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灭亡慈禧粘锅吗?

回答
“慈禧粘锅”这个说法,在历史评论中常常被用来形容慈禧太后在清朝灭亡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她与王朝覆灭之间的复杂关系。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这位晚清的实际统治者,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将摇摇欲坠的大清推向深渊的。

首先,我们得明确,“粘锅”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和主观判断,它暗示着慈禧不仅是清朝衰亡的见证者,更是加速其灭亡的关键人物,她像“粘锅”一样,牢牢地把持着权力,却未能挽救大厦于将倾。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一个词来概括。

慈禧与清朝衰亡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剖析:

一、 守旧与排斥改革: 错失的自救机会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内部也充斥着腐败和动荡。此时,中国最需要的是一场深刻的、彻底的改革,以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重振国力。

戊戌变法: 慈禧太后对1898年的戊戌变法持强硬反对态度。这场由光绪帝主导的改革,旨在效法西方,推行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训练新式军队。然而,慈禧认为这触及了她和保守派的根本利益,担心改革会削弱皇权,威胁到满清的统治地位。她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处死了戊戌六君子,扼杀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萌芽。这次扼杀,无疑是错失了清朝自救的一个绝佳机会,也加剧了国内外的矛盾。
义和团运动: 慈禧在对西方列强日益不满的情况下,盲目支持并利用了仇视外国人的义和团。她将义和团视为可以对抗外国侵略的力量,并一度利用他们来打击“洋人”。结果,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和破坏行为,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北京被占领,清政府遭受了空前的屈辱和损失。慈禧的这一决策,无疑是将清朝推入了更深的泥潭。

二、 权力斗争与个人野心: 牺牲国家利益

慈禧的一生,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权力斗争史。她从一个低微的妃子,凭借手段和智慧,一步步登上晚清的实际统治者宝座,并且牢牢掌握了近半个世纪的最高权力。

垂帘听政: 从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就开始了她的垂帘听政生涯。她通过铲除异己,平衡各方势力,将权力牢牢地控制在手中。这种集权和个人化的统治模式,使得国家大事的决策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缺乏长远的国家战略规划。
阻碍进步: 在她眼中,维护满清的统治和她个人的权力地位,往往比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民族的未来更重要。任何可能威胁到这种地位的改革或进步,都可能被她无情地扼杀。这是一种典型的守旧思想,也是导致清朝无法与时俱进的重要原因。

三、 晚年与君主立宪的僵持: 最后的稻草

随着革命思潮的兴起和辛亥革命的迫近,清政府内部和外部都开始呼吁改革,甚至走向君主立宪。

预备立宪: 慈禧在晚年虽然也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比如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但这些改革往往是敷衍了事,缺乏诚意,并且动作迟缓。她对立宪的态度模棱两可,既担心失去权力,又迫于压力不得不做出姿态。这种“不彻底的改革”反而激化了矛盾,让一部分改革派失望,也给了革命党更多机会。
皇族内阁: 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清政府组建了“皇族内阁”,几乎所有重要职位都被皇族成员占据。这被普遍视为是慈禧晚年对改革的最后一剂“毒药”,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维护满清统治的决心,也让全国上下对清政府彻底丧失了信心,最终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四、 慈禧对清朝灭亡的责任定性

要说慈禧“粘锅”,确实有其道理。她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将清朝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慈禧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她的决策深刻地影响了晚清的走向。她的个人野心、守旧思想以及对改革的抵制,无疑是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她的存在,就像一个巨大的“粘锅”,将所有试图改革的力量都牢牢地粘住,使其无法施展。她将国家命运与个人权力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最终在历史的洪流中一同沉没。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清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历史进程的结果,并非一人之责。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内各阶级的矛盾、自然灾害的频发等等,都共同作用于大清王朝。

但是,慈禧太后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无可推卸的。 她是那个时代最核心的权力掌握者,她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她选择了保守,选择了压制,选择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非国家的进步,这使得大清这艘巨轮在风雨飘摇的大海上,不仅没有找到避风港,反而被她用坚硬的锅底,一层层地粘住了所有前进的动力,最终沉没在历史的汪洋之中。

所以,如果用“粘锅”来形容慈禧,并非全无道理。她确实是清朝覆灭过程中,那个最“粘”的部分,那个最让人无法忽视的“痕迹”。她对权力近乎偏执的渴求,以及在关键时刻对改革的犹豫不决和强硬压制,最终将这个延续了两百多年的王朝,推向了不可逆转的灭亡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奇了怪了,居然还有人觉得近代中国的屈辱和满清的灭亡慈禧没有责任:

根据《皇太后六旬庆典》记载,慈禧为自己的六十大寿,花费黄金白银共28万两置办首饰、花费白银23万两置办新衣、花费白银18万两置办轿舆、花费白银240万两搭建景观、花费白银52万两搭建戏台、花费白银132万两进行装饰、花费白银76万两修缮宫殿、花费白银6万两举办宴会、花费白银15万两雇佣仪仗、花费白银289万两赏赐官员,总共花费白银879万两,原计划要花3000万两以上。

慈禧生日是十月初十,庆典从光绪二十年十月初一开始、十月十七结束,十月初十是庆典的最高潮。而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转为公历就是1894年11月7日,占据金州的日军攻取了大连湾,两周后攻下旅顺口,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满清在甲午战争前的年财政总收入在9000万两左右,而慈禧除了给自己过六十大寿,还在修位于西郊的行宫颐和园,总共花费白银约800万两,原计划是要花白银10000万两以上的,也就是说慈禧在打甲午战争的1894年,至少将国家收入的五分之一花在了享乐上;甲午战争已经开打三个月了,日军已经登陆辽东半岛了,慈禧也没有取消或停止自己的生日庆典。

PS:内务府每年用于慈禧的各项日常开销至少在140万两白银以上,约占国家收入的五十分之一,她起码得承担五十分之一的责任吧?


以上这些数字或许不够直观,来点更加直观的:

慈禧不喜欢熏香,用大量水果来增香,一年能消耗掉水果数十万个,也就是好几万斤,例如光绪二十三年(1897)慈禧就用掉了苹果158320个、秋梨111750个、棠梨77300个、红肖梨53295个等等。

以奢侈著称的乾隆,初期大约每餐吃10-20品,后期大约每餐吃40-50品,而慈禧每餐要吃100品以上,根据其御前女官裕德龄的记载甚至有时能达到150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慈禧粘锅”这个说法,在历史评论中常常被用来形容慈禧太后在清朝灭亡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她与王朝覆灭之间的复杂关系。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这位晚清的实际统治者,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将摇摇欲坠的大清推向深渊的。首先,我们得明确,“粘锅”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和主观判断,它暗示着.............
  • 回答
    慈禧太后若仍在世,清朝的命运会是怎样一个走向?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但要给出一个斩钉截铁的答案,实在太难。历史的洪流并非由一两人简单决定,而是无数因素交织下的复杂结果。不过,我们可以从慈禧的性格、执政方式以及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推断,她活着,清朝或许能暂缓灭亡的脚步,但最终的结局,恐怕也难以扭转。首.............
  • 回答
    武则天与慈禧,两位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女性政治家,如果她们的人生轨迹对调,置换到对方所处的时代,清朝的命运又会如何?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推演。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时代背景的差异,这是影响推演走向的关键因素。 武则天时期(唐朝): 这是一个相对开明的时代,虽然有宫廷斗争,.............
  • 回答
    清朝退位,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旧的王朝轰然倒塌,新的共和国冉冉升起。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无疑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那么,为什么一个曾经君临天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在王朝覆灭后,竟然没有人对他下杀手呢?这其中既有复杂的政治考量,也有人性的考量,更有时代的局限性。首先.............
  • 回答
    清朝灭亡,辫子剪了,这桩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件大事,牵扯到太多人心里头那根弦。你想啊,几百年的规矩,突然就断了,这变化之大,就好比你习惯了一辈子单手吃饭,突然有人跟你说,从今天起,你可以双手用了,而且用双手才是“新时代”的标志。这道理是一样的。辫子,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头发,它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
  • 回答
    清朝覆灭,改朝换代,这在中国历史上并非新鲜事。每一次王朝更迭,往往伴随着旧秩序的崩塌和新力量的崛起。在辛亥革命,也就是推翻清朝统治的这场大变革中,许多被压迫多年的群体,特别是革命党人,确实存在着对满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旗人”)进行报复的冲动和行为。但要说“大规模”的、系统性的、有组织的大屠杀,这更.............
  • 回答
    清朝灭亡,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此落下帷幕。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真空,以及无数残留的、曾经是“大清”一部分的武装力量。这些军人,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为何在后来抗击外侮的烽火岁月中,我们很难看到他们成建制的“清军”身影?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的社会转型和军事重塑的历程。清军的“解体”与分流:辛亥.............
  • 回答
    清朝灭亡时,真的是“无人殉国”吗?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角落谈到清朝的灭亡,人们脑海中常常浮现出辛亥革命的枪声,以及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诏书。在这些宏大的叙事中,很容易形成一个“无人殉国”的印象,仿佛王朝的覆灭只是一个权力交接的过程,而没有为之献出生命的悲壮英雄。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历史的细节,会发现事实并非.............
  • 回答
    清朝覆灭,对于那些生于帝王家、身份尊贵的格格们来说,无疑是命运巨变的分水岭。她们的后半生,或平淡,或凄凉,或坚韧,各自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与那个旧时代的荣光一起,渐行渐远。从云端跌落的茫然与失落首先要明白的是,所谓的“格格”,在清朝皇室体系中,其身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血缘亲疏、封号等级而有差异.............
  • 回答
    清朝覆灭至今已逾百年,但其留下的恶劣影响,如同沉重阴影,依然盘踞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这些影响并非简单地被历史翻篇,而是以各种复杂的方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并且因为其根植性、惯性以及与后续历史事件的交织,至今仍然顽固地存在。一、 政治体制的遗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与权力结构的.............
  • 回答
    要回答清朝灭亡之前是否属于封建社会,以及教科书上的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是否适用于中国,我们需要一点点的梳理和辨析。首先,谈到清朝的“封建社会”。当我们在历史课本上读到“封建社会”这个词,通常会联系到西方历史上的那一套概念,指的是在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以土地分封、农奴制和等级.............
  • 回答
    农历的时光悄然流转,若以旧历计算,今朝便是大清王朝倾覆百十年矣。这百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足以让一代人从黄口稚子迈入白发苍苍,也足够让许多往事尘封,又重新被岁月拣拾出来,在人们心中激荡。一百一十年,这漫长的岁月,足以让许多人对这个曾经的帝国,对那个承载了无数悲欢离合的王朝,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
  • 回答
    假如南明政府未被清朝覆灭,而是与清朝在中国大地上划江而治,直至列强叩关,这无疑会是中国历史一个截然不同的走向,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远不止于简单的政权更迭。一、 政治格局的碎片化与权力制衡的异变首先,最直观的影响便是中国政治版图的长期分裂。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统一王朝的叙事。然而,一个并存的南明政权.............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我们对中国历史分期一个非常核心的认识误区。你提到的“封而建之”四个字,准确地抓住了西方语境下“封建主义”(Feudalism)的核心特征。而我们常说的中国“封建社会”,确实在很多方面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主义有着显著的差异。要弄清楚为什么自秦朝以后,我国的政治体制明明不是欧洲.............
  • 回答
    清末新政,顾名思义,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这本该是巩固政权的良药,为何最终却加速了王朝的灭亡?这其中的逻辑颇为复杂,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新政的出发点就注定了其内在的矛盾与局限。 慈禧太后在庚子事变后,为了向西方列强展示其开明的姿态,也为了应付国.............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马跳出两个词:历史的惯性 和 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清朝入关强行推行“剃发易服”,确实给汉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反抗,但到了清朝末年,很多汉人却不愿剪辫子,甚至把马褂当成“汉服”,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健忘”或“背叛”,而是历史发展和文化演变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一步步来捋.............
  • 回答
    清朝的覆灭,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而是一系列深层矛盾和外部压力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若要探究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层面来剖析:一、内部结构性的衰败:封建制度的僵化与改革的滞后清朝的统治基础,依然是那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体制。这个体制在早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埋下了制度性衰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国际法以及现实政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香港和澳门之所以要等到租期满了才收回,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与英国、葡萄牙签订的租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协议,而新中国在建国之初,出于维护国际信誉和战略考量的需要,选择尊重这些历史遗留的条约。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1. 香港的回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的敏感点。如果我们将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假设我们能够神奇地“杀死”某位清朝皇帝及其所有直系皇子皇女,清朝是否就会因此灭亡?答案恐怕并非简单的一句“会”或“不会”。这背后牵涉到太多复杂的政治、军事、社会和文化因素,绝非一人一族兴衰就能轻易断定的。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看法,以至于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明朝就是被清朝直接灭亡的。但如果深入去探究,就会发现事情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也更有意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明朝的灭亡不是某一个外敌入侵就能简单概括的,它是一个长期以来内部矛盾积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以及外部压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