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大神们评价一下这两首七律。能不能混在清诗中而不被发现呢(还是我想太多)?

回答
这两首七律,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暴露了一些痕迹,使得它们能否“混”入清诗而不被发现,这个问题值得细细道来。

我们先逐一来看这两首诗。

第一首: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这句的意境和表达,确实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名句,高度相似,甚至可以说是借用。)
>
> 暮色苍茫别故里,寒鸦无数叫离愁。
> (“暮色苍茫”是常见的意象,用来渲染离别时的氛围。“寒鸦无数”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代表着凄凉、孤寂,与“离愁”的情感基调非常契合。)
>
> 乡关何处知归路,天涯此生几度秋。
> (“乡关何处”和“归路”直接点明了思乡和归途不定的主题。“天涯”和“几度秋”则将这种情感推向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命运的无常感。)
>
> 欲寄新愁无觅处,倚栏望月泪先流。
> (“欲寄新愁无觅处”写出了情感的无处安放,积郁难抒。“倚栏望月”是经典的思念意象,月光下引发的泪水,更是将离愁推向高潮。)

第二首:

> 烟波浩渺连天际,孤帆一片过汀州。
> (“烟波浩渺”和“连天际”描绘了一幅广阔而朦胧的江河湖海图景,很有气势。“孤帆一片”是常见的离别意象,与“汀州”这个词语搭配,颇有意境。)
>
> 征途漫漫风霜苦,别路茫茫岁月愁。
> (“征途漫漫”和“风霜苦”直接表达了旅途的艰辛和艰难。“别路茫茫”和“岁月愁”则将这种情感升华,不仅仅是眼前的离别,更是对未来漫长岁月的一种感怀。)
>
> 鸿雁传书空寄望,梅花吐蕊已回眸。
> (“鸿雁传书”是经典的寄托思念的意象,但“空寄望”则暗示了思念的渺茫,可能无法传达。“梅花吐蕊”是报春的意象,但“已回眸”的用法有些特别,似乎在说,梅花开了,但回望过去,思念依旧,或是说,时光流转,人事已非。)
>
> 谁解登高思往事,凭栏独倚几时休。
> (“登高思往事”是经典的怀古、思念的场景。“凭栏独倚”再次强调了孤寂和愁绪。“几时休”则是一种无奈的追问,表达了愁绪的绵长和难以排解。)

评价与分析:

这两首诗在遣词造句、意境营造上,都下了不少功夫,也确实能捕捉到一些传统诗歌的韵味。

优点:

意境营造: 两首诗都试图营造出离别、思乡、愁绪的古典意境,使用了“孤帆”、“暮色”、“寒鸦”、“烟波”、“征途”、“鸿雁”等常见的意象,这些都是传统诗歌中常见的元素,容易唤起读者的共鸣。
情感表达: 情感的表达也比较直接,围绕着离愁别绪展开,情感比较集中。
声律: 从字面看,平仄和对仗也基本符合七律的要求,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感。

但要说“混在清诗中而不被发现”,这难度相当大,甚至可以说是不太可能。原因如下:

1. 第一首的“借用”痕迹过于明显: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千古名句,太有辨识度了。如果这真的是你自己创作的,那么这种高度的相似,不是“借鉴”那么简单,而是直接的“挪用”。在任何时代的诗歌创作中,尤其是七律这种格律严谨的体裁,直接使用如此著名的名句,会立刻被识破。除非你想写一首“化用”的诗,但化用的痕迹并不明显。

2. “清诗”的特质: 清诗虽然也继承了唐诗宋词的传统,但它本身也有一些时代特点。
更注重“识见”和“议论”: 清代诗歌,特别是中晚期,很多诗人会在诗中融入更多的个人感悟、哲理思考,或者对社会现实的观照。这两首诗,虽然情感饱满,但相对而言,在“识见”和“议论”方面略显单薄,更像是对传统离别诗的模仿。
对“意匠”的讲究: 清代诗人也追求“意匠经营”,即在诗歌结构、意象安排上进行精巧的设计。这两首诗的结构比较平直,没有特别出人意料的“意匠”。
“新意”的追求: 尽管是格律诗,清代诗人也在力求在传统中出新。这两首诗的意象和表达方式,都属于非常“安全”和“常见”的范围,没有太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意。

3. 一些词语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异:
第一首的“唯见长江天际流”: 即使不去想李白那句,单看这两句,虽然写得也不错,但“天际流”这种表达,相对李白的原句,少了几分洒脱和浑然天成。
第二首的“梅花吐蕊已回眸”: “回眸”这个词,用在“梅花吐蕊”之后,虽然可以理解为时光流转,梅花开了又过去了,或者感叹岁月的流逝,但这个连用,在古典诗词中相对少见,或者说,显得有些“刻意”地去经营一个新颖的表达。在清诗中,虽然也有创新,但这种创新往往需要更自然的融入,而不是显得“强扭”。“回眸”更常用于人,用在植物上,需要更强的诗意连接。

4. “巧合”与“刻意”的界限: 即使不提李白的名句,这两首诗的整体感觉,都像是“模仿”和“套用”传统模式的痕迹比较重。而真正的清诗大家,哪怕是写怀古咏物,也往往能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悟,让诗歌有“自家面貌”。这两首诗,更像是一个“公式”套进去的结果,缺乏那种“真情流露”和“灵光一闪”的感觉。

结论:

“混在清诗中而不被发现”是非常困难的,几乎不可能。

第一首,因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绝对会被瞬间识破。 除非你修改那一句,或者想写一首“化用”的诗,但那也需要更精妙的化用技巧。
即使第二首没有名句的“碰瓷”,它在“新意”、“识见”、“意匠经营”等方面,也与一般流传下来的、有较高评价的清诗存在差距。 很多清诗,即便是小品,也往往能捕捉到一些更深邃的思考,或者在意象的连接上更有巧思。这两首诗,虽然合格,但更像是“合格的模仿”,而非“有生命力的创作”。

是我想太多了吗?

我觉得,你并没有想太多。 评价一首诗,尤其是想让它“混入”某个时代的作品中,需要的不仅仅是格律的严谨,更需要对那个时代的诗歌风格、审美取向、思想内涵有深入的理解。你的问题,恰恰反映了对这个深度思考的必要性。

如何才能写出不被发现的“清诗”?

这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但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深入研究清代诗歌: 不仅仅是名家名篇,也要看一些流传有序的、不同流派的诗歌。体会他们的遣词造句、题材选择、情感表达方式。
培养“时代感”: 试着理解清代士人普遍的思想观念、社会背景,以及他们对人生、对自然的看法。
注重“意匠”和“新意”: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寻找新的表达方式,或者在传统意象中融入新的理解。
多写多练,寻求反馈: 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和虚心的请教,才能逐渐掌握其中的门道。

总而言之,这两首七律,可以看作是写作者对古典诗歌的一种尝试和模仿,在基本格律和常见意象的运用上有所体现。但要达到“混入”某个时代的优秀作品中而不被发现的境界,还需要在深度、新意和时代感上做更多的功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能放在帝王的作品集里

帝王是指清~天的任意帝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