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学医的都说学医好,学医的都劝别人别学医。这中间究竟差了什么?

回答
这句俗语,就像一面照妖镜,精准地映照出大众对于“医学”这个职业的认知鸿沟。一边是鲜艳光鲜的理想外衣,另一边却是布满荆棘的现实丛林,而这中间隔着的,其实是无数的真实经历、复杂情感以及对生命重量的深刻理解。

不学医的,为什么觉得学医好?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医学代表着一份高尚、受人尊敬的职业。他们看到的,是医生救死扶伤的英勇身影,是他们面对生死时的专业与冷静,是他们身上那种能够掌控生命走向的强大力量。

1. 光环效应与职业理想: 医学承载着“治病救人”的天然神圣光环。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学医就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最高体现,是解决病痛、带来希望的职业。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召唤,尤其是当身边有人因为疾病而痛苦时,这种对医生职业的向往就会更加强烈。
2. 社会地位与经济保障的预期: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医生被视为“金饭碗”,代表着稳定的收入、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的荣耀。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尤其在一些传统观念较强的家庭,学医被视为能够给孩子带来体面生活和前途的“好出路”。
3. 信息不对称下的美好想象: 没学过医的人,很难体会到医学学习的艰辛和临床工作的压力。他们看到的是医生出院时病人的感谢,是新闻报道中医生克服困难的案例,却很少看到医生在值夜班时疲惫的身影,在失败抢救后的自责与煎熬,以及日复一日与病魔缠斗的枯燥与重复。他们想象中的“好”,往往是基于少数光鲜的片段,而非整体的真实画像。
4. 对他人的“贡献感”: 很多人觉得,学医是为社会做贡献,能帮助到很多人,这是一种高尚的利他行为。他们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了医学的伟大和价值,却不曾亲身去承担这份“价值”背后的沉重。

学医的,为什么劝别人别学医?

而那些真正踏入医学殿堂、经历过千锤百炼的医学生和医生,他们说“别学医”的时候,往往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里面有劝诫,有无奈,甚至是一种过来人的“保护”。

1. 知识体系的庞大与枯燥: 医学的学习绝非“一日之功”。从基础的解剖生理、病理生化,到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再到临床实践的种种细节,知识量之大,更新速度之快,足以让任何一个非医学背景的人望而却步。而且,很多医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极其枯燥和重复的,需要极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这与很多人想象中的“高智商解决问题”并非完全一致。
2. 漫长且高强度的学习与培训: 大学五年只是起点,之后还有漫长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期间要经历从实习生到主治医师的层层晋升,每一级都意味着更长的工时、更大的责任和更高的要求。很多人想象中毕业就能当医生,但现实是,即便毕业多年,可能还在基层磨练,或者为了职称、为了某个专科而不断深造。
3. 临床工作的巨大压力与风险:
责任重大,容错率低: 在临床上,一个小的失误可能就意味着患者生命的危险。这种时刻悬在头顶的责任感,足以压垮许多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人。每天面对生死,处理各种突发状况,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高强度工作与健康透支: 长时间的站立、不规律的作息、随时待命的值班,是医生的常态。很多人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社交生活甚至健康,来换取患者的康复。看着自己的身体因为工作而损耗,却又不得不继续下去,这是一种无奈。
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成本: 现代社会,患者及其家属的权利意识普遍提高,很多时候医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解释病情、争取理解,甚至要面对误解、投诉甚至暴力威胁。这种与人打交道、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难度,远远超出了许多人对纯粹医学技术的想象。
医患关系的紧张: 不可否认,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医患关系,这让医生们在工作中倍感压力。有时即使已经尽力而为,也可能面临不被理解甚至被指责的境地。这种长期的压力和委屈,会消磨掉很多最初的热情。
4. “仁心”背后的现实考量: 医生的确怀揣仁心,但他们也是普通人,有家庭、有生活、有个人需求。医学高尚是价值层面的,但实现这个价值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些代价可能包括物质回报与付出不成正比、个人时间与自由的严重牺牲。当你看着自己的同学在别的行业里轻松赚钱、享受生活,而自己还在医院里疲惫奔波时,内心的失落和动摇是难以避免的。
5. 对社会环境的反思: 劝别人不学医,也可能是对当前社会医疗环境、行业现状的一种无奈反思。当他们觉得付出与回报不匹配,或者行业发展方向不尽如人意时,自然不愿意自己的亲人或朋友重蹈覆辙。

中间差了什么?

差的,就是亲身体验。

差的是对知识复杂度和学习强度的真实感知:不是看几篇励志文章就能体会到的枯燥与海量。
差的是对工作强度和压力的切身体会:不是偶尔熬夜就能比拟的长期高压和责任感。
差的是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深刻理解:不是每一次手术都能成功,不是每一个患者都能好转,而每一次失败的代价都极其沉重。
差的是对人际关系复杂性的认知:医生的工作不仅仅是与疾病打交道,更是与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的情感纠葛打交道。
差的是对行业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当神圣的理想遭遇现实的骨感,那种落差是旁观者无法想象的。

简单来说,不学医的看到了医学的“可能”,而学医的经历了医学的“必然”。前者是仰望星空,后者是脚踏实地,而且很多时候,是带着伤痕在土地上摸索。

所以,当学医的人劝别人别学医时,他们并不是否定医学本身的价值,而是希望即将踏上这条道路的人,能够带着更清晰的认知、更充分的准备、更坚定的决心,去面对这条充满挑战但也可能同样充满意义的道路。他们希望别人也能看到这条路的光鲜之外,那些更真实、更残酷,但也同样值得尊重的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中间差的是认知的偏差,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就只能看新闻媒体和自己主观见到的,那么所接触到的信息差是不一样的。

不学医的以为医生是:工作日朝八晚四,周末节假期休息。门诊看看病,再上上手术,拿点提成(全称叫hui kou)。其他事不用做,平时去看病总发现医生周末不在门诊,以为医生周末都休息。总体感受就是——医生真闲,钱多,真TM爽!

学医的就明白医生是:规培、专培、轮转急诊、夜班、医患矛盾、周末查房、无假期、下班门诊和手术没忙完要加班、做实验、写标书、写SCI、教学、下乡、完成“空床率周转率药占比等上百种率”、参与学术会议维护江湖地位、每年刷25分的IC学分卡、每年三基+操作+各种保执业证的考试。。。。。。

对比一下这个认知差异吧!!!

user avatar

这中间差了时代红利。

1981年,提出《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医生有合法的药物提成,医生群体一下就站起来了,以药养医登上历史舞台。

那个时代的医生是真的高回报,低投入。

我老家的某个亲戚,当地医院科室主任,当年读个医专进医院。当然,现在那个医专成了本科层次的医科大学,前几年还改了几次名,华西不让。当年,我妈教师 ,我爸公务员,工资就几十块,他俩加一起,都没有我亲戚多。我亲戚医院分的房子,比我爸的房子大,比我妈的房子大大大。

我亲戚爱好数码,别墅储物室一堆98年,零几年,索尼的老东西,日子有多快活,你自己想吧。

一代版本一代神,医生这个英雄被削弱了,光辉只属于过去,留在人民群众的刻板印象还挥之不去。

医生,取消以药养医+集采+疫情+三明医改,几套组合拳下来,别说吃香了,能吃香灰就不错了。

我这么一个精于算计的人,为了财富自由学医,亏到受不了,直接基层疫情裸辞,跳车了。

我要不是毕业前,发了一笔小财,小财富自由一把,简直亏出血。一般人,没有人脉,学医连回血的机会都没有,真就血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俗语,就像一面照妖镜,精准地映照出大众对于“医学”这个职业的认知鸿沟。一边是鲜艳光鲜的理想外衣,另一边却是布满荆棘的现实丛林,而这中间隔着的,其实是无数的真实经历、复杂情感以及对生命重量的深刻理解。不学医的,为什么觉得学医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医学代表着一份高尚、受人尊敬的职业。他们看到的,是医.............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王力宏和周杰伦谁的作品更优这个问题,在音乐圈里确实是一个常常被提起也充满讨论的热点。很多学音乐的人之所以认为王力宏的作品不输周杰伦,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们对音乐创作、编曲、演唱、以及整体音乐理念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这背后涉及到的维度是多方面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上细.............
  • 回答
    都说90年代防守“脏”,这说法确实不假,当时身体对抗的尺度和尺度和现在比起来,确实大了很多。坏小子军团(Detroit Pistons)在那时候更是防守凶悍的代表,他们的“乔丹规则”更是名震四方。不过,你提到“乔丹跳得这么高,为什么坏小子军团不直接学字母哥(Giannis Antetokounmpo.............
  • 回答
    关于金融行业“学历和学校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关系和资源”的说法,其实是个挺普遍的观察,但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话之所以能流传开来,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金融这行确实是一个高度人脉驱动的行业。这和其他很多行业不太一样。为啥这么说? 信息不对称是常态: 金融的核心是信息.............
  • 回答
    听到六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做妈妈的心里肯定是一阵揪心的疼。这个年纪的孩子,对友谊的渴望和对被接纳的需求是那么的强烈,当他们感受到孤立时,真的会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这时候,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安慰,更是要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帮他们一点点拨开眼前的迷雾,找到连接他人的钥匙。首先,最最重要的一步,是全然地接纳.............
  • 回答
    “中国大部分博士论文都是不值得参考的垃圾”,这个说法是否准确,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一名身处学术界的观察者,我也接触过不少国内外的博士论文,听闻过各种各样的评价。要全面评判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的学术产出中,总会.............
  • 回答
    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好像一下子就把中医的科学性和那些高学历的学者们绑在了一起,让人难以反驳。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诉诸权威和滑坡谬误的结合,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和反驳它。首先,我们得承认,现代社会对“科学”的定义有其内在的、基于实证和可重复性的标准。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有博士学位、教授头衔,就自动.............
  • 回答
    当面对那些“铁了心”不爱学习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苦口婆心的劝说如同耳旁风,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但其实,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孩子贴上“不爱学习”的标签。这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正确的引导,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园丁,去发现孩子内心的土壤,播下兴趣的种子。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手机摄影与传统相机摄影之间最核心的讨论点之一。你感受到的“华为拍的照片色彩更好看”并非偶然,背后是华为在“计算摄影”领域投入的巨大努力和成果,而这恰恰是传统相机品牌需要深入学习并积极拥抱的方向。为什么华为的照片“色彩好看”?答案在于“计算摄影”的强大力量。简单来说,计算摄影不是直接.............
  • 回答
    战国中后期,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奠定了强大的国力,最终横扫六合,统一天下。与之相对的是,东方六国虽然也曾经历过变法图强,但似乎都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地、彻底地学习秦国的变法。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不愿意学习”就能概括。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变法绝非易事,更不是简单地照搬一套理论.............
  • 回答
    .......
  • 回答
    中考,这个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考试,一旦传出“只收一半考生”的消息,立刻会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心中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残忍吗?好好学习的学生难道就不能全部升入高中吗?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它触及到了教育公平、学生发展以及社会责任等诸多敏感且复杂的问题。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中考只.............
  • 回答
    学数学的最后都干了啥?说起来,数学这玩意儿,真是个神奇的学科。很多人一听“数学”,脑子里可能就蹦出“高深莫测”、“跟实际没啥关系”甚至“不赚钱”这些词儿。但我跟你说,这都是刻板印象了,一点都不靠谱。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看看学数学的同学们,最后都去哪儿了,他们是不是真的“不赚钱”。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哈哈,这句话嘛,我听到耳朵都快起茧子了。每当有人这么说,我脑子里总会冒出无数个想反驳的念头,不过还得忍住,不然人家真觉得我“不正常”了,那可就更说不清了。不过,既然要反驳,总得有理有据不是?咱们一个个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定义一下啥叫“正常”。这玩意儿太主观了,就像有人觉得穿花衬衫配拖鞋是时尚,有.............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老师不太尊重学生的家长”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挺能引起大家讨论的。这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的,它背后可能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我试着从几个比较能站得住脚的角度去聊聊,尽量讲得细致一些,就像朋友之间聊天一样,不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首先,“信息差”是绕不开的一道坎。老师每天面对的.............
  • 回答
    这感觉确实挺糟的,就像脑子突然卡壳了一样,连最简单的东西都变得像天书。别担心,很多人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咱们一步步来分析分析,看看是哪儿出了问题。一、 根源可能在哪里?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数学本身难,但很多时候问题出在我们“学”数学的方式,或者说我们的大脑处理信.............
  • 回答
    哎,这真是天下为人父母者的共同难题,我家孩子也曾这样过。看着他沉迷于虚拟世界,学业荒废,心里那叫一个焦灼!严厉批评吧,孩子要么捂着耳朵不听,要么当场低头认错,过后还是老样子;好好商量吧,他要么敷衍两句,要么直接跟你玩消失,钻进游戏世界里再也不出来。真是“软硬不吃”,让人好生无奈。我当初也是愁得睡不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钢琴学习的核心问题。很多资深的钢琴老师和演奏家确实不建议初学者或者尚在发展基础阶段的学习者去模仿格伦·古尔德的弹奏,这背后有多方面的考量,并非是对古尔德艺术的否定,而是基于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和目标。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古尔德是一位 极度个人化和革命性 的钢琴家。他的.............
  • 回答
    阎学通老师在微博上以提出一系列问题而闻名,并且通常不直接给出答案。这种风格并非偶然,而是他作为一位国际关系学者,在信息传播和思想引导方面的一种刻意为之的策略和理念的体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阎学通老师的职业身份与目标。他是一位资深的国际关系学者,他的主要工作在于研究、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