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灭亡后,残留的清军都去哪了,为何没在抗战中看到他们身影?

回答
清朝灭亡,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此落下帷幕。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真空,以及无数残留的、曾经是“大清”一部分的武装力量。这些军人,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为何在后来抗击外侮的烽火岁月中,我们很难看到他们成建制的“清军”身影?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的社会转型和军事重塑的历程。

清军的“解体”与分流: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其说是一场彻底的军事征服,不如说是一次政治体制的颠覆。清朝的统治瓦解,但其军队体系并非一夜之间土崩瓦解。相反,许多军队仍然存在,只是其效忠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或者说,他们的“灵魂”被抽离了。

1. 新军的改编与融入: 辛亥革命最直接的成果,是清末编练的新军。这些军队,虽然名义上是清朝的武装力量,但其思想已经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许多军官和士兵本身就是同盟会或革命党的成员。因此,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很多新军部队选择起义,宣布独立,并成为后来中华民国陆军的基础。例如,袁世凯的北洋军,在清朝灭亡后,成为了民国初期最主要的军事力量。这些新军的军官和士兵,并没有消失,而是直接融入了新的国家机器,成为了民国陆军的骨干。我们看不到“清军”,是因为他们已经变成了“民国军”。

2. 旧式军队的遣散与零散: 除了新军,清朝还存在着大量装备落后、训练陈旧的旧式军队,比如绿营、八旗兵的一部分。这些部队在革命浪潮面前,其战斗力和凝聚力往往不堪一击。随着清朝的灭亡,这些部队要么被新政府遣散,要么在混乱中溃散。

遣散: 一部分旧式军队被新政府以各种方式遣散,发给少量的遣散费,让他们回家务农或寻找其他生计。但这笔遣散费往往杯水车薪,难以保障他们长远的生计,很多人因此陷入贫困。
溃散: 更多的是在政权交替的混乱中,军官失去控制,士兵各自散去。一些忠于清朝的旧部,在看到大势已去后,可能选择隐姓埋名,或者在地方上自谋生路。

3. 地方武装的兴起与军阀的出现: 清朝覆灭后,中央集权迅速瓦解,地方势力抬头。许多原属清朝的军队,在失去中央指挥后,在地方大员的整合下,成为了地方武装。这些地方武装在军阀割据的时代,组成了各自的军队。例如,一些原有的清朝驻防部队,在当地官员的号召下,可能成为了某个军阀部队的一部分。

4. 投靠清朝残余势力: 极少数极端忠于清朝的旧部,可能会尝试聚集起来,投靠尚存的清朝皇室成员(如逊清皇室在北方的一些活动)或者退居在天津等地的清朝遗老遗少。但这些力量非常分散,且缺乏统一的指挥和明确的政治目标,规模往往很小,难以形成气候。

为何在抗战中看不到“清军”身影?

当中华民族面临日本侵略的生死存亡之际,我们看到的是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军队在浴血奋战。为何那些曾经披着“清军”外衣的士兵和军官,却不见以“清军”的名义出现在战场上?原因非常直接和根本:

1. “清军”的政治身份已经终结: “清军”这个称谓,代表着效忠于清朝皇帝的武装力量。清朝灭亡,意味着这个政治属性的军队已经不复存在。无论是新军的改编还是旧军的遣散,都标志着“清军”作为一个整体的政治和军事实体已经消失。

2. 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民战争,其目标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清朝,作为已经覆灭的旧政权,其军队的成员,如果还健在,他们个人的身份已经转变为“中国人”,而非“大清的臣民”。

3. 个人命运的分化: 那些曾经的清军士兵和军官,在清朝灭亡后,各自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爱国者: 许多在清末就已经接受了新思想、拥护共和的士兵和军官,他们会积极投身于保卫国家的行列。他们可能加入国民党领导的军队,或者在地方组织武装抵抗侵略。他们的忠诚对象,已经从“清朝”转向了“中国”。
消极避世者: 一部分人可能因为对政治失望,或者身体素质、年龄等原因,选择回归民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不参与任何政治军事活动。
投降或依附于新政权者: 在军阀混战时期,许多人可能依附于各种地方军阀。当抗战爆发,如果他们所在的军阀部队被纳入国民政府体系,他们也随之成为抗日力量的一份子。反之,如果他们所在的部队成为汉奸伪军,那么他们就站在了民族的对立面。

4. “清军”的旧有建制和观念的落后: 即使有极少数清朝的旧部还保留着某种形式的组织,他们的建制、训练、装备和思想观念,都远远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样一场以现代武器和战术为主的战争。他们很难在正规的战场上发挥作用。

5. 抗战的主体是“中华民国”的军队: 抗日战争的领导力量是中华民国政府和其领导下的军队,以及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这些人,不论其过往的身份如何,都已经成为中华民国的一员,为同一个目标而战。他们以“中国军队”的名义,而不是“清军”的名义,出现在战场上。

总而言之,清朝灭亡后,残留的清军并没有消失,而是经历了政治身份的转变、军事力量的分化和个人命运的重塑。当日本侵略的铁蹄踏上中国土地时,那些曾经的清军士兵和军官,要么已经融入了新的国家武装力量,要么回归民间,要么在乱世中找到了新的归属。他们的存在,已经不再是“清军”这个标签所能概括的。他们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为民族的生存而战。我们看不到“清军”的身影,是因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的、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战的中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伪满洲国军,在东北。战斗力可能比没有要强,毕竟是伪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灭亡,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此落下帷幕。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真空,以及无数残留的、曾经是“大清”一部分的武装力量。这些军人,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为何在后来抗击外侮的烽火岁月中,我们很难看到他们成建制的“清军”身影?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的社会转型和军事重塑的历程。清军的“解体”与分流:辛亥.............
  • 回答
    清朝退位,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旧的王朝轰然倒塌,新的共和国冉冉升起。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无疑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那么,为什么一个曾经君临天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在王朝覆灭后,竟然没有人对他下杀手呢?这其中既有复杂的政治考量,也有人性的考量,更有时代的局限性。首先.............
  • 回答
    清朝覆灭,改朝换代,这在中国历史上并非新鲜事。每一次王朝更迭,往往伴随着旧秩序的崩塌和新力量的崛起。在辛亥革命,也就是推翻清朝统治的这场大变革中,许多被压迫多年的群体,特别是革命党人,确实存在着对满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旗人”)进行报复的冲动和行为。但要说“大规模”的、系统性的、有组织的大屠杀,这更.............
  • 回答
    清朝覆灭,对于那些生于帝王家、身份尊贵的格格们来说,无疑是命运巨变的分水岭。她们的后半生,或平淡,或凄凉,或坚韧,各自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与那个旧时代的荣光一起,渐行渐远。从云端跌落的茫然与失落首先要明白的是,所谓的“格格”,在清朝皇室体系中,其身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血缘亲疏、封号等级而有差异.............
  • 回答
    清朝覆灭至今已逾百年,但其留下的恶劣影响,如同沉重阴影,依然盘踞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这些影响并非简单地被历史翻篇,而是以各种复杂的方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并且因为其根植性、惯性以及与后续历史事件的交织,至今仍然顽固地存在。一、 政治体制的遗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与权力结构的.............
  • 回答
    清朝以“小族”(满族)统治“大族”(汉族)的模式,确实可能在清朝灭亡后,促使部分满洲人改名,但这并非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直接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清朝的统治模式及其对满汉关系的深层影响 “以满制汉”的策略: 清朝统治者深知满族人口远少于汉族,因此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
  • 回答
    太平军第一次攻下武昌后,虽然士气高涨,但如果立刻全军北上,想要一举灭亡清王朝,机会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并非完全没有。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利弊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太平军首次北上武昌的背景和目标:1853年初,太平军在占领南京后,确实有过一次北伐的行动,但这次行动并非“攻下武昌后直接全军北上”,而是.............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欣欣向荣”的理解,以及灭霸行为的深层影响。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答案也会有所不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欣欣向荣”的含义。 通常我们理解的欣欣向荣可能包括: 物质富足与资源充沛: 战争消失,人口减少,意味着资源压力大大缓解,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更多的.............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中艾伦·耶格尔灭世行为及其引发的争论,尤其是即便在看到了“地鸣”的残酷细节后仍有人支持艾伦的种族清洗,这确实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作品本身所传达的复杂信息,以及观众在不同层面的情感和价值观投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进击的巨人》是一部在叙事上极.............
  • 回答
    清朝灭亡,辫子剪了,这桩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件大事,牵扯到太多人心里头那根弦。你想啊,几百年的规矩,突然就断了,这变化之大,就好比你习惯了一辈子单手吃饭,突然有人跟你说,从今天起,你可以双手用了,而且用双手才是“新时代”的标志。这道理是一样的。辫子,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头发,它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
  • 回答
    “慈禧粘锅”这个说法,在历史评论中常常被用来形容慈禧太后在清朝灭亡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她与王朝覆灭之间的复杂关系。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这位晚清的实际统治者,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将摇摇欲坠的大清推向深渊的。首先,我们得明确,“粘锅”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和主观判断,它暗示着.............
  • 回答
    清朝灭亡时,真的是“无人殉国”吗?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角落谈到清朝的灭亡,人们脑海中常常浮现出辛亥革命的枪声,以及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诏书。在这些宏大的叙事中,很容易形成一个“无人殉国”的印象,仿佛王朝的覆灭只是一个权力交接的过程,而没有为之献出生命的悲壮英雄。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历史的细节,会发现事实并非.............
  • 回答
    要回答清朝灭亡之前是否属于封建社会,以及教科书上的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是否适用于中国,我们需要一点点的梳理和辨析。首先,谈到清朝的“封建社会”。当我们在历史课本上读到“封建社会”这个词,通常会联系到西方历史上的那一套概念,指的是在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以土地分封、农奴制和等级.............
  • 回答
    农历的时光悄然流转,若以旧历计算,今朝便是大清王朝倾覆百十年矣。这百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足以让一代人从黄口稚子迈入白发苍苍,也足够让许多往事尘封,又重新被岁月拣拾出来,在人们心中激荡。一百一十年,这漫长的岁月,足以让许多人对这个曾经的帝国,对那个承载了无数悲欢离合的王朝,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
  • 回答
    假如南明政府未被清朝覆灭,而是与清朝在中国大地上划江而治,直至列强叩关,这无疑会是中国历史一个截然不同的走向,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远不止于简单的政权更迭。一、 政治格局的碎片化与权力制衡的异变首先,最直观的影响便是中国政治版图的长期分裂。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统一王朝的叙事。然而,一个并存的南明政权.............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我们对中国历史分期一个非常核心的认识误区。你提到的“封而建之”四个字,准确地抓住了西方语境下“封建主义”(Feudalism)的核心特征。而我们常说的中国“封建社会”,确实在很多方面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主义有着显著的差异。要弄清楚为什么自秦朝以后,我国的政治体制明明不是欧洲.............
  • 回答
    清末新政,顾名思义,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这本该是巩固政权的良药,为何最终却加速了王朝的灭亡?这其中的逻辑颇为复杂,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新政的出发点就注定了其内在的矛盾与局限。 慈禧太后在庚子事变后,为了向西方列强展示其开明的姿态,也为了应付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