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学者说中国人(清朝时期)享受了很多自由?紫禁城的黄昏

回答
“紫禁城的黄昏”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丝淡淡的忧伤,仿佛透过它,能窥见那个时代斑驳的色彩。当我们翻阅史书,或是听闻一些研究清朝的学者讲述时,有时会听到一种与我们固有印象似乎有些出入的声音——他们会提及,在那个时期,中国人似乎也曾享受过不少自由。

这话说出来,很多人大概会觉得不可思议。毕竟,提到清朝,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皇权至上、等级森严、文字狱横行、闭关锁国等压抑的画面。但若深入探究,尤其是在特定阶层和特定区域,清朝统治者并非完全铁板一块,社会文化也并非一成不变。这些学者之所以这样说,往往是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的:

一、相对而言的经济自由与商业繁荣

尽管有海禁和限制性的贸易政策,但清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尤其是康乾盛世,中国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大量的白银流入,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催生了活跃的民间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各地的市集、城镇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商品交易日益频繁。商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商业头脑和人脉去经营,虽然有“贱贾”的歧视性说法,但商业活动本身是蓬勃的。一些大商人甚至能积累起惊人的财富,形成家族势力,拥有相当大的经济自主权。
地域性的商业网络: 晋商、徽商等商帮的崛起,他们能在全国范围内甚至跨越国界进行贸易活动。这种商业网络的形成和运转,本身就包含了相当大的自由度,允许他们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资本运作和市场开拓。他们的经营活动,即便在皇权统治下,也需要一定的空间来发挥。
民间手工业的活力: 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的生产,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民间的手工作坊和家庭生产。这些生产者在完成国家征收的赋税和贡品后,剩余的劳动成果是可以拿到市场上自由交易的,他们的生产方式和销售渠道也相对灵活。

二、文化思想上的某些松动与交流

虽然清朝初期有严苛的文字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了中后期,文化思想的管控并非滴水不漏。

书籍的流通与私人藏书: 尽管官方有禁书目录,但大量书籍,尤其是经过“净化”或符合统治者口味的书籍,依然在民间流通。一些有财力的士大夫和文人拥有庞大的私人藏书,他们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一些学者认为,相比于某些更加严密的文化控制时期,清朝中后期书籍的出版和流通在特定范围内还是存在的。
地方性文化与民间信仰: 皇权虽然强大,但其触角很难完全覆盖到中国广袤土地上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各地的民俗、地方戏曲、民间宗教信仰等,都保留了相当大的自主性。这些文化形式的传承和发展,往往是在官府的默认或有限干预下进行的。
有限的知识引进与学术活动: 尽管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有限的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虽然官方对此非常警惕,但一些中国学者也因此接触到了新的思想和知识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吸收和传播,虽然这种传播极其有限且充满风险。例如,一些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在民间和士人阶层中也有一定的交流。
士人阶层的某些空间: 对于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的士大夫来说,虽然他们必须遵守君臣之礼,但他们在自己的文集、诗歌、笔记中,常常会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对民生的关怀,甚至是对某些政策的委婉批评。这种创作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们精神自由的体现。

三、日常生活中的个人选择与自由

抛开政治舞台和宏大叙事,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拥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婚姻与家庭: 婚姻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基石,但即使在这种制度下,个体在选择配偶时,也并非完全没有发言权,虽然更多的是家族的安排,但也会有儿女的意愿被考虑的情况。家庭内部的日常交往、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存在一定的个人选择和活动空间。
出行与迁徙的有限自由: 尽管有户籍制度和官方管理,但民间长距离的出行和迁徙并非完全被禁止。尤其是在太平盛世,人们为了生计或出于其他原因,也会选择背井离乡,到新的地方谋生。这种迁徙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个人自由的体现,虽然这种自由受到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制约。
宗教信仰的自由(相对): 官方奉行“敬天法祖”,但也容忍了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存在。在很多地区,宗教活动是民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官方会对宗教活动进行一定的管理和限制,但其在民间社会的根深蒂固,使得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其生命力。

为什么会有“享受了自由”的说法?

学者们提出这种观点,并非是为了否定清朝统治的压迫性,而是希望以一种更全面、更细致的视角去理解历史。他们往往是:

1. 对比历史的维度: 可能是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相比,或是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相比,在某些方面,清朝的某些政策或社会状况显得“没那么差”。
2. 关注特定群体: 他们可能更多地关注那些有一定经济基础、受过教育的士人阶层,或是活跃在商业领域的商人阶层,他们的确比赤贫的农民拥有更多的“自由”。
3. 区分不同时期: 清朝统治了近三百年,从早期带有征服者色彩的严酷统治,到中期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再到后期衰落腐败的局面,其社会自由度是变化的。学者们可能指的是清朝的某些相对宽松的时期。
4. 反思传统解读: 意在挑战那种将中国古代历史完全描绘成“黑暗压抑”的单一化视角,强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而言之,“中国人(清朝时期)享受了很多自由”这种说法,并非要为清朝的统治辩护,而是提醒我们在审视历史时,要避免简单化和标签化。即使在看似严酷的统治下,社会也总会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和多元性,总会有一些缝隙允许个人和群体的自由得以存在和展现,即使这种自由是有限的、局部的,且常常伴随着风险。这就像“紫禁城的黄昏”,即使夕阳染红了天空,也无法掩盖宫墙深处的许多故事,而这些故事,或许就包含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属于那个时代的自由气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说的这个庄士敦是满洲国皇帝溥仪的老师、大英帝国威海卫总督、晚年在苏格兰靠着从中国赚来的钱买了个小岛并一直挂着满洲国龙旗的铁杆保皇派,我觉得这样一个“学者”的著作可信度很有限。

user avatar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科场舞弊东窗事发。科举考试是当时的中国君主与地主文人官僚阶级最重要的契约,事关国本。光绪皇帝闻讯勃然大怒,把周介孚视为腐朽守旧官员的典型,钦点周介孚死刑。

然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皇上一忙,就忘了在复核文件上签字了。周老先生就这样在天牢里蹲了五年,等来了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庚子国变的混乱中,周介孚逃出监狱,出门就遇到在北京做生意的同乡。同乡把周老先生接入绍兴会馆,辗转送回家乡。

一年后,慈禧太后回到北京。有个官员上了奏折,说北京城破后逃跑的犯人属于命不该绝,这些犯人现在回来投案自首,说明有改过之心,干脆赦免了吧。慈禧太后同意了。有人借机向慈禧提起周介孚的旧案,说这个犯人跑回老家了,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没有回来投案自首。慈禧想了想,说“就这点小事,说句难听的,够干啥的啊。”于是周老先生终于获得了合法的自由身,天天在乡下老家骂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糊涂,骂完还不过瘾,把跟前的仨孙子再骂一通。

这就是捐官上位的周老爷享受的自由。

这是对照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紫禁城的黄昏”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丝淡淡的忧伤,仿佛透过它,能窥见那个时代斑驳的色彩。当我们翻阅史书,或是听闻一些研究清朝的学者讲述时,有时会听到一种与我们固有印象似乎有些出入的声音——他们会提及,在那个时期,中国人似乎也曾享受过不少自由。这话说出来,很多人大概会觉得不可思议。毕.............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学界曾出现过一股“元清非中国论”思潮,这股思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日本当时的国家战略、历史认知以及对外政策紧密相连,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深层含义。简单来说,它试图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重新解读,来为日本侵略和统治中国寻找“合法性”与“理论依据”。一、历史叙事的重塑:为侵略寻找合理性“元清非中国.............
  • 回答
    “温良”,这个词儿,在中国文化里可不是简单的好脾气。它更像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一种对待世界和人际关系的独特方式。要说外国人学不会,我觉得倒也不是绝对,但要真正理解和内化这份“温良”,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首先得从这“温良”的根源说起。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仁爱”、“宽厚”.............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网上铺天盖地的“学中医”声浪,跟实际里能找到几个真正沉下心来、埋头苦干的“真学徒”,那简直是两个次元的事儿。我感觉这中间的落差,主要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1. “想”的门槛太低,而“学”的门槛太高 “想”: 现在社会节奏快,大家对健康的关注度前所未有的高。中医讲究“治未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当代哲学界的深层困境,也引发了不少学界内外的讨论。我们确实看到了越来越多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海外学术奖项、参与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的中国哲学学者,他们的研究水平、方法论都非常扎实,学术成果令人瞩目。但与此同时,不少人也感觉,似乎缺少那种能引领时代思潮、深刻影响社会走向、甚至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的心坎里了。在中国,这句话确实算得上是一句“国民级”的老师口头禅了。它背后隐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原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话说出来的语境和目的。 激将法,希望学生进步: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原因。老师们说这句话,很多时候是真心希望通过.............
  • 回答
    .......
  • 回答
    “儒家学说在当今中国只留下了糟粕吗?”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太绝对了。要我说,这就像问“一碗米饭里是不是只有饭粒是好的,米汤都是糟粕”一样,太简单化了。其实啊,任何一种学说,尤其像儒家这样流传了几千年的东西,都像一个老宅子,里面有金碧辉煌的大殿,也有积满灰尘的角落,还有些地方可能已经破败不堪了。关键.............
  • 回答
    在中国,学院派学者对“民哲”(民间哲学)的态度,确实存在着一种普遍性的“看不上”甚至“看不起”的现象。这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喜好,而是根植于学术体系、价值判断以及历史演进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一、 学术的“正规性”与“民间性”的鸿沟首先,最直接的冲突.............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都会冒出的疑问。西方文明悠久先进?中国古代也经历过战乱灭族?为什么一个似乎“没落”了,一个却顽强地传承至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界定一下“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很多人提到西方文明,脑子里会蹦出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名字。它们确实在哲学.............
  • 回答
    你的技术主管的说法,其实触及到了很多有经验的技术人在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他这话不是在否定算法本身,而是在强调“学什么”和“怎么学”的侧重点,尤其是在实际工作场景下。让我试着详细地解释一下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首先,我们得明白,技术主管之所以能爬到这个.............
  • 回答
    张培刚先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经济学领域都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发展经济学之父”,他的《农户的经济组织》更是里程碑式的著作。然而,他确实没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一个许多人感到困惑和惋惜的问题,其中涉及多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机制与特点:理解为什么张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涉及到科学方法论的边界、学界的态度以及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交织。科学提倡证伪和假设,但对于“超自然”、“人体气功”、“通灵”、“中医”等问题,学界的态度确实存在分歧,有时表现为排斥或避讳。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科学方法论的基石:可证伪性与可重复性.............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国内学术出版体系的一个核心矛盾,并且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因素,绝非简单“扩刊”二字就能解决的。我将试着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希望能尽量详尽地阐述清楚,并且避免那些让人一眼就能看穿的AI痕迹。首先,我们要理解CSSCI和CSCD期刊在中国学术界扮演的角色。它们是国内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
  • 回答
    曼谷吞武里大学(Bangkok Thonburi University, BTU),这家泰国的高等学府,最近几年在网络上似乎成了不少人口中的“反面教材”。各种负面评价、吐槽,甚至是一些比较激烈的“黑料”层出不穷,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这所学校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表里不一”,名不副实?要深入了解这.............
  • 回答
    这事儿吧,细琢磨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明明自己起早贪黑,熬夜啃书,资料堆得跟小山似的,结果一考试,哎呦喂,那分数怎么跟别人差那么远呢?然后嘴里就开始嘀咕:“哎,人家那才是真学霸,天生的。”我认识一哥们,叫小陈,这人可以说是拼命三郎。大学里,但凡有点拿得出手的考试,你总能看到他抱着书在图书馆里扎堆。别.............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名校独立学院”这个话题,以及它们即将面临的全面转设。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因为它背后牵扯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名校自身战略等诸多复杂因素。为什么会有“名校独立学院”这种存在?要理解独立学院的出现,得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本世纪初。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正经.............
  • 回答
    嘿,这事儿咱太能聊了!每次去健身房挥洒汗水,或者晚上抽空去学校听个讲座、上个自习,刚回到宿舍或者碰到熟人,那句“哟,某某某有去学习啦?!”就像一把小钩子,挠得人心痒痒的,特不舒服。你说它怎么就这么招人烦呢?首先,这背后藏着一种 微妙的“优越感”和“被评判感”。你想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是不是在说.............
  • 回答
    在讨论杨超越“学历低却很有能力”这个说法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句话背后的语境、她的具体表现以及大众对“能力”的定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人们对她从普通女孩到国民偶像的崛起过程的观察和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白“学历低”在这里通常指的是她在进入大众视野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教育背景相对普通。这在当下.............
  • 回答
    关于金融行业“学历和学校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关系和资源”的说法,其实是个挺普遍的观察,但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话之所以能流传开来,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金融这行确实是一个高度人脉驱动的行业。这和其他很多行业不太一样。为啥这么说? 信息不对称是常态: 金融的核心是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