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灭亡后,各地的革党有没有对旗人进行大规模报复?

回答
清朝覆灭,改朝换代,这在中国历史上并非新鲜事。每一次王朝更迭,往往伴随着旧秩序的崩塌和新力量的崛起。在辛亥革命,也就是推翻清朝统治的这场大变革中,许多被压迫多年的群体,特别是革命党人,确实存在着对满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旗人”)进行报复的冲动和行为。但要说“大规模”的、系统性的、有组织的大屠杀,这更多的是一种历史情绪的渲染,而非全然的事实。

革命党人的目标,说到底是要推翻满清的统治,建立一个汉人主导的共和国家。在他们的宣传中,满族被描绘成压迫者,是中华民族的敌人。因此,在革命爆发,尤其是北方满清统治被推翻后,各地确实出现了一些针对旗人的零星暴力事件,比如抢劫、殴打、甚至杀戮。这些事件的发生,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

首先,积怨已久的情绪宣泄。几百年的统治,虽然后期很多满族贵族汉化程度很高,但“满汉矛盾”的历史阴影始终存在。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旗人作为统治阶级的后代,享受着一定的特权,而普通民众则饱受压迫。这种长期的社会和经济差距,在政权更迭的剧烈变动中,很容易演变成对昔日“主人”的复仇心理。

其次,革命宣传的影响。为了动员民众,革命党人在宣传时,往往会将革命描绘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正义之举。这种民族主义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煽动了民众对满族的仇恨。在一些地方,这种宣传被曲解或过激解读,导致了针对旗人的不公对待。

再者,社会秩序的混乱。辛亥革命后,中国经历了一段剧烈的社会动荡时期。地方权力真空、军队哗变、以及各种反社会势力的抬头,都使得社会治安恶化。在这种混乱的环境下,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借着革命的名义,对旗人进行打劫和伤害,将个人恩怨或贪婪行为包装成“革命行动”。

然而,如果我们审视当时的情况,认为存在“大规模报复”的证据并不充分。以下几点可以说明这一点:

中央政府的态度:虽然清朝灭亡,但当时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孙中山为首,在政策上是主张民族平等的。虽然革命党内部也有激进派,但孙中山等领导层并非鼓吹对满族进行血腥报复。他们更希望的是建立一个五族共和的国家。
旗人的融入:随着清朝的灭亡,旗人阶层作为统治集团的特权也随之取消。许多旗人也像普通汉人一样,开始了谋生之路。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并非与汉人势不两立,很多人本身就已经融入了汉族社会。
证据的局限性:历史记录中,虽然有一些关于旗人受到不公对待的记载,但这些大多是地方性的、个别的事件。而且,在革命的宏大叙事中,这些零星的暴力事件,很容易被放大或被忽略。当时媒体的报道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倾向性。

举个例子,在一些旗人聚居的地区,比如北京,清朝灭亡后,旗人的生活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俸禄断绝,许多人生活陷入困境。一些激进的革命分子或者普通民众,确实可能对他们进行一些侮辱或勒索。但并没有像历史上某些王朝灭亡后,出现系统性的、大规模的屠杀和追捕。

更重要的是,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大规模报复”来概括。许多旗人,尤其是那些在清朝灭亡后,仍然生活在各地普通民众中的旗人,他们的命运也充满了艰辛,与普通民众一样,也在新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求存。

总而言之,清朝灭亡后,确实存在着一些针对旗人的报复行为,这些行为的发生与历史积怨、革命宣传以及社会动荡密切相关。但将这些零星的、地方性的事件定性为“大规模报复”,可能不太符合史实。中华民国建立后的政策,以及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更倾向于民族融合而非系统性的清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说结论,从时间点来看,清帝退位后这种报复是没有的,或者说极少。但武昌起义后到退位这个时间段,对满族针对性的屠杀,是有的,而且并不鲜见。


其次,辛亥革命的参与者,并不仅仅是同盟会,还有各地的民间、社团组织,如哥老会等等,有些本身就带有黑社会性质。如同历史上的每次社会动荡一样,屠满,排满某种程度上,是这些社会组织的一个宣泄口。所以从过程上看,在早期革命最为激烈的四川、广东等省,大部分和满城达成和平协议,反而是革命军涉足较少的地方,如西安,太原等地,过程极其血腥,惨烈。

接下来一个个梳理下革命中满城的情况

武昌,武昌原不是八旗驻防地,但有部分荆州旗人居住。起义第二天早上时,原武昌城四大满姓家族(扎、包、铁、布)均被杀害,幸存旗人躲入一些当地士绅家中。军政府本来准备强行进入搜人,但后来因汉口的11名外国领事联手出面干预而作罢。14日路透社记者估计有800多人被杀,军政府方面估计人数在400-500人。

西安,其他答案也提到这里了,西安的旗人相较其他满城更多,在2万人左右,而且城高且厚。但不幸的是,武昌起义时,西安的旗兵正好处于更换武器期,新武器还未到。在抵抗一天后,满城即告攻破。然后就是长达三天的屠杀。在传教士凯特、李提摩太的记录中,遇害人数都在万人以上,其中还包括被杀害于西安南郊北美瑞挪会学校8名外国侨民。哥老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辛亥殉难录》里,记录有姓名的遇害者大约4000人左右,但仅仅包括了驻防兵丁。

太原,因为仅600驻防旗兵,抵抗更为微弱,但遭遇和西安类似,总计被屠数千人。

荆州,总计旗兵有7000多名,是内地最大的旗兵驻防地,总人数近3万人。因为武昌、西安等地的情况,旗人产生了“不战亦死,战或得生”的想法。最初旗兵打算扣当地汉人为人质,但在一个法国传教士马德修的调解下,汉人被释放,革命军随即开始攻城。荆州将军连魁请求传教士继续斡旋,只要答应不杀满人,愿意放弃抵抗。在持反对意见的副统领恒龄自杀后,荆州旗人正式投降。革命军也依约并未报复,还发放了救济金和粮食,大部分满人随后离开荆州。

杭州,杭州是由先由当地抚台投降,经过谈判后,旗下营也放弃抵抗。鲁迅在《谣言世家》里,记录了这段历史“革命军围住旗营,开枪打进去,有时也打出来。然而围得并不紧,我有一个熟人,白天在外面逛,晚上却自进旗营睡觉去了。驻防军也终于被击溃,旗人降服了,房屋被充公是有的,却并没有杀戮。”

南京,在南京抵抗革命军的,却不是旗人,而是江南总督、江防营统领张勋。革命党在第一次起事失败后,又集结了江浙诸军3万多人卷土重来。张勋的2万江防营部队和铁良的2000旗兵抵挡不住撤退,南京的满人随即成为报复的对象。据《辛亥殉难记》记载,南京旗营官佐死亡38人,余下旗人数百人。

镇江,镇江驻防旗兵1692人,最初本已达成和平协议。但革命党因为在南京起事失败,转而把怒火发泄到镇江旗人身上,死伤者无数,幸存者被赶出满城。

福州,最鼎盛时这里有8000旗兵,超过荆州。但辛丑之后,仅剩2000余旗兵。战力虽然单薄,但福州将军朴寿却准备殊死抵抗,还组织了500多人的杀汉团,准备同归于尽。紧张局势下,福建咨议局的士绅上下奔走,试图和平解决,但被朴寿和当时的闽浙总督松涛拒绝。最终战争以松涛自杀,朴寿被擒结束,旗兵阵亡280余人,剩余旗兵就地解散,没辫子的发三元,有辫子的发一元,旗人则发一两银子。

宁夏,宁夏的情况和西安类似,革命党以哥老会为主。在初期起义成功,占领镇署后,随即攻打满城,结果被击退。当地哥老会首领刘华堂,刘跃鲤败走。

伊犁,革命军除哥老会外,还有一部分是左宗棠西征时留下的湘军,同样遭到了锡伯族旗兵的顽强抵抗。在前任伊犁将军广福的调节下才交出武器,但现任伊犁将军志锐被处死。

甘肃平凉,这里本没有革命军,原因反对立宪而被革职的陕甘总督升允因为临时外出,躲过西安起事,随即逃到这里。在继任的陕甘总督长庚的举荐下,朝廷让升允督办陕西军务。他随即组织了马安良、张行志等40多营兵力,分南北两路攻入陕西并连克常务,彬县。因志在复仇,其所俘虏的革命军一律处死,杀人如麻。南北议和后,袁世凯当心升允破坏和议大局,随即派河南毅军赵倜部赴陕西增援。《白鹿原》的前半部分,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12年3月下旬,清帝退位的消息传遍全国,军心已乱,升允无奈交出兵权,远走西宁,31年病逝于天津租界。

成都,由于11月下旬四川才宣布独立,西安、太原等城市的悲剧在前,士绅们四处活动,期望避免战火,成都将军玉昆也命令旗兵不得妄动。后来,四川军政府排除当时双方皆有声望的名宿徐炯前往劝降,十余次谈判厚,双方达成协议。旗兵缴械,革命军承诺保护,绝不妄杀。是辛亥革命中最和平的一次开城。

广州,广州驻防八旗是3000多人汉军旗,后一半人换为京城八旗。武昌起义后,广州气氛紧张,当地乡绅邓华熙、梁鼎芬等召集各大团体商议和平解决。会上众人主张“无论满人、汉人、本省人、外省人、中国人、外国人,凡在我广东者,皆可享受共和平等之福”。两广总督张鸣岐也表示赞同,又通告八旗协领,得到旗人代表认可。结果后来张鸣岐公开反对独立,局势一度恶化,直到水师提督李淮态度转变,赞同独立,并向革命军献出虎门要塞,才最终得到解决。但原军政大佬张鸣岐、李淮等怕被秋后算账,纷纷出走香港。局势再次变得微妙,省咨议局随即从香港请回胡汉民主持大局。三个月后,胡汉民、陈炯明等以检阅为名,下令广州旗兵一律携带枪支前往东郊场集合。检阅过程中,主持人一声令下,全体缴枪,不得违抗。于是每名旗兵各发两个月饷银,就地解散。


最后,在武昌起义前,诸如《扬州十日记》、《嘉定三屠》这样的书籍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再加上近代报刊大多掌握在年轻激进的知识分子手中,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而有意的多刊登那些揭发满汉矛盾,倡言反满的文章。各式各样的排满宣传和动员,已经把汉族人的情绪调动起来了。如《苏报》主笔章士钊回忆说,当时之所以要在报纸上捏造一份清廷严拿留学生的密喻,目的就是要让更多民众“心为之动,血为之沸,气为之涨”。连当时尚未成年的邹容也在《革命书》中大声疾呼“诛绝五百万有奇被毛戴角之满洲种”;“张九世复仇之义,作十年血战之期,磨吾刃,建吾旗,各出九死一生之魄力,以驱除凌辱我之贼满人。”孙中山也在“八条罪状”中撰文:二百六十年中,异族凌残之惨,暴君专制之毒,令我汉人刻骨难忍,九世不忘

这种一而惯之的宣传使革命者们在屠杀种丧失了罪恶感。相反,他们在从事杀戮时充满了神圣感甚至正义感。包括起义后以鄂军都督黎元洪名义发布的布告中即宣称“须知今日满贼,并非我汉家儿”;“藏匿满奴者斩”;陕西革命领导人之一张钫也在《辛亥革命东征举义日记》中说:“西安革命党人起义后,行至街中,向空中放枪数白响,到处宣言此举排满,与我汉人商民无关,尔等勿惊。识者门口备茶水,贴兴汉灭旗字样。”


-------------------7月23日更新----------------------

有个评论提到如果隆裕不退位,清廷能不能多熬几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把回复粘贴如下:

哇咔咔家的咔哇哇 7 小时前

大家可以搜索“清帝退位”。隆裕皇太后懿旨里讲的,不忍看见生灵涂炭,百姓遭殃,才选择退位。这种视野和胸怀是非常值得肯定和赞赏的。如果选择不退位,难道清廷就组织不了自己的军队力量?光把各地的驻防兵召回京城估计也能扛个十年、二十年吧?
最后,退位后呢,乱了近70年,幸亏邓先生上来。这70年遭殃的还是老百姓,老百姓最可怜。


我的回复:

很遗憾,以当时情况看。抗一两周可以,抗一两月都属奇迹了。首先,旗兵是以家庭为单位生活在各自满城的,人口分散,稀少。你让他们回去勤王,满城里的老老小小不是死得更惨了?而且就算老婆小孩不要了,四五百人的部队,穿过几千公里的敌占区,最后能活着到达北京的又有几人?

其次,清朝最后有战斗力的部队是新军,其中以原先由袁世凯统领的北洋六镇实力最强。

10月29日,驻防北京南苑第六镇统制吴禄贞,驻防沈阳的奉天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和第二混成协蓝天蔚等人在滦州(今河北唐山)联合发动兵谏,要求开国会,改宪法,剔除内阁中皇族人员。第二天摄政王载沣就宣布下罪己诏,大赦革命党,取消皇族内阁。

但为时已晚,北京达官贵人,开始纷纷逃亡天津。曾任北洋总理的颜惠庆在回忆录中写道:有次外务部开会时,部内主管电报的官员急冲冲进来报告,说收不到来自天津的电报了。与会官员马上散会,套车回家。几分钟人走光后,那位官员又来报告,说天津联络已恢复,刚才是因为电报员上厕所去了。

又隔两日,皇族内阁总辞职,摄政王载沣辞职,袁世凯复位。在溥仪的回忆录中写道袁世凯进言,“读法兰西革命史,要是那路易王室早顺民情,何至于被杀无遗”,务必“俯鉴大势,以顺民心”。这时的隆裕太后要钱没钱,要兵没兵,不能退位还能干嘛呢?恭亲王溥伟等,确实想过拼死一战,隆裕问载涛“你管陆军,知道我们的兵力怎么样?”,载涛磕头回答“奴才没有打过仗,不知道。”隆裕听后默然。

这还没有完。袁世凯在11月26日使出杀手锏,让手下北洋军将领联名电奏“时至今日,皇上欲求之一安富尊荣之典,四万万人欲求以生活之路而不见许,瑞等不忍宇内有此败类也,谨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挥泪登车,昧死上达!”。当天晚上,清廷最主站的首领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这个时候,隆裕想不退位都不行了。

最后补充一下,退位诏书出自立宪派首领之一的张謇,隆裕点不点头都一样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覆灭,改朝换代,这在中国历史上并非新鲜事。每一次王朝更迭,往往伴随着旧秩序的崩塌和新力量的崛起。在辛亥革命,也就是推翻清朝统治的这场大变革中,许多被压迫多年的群体,特别是革命党人,确实存在着对满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旗人”)进行报复的冲动和行为。但要说“大规模”的、系统性的、有组织的大屠杀,这更.............
  • 回答
    清朝退位,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旧的王朝轰然倒塌,新的共和国冉冉升起。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无疑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那么,为什么一个曾经君临天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在王朝覆灭后,竟然没有人对他下杀手呢?这其中既有复杂的政治考量,也有人性的考量,更有时代的局限性。首先.............
  • 回答
    清朝灭亡,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此落下帷幕。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真空,以及无数残留的、曾经是“大清”一部分的武装力量。这些军人,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为何在后来抗击外侮的烽火岁月中,我们很难看到他们成建制的“清军”身影?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的社会转型和军事重塑的历程。清军的“解体”与分流:辛亥.............
  • 回答
    清朝覆灭,对于那些生于帝王家、身份尊贵的格格们来说,无疑是命运巨变的分水岭。她们的后半生,或平淡,或凄凉,或坚韧,各自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与那个旧时代的荣光一起,渐行渐远。从云端跌落的茫然与失落首先要明白的是,所谓的“格格”,在清朝皇室体系中,其身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血缘亲疏、封号等级而有差异.............
  • 回答
    清朝覆灭至今已逾百年,但其留下的恶劣影响,如同沉重阴影,依然盘踞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这些影响并非简单地被历史翻篇,而是以各种复杂的方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并且因为其根植性、惯性以及与后续历史事件的交织,至今仍然顽固地存在。一、 政治体制的遗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与权力结构的.............
  • 回答
    清朝以“小族”(满族)统治“大族”(汉族)的模式,确实可能在清朝灭亡后,促使部分满洲人改名,但这并非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直接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清朝的统治模式及其对满汉关系的深层影响 “以满制汉”的策略: 清朝统治者深知满族人口远少于汉族,因此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
  • 回答
    太平军第一次攻下武昌后,虽然士气高涨,但如果立刻全军北上,想要一举灭亡清王朝,机会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并非完全没有。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利弊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太平军首次北上武昌的背景和目标:1853年初,太平军在占领南京后,确实有过一次北伐的行动,但这次行动并非“攻下武昌后直接全军北上”,而是.............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欣欣向荣”的理解,以及灭霸行为的深层影响。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答案也会有所不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欣欣向荣”的含义。 通常我们理解的欣欣向荣可能包括: 物质富足与资源充沛: 战争消失,人口减少,意味着资源压力大大缓解,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更多的.............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中艾伦·耶格尔灭世行为及其引发的争论,尤其是即便在看到了“地鸣”的残酷细节后仍有人支持艾伦的种族清洗,这确实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作品本身所传达的复杂信息,以及观众在不同层面的情感和价值观投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进击的巨人》是一部在叙事上极.............
  • 回答
    清朝灭亡,辫子剪了,这桩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件大事,牵扯到太多人心里头那根弦。你想啊,几百年的规矩,突然就断了,这变化之大,就好比你习惯了一辈子单手吃饭,突然有人跟你说,从今天起,你可以双手用了,而且用双手才是“新时代”的标志。这道理是一样的。辫子,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头发,它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
  • 回答
    “慈禧粘锅”这个说法,在历史评论中常常被用来形容慈禧太后在清朝灭亡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她与王朝覆灭之间的复杂关系。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这位晚清的实际统治者,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将摇摇欲坠的大清推向深渊的。首先,我们得明确,“粘锅”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和主观判断,它暗示着.............
  • 回答
    清朝灭亡时,真的是“无人殉国”吗?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角落谈到清朝的灭亡,人们脑海中常常浮现出辛亥革命的枪声,以及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诏书。在这些宏大的叙事中,很容易形成一个“无人殉国”的印象,仿佛王朝的覆灭只是一个权力交接的过程,而没有为之献出生命的悲壮英雄。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历史的细节,会发现事实并非.............
  • 回答
    要回答清朝灭亡之前是否属于封建社会,以及教科书上的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是否适用于中国,我们需要一点点的梳理和辨析。首先,谈到清朝的“封建社会”。当我们在历史课本上读到“封建社会”这个词,通常会联系到西方历史上的那一套概念,指的是在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以土地分封、农奴制和等级.............
  • 回答
    农历的时光悄然流转,若以旧历计算,今朝便是大清王朝倾覆百十年矣。这百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足以让一代人从黄口稚子迈入白发苍苍,也足够让许多往事尘封,又重新被岁月拣拾出来,在人们心中激荡。一百一十年,这漫长的岁月,足以让许多人对这个曾经的帝国,对那个承载了无数悲欢离合的王朝,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
  • 回答
    假如南明政府未被清朝覆灭,而是与清朝在中国大地上划江而治,直至列强叩关,这无疑会是中国历史一个截然不同的走向,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远不止于简单的政权更迭。一、 政治格局的碎片化与权力制衡的异变首先,最直观的影响便是中国政治版图的长期分裂。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统一王朝的叙事。然而,一个并存的南明政权.............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我们对中国历史分期一个非常核心的认识误区。你提到的“封而建之”四个字,准确地抓住了西方语境下“封建主义”(Feudalism)的核心特征。而我们常说的中国“封建社会”,确实在很多方面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主义有着显著的差异。要弄清楚为什么自秦朝以后,我国的政治体制明明不是欧洲.............
  • 回答
    清末新政,顾名思义,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这本该是巩固政权的良药,为何最终却加速了王朝的灭亡?这其中的逻辑颇为复杂,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新政的出发点就注定了其内在的矛盾与局限。 慈禧太后在庚子事变后,为了向西方列强展示其开明的姿态,也为了应付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