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我感觉有这么几个原因:
1.溥仪是“主动”逊位“禅让”给中华民国,一纸退位诏书堵了所有遗老遗少的嘴。政权过渡相对平稳
和俄国布尔什维克解散制宪会议后有人试图抬出沙皇做大旗,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暴力推翻吉伦特派不同,袁世凯当时没必要通过处死前朝皇帝稳固统治
2.如前所述,袁世凯不需要也不想处死溥仪 ,他的敌人是南方更激进的革命派,而非保皇派。甚至保皇派是他的盟友,他们肯跪溥仪也不会排斥洪宪皇帝。
3.溥仪就是个小孩,第一次退位时6岁,第二次退位时12岁。杀一个小孩无论如何观感都太恶劣,都要承担国内外指责的风险。就连最不屑于隐瞒自己观点的布尔什维克,也不愿提及自己杀了沙皇年幼子女的事,此事从不见诸于苏联时代的宣传,反倒总被外国拿来指责苏联的残暴。雅各宾派也没杀年幼的路易十七——即使他当时都被保皇派遥尊为王,但仍留了他一命。
当时欧美列强也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会杀小孩的激进革命派对他们而言过于危险,很可能招致外国干涉。
第三次当汉奸被抓了,这次不小了,去劳改吧。溥仪当时一百个不想回国,就怕被共和国枪毙,但之后没杀他,一方面是要给他改造成公民溥仪、向当时的台湾当局等示以宽大的政治需要(符合我党一贯风格),另一方面也是溥仪识时务转变的快。
这个问题得分两方面答。
一是为什么不杀溥仪。
因为对于民国尤其是北洋阶段来说,清朝是逊位,是手里还有牌时候主动退了。谈判桌从来都是力量的博弈,既然满清逊位时候还有势力,那就能获得相应待遇,不仅不杀,还要格外优待。
这个优待不仅袁世凯等北洋认可,连孙中山等南方革命党高级人物们也认可,所以孙中山去了北京跟载沣也是谈笑风生,黄兴跟满清皇族们也喝酒看戏。
而共和国之后,溥仪既没有了资本,又有伪满洲国这一档子事,那为什么不杀?因为教员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我们党的政策,总的精神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国内战犯一个不杀,连宣统皇帝、康泽这样的人也不杀。不杀他们,不是没有可杀之罪,而是杀了不利。
一不能增加生产,二不能提高科学水平,三对我们除四害没有帮助,四不能强大国防,五不能收复台湾。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通过改造起到更好效果,这个道理不仅教员这么认为,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等那一代领导人都在不同场合对这些本来可以死罪的战犯说过类似的话。
另一个方面说起来就扎心了,因为包括今天提问的这些想杀溥仪的皇汉,其头脑和能力决定了他们是绝对不可能达到任何影响政策地步的。
从袁世凯、孙中山到毛泽东、周恩来,能影响时代发展,个人能力必然很优秀。既然这么优秀的个人能力,怎么可能还去做皇汉?
孙中山在南方革命时候,尤其早期有过各种口号,但一旦能革命阶段成功,就明白五族共和对中国的价值,就能客气、礼貌地和载沣等满清皇族们聊天吃饭。
毛主席在评溥仪时候,是把他和康泽这种人相提并论的,与民族无关,都是要改过赎罪。当然,后来因为溥仪改造的更努力,还比康泽早了4年特赦……
所以说,溥仪不会被杀,因为他所处的两个时代都不该被杀,也因为想杀他的人其觉悟和能力注定不可能到影响政策的地步。
这其实是汉人王朝的特色。
商灭夏,把夏人封在杞国。
周灭商,把商人封在宋国。
秦灭周,也没有杀最后一代周王。
汉代秦,找不到秦皇帝后代被自己早就杀光了。
魏代汉,还有山阳公。
。。。。。。
连金灭了北宋,还要封昏德公。
只有我大清,致力于把前明皇室赶尽杀绝。
民国虽然不咋地,但也有着这种汉族式的迂腐。
毕竟自认还算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