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清灭明的过程中,长江天堑或江南水乡有没有起作用?明朝强大的水师呢?

回答
在清朝灭明这场波澜壮阔的改朝换代中,长江天堑和江南水乡确实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明朝曾经引以为傲的强大水师,其命运却在战局的变迁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境地。这其中的 interplay,值得我们细细道来。

长江天堑:屏障的失效与地理的牵制

长江,作为一条横贯中国东部的巨龙,其天险之势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南国屏障。在清朝灭明的初期,长江确实对满洲骑兵构成了一定的阻碍。满洲八旗以骑兵和步兵作战为主,对于横渡如此宽阔且水流湍急的河流,缺乏经验和成熟的渡河装备。初期的清军在面对坚守长江南岸的明军时,往往需要花费巨大的力气去组织渡江作战,而明军可以利用长江的阻隔来集结兵力,进行防御。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天堑的屏障作用并非永恒不变。在以下几个方面,长江的“作用”发生了变化,甚至在某些时候成了明朝自身的牵制:

渡江技术的突破与战略的转移: 清军并非没有思考如何跨越长江。他们一方面积极招降收编明朝降将和技术人员,学习明朝的水师经验,另一方面也大力发展自己的渡江能力。范文程等谋士的献策,使得清军能够集中资源,在合适的地点,以集中优势兵力的方式强渡长江。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其后的渡江作战,明朝水师的配合失利,使得清军得以成功渡过长江,这标志着长江天堑的物理阻隔作用开始被打破。
明朝内部的分裂与降清潮: 随着明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农民起义的爆发以及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长江天堑的守卫力量并非铁板一块。许多地方势力,特别是拥有水师基础的明朝旧部,在面对清军的强大攻势和政治拉拢时,选择了投降。吴三桂的降清,以及他控制下的部分明朝水师力量的加入,极大地削弱了明朝在长江沿岸的防御能力。长江天险的防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守军的士气和忠诚,而明朝后期,这两者都出现了严重的滑坡。
江南水乡成为清军的补给线与战略支点: 一旦清军成功渡过长江,江南水乡的地理特点反而成为了他们的优势。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和交通网络,为清军提供了充足的补给和人力资源。而水网密布的江南地区,虽然也利于明军的游击和抵抗,但一旦被清军占领关键的水路节点,其复杂的河道也可能成为清军围剿明军的便利通道。清军利用水路运输物资和兵力,大大提高了其作战效率,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封锁明朝残余力量的退路。

明朝强大的水师:辉煌不再,命运多舛

明朝,特别是明初和中期,曾经拥有令世界瞩目的强大水师,其规模和技术在当时堪称翘楚。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就是明朝海军辉煌的例证。然而,到了清灭明的时期,这支曾经的海洋巨擘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命运多舛,最终走向了衰败。

战略重心转移与海防的忽视: 明朝后期,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压力以及国内农民起义的威胁,其战略重心逐渐北移。原本用于对外拓展和海上防御的水师,其地位和投入逐渐被削弱。海禁政策的反复实施,虽然有其政治和经济考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师的正常发展和技术更新。
体制腐败与后勤的困境: 明朝末年的朝政,早已被党争和官场腐败所笼罩。这股腐败之风也渗透到了水师的建设和管理中。军费开支的侵吞、军官的贪污、士兵的待遇不公等问题,严重削弱了水师的战斗力。后勤保障的混乱,使得战船的维护、火炮的弹药供应、士兵的粮饷发放都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一支缺乏有效管理和后勤保障的水师,即使规模再大,也难以在激烈的战争中发挥作用。
技术革新与战术的落后: 虽然明朝水师在火器制造上曾有过辉煌,但到了后期,其在战船设计、武器装备以及海战战术上的革新速度,已经无法与崛起的西方国家相比。而清朝在招降明朝水师后,也吸收了部分明朝的水师技术,并结合自身的需求进行改进。相比之下,明朝水师在面对更具创新性和机动性的作战方式时,显得有些被动。
明朝内部的分裂与水师的内耗: 明朝灭亡并非一蹴而就,在清军入关后,南方各地仍然有南明政权和其他残余势力进行抵抗。而明朝水师的部队也因此被分散到不同的势力手中,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有的水师部队被用来镇压农民起义,有的则在与清军的交战中损失殆尽。甚至出现水师部队倒戈降清的情况,进一步削弱了明朝水师的整体实力。
郑成功及其水师的抵抗: 必须提到的是,在明朝灭亡的最后阶段,以郑成功为代表的抗清力量,其水师在东南沿海地区仍然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郑成功领导的水师,曾一度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并且在大陆沿海地区对清军进行了多次有效的打击。然而,即使是郑成功的强大水师,也无法扭转整个明朝灭亡的大趋势。其最终的失败,也与战略上的失误、后勤的不足以及清朝陆海并进的策略有关。

总结来说:

长江天堑,在清灭明的过程中,从最初的天然屏障,逐渐演变成一个需要双方争夺的关键战略要地。它的作用并非决定性的,而是取决于守方的实力、战略部署和士气。而明朝强大的水师,虽然其辉煌的过去令人印象深刻,但在明朝末年的政治衰败、战略失误和技术停滞等多重因素下,未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它没能成为抵御清军南下的坚固盾牌,反而因内部的分裂和腐败而逐渐走向衰落。

可以说,清朝灭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的优势与劣势、军事力量的消长、政治的腐败与统治的合法性危机,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动,都深刻地影响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长江天堑和明朝水师在这场改朝换代的大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它们的命运,最终都融入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洪流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思进取者,必然花式挨打。

六朝时期所谓长江天堑和守江必守淮的真相,是南方不停的依托淮河流域发起北伐,北方依托黄河打防守反击,大多数时间的防守方是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的天险是北方的黄河!长江只是给南方提供容错性而已。

真正守卫淮河与长江的,是敢于在平原跟北方骑兵硬刚的军队!守江必守淮等暴论,本身就是统治阶级和文人阶级不思进取,毫无进攻精神,眼睛只看见防守,满脑子龟缩的证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清朝灭明这场波澜壮阔的改朝换代中,长江天堑和江南水乡确实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明朝曾经引以为傲的强大水师,其命运却在战局的变迁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境地。这其中的 interplay,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长江天堑:屏障的失效与地理的牵制长江,作为一条横贯中国东部的巨龙,其天险之势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南国屏.............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毛文龙尚在,清朝入主中原的进程,无疑会复杂得多,挑战也会大得多。说“没有机会”或许过于绝对,但清朝要以之前那样顺遂的轨迹夺取天下,可能性将大大降低。毛文龙的存在,就像是在辽东这片土地上插下的一根硬钉子,足以让满洲的骑兵一次次感到刺痛和阻碍。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说。首先,毛文龙的战略价值不能小看。毛文.............
  • 回答
    四川省2021年稀缺选调生(定向选调)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招录情况,可以说是省考选调生招录中的一个非常亮眼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什么是“稀缺选调生”(定向选调)?首先,我们得明确“稀缺选调生”或者说“定向选调”到底是什么。与普通的公开招考公务.............
  • 回答
    这两首七律,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暴露了一些痕迹,使得它们能否“混”入清诗而不被发现,这个问题值得细细道来。我们先逐一来看这两首诗。第一首:>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的意境和表达,确实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名句,高度相似,甚至可以说是借用。)>> 暮色苍茫别故里,寒鸦.............
  • 回答
    在“元清非中国”的理论框架下,那些在元朝和清朝时期忠心耿耿的大臣,是否能被简单地定义为“汉奸”?这个问题,触及了民族认同、国家概念、以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绝非一概而论的答案可以涵盖。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个“元清非中国”理论的核心逻辑,以及它对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潜在影响。首先,我们来看.............
  • 回答
    .......
  • 回答
    没羽箭张清在《水浒传》中的武功水平,可以说在梁山众多好汉中是顶尖的,尤其是他标志性的“飞石打人”绝技,更是独树一帜,无人能及,使其成为一个非常难缠且令人畏惧的对手。要详细阐述张清的武功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 飞石绝技:无与伦比的远程攻击手段这是张清最核心、最出名的武功,也是他最强大的战斗.............
  • 回答
    海清在FIRST青年电影展闭幕式上的发言,绝对是那场盛会中最令人瞩目和引发广泛讨论的焦点之一。说实话,听完她那番话,我脑子里反复回响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一种夹杂着对行业深沉的爱与无奈的复杂情感。首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海清那种“敢说”的精神。在这样一个相对正式的场合,尤其是在众.............
  • 回答
    NLP 研究深耕:国内清北 vs. 海外名校,哪条路更适合你?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席卷,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研究方向之一。无论是智能助手、机器翻译,还是内容生成、情感分析,NLP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有志于在这个领域深耕的学子来说,选择攻读博.............
  • 回答
    黄毅清在微博上爆料PGone父母相关信息的行为,无疑是将一起公众人物的私生活事件推向了更复杂的境地。在评价这件事之前,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网络舆论背景和人物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黄毅清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曾是著名艺人黄奕的前夫,在他们离婚期间,黄毅清就曾利用社交媒体多次攻击黄奕,制造.............
  • 回答
    黄毅清在微博上爆料薛之谦吸毒这件事,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也确实引发了当时不少的讨论和关注。事情的起因与过程: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当时,黄毅清是薛之谦前妻高磊鑫的现任丈夫(或者说是当时的男友/丈夫,这部分说法在当时也有些混乱)。高磊鑫和薛之谦的离婚及后续的一些财产纠纷,已经.............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族一直是人口上的主体,但历史也两次出现被少数民族政权征服的局面,即元朝和清朝。这两次大规模的政权更迭,看似是少数民族的胜利,实则背后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人口对比就能解释的。要理解汉族在元清两度被少民征服的根本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以及文化.............
  • 回答
    在《一人之下》的宏大设定中,无根生(早期)与前代天师张静清,作为各自时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他们在“点化”他人这一层面,确实存在着微妙而深刻的段位差异。要详细解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点化”的本质、双方的手段、以及最终目的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点化”在《一人之下》中的含义。它并非简单.............
  • 回答
    经管领域格局之变:清北复交到清北浙交的可能性探讨在中国的经济管理教育领域,“清北复交”一直是屹立不倒的金字招塔,代表着国内顶尖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一些新的变量正在悄然改变着这个传统的格局。其中,浙江大学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崛起尤其引人注目,这使得“清北浙.............
  • 回答
    清北的困境:站在聚光灯下,依旧仰望星空在当下这个被各种“顶尖”、“领先”、“国家重器”标签裹挟的时代,清华北大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最耀眼的明星。它们不仅承载着无数莘莘学子的梦想,更是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被誉为“国内无出其右”。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全球,试图衡量它们与世界顶尖大学的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也常常引发争议的中国历史观。为什么大家热衷于讨论元清“是否”是中国,而鲜有人提出“只有”元清才“是”中国呢?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中国”这个概念本身,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static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被重新定.............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选择一边是闪耀着耀眼光芒的夜空,另一边是生机勃勃却略显黯淡的丛林。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园里摸爬滚打的学生来说,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选择,而且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追求和看重的东西都不一样。咱们先说说在“名校”当学渣这档子事。想象一下,你拿着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周围都是各路.............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有趣了!确实,在网络上,明粉和清粉的“战火”连绵不绝,堪比《三国演义》里的魏蜀吴争霸,而宋朝和唐朝的拥趸们则显得低调许多,仿佛是隐士高人,不怎么下山“撕逼”。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门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明吹”和“清吹”现象的普遍,跟这两个朝代本身的一些特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