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灭亡后,为何没人杀溥仪 ?

回答
清朝退位,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旧的王朝轰然倒塌,新的共和国冉冉升起。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无疑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那么,为什么一个曾经君临天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在王朝覆灭后,竟然没有人对他下杀手呢?这其中既有复杂的政治考量,也有人性的考量,更有时代的局限性。

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原因,是“优待条件”的约定。溥仪退位并不是被武力推翻,而是通过政治协商的结果。1912年,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强大压力下,隆裕太后代表年幼的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这份诏书的背后,是当时民国政府(实际是袁世凯主导的政府)与清皇室之间达成的协议。这份协议中明确规定了对逊帝及其家眷的优待条件,其中就包括保障其人身安全,允许其暂居紫禁城,并给予皇室成员一定的生活费用。

这意味着,溥仪的生命权受到了民国初年政府的法律和政治承诺的保护。虽然民国政府要推翻清朝,但它也需要建立自身的合法性,遵守和履行与前朝皇室达成的协议,是其展示新政权“文明”和“秩序”的手段之一。更何况,袁世凯当时也需要拉拢一部分旧势力,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直接杀害溥仪,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动荡和反弹。

其次,溥仪的“象征性”和“工具性”作用。在清朝覆灭后,溥仪虽然失去了实权,但他仍然是清朝正统的象征。对于一些怀念旧朝或希望复辟的势力来说,溥仪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号召力。相比之下,对于新生的民国政府,尤其是在早期,如何处理这位末代皇帝,也体现了他们的政治智慧。如果轻易处死溥仪,反而可能把他塑造成一个悲剧英雄,激发潜在的复辟情绪,给政权带来不稳定因素。

相反,如果能将溥仪置于控制之下,甚至在某些时刻加以利用,反而可能比杀死他更有政治上的好处。在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日本扶植伪满洲国时,就选择了溥仪作为傀儡皇帝,正是看中了他身上残存的“清朝正统”的符号意义。虽然这是后话,但在早期,这种“象征性”依然是需要被考虑的。

第三,国际影响和舆论考量。溥仪作为一位前国家元首,即使是末代皇帝,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关注度。在那个西方列强势力渗透的时代,如果中国政府对一个被废黜的君主采取极端手段,很可能招致国际社会的批评,甚至可能被一些国家以此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维持一个相对“人道”的处理方式,有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再者,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虽然溥仪是皇帝,但毕竟只是一个孩子。在退位时,他才六岁。将一个年幼无辜的孩子处死,在当时的大多数中国社会看来,也难以接受,尤其是在经历了多年的封建专制后,对“斩草除根”式的残酷手段,也会有一定的心理抵触。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人会希望他死,但从整体政治决策层面来看,这种“人道”的考量,虽然不是主要因素,但也是存在的。

第四,实际的控制力和“无害化”。在退位后,溥仪的权力实际上已经被剥夺得干干净净。他不再拥有军队,不再拥有统治国家的机器。虽然他还能继续居住在紫禁城,但他的生活实际上受到了严密的监视和控制。他变成了一个被圈禁起来的“笼中之鸟”,对于想要推翻他的人来说,他已经失去了任何实际的威胁性。一个没有实权,又被严密控制的人,杀不杀他,在政治利益上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处理不好还会惹出麻烦。

最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的呼唤。虽然清朝的灭亡过程充满了暴力和冲突,但新生的中华民国也试图在政治运作上与过去的“野蛮”做出区分。对待前朝皇室,特别是年幼的皇帝,采取一种相对宽容和“文明”的方式,也是新时代的一种象征。如果一味地延续过去王朝倾覆后的“赶尽杀绝”,那么新政权的“进步性”和“先进性”又从何体现?

当然,这种“宽容”并非完全出于善良,更多的是政治上的权衡和策略。但无论如何,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溥仪在清朝灭亡后,得以保全性命。他从紫禁城到天津的租界,再到日本的控制,最终被新中国政府改造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他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那个动荡时代复杂政治博弈的一个缩影。没有人杀他,并非因为他受到了特别的恩赐,而是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关头,不杀他,对当时的各方力量而言,是更符合其利益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我感觉有这么几个原因:

1.溥仪是“主动”逊位“禅让”给中华民国,一纸退位诏书堵了所有遗老遗少的嘴。政权过渡相对平稳

和俄国布尔什维克解散制宪会议后有人试图抬出沙皇做大旗,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暴力推翻吉伦特派不同,袁世凯当时没必要通过处死前朝皇帝稳固统治

2.如前所述,袁世凯不需要也不想处死溥仪 ,他的敌人是南方更激进的革命派,而非保皇派。甚至保皇派是他的盟友,他们肯跪溥仪也不会排斥洪宪皇帝。

3.溥仪就是个小孩,第一次退位时6岁,第二次退位时12岁。杀一个小孩无论如何观感都太恶劣,都要承担国内外指责的风险。就连最不屑于隐瞒自己观点的布尔什维克,也不愿提及自己杀了沙皇年幼子女的事,此事从不见诸于苏联时代的宣传,反倒总被外国拿来指责苏联的残暴。雅各宾派也没杀年幼的路易十七——即使他当时都被保皇派遥尊为王,但仍留了他一命。

当时欧美列强也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会杀小孩的激进革命派对他们而言过于危险,很可能招致外国干涉。

第三次当汉奸被抓了,这次不小了,去劳改吧。溥仪当时一百个不想回国,就怕被共和国枪毙,但之后没杀他,一方面是要给他改造成公民溥仪、向当时的台湾当局等示以宽大的政治需要(符合我党一贯风格),另一方面也是溥仪识时务转变的快。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得分两方面答。

一是为什么不杀溥仪。

因为对于民国尤其是北洋阶段来说,清朝是逊位,是手里还有牌时候主动退了。谈判桌从来都是力量的博弈,既然满清逊位时候还有势力,那就能获得相应待遇,不仅不杀,还要格外优待。

这个优待不仅袁世凯等北洋认可,连孙中山等南方革命党高级人物们也认可,所以孙中山去了北京跟载沣也是谈笑风生,黄兴跟满清皇族们也喝酒看戏。

而共和国之后,溥仪既没有了资本,又有伪满洲国这一档子事,那为什么不杀?因为教员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我们党的政策,总的精神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国内战犯一个不杀,连宣统皇帝、康泽这样的人也不杀。不杀他们,不是没有可杀之罪,而是杀了不利。
一不能增加生产,二不能提高科学水平,三对我们除四害没有帮助,四不能强大国防,五不能收复台湾。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通过改造起到更好效果,这个道理不仅教员这么认为,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等那一代领导人都在不同场合对这些本来可以死罪的战犯说过类似的话。


另一个方面说起来就扎心了,因为包括今天提问的这些想杀溥仪的皇汉,其头脑和能力决定了他们是绝对不可能达到任何影响政策地步的。

从袁世凯、孙中山到毛泽东、周恩来,能影响时代发展,个人能力必然很优秀。既然这么优秀的个人能力,怎么可能还去做皇汉?

孙中山在南方革命时候,尤其早期有过各种口号,但一旦能革命阶段成功,就明白五族共和对中国的价值,就能客气、礼貌地和载沣等满清皇族们聊天吃饭。

毛主席在评溥仪时候,是把他和康泽这种人相提并论的,与民族无关,都是要改过赎罪。当然,后来因为溥仪改造的更努力,还比康泽早了4年特赦……


所以说,溥仪不会被杀,因为他所处的两个时代都不该被杀,也因为想杀他的人其觉悟和能力注定不可能到影响政策的地步。

user avatar

这其实是汉人王朝的特色。

商灭夏,把夏人封在杞国。

周灭商,把商人封在宋国。

秦灭周,也没有杀最后一代周王。

汉代秦,找不到秦皇帝后代被自己早就杀光了。

魏代汉,还有山阳公。

。。。。。。

连金灭了北宋,还要封昏德公。



只有我大清,致力于把前明皇室赶尽杀绝。

民国虽然不咋地,但也有着这种汉族式的迂腐。

毕竟自认还算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退位,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旧的王朝轰然倒塌,新的共和国冉冉升起。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无疑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那么,为什么一个曾经君临天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在王朝覆灭后,竟然没有人对他下杀手呢?这其中既有复杂的政治考量,也有人性的考量,更有时代的局限性。首先.............
  • 回答
    清朝灭亡,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此落下帷幕。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真空,以及无数残留的、曾经是“大清”一部分的武装力量。这些军人,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为何在后来抗击外侮的烽火岁月中,我们很难看到他们成建制的“清军”身影?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的社会转型和军事重塑的历程。清军的“解体”与分流:辛亥.............
  • 回答
    英国之所以能够最终瓦解莫卧儿帝国,却未能彻底征服清王朝,这背后涉及了多层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实力对比的客观差异,更是两国各自内部状况的深刻折射。简单来说,莫卧儿帝国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扩张过程中已经病入膏肓,而清王朝虽然积弊丛生,但仍保有足够的反抗能力和国家机器的韧性。莫卧儿帝国的衰落:内外.............
  • 回答
    清朝覆灭,改朝换代,这在中国历史上并非新鲜事。每一次王朝更迭,往往伴随着旧秩序的崩塌和新力量的崛起。在辛亥革命,也就是推翻清朝统治的这场大变革中,许多被压迫多年的群体,特别是革命党人,确实存在着对满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旗人”)进行报复的冲动和行为。但要说“大规模”的、系统性的、有组织的大屠杀,这更.............
  • 回答
    清朝覆灭,对于那些生于帝王家、身份尊贵的格格们来说,无疑是命运巨变的分水岭。她们的后半生,或平淡,或凄凉,或坚韧,各自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与那个旧时代的荣光一起,渐行渐远。从云端跌落的茫然与失落首先要明白的是,所谓的“格格”,在清朝皇室体系中,其身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血缘亲疏、封号等级而有差异.............
  • 回答
    清朝覆灭至今已逾百年,但其留下的恶劣影响,如同沉重阴影,依然盘踞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这些影响并非简单地被历史翻篇,而是以各种复杂的方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并且因为其根植性、惯性以及与后续历史事件的交织,至今仍然顽固地存在。一、 政治体制的遗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与权力结构的.............
  • 回答
    清朝以“小族”(满族)统治“大族”(汉族)的模式,确实可能在清朝灭亡后,促使部分满洲人改名,但这并非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直接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清朝的统治模式及其对满汉关系的深层影响 “以满制汉”的策略: 清朝统治者深知满族人口远少于汉族,因此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
  • 回答
    太平军第一次攻下武昌后,虽然士气高涨,但如果立刻全军北上,想要一举灭亡清王朝,机会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并非完全没有。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利弊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太平军首次北上武昌的背景和目标:1853年初,太平军在占领南京后,确实有过一次北伐的行动,但这次行动并非“攻下武昌后直接全军北上”,而是.............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欣欣向荣”的理解,以及灭霸行为的深层影响。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答案也会有所不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欣欣向荣”的含义。 通常我们理解的欣欣向荣可能包括: 物质富足与资源充沛: 战争消失,人口减少,意味着资源压力大大缓解,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更多的.............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中艾伦·耶格尔灭世行为及其引发的争论,尤其是即便在看到了“地鸣”的残酷细节后仍有人支持艾伦的种族清洗,这确实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作品本身所传达的复杂信息,以及观众在不同层面的情感和价值观投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进击的巨人》是一部在叙事上极.............
  • 回答
    清朝灭亡,辫子剪了,这桩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件大事,牵扯到太多人心里头那根弦。你想啊,几百年的规矩,突然就断了,这变化之大,就好比你习惯了一辈子单手吃饭,突然有人跟你说,从今天起,你可以双手用了,而且用双手才是“新时代”的标志。这道理是一样的。辫子,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头发,它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
  • 回答
    “慈禧粘锅”这个说法,在历史评论中常常被用来形容慈禧太后在清朝灭亡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她与王朝覆灭之间的复杂关系。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这位晚清的实际统治者,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将摇摇欲坠的大清推向深渊的。首先,我们得明确,“粘锅”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和主观判断,它暗示着.............
  • 回答
    清朝灭亡时,真的是“无人殉国”吗?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角落谈到清朝的灭亡,人们脑海中常常浮现出辛亥革命的枪声,以及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诏书。在这些宏大的叙事中,很容易形成一个“无人殉国”的印象,仿佛王朝的覆灭只是一个权力交接的过程,而没有为之献出生命的悲壮英雄。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历史的细节,会发现事实并非.............
  • 回答
    要回答清朝灭亡之前是否属于封建社会,以及教科书上的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是否适用于中国,我们需要一点点的梳理和辨析。首先,谈到清朝的“封建社会”。当我们在历史课本上读到“封建社会”这个词,通常会联系到西方历史上的那一套概念,指的是在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以土地分封、农奴制和等级.............
  • 回答
    农历的时光悄然流转,若以旧历计算,今朝便是大清王朝倾覆百十年矣。这百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足以让一代人从黄口稚子迈入白发苍苍,也足够让许多往事尘封,又重新被岁月拣拾出来,在人们心中激荡。一百一十年,这漫长的岁月,足以让许多人对这个曾经的帝国,对那个承载了无数悲欢离合的王朝,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
  • 回答
    假如南明政府未被清朝覆灭,而是与清朝在中国大地上划江而治,直至列强叩关,这无疑会是中国历史一个截然不同的走向,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远不止于简单的政权更迭。一、 政治格局的碎片化与权力制衡的异变首先,最直观的影响便是中国政治版图的长期分裂。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统一王朝的叙事。然而,一个并存的南明政权.............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我们对中国历史分期一个非常核心的认识误区。你提到的“封而建之”四个字,准确地抓住了西方语境下“封建主义”(Feudalism)的核心特征。而我们常说的中国“封建社会”,确实在很多方面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主义有着显著的差异。要弄清楚为什么自秦朝以后,我国的政治体制明明不是欧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