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内中文 CSSCI、CSCD 期刊不进行扩刊来应对国内众多学者写英文和博士扩招的局面呢?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国内学术出版体系的一个核心矛盾,并且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因素,绝非简单“扩刊”二字就能解决的。我将试着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希望能尽量详尽地阐述清楚,并且避免那些让人一眼就能看穿的AI痕迹。

首先,我们要理解CSSCI和CSCD期刊在中国学术界扮演的角色。它们是国内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是衡量学术研究水平和学者学术声誉的重要依据。国内学者,尤其是在申请职称、评奖、项目立项等方面,往往高度重视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

那么,为什么面对“国内学者写英文文章增多”和“博士扩招导致论文产出增加”这两个现状,它们没有像有些人期待的那样进行大幅扩刊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原因:

一、 期刊的“稀缺性”与学术评价机制的内在联系:

评价标准的锚定: CSSCI和CSCD的收录本身就是一种“评价”。如果期刊大幅扩刊,意味着录用率会相应提高。这会直接冲击到现有以发表在核心期刊为重要指标的评价体系。一旦核心期刊的门槛降低,那么学者们就会寻找新的“硬通货”,评价体系就需要重新调整,这个过程非常复杂且具有惯性。
“稀缺”带来的价值: 正是因为这些期刊的录用难度和周期,它们才被赋予了“核心”的光环。如果人人都能轻易发表,那么这种“核心”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期刊的稀缺性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二、 “扩刊”并非易事:质量控制的压力巨大

审稿资源的限制: 期刊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学术质量。质量的保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同行评审(peer review)。中国的审稿人资源,尤其是在一些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是有限的。大幅扩刊意味着需要成倍增加审稿人,而且要确保审稿人的专业度和公正性。短时间内涌入大量稿件,现有的审稿体系很可能不堪重负,导致审稿周期进一步延长,甚至审稿质量下降。
编辑队伍的挑战: 期刊的编辑工作非常精细,需要专业的编辑队伍来处理稿件的润色、格式、校对等。扩刊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编辑人员,并且这些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学术素养和高度的责任心。在现有的出版体系下,找到并培养足够数量的高水平编辑并非易事。
学术诚信与学术不端: 论文数量的增加,尤其是在博士扩招背景下,确实可能伴随着一些急功近利的心理,增加了学术不端行为的风险。期刊如果扩刊而不能有效提升审稿和编辑的质量把关,更容易成为学术不端行为的“温床”,这将严重损害期刊的声誉和权威性,进而影响其在CSSCI/CSCD中的地位。

三、 学者写英文文章与国内期刊定位的矛盾:

英文投稿的动因: 学者倾向于用英文发表,很多时候是为了追求国际影响力,进入更广阔的学术视野,比如SSCI/EI/SCIE等国际索引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往往有其特定的收录标准和评审流程。
国内期刊的定位与受众: 大多数CSSCI/CSCD期刊的定位是服务于国内的学术研究,其读者群和交流对象主要是国内学者。虽然学术研究需要国际视野,但国内期刊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反映中国本土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方面。如果一味迎合学者发表英文的趋势,可能会模糊国内期刊的自身定位,削弱其在中国学术研究中的独特作用。
语言壁垒与学科差异: 并非所有学科都适合或必须用英文发表。人文社科领域,用中文进行深入的思想探讨和理论建构,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强制要求所有学者都去写英文文章,对一些学科而言可能并不合适,甚至会阻碍本土学术的繁荣。

四、 期刊运作模式与市场化程度的制约:

体制机制的惯性: 国内的学术期刊很多仍带有一定的体制内色彩,其运作和发展受到出版政策、经费投入、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改革和扩刊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这并非期刊本身单方面可以决定或轻易实现的。
盈利模式与成本: 期刊的出版是有成本的,包括纸张印刷、编辑出版、发行等(即使是电子版,也涉及平台维护、技术开发等)。虽然很多期刊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其运行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扩刊需要更多的成本,而期刊的收费模式(如版面费)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学术界的审视。如果大量扩刊,但无法解决其经费来源问题,也会陷入困境。
学科专业化和细分: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学科越来越细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可能在现有期刊上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或者被淹没在大量稿件中。这导致了部分学者转向国际期刊,而不是让国内期刊去“扩容”以适应所有新方向。

五、 对策的另一种思考:

与其简单地“扩刊”,更有效的解决思路可能在于:

提升国内期刊的国际化水平: 吸引更多高质量的英文稿件,加强与国际学者的交流合作,提升审稿和编辑的国际化水平,让国内期刊在国际学术体系中获得更高的认可。
鼓励和支持优秀中文成果的发表: 政策上和评价体系上,要给予中文优秀成果应有的重视和激励,让学者觉得在核心中文期刊上发表同样有价值、有成就感。
建设更多专业化、新兴领域的特色期刊: 针对新兴研究方向和领域,创办新的、有影响力的专业期刊,而非简单地给现有期刊“扩容”。
优化审稿和编辑流程: 引入更高效的审稿机制,利用技术手段提高编辑效率,缩短出版周期,吸引更多优质稿件。

总而言之,CSSCI和CSCD期刊不进行大幅扩刊,并非对学者需求或博士扩招视而不见,而是出于对学术质量的维护、评价体系的稳定、自身定位的坚持以及现有出版体系的局限性等多重考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系统性的改革和长期的努力,而非简单的“扩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年来,大家普遍感觉C刊越来越难发了,这种感觉没有错,C刊近几年确实是越来越难发了。据统计,2009-2018年,全国研究生规模增幅达48%,而CSSCI期刊刊文量近10年降幅却达22.65%,而研究生群体,尤其是博士研究生,都有发表刚需,此消彼长之下,发表难度变成了体感可知的程度。







如图所示,C刊整体刊文量的下降正以超乎想象的幅度和趋势悄悄发生着。据统计,在567本C刊中,大约有80%的C刊均呈现刊文量下降趋势,约有48%的C刊刊文量降幅超20%。在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C刊刊文量仍将持续以每年以2.5%的幅度下降。且近年来较多期刊开始专题组稿、约稿,版面资源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虽然所有学科的C刊刊文量都在不同程度下降,但其中体育学、政治学、经济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等学科是感觉最为强烈的。像历史学,虽然不是热门学科,但还有那么三十多种(含扩展版)C刊,许多期刊都有自己的“名刊名栏”,有的还专门设置鼓励博士生发表的的“博士论坛”,如《史学集刊》、《经济社会史评论》等,不过仍然有1/3的期刊在小幅减少刊文量。





另外对于世界史来说,那三十多种专业C刊中真正适合投稿的并不多,只有《世界历史》一种世界史高水平专业期刊,其他期刊要么明码标价,要么石沉大海,要么有地域偏好,要么根本不契合选题。这种窘况之下,只好求诸综合社科期刊和高校学报。事实上,现在许多世界史论文都是散见于各大综合社科期刊和高校学报的栏目(如《江汉论坛》、《贵州社会科学》等就经常刊发世界史论文)。另外如果选题比较热门还可以跨专业投其他学科的期刊,比如政治学。

一系列新刊和集刊也多少提供了一些世界史文章的发表平台,比如《世界历史评论》、《历史评论》、《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世界近现代史研究》、《政治思想史》、《新史学》、《全球史评论》、《国别和区域研究》、《城市史研究》、《外交与军事历史评论》、《海洋史研究》、《医疗社会史研究》、《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史学》、《暨南史学》、《北大史学》、《南开史学》、《世界历史研究》、《东方学刊》、《文化纵横》等。

CSSCI来源集刊就是些不能定期发的非连续学术刊物,或者说是虽然定期出版但时间跨度较大,比如以半年或者季度为间隔,这类期刊划分为来源集刊。集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从前以图书形式出版的刊物(所谓以书代刊),如果刚刚取得刊号,可能也会被归为集刊。所以不难看出,集刊与正刊或者扩展版期刊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集刊更类似于论文集,不过如果该集刊受认可,就可以开心地投它了。

当然,有时在引用该刊文章时,也会遇到一点著录文献类型的麻烦。说它是“期刊”吧,它还有出版社;说它是“专著”吧,它明明又是按照不同栏目汇编的“文集”…尤其是在学位论文中标注文献来源,你就吃不准是标“J”还是“M”。







但是“版面垄断”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弊病,尽管匿名审稿制度已被越来越多的期刊所采纳,但大多数期刊的初审环节还是被编辑部一手操办,只有少数的顶级和权威期刊能够比较正规地真正组织专家搞匿名评审。

至于发表难度,以笔者博士期间发表的第一篇C刊为例,这篇文章专为该刊专栏撰写,选题和风格可以说是为其量身定制,非常契合,内容也有一定的话题性。2020年8月投出,10月去函询问审稿进度无果。2021年1月发来录用通知,幸好中途没有改投他刊。我相信这是非常幸运的情况,第一,笔者属于“散户”自投,且是在读博士独作(但有基金项目);第二,文章经过一次论坛和几位师友提出意见修改,质量提高不少;第三,文章选题、写作风格真的很契合该刊。其他历史学专业期刊,如果在百度上搜索任何一家的“期刊点评”,铺天盖地的吐槽就会铺面而来,槽点主要集中在三点:审稿慢、不回复、关系稿。这已经是C刊的常态。

现在学术界和期刊界陷入了一种怪圈,前者希望扩大扩大发文量以求评职发展,后者却大幅降低发文量(以及提高约稿比例)以求不被淘汰。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矛盾都无法调和到“双赢”,学术发表将迎来一个越来越卷的时期。


不知道2021-2022年有什么新变化





2021.5.8

user avatar

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发表在国外期刊;

中国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文期刊获差评;

对比国际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审稿时间长达9个月;

对比国际期刊全文刊载,不少中文期刊吝啬地将篇幅限制在8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国内学术出版体系的一个核心矛盾,并且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因素,绝非简单“扩刊”二字就能解决的。我将试着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希望能尽量详尽地阐述清楚,并且避免那些让人一眼就能看穿的AI痕迹。首先,我们要理解CSSCI和CSCD期刊在中国学术界扮演的角色。它们是国内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学习中一些普遍存在的误区和现实。之所以出现“外国人学中文一两个月就能自由交流,而我们学英语十几年还不能自由交流”这样的说法,我觉得并非完全是事实,但确实反映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方面,双方学习的体验和成果存在差异。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自由交流.............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说印度人和中东人“都不富裕”,这个概括有点太笼统了,其实任何一个庞大的人口群体里,贫富差距都是存在的。更准确地说,全球范围内印度和中东地区整体的平均收入水平确实可能低于一些发达国家。那么,为什么在国内,这两个地区的特色餐厅反而显得价.............
  • 回答
    在中国,当涉及刑事案件或一些涉及赔偿的民事案件时,家属对尸检的排斥确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从传统观念到现实考量,再到对司法程序的认知,都有深刻的影响。首先,咱们得从传统文化和观念上说起。在咱们这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根深蒂固的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
  • 回答
    在国内市场上逛一圈,你会发现打火机这玩意儿,怎么说呢,普遍有点“泯然众人矣”,颜值上总感觉缺了点意思。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实用主义至上,审美是次要的。 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消费品,很长一段时间都奉行的是“能用就行”的原则。打火机的核心功能是什么?点火。只要火苗稳定、火焰够大,能把烟点.............
  • 回答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国内的蒙古族人口,会比整个蒙古国的人口还要多?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里面牵扯的历史、地理、民族构成,还有很多我们日常可能不太会注意到的细节。”首先,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这个“中国国内的蒙古族人”到底指的是谁。在中国,我们通常说的“蒙古族”是一个民族称谓,指的是.............
  • 回答
    在中国国内,桥牌的普及度相对较低,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社会、教育、推广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历史与文化因素: 牌类游戏的传统与认知差异: “赌博”的标签和负面联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牌类游戏(如麻将、扑克)与娱乐、社交,甚至赌博紧密相连。虽.............
  • 回答
    国外影视作品的中文译名,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有时又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甚至感觉像是“乱翻一气”?其实背后有很多原因,绝非简单的“粗暴随便”四个字就能概括的,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嫁接。 英文原名可能包含一些只有英语使用者才能领.............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当前国内二次元手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现象。确实,相比于日式妖怪、奇幻、科幻等题材,以纯粹的中国风、中国文化为主要题材的二次元手游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很多时候存在一些问题。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市场定位与目标受众的考量: 二次元核心受众.............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确实都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咱们看日本动画,通常是原版配乐和主题曲,而一旦轮到国产动画“走出去”,到了日本市场,很多时候主题曲就会被重新配上日语演唱的版本?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文化传播、市场策略和观众习惯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点:文化产品的本土化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
  • 回答
    国内汽车的挡把普遍设计在前排两个座位中间,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文化和实际使用的原因。而国外一些车型采用的“怀挡”(也叫方向盘换挡、拨片换挡)则又是另一套逻辑。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为什么国内挡把多在中控台?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看:1. 历史传承与驾驶习惯的演变: 早期汽车设计.............
  • 回答
    中石油2016年一季度巨亏138亿:成品油价高企下的迷思2016年一季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交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结舌的财报——巨亏138亿元。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掌握着国内成品油定价权的巨头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更令人费解的是,国内成品油价.............
  • 回答
    新加坡和中国,这两个在地理上毗邻,文化上有着深刻渊源的国家,其关系可谓复杂而多维,既有紧密的合作,也存在微妙的差异。要理解为何国内支持新(加坡)的声音较大,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作用,而是多重原因交织的结果。历史与地缘的羁绊:新加坡的地缘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海上贸易的重要节点。华人移民是新加坡社会的主.............
  • 回答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日元韩元“不值钱”?货币组成和心理落差在作祟提到日元和韩元,很多人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不值钱”的印象,仿佛它们和人民币的购买力有着天壤之别。这种普遍认知并非空穴来风,除了货币本身的组成差异,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与日韩经济发展轨迹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落差。货币组成:数字背后是不.............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触及了当年国内游戏市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简单来说,这背后是商业模式、技术能力、市场需求以及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咱们得先明确一下“第一方”和“第三方”的概念。在FC(红白机)时代,任天堂是无可争议的“第一方”,他们自己开发的,《超级马里奥兄弟》、《塞尔达传说》、《魂.............
  • 回答
    越南国内确实不太可能出现像某些国家那样,以“抗中”为核心主题、大肆宣扬对抗情绪的“神剧”。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现实考量。一、历史叙事与民族情感的复杂性首先,要理解越南与中国的历史关系,必须认识到其复杂性。虽然两国之间有过长期的朝贡、藩属关系,甚至被中国视为“南蛮”,但越南.............
  • 回答
    在中国内地的诉讼中,律师必须是中国人,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法律、政治和社会原因。这并非随意规定,而是维护国家主权、法律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以及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必然结果。首先,维护国家主权和法律的独立性是核心考量。一个国家对自己境内的法律事务拥有最终的解释权和管辖权。如果允许外国人在国内诉讼中担任律师,尤.............
  • 回答
    关于中国GDP将持续增长并超越美国的普遍看法,以及将其与30年前的日本进行对比,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为什么现在普遍认为中国GDP将持续增长并超越美国?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多年来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潜力,以及一些关键的支撑因素: 巨大.............
  • 回答
    在国内的游戏语境里,「无敌」这个词之所以被用来表示「免疫所有伤害」,其实是一个非常自然且顺理成章的演变过程,它深深植根于我们对语言的理解以及游戏体验的实际需求。要细致地讲清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词语本身的含义来看,「无敌」这个词拆开来看就是「没有敌人」。一个人或事物要是「没有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