划入这一时期。其证据主要来自于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及一些历史记载,表明当时存在着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奴隶甚至可以作为祭品和殉葬品。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奴隶制度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度在性质和规模上有所不同,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准奴隶制”或者包含奴隶劳动在内的混合经济模式。

而到了封建社会,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确切时间跨度非常长,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如果以“封建”的中国传统含义来理解,指的是土地私有制下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对立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那么这个划分就比较贴切。中国的“封建社会”通常指从战国时期以后,中央集权国家确立,但土地私有和地主经济成为主要模式的时期,一直到清朝。

然而,这里面最容易产生混淆的地方在于,“封建社会”这个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有其特定的内涵,指的是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欧洲中世纪模式。而中国历史上从秦汉到清朝的漫长时期,尽管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经济上以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为主,但由于其历史悠久、延续性强,常常被笼统地称为“封建社会”。

所以,问题不在于中国有没有一个漫长的“封建时期”,而在于我们用“封建社会”这个标签来概括中国自秦汉以来的全部历史,是否能够精确地捕捉到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

更细致地说,即便是在中国历史的“封建时期”内部,也有着巨大的差异。例如,汉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明清时期的已有很大不同。汉代更强调“大一统”和儒家思想的地位,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社会阶层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君主专制也更加强化。

因此,当我们说清朝灭亡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欧洲式封建社会”时,我们是在强调它的独特性和内部演变。而当我们在谈论中国历史的分期时,接受教科书上的“封建社会”作为一种概括性的划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这是一种相对宽泛的用法,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理解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具体运作方式。

总而言之,清朝在灭亡前,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它继承了中国长期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传统,同时在经济和思想文化上也经历了不少变迁,已经不再是欧洲中世纪那种典型的封建社会了。而教科书上的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特别是“封建社会”这个概念,在适用于中国历史时,往往需要我们更灵活地去理解其内涵,它更像是一个用来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整体特征的标签,而不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精确模型。理解历史,需要我们既看到宏观的规律,也要关注具体的细节和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错,即便秦代以后古代中国也一直是封建社会,没有问题。

注意我说的是封建社会,而不是封建制度。

社会与制度不一定一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不一致——这是本回答的理论基础。

首先定义封建制度(feudalism),指的是欧洲中世纪,各个地区依托各地固有产能而产生一个个领主,经过不断吞并联合之后形成联盟国家,国王女王可以看做联盟首领。其实质权力只在首都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不如帝王一样可以将统治力辐射到全国。这一点周代中国,古代日本都非常类似。

再说封建社会,上层制度并不一定封建,但下层一定是地域政治体林立,即每个地方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体系,司法、民政、官员任免、经济政策等诸多事宜由当地某一个或多个庞大家族世袭,中央政府事实上无法干预该地区,国家形态更像是一个个拼图组在一起,而不是有一套网络覆盖国家每一个角落。

可以看到,秦以后中国实行郡县制不假,废除封建制度不假,封建社会却一直存续到近代。

秦以后中国无论怎么发展,中央权力从没有到达过县级以下,通讯、交通不发达使得信息流通不畅,地方司法、民政一直掌握在大户手中,唯一与中央政府的衔接点在于交粮纳税。虽然交粮纳税在制度上规定的很有中央集权风味,但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大相径庭。户籍账目经常是明年抄今年,今年抄去年,结果就是中国人口数字在长达数百年时间内近乎于不变。这种“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现象早就存在了上千年,中央政府权力根本伸不下去。

农村是中国古代基本聚落单位,但村子里大权经常为一家或多家大户掌控,事实上直到改革开放前,很多村子里诸如记录工分(不知道现代人还懂不懂这个词)、参军、上学、分配工作等问题上,大户依然占据优势,小户为了得到分配必须恳求大户。

明清易代之时有个奇怪现象:清军每路过一个地方,经常是跟村子里大户约定好不干预当地事务,然后带粮草而去,这个地方就算是归顺了,等哪天明军打回来,也是带粮草而去,也认为这地方就算归顺了。毕竟农民聚在农村里,对天下大事不知不晓,也不存在太强的民族主义情绪,反正自己活得好就可以,谁来都一样,因此清军在一年之内就打过黄河。直到剃发令发布,原明朝人深刻感觉到异族压制,这才激起各地强烈反抗,甚至已投降的广东全省重归南明。

扯远了。可以看出,制度很容易辨别,但社会形态实在是非常复杂。个人来看,就中国古代实际社会情况而言,与西方封建领主时代、日本封建时代不存在本质区别,唯一区别在于中国存在一套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这是唯一区别于西方封建社会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秦以后中国不属于封建制度、却属于封建社会的原因。

总结一下,封建社会主要有这么几个特征:

1. 以家庭为产出单位,自我独立且封闭

2. 明确存在身份制度

3. 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

4. 中央权力伸不到基层,各地事实上存在地方首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回答清朝灭亡之前是否属于封建社会,以及教科书上的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是否适用于中国,我们需要一点点的梳理和辨析。首先,谈到清朝的“封建社会”。当我们在历史课本上读到“封建社会”这个词,通常会联系到西方历史上的那一套概念,指的是在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以土地分封、农奴制和等级.............
  • 回答
    假如南明政府未被清朝覆灭,而是与清朝在中国大地上划江而治,直至列强叩关,这无疑会是中国历史一个截然不同的走向,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远不止于简单的政权更迭。一、 政治格局的碎片化与权力制衡的异变首先,最直观的影响便是中国政治版图的长期分裂。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统一王朝的叙事。然而,一个并存的南明政权.............
  • 回答
    假设明朝没有灭亡,而是持续至今,清朝也未曾入主中原,那么中国如今的面貌,必将与我们所熟知的一切截然不同。这并非简单的朝代更迭,而是一种彻底的历史走向的偏移,其影响深远,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乃至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格局:首先,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将是核心。明朝末年,虽然中央权威受到挑战.............
  • 回答
    清朝灭亡,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此落下帷幕。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真空,以及无数残留的、曾经是“大清”一部分的武装力量。这些军人,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为何在后来抗击外侮的烽火岁月中,我们很难看到他们成建制的“清军”身影?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的社会转型和军事重塑的历程。清军的“解体”与分流:辛亥.............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历史议题,那就是在元、清两朝时期,传统意义上的“汉族国家”是否“灭亡”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1. “汉族”与“中国”的定义演变: 现代我们概念中的“汉族”和“中国”并非自古不变。在古代,人们更多地是将自己视为某个王朝的臣民,或.............
  • 回答
    元灭宋与清灭明:对“中国”而言是否为“亡国”?为何有人以元清为豪?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概念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变迁以及历史评价的多样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几个核心概念。 一、 “亡国”的定义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亡国”的含义。 狭义的“亡国”: 通常.............
  • 回答
    在清朝灭明这场波澜壮阔的改朝换代中,长江天堑和江南水乡确实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明朝曾经引以为傲的强大水师,其命运却在战局的变迁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境地。这其中的 interplay,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长江天堑:屏障的失效与地理的牵制长江,作为一条横贯中国东部的巨龙,其天险之势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南国屏.............
  • 回答
    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发布的《告十八省豪杰书》与清军入关时宣传的“灭流寇而安天下”,虽然都带有动员和号召的性质,但在其本质、目标、对象、策略等多个层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它们分别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战争,其宣传口号自然也反映了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诉求。一、 《告十八省豪杰书》:侵略者的伪装与借口首.............
  • 回答
    .......
  • 回答
    清朝(16441912)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人建立。这与现在中国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局面看似存在矛盾,但实际上,清朝的统治恰恰是推动中国人口构成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也是满族与汉族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清朝的建立与初期统治:满族入主中原1644年,满族人通过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和吴三桂的引路,成.............
  • 回答
    如果中国清朝没有没落,而是持续强大并占据世界大部分GDP,拥有众多附属国,那么当今世界格局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主导,更会深刻影响政治、文化、科技、地缘关系等方方面面。以下我将尝试进行详细的推演:一、 世界政治格局:以中华文明圈为核心的全球秩序 中华帝国作为全球霸主: 强大的.............
  • 回答
    关于中国在清朝的落后是否“因为”明朝科举制度的不合理,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但直接将其归咎为“原因”可能过于简化。更准确地说,明朝科举制度的某些特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确实可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也间接或长期地体现在了清朝时期,并与其他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
  • 回答
    关于“没有清朝,中国就不会落后衰亡”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因果关系的多维性以及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多重因素出发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论述: 一、清朝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既有成就也有衰败1. 清朝的统治基础与成就 清朝(16441912)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
  • 回答
    清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篇章的王朝,确实将封建君主专制推向了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皇权至上,政令不出紫禁城,这似乎是一个王朝最辉煌的时刻,是专制统治的集大成者。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当一种制度臻于极致时,往往也预示着其走向衰落的开始。清朝末年,那个曾经辉煌的帝国,为何会在封建君主专制达到.............
  • 回答
    胡雪岩的败落,绝非一朝一夕,更不是简单的运气不济,而是他将自己推向深渊的几个关键性错误所致。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红顶商人,究竟犯了哪些致命的错误,才导致他从“首富”宝座上轰然跌落,落得个家破人亡的凄惨结局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剖析一番。一、贪欲无度,过度扩张的致命诱惑胡雪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
  • 回答
    如果没有清朝,中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设想一下,历史的长河并未流淌到我们熟悉的清朝,而是走向了另一条岔路。没有了那段由满族建立的王朝,中国大陆的版图又会勾勒出怎样的轮廓?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如”。汉唐的延续,还是分裂的循环?最直接的推测,或许是汉唐盛世的辉煌能够得到更长时间的延续。没有满清入关,.............
  • 回答
    关于特朗普要求中国偿付清朝债券一事,这件事初听起来确实颇为新奇,也夹杂着不少历史的烟云和现实的考量。要看懂这件事,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聊。首先,这事儿得从历史说起。清朝末年,为了筹集战争赔款或者进行国家建设,确实发行过一些债券,这些债券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并且被一些西方国家,比如当时的英国、法国等国.............
  • 回答
    太平天国若能成功推翻清朝,中国的历史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重塑整个东亚乃至世界的格局。这并非简单的政权更迭,而是伴随着一套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路径的全面移植。首先,在政治体制上,太平天国奉行的是一种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神权政治”。洪秀全自称天父之子、耶稣之弟.............
  • 回答
    对于美国要求中国支付清朝时期发行的过期债券这一事件,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其来龙去脉和各方观点,试着剥离掉一些冰冷的表象,去感受其中蕴含的复杂性。首先,得明确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美国有一些个人或机构,手里拿着一些清朝时期(具体来说是1911年左右)发行的债券,现在要求中国政府,也就是中.............
  • 回答
    “紫禁城的黄昏”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丝淡淡的忧伤,仿佛透过它,能窥见那个时代斑驳的色彩。当我们翻阅史书,或是听闻一些研究清朝的学者讲述时,有时会听到一种与我们固有印象似乎有些出入的声音——他们会提及,在那个时期,中国人似乎也曾享受过不少自由。这话说出来,很多人大概会觉得不可思议。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