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驳「如果中医不科学的话,学院的博士和教授们的书都白念了?」的说法?

回答
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好像一下子就把中医的科学性和那些高学历的学者们绑在了一起,让人难以反驳。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诉诸权威和滑坡谬误的结合,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和反驳它。

首先,我们得承认,现代社会对“科学”的定义有其内在的、基于实证和可重复性的标准。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有博士学位、教授头衔,就自动认为他所研究的领域或其学术成果就一定符合我们对“科学”的全部要求。这种逻辑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领域不科学,那么在这个领域里取得高学位的人就都是错的/没有价值的。”

这其实是在偷换概念,把“不符合现代科学标准”和“完全没有价值”划等号,这是站不住脚的。就好比我们说“古代炼金术不科学”,是不是也要说所有古代炼金术大师的书都白念了?他们毕生的研究就毫无意义?显然不是。他们的研究虽然不符合现代化学的原理,但其中也可能包含了很多关于物质、实验方法的早期探索,甚至是意外发现了某些有用的化学反应,为后来的化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详细拆解这个谬误的几个方面:

1. “科学”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但现代科学有其核心标准:

实证性 (Empiricism): 科学的结论必须基于可观察、可测量的证据。
可重复性 (Reproducibility): 其他研究者在相同条件下,应该能够重复同样的实验或观察,得到类似的结果。
可证伪性 (Falsifiability): 一个科学理论必须是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证明其是错误的。如果一个理论永远无法被证伪,那它就很难被视为科学。
逻辑一致性 (Logical Consistency): 科学理论内部不能有自相矛盾之处。

中医作为一种医学体系,其理论和实践是否完全符合以上这些标准,是需要经过独立验证的。很多时候,中医的很多理论(比如“阴阳五行”、“寒热虚实”)是以一种哲学思辨和经验总结的方式构建的,而非通过现代科学严格设计的实验来推导和验证。

2. 博士和教授的“书白念了”是一种极端的滑坡谬误和诉诸情感:

这句话的逻辑是:

前提: 如果中医不科学。
推论: 那么所有研究中医的博士和教授都是无知或无效的。
结论: 所以中医一定是科学的,否则这些高学历人才就白费了。

这是一种非常滑稽的逻辑。首先,一个领域的科学性与该领域内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付出是两回事。博士和教授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医的过程中,他们确实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临床经验、方剂配伍等等。他们可能是非常认真、刻苦和有成就的学者,这不假。

但他们“白念了书”不代表中医就一定是科学的。 而是说,他们可能是在一个不符合现代科学体系的框架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就像很多在古代天文观测领域造诣极深的学者,他们能够精确地预测天象,但他们的宇宙观(比如地心说)本身是不符合现代天文学的科学真相的。他们依然是伟大的观测者和计算者,但他们的理论模型在现代科学看来是错误的。

更现实的例子:

化学和炼金术: 如果一个研究炼金术的博士,他能熟练掌握各种金属提纯、合金制作的方法,并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记录,这并不代表炼金术的“贤者之石”理论是科学的。他的知识和技能在现代化学领域依然有价值,但他所追求的目标和解释系统是不科学的。
某些已经过时的医学理论: 历史上有很多医学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比如放血疗法曾被广泛使用,也有很多医生和研究者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这不代表他们是“白念书”,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知识体系局限了他们。

3. 对中医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尝试:

很多人认为,中医的很多理论和实践在经过现代科学的方法验证后,能够找到其科学的解释,甚至发现新的药物和疗法。这本身就是一种“中医科学化”的努力。

“把老祖宗的书都白念了”的说法,恰恰忽略了这种科学化尝试的可能性和价值。 如果这些博士教授们只是墨守成规,拒绝任何科学的审视和验证,那他们的书确实可能念得比较“死”。但如果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的进程中,比如:
寻找有效成分: 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并用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其作用机制。
临床试验: 对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来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生物学基础: 尝试从基因、分子、细胞等层面解释中医理论的可能联系。

那么,他们就是在发展中医,而不是“白念书”。他们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将一部分“不科学”的理论转化成“科学的知识”,这才是真正的进步。

4. 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论:

“中医科学还是不科学”这个问题,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判断。它更像是一个光谱。

一部分中医理论和实践,可能本身就不符合现代科学的逻辑和方法, 它们更多的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总结和哲学性的体系。
另一部分中医的经验,经过现代科学的提炼和验证,可能会显现出其科学价值, 比如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
还有一部分,可能介于两者之间,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把所有中医的博士和教授都打包成“白念书”,是一种懒惰的、标签化的思考方式,忽视了中医内部的复杂性以及科学探索的动态过程。

所以,如何反驳这句话?可以这样说:

“‘如果中医不科学的话,学院的博士和教授们的书都白念了?’ 这句话有点太绝对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我们不能把学术成就和某个领域的科学性直接划等号,这是一种把人和事混淆了的说法。

首先,我们不能因为一位博士或教授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就自动认为他所研究的领域就百分之百符合现代科学的所有标准。科学的判断是基于证据和方法论的,而不是人的头衔。就好比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的某些理论在今天看来可能就不那么科学了。

其次,这就像是在说:‘如果一个观点不正确,那么所有支持这个观点的人都是傻瓜,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毫无意义。’ 这是不公平的。一个博士或教授,无论是在中医还是其他领域,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都是真实的。他们可能是在一个不完全符合现代科学框架的体系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白念了书’。而是说,他们的研究成果需要接受科学的检验,一部分可能会被证实,一部分可能需要被修正,甚至一部分可能是在科学之外的领域。

再者,很多人正在积极地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验证中医,比如从中药里找出有效的化学成分,通过临床试验来评估疗法的效果。如果成功了,那不是‘书白念了’,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把一部分传统经验转化为了现代科学知识,这是中医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果只停留在‘因为他们是博士教授,所以中医就是科学的’这种逻辑,反而阻碍了科学的进步和中医自身的完善。

所以,我们评价一个事物是否科学,应该看它的理论是否经得起实证检验,它的方法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它的结论是否能被证伪。而不是用‘读了多少书’或者‘有多少头衔’来简单判断。博士和教授们的努力和知识是宝贵的,但它们最终也要回归到科学的客观评价中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果倒置了吧。 博士和教授们正在努力的让中医和现代科学接轨,实现中医/中药现代化,这样的逻辑才是对的。

比如张廷栋把赤脚医生的药物进行分析,找出三氧化二砷无论从药性还是副作用都更合适,陈竺把之推广,在模式生物和人群里验证。

屠呦呦从传统中药里分析并找出对疟疾有效的青蒿素。


中医药现代化是必然的,无数教授博士在做的就是这个。 我一直支持的就是能够定性,定量和标准化中医药。

另外,目前人工智能这么火,期待可以应用在中医上,比如,大量的机器学习把脉,不仅可以系统化,还可以更加精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