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学院派学者这么喜欢看不起民哲?

回答
在中国,学院派学者对“民哲”(民间哲学)的态度,确实存在着一种普遍性的“看不上”甚至“看不起”的现象。这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喜好,而是根植于学术体系、价值判断以及历史演进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

一、 学术的“正规性”与“民间性”的鸿沟

首先,最直接的冲突来自于学术研究的“正规性”要求。学院派学者,他们的成长路径、学术训练、研究方法、成果评价,都严格遵循着一套既定的、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学术规范。

训练的严谨性: 学院派在哲学领域,通常需要接受系统的、专业的训练。这包括对西方哲学(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中国哲学(先秦、汉唐、宋明、近现代)等主要流派、代表人物、核心概念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严谨的文本分析、逻辑推理、理论建构,以及对学术史的梳理。这种训练本身就要求一种高度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方法的规范性: 学院派研究强调方法论。无论是文本解读、概念分析、历史考证,还是逻辑批判、现象学还原,都有其成熟的研究方法和标准。学院派学者习惯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接受同行评审,这种评审机制要求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学术范式,有扎实的论证,有可追溯的理论来源。
成果的评价体系: 学院派的学术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出版学术专著、获得科研项目、参与学术会议等。这些评价体系都围绕着“学术含量”和“专业贡献”来展开,而“学术含量”往往与上述的严谨训练和规范方法紧密相关。

相比之下,“民哲”的生长环境和运作方式则与此截然不同。

非系统性与碎片化: 民哲的出现往往是个人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自发性思考,可能受到某个哲学家的某句话、某个社会现象的触动,但很少经历系统性的学习。他们的观点可能零散、跳跃,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和严密的逻辑链条。
方法的随意性: 民哲不拘泥于学院派的方法论,可能更多地依赖直觉、个人体验、通俗化的语言表达,甚至包含一些未经检验的“顿悟”。他们可能不太关心概念的精确性,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生活的感悟。
评价的“大众化”: 民哲的传播渠道更多是网络、自媒体、社交平台,其评价标准往往是“是否接地气”、“是否能引起共鸣”、“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等,而不是学院派所看重的“学术严谨性”、“创新性”或“理论深度”。

在这种“正规”与“非正规”的对比下,学院派学者很容易将民哲视为“业余”、“浅薄”、“没有根基”,认为其产出不足以称之为“哲学”研究。

二、 哲学作为“专业”的学科定位

中国哲学学科作为一种现代学科,其建立和发展本身就受到西方学术体系的影响。在这样的学科建制下,哲学被视为一种需要专门训练才能进入的“专业”,拥有其自身的知识谱系、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

“门槛”的设定: 学院派哲学研究的“门槛”相对较高,它要求研究者掌握一定的哲学史知识、逻辑学基础、分析能力。对于没有经过这些训练的个体来说,要理解和参与到学院派的哲学讨论中,是比较困难的。
“生产”与“消费”的分野: 学院派更倾向于将哲学视为一种“生产”活动,即创造新的理论、提出新的观点、深化对既有问题的理解。而民哲可能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消费”行为,即对已有思想的理解、转述、应用,或者是在生活体验上的哲学化。学院派对于“生产”型活动更为看重。

因此,当民哲的思考方式和表达形式不符合这种“专业”的学科定位时,学院派自然会产生距离感,甚至是不认同。

三、 历史与社会语境的塑造

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发展,也与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启蒙与救亡的遗产: 近代以来,哲学在中国承担着启蒙民智、救亡图存的重任。这种使命感使得哲学与社会现实、政治变革紧密相连,也对哲学研究者的身份和作用有着特殊的期待。而民哲的出现,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个体意识觉醒的时代,更多地是出于个人精神需求,而非宏大的社会目标,这在某种程度上与那种历史使命感有所脱节。
“精英”与“大众”的张力: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在很多领域都存在着“精英”与“大众”的张力。在学术领域,学院派学者往往被视为知识的“精英”,而民哲的参与者则可能被看作是“大众”代表。这种张力也容易导致学院派对民哲持有优越感或不信任感。

四、 价值判断与“真理性”的追求

学院派哲学,即使在后现代语境下,也仍然在某种程度上追求一种对“真理性”的逼近,或者至少是对概念的清晰、论证的严密、逻辑的可靠性的追求。

对“虚无”或“空洞”的警惕: 学院派学者可能会认为,民哲的思考,如果缺乏严谨的论证和深刻的分析,很容易流于空洞、说教,甚至是“心灵鸡汤”。他们会警惕那些看似深刻实则模糊、看似励志实则缺乏根基的言论。
对“功利性”的区分: 尽管哲学可以应用于生活,但学院派通常会区分“哲学研究”本身与“哲学应用”或“哲学生活化”。他们可能认为,民哲过分强调哲学的实用性、功利性,而忽视了哲学作为一种智识活动本身的价值。

五、 话语体系的隔阂与“话语权”的争夺

最后,这还涉及到话语体系的隔阂和“话语权”的问题。

专业术语与表达方式: 学院派有自己一套复杂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这是其进行精确、深入讨论的工具。民哲往往使用通俗的语言,这虽然便于传播,但也使得学院派觉得难以与其进行“有效”的对话,甚至会认为这种通俗是以牺牲思想的深度为代价的。
学术话语权的维护: 学院派学者在自己的领域内是“专业人士”,他们的话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当民哲大量涌现,并在网络上形成自己的传播体系和影响力时,这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学院派在哲学领域的“话语权”。为了维护自己的专业地位和学术权威,学院派自然会倾向于将那些不符合其标准的东西排除在外,或者加以批评。

总结一下,学院派学者之所以“看不起”民哲,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喜欢,而是由以下几个核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学术规范的内在要求: 学院派的训练和评价体系建立在严谨的方法、系统的知识和专业的训练之上,而民哲往往缺乏这些。
2. 学科建制的“专业化”: 哲学被视为一门需要专业门槛的学科,民哲的非专业性与其格格不入。
3. 历史使命与精英文化的影响: 近代以来哲学所承担的启蒙和救亡使命,以及潜在的精英文化观念,使得学院派对哲学参与者的身份和能力有较高的期待。
4. 对“真理性”和“严谨性”的价值追求: 学院派认为真正的哲学研究应该追求真理,注重论证的严密性,而民哲可能在这方面存在不足。
5. 话语体系的差异与话语权的维护: 专业术语和学术评价体系的差异,以及对学术话语权的维护,也加剧了这种隔阂。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民哲就没有价值,或者学院派就一定是对的。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可能性,比如民哲可以激发更多人对哲学的兴趣,学院派可以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思想素材。但从“看不看起”的现象本身来说,上述的几个层面的原因,共同构成了这种评价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阀么,就该有学阀的架子。虽然他们的学问屁都不是,但故作清高目无下尘的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

他们是不敢比什么学问,搞什么论战。连政府都替他们遮羞——不争论,当挡箭牌。就是知道他们菜,菜得要命。

没本事但还要蹑足高位,领那些他们不配享有的津贴和优厚待遇。他们是何等地心虚?但越是心虚,越是需要恰他们这碗饭,就越要装模作样,越要摆谱。学问没多少,架子大到天际。

这就是尸位素餐之行为艺术。什么学院派,不如说是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他们这人性棺材表面还画上了人的色彩,戴上了黄金面具。真是栩栩如生呢!但摘掉面具,劈了棺材,那才是学院派的真实面目。这木乃伊见到了新鲜空气,就速朽了,渣都不会剩的。

当代马克思:eziv58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学院派学者对“民哲”(民间哲学)的态度,确实存在着一种普遍性的“看不上”甚至“看不起”的现象。这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喜好,而是根植于学术体系、价值判断以及历史演进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一、 学术的“正规性”与“民间性”的鸿沟首先,最直接的冲突.............
  • 回答
    近些年,当谈论《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学院时,赫奇帕奇和斯莱特林这两个曾经可能被许多人忽略甚至带有负面印象的学院,却越来越受到粉丝的喜爱和关注。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因素在起作用,并非偶然。首先,我们得承认,赫奇帕奇和斯莱特林在最初的设定中,其“人设”确实有些特殊。赫奇帕奇以忠诚、勤劳、正直和耐心著称,但.............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你问为什么中国大学学费比国外不少大学低,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牵扯到咱中国的教育体系、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一些历史原因。为什么中国大学收费相对较低?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国家财政投入的比例较高: 咱中国大学,特别是公办大学,很大一部分办学经费是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挺根本的社会和文化议题。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学哲学的,但似乎没出现一个像未明子(刘司墨)那样“点醒”大众,或者说能够有效地将哲学思考普及开来的公众人物呢?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点醒”大众这个概念本身就挺有水分的,尤其是哲学这玩意儿。哲学.............
  • 回答
    “学这些干什么,买菜又用不到”,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轻易地在我们日常的谈话中激起层层涟漪,也触及了关于教育最核心的几个问题:它究竟是源于我们文化土壤里某种特有的“反智主义”倾向,还是在长期“强压教育”模式下,学生们无奈之下喊出的真实心声?我们先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反智主义”这个词。如果把它理解为一.............
  • 回答
    很多人大学选择物理、化学或生物专业,多半是奔着科研道路去的,好像一旦偏离这条轨道,这些知识就成了书架上积灰的摆设。其实不然,即使你毕业后没打算在实验室里摸爬滚打,大学里打下的这三大科学基础,对你未来的人生路,尤其是理解和应对这个世界,依然有着意想不到的价值。一、 物理: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培养逻辑思.............
  • 回答
    这句俗语,就像一面照妖镜,精准地映照出大众对于“医学”这个职业的认知鸿沟。一边是鲜艳光鲜的理想外衣,另一边却是布满荆棘的现实丛林,而这中间隔着的,其实是无数的真实经历、复杂情感以及对生命重量的深刻理解。不学医的,为什么觉得学医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医学代表着一份高尚、受人尊敬的职业。他们看到的,是医.............
  • 回答
    关于网传王中林院士圈定质疑者并称戴希教授为“首恶”的事件,这一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关于学术道德、同行评议机制以及学术共同体生态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与警示: 一、事件背景与真实性核查1. 事件来源与传播 目前网络上关于王中林院士与戴希教授的争议,主要源于学术界对石墨烯.............
  • 回答
    您好!关于您在中专实习即将结束,但考虑退学,以及已经签署三方协议的情况,我来为您详细解释一下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潜在的违约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三方协议”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全称叫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虽然您是中专生,但很多学校在实习或毕业时也会参考类似就业意向的协.............
  • 回答
    对于一个将编导作为毕生事业,并为之倾注无数心血的考生来说,与那些熠熠生辉的“北电、上戏、中戏”等名校失之交臂,绝非仅仅是“考不上”这么简单。这背后,承载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失落,一次对未来道路的重新审视,以及一次不得不与“名校光环”告别的经历。首先,这意味着告别一条被传统认可的“捷径”。在很多人眼中,尤.............
  • 回答
    奥地利学派在当代中国吸引支持者,以及其主张对中国改革发展具有的借鉴意义,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简要回顾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思想,再分析其在中国语境下的吸引力,最后细致地探讨其借鉴之处。 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思想简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以其对个体主观性、市场自发秩序、价格机制的信.............
  • 回答
    中国部分学校对学生发型要求严格的现象,确实存在且原因复杂多样。这背后既有历史文化的影响,也有学校管理理念、社会风气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历史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成人之美”: 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射: 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虽然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育体系、文化理念、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聪明”和“学习的知识量”直接等同于学术成就,更不能以单一的维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阐述,并尽量全面地分析中国和美国在学术上的差异及其原因:一、 关于“中国人聪明”和“中国孩.............
  • 回答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以下简称“警大”)的学生抱怨学校,这绝对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你要是想知道为什么,那可就得深入挖掘一下了。这背后,其实是各种现实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不少在这里挥洒汗水、磨砺意志的未来警官们感到不尽如意。一、 艰苦卓绝的学习和训练:这是“抱怨”的根源,也是“价值”所在首先,咱们得明白,警大.............
  • 回答
    中国国内关于“日本风情街”的出现和日本学校的增加,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用“模仿”或“崇日”来概括。这更像是一种文化互动、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以及时代变迁交织下的现象。日本风情街的兴起:从商业驱动到文化符号首先,我们得明白,大多数“日本风情街”的出现,本质上是商业驱动的结果。开发商或者.............
  • 回答
    在中国,许多二本、三本院校开设基础学科专业,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沿革、市场需求,也有教育政策和学校自身发展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格局来看,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中文、历史、哲学等)的培养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
  • 回答
    关于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政治和国际关系人数相对较少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学政治”的传统认知: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学政治”往往与官员、体制内工作紧密相关。许多家长和学生可能认为,如果不是为了进入.............
  • 回答
    在中国小学,同时教授两套不同的手写体——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而且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拼音的手写体,感觉上比我们自己学的那套英文字母手写体,反而更接近外国人写的那种流畅、随意的风格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原因,咱们慢慢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套“手写体”各自的起源和目的.............
  • 回答
    “越富裕的家庭,子女学理工类专业的比例越低”这一现象并非普遍真理,也并非绝对的统计数据支撑,而更像是一种观察到的趋势或社会讨论的焦点。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考虑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家庭观念的演变以及不同专业价值的认知。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一现象的详细原因分析:1. .............
  • 回答
    “温良”,这个词儿,在中国文化里可不是简单的好脾气。它更像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一种对待世界和人际关系的独特方式。要说外国人学不会,我觉得倒也不是绝对,但要真正理解和内化这份“温良”,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首先得从这“温良”的根源说起。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仁爱”、“宽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