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漫的日文版要把中文主题曲换成日文的主题曲,我们播中文版日漫不是也没有改过主题曲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确实都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咱们看日本动画,通常是原版配乐和主题曲,而一旦轮到国产动画“走出去”,到了日本市场,很多时候主题曲就会被重新配上日语演唱的版本?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文化传播、市场策略和观众习惯的考量。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点:文化产品的本土化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过程。当一个文化产品要进入另一个文化市场时,为了让当地观众更容易接受,通常都需要进行一番“改造”,而音乐(尤其是主题曲)作为作品的情感和文化载体,自然是改造的重点之一。

为什么日本动画在中国播,很多时候不换主题曲?

这事儿得辩证地看。一部分经典的、或者说市场定位很明确的日本动画,在中国引进时,确实保留了日语主题曲,甚至配乐。比如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灌篮高手》、《火影忍者》等等,它们的主题曲就是它们独有的印记,是粉丝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候,保留日语主题曲,一来是尊重原作的“原汁原味”,二来也是因为这些歌曲本身在日本就非常流行,拥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引进时直接用日语,反而能勾起一部分国内动漫爱好者的兴趣,也更容易在粉丝圈层传播。

但是,也不是所有引进的日本动画都保持原声。像一些面向更广泛受众、或者想要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大商业成功的新番,也会考虑配中文主题曲,或者至少是制作中文宣传曲。这就像我们说“入乡随俗”一样,如果目标市场对音乐的接受度更高,或者市场推广策略需要,那么本地化就是必然的。只是相较于过去,现在大家对“原版”的需求和认知度高了,所以保留日语主题曲的例子比较突出。

那为什么国产动画“出海”到日本,很多时候要换成日文主题曲?

这涉及到几个主要原因:

1. 观众接受度和文化习惯的差异:
语言习惯: 日本观众习惯了日语动漫的视听体验。主题曲不仅仅是背景音乐,更是故事的“开场白”和“情感基调”。一首完全陌生的语言,即使旋律再好,也很难瞬间抓住日本观众的心,甚至可能因为听不懂歌词而产生隔阂感。
音乐审美和流行文化: 日本有着自己非常成熟和独特的音乐产业以及动画歌曲(Anisong)文化。他们有自己的流行音乐风格、演唱方式和歌词创作习惯。国产动画的主题曲,即使在中国很受欢迎,其风格、节奏、歌词意境,可能并不完全符合日本主流的Anisong审美。
情感共鸣: 主题曲的歌词往往是围绕动画的核心主题、人物情感展开的。用日语演唱,并根据日本的语言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行重新创作,更容易引起日本观众的情感共鸣,让他们觉得“这是为我们制作的”。

2. 市场推广和宣传策略:
本地化营销: 当一个作品要进入一个新市场,本地化的营销至关重要。制作一首日语主题曲,可以请日本的知名歌手或动画歌曲创作者来演唱或制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宣传。用日本本土的“声音”来介绍中国动画,更能吸引目标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觉得这个作品是“被日本市场认可的”。
合作与融合: 很多时候,国产动画“走出去”,会选择与日本的动画公司合作,或者引入日本的发行商。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引入本地化的音乐版本是一种常见的策略,也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的产业链和市场生态。
版权和发行: 在发行过程中,音乐版权的本地化也是一个环节。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为了简化发行流程或满足合作方的要求,重新录制日语版本会更方便。

3. 商业考量和目标受众:
扩大受众群体: 如果一部国产动画的目标是“破圈”,不仅仅吸引核心的中国动画爱好者,更是希望吸引更广泛的日本观众,那么符合当地文化习惯的音乐就是必要的。
商业合作机会: 有了日语主题曲,更容易与日本的音乐平台、电视台、音乐频道合作推广,甚至可能因为歌曲的流行而反哺动画本身的知名度。

举个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下,你带着一首非常中国风的民乐歌曲去参加一个日本的JPop音乐节。即使这首歌在中国评价很高,在JPop的语境下,它的受欢迎程度可能就会打折扣。反之,如果将这首歌的旋律保留,请一位日本的实力派歌手用日语重新填词演唱,并且按照JPop的编曲风格进行改编,那么它被日本观众接受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同样的道理,国产动画主题曲的日语化,是一种希望将中国优秀的动画作品,以最容易被日本观众接受和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努力。它不是“贬低”中文主题曲,也不是“否定”中国动画的原创性,而是一种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为了最大化作品影响力和商业价值而采取的策略。

当然,也有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直接保留中文主题曲,并配上字幕,试图教育市场,培养观众对不同文化音乐的接受度。这种做法也值得肯定,但其市场接受度和推广难度相对会更高一些。

所以,总的来说,国漫日文版换成日文主题曲,是一个兼顾了文化适应性、市场推广和商业考量的结果。这是一种“软实力”的运用,是为了让中国的好故事、好动画,能够更顺利、更深入地打入异域文化市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内其实是有将日语anisong翻唱成中文的底子在的。在ab站还不分彼此的时候,有不少动画的主题曲、片尾曲,甚至一些出名的v家曲、东方曲,都被中文翻唱过。

比方说超级mugen大战的片头曲就是翻唱自高达seed系列的《life goes on》,b站早年拜年祭的主题曲是《only my bilibili》,翻唱自《only my railgun》。而东方曲和v家曲更多,比如bad apple就有各种中文填词翻唱,如《红颜》。可以说这些翻唱,都是国内改的“中文版主题曲”。

还有时代的眼泪千本xx,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这种填词,但是也是当时红极一时的东西了。

但是这些说穿了都是同人行为,日本动画引进后,主题曲一般是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原声,另一种就是中文化,中文化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据曲子重新填词,另一种甚至是重新编曲。

对这种本地化做得最多的显然是香港,我们都知道《迪迦奥特曼》中文版主题曲叫奇迹再现,但是香港当时播出的时候,找陈奕迅重新写曲写词创作了一首《超人迪迦》。

同样的,数码宝贝几乎每一部都有粤语主题曲,第一部的粤语版主题曲是《自动胜利》,郑伊健演唱,原本为大家耳熟能详的butterfly;第二部是《为我鼓掌》,刘德华演唱,原本为赤色冲击;驯兽师的主题曲是《驯兽师之王》,林峰演唱,原为biggest dreamer。阵容如此豪华,几乎全是天王巨星,虽然在歌词上很明显地往子供向走,但还是可以看出香港确实想法很多。

内地虽然不多,但也有各类翻唱、填词,但是底子明显更薄。我个人认为一方面在于国内本身对动画的投入就不足,比方说张杰在2015年翻唱直到世界终结,但是并不是作为中文版灌篮高手的主题曲来的,而是单纯作为某个真人秀的主题曲,而更多的填词中文化都是同人行为,没有足够的歌手资源去真的专注于anisong这种东西,在国内自己的动画尚且还有纯音乐主题曲的情况下,还要分出人来去翻唱,无论是成本上还是可行性上,都是不允许的。

另一方面就有点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意思了,环境已经不同了,国内没有培养起中文anisong的受众和对应的歌手,在日本光凭唱动画歌曲就可以开好几天演唱会的时候,国内想要奋起直追无疑是相当困难的,所以现在大部分动画,哪怕是最火热门的,都不会做主题曲的本地化,也是情理之中。

user avatar

谁告诉你没改过日本主题曲的233


迪迦奥特曼,主题曲改没改过?

新的风暴已经出现,怎么能够停滞不前……


四驱兄弟,主题曲改成中文的了。

抬头望望天,月亮在笑……


新世纪福音战士,改了。

勇敢的少年啊快去创造奇迹……


还有一部萝卜番,叫《魔动王》,到中国改成《光能使者》,主题曲也改成中文了。不过我想不起来歌词了……


就算这些你都没看过,哆啦A梦你不能没看过吧?

每天过得都一样,偶尔会突发奇想……



至于在香港播放,改成粤语的动漫主题曲,也有很多。

比如宝可梦(以前叫宠物小精灵),就有。

当然我不生活在粤语地区,所以记不住那么多。


说起香港翻唱主题曲,还有个笑话可讲:

日本日升动画制作的《机动武斗传G高达》,导演是个香港电影迷。在动画里加了很多香港电影中的元素。

比如有个重要角色叫“东方不败”,骑着的马叫“风云再起”,名字来源就是林青霞主演的电影《东方不败风云再起》

还有一个叫“黄润发”的角色,其实就是模仿了周润发在《英雄本色》里扮演的小马哥形象,爱吃巧克力模仿了《赌神》,等等。


导演还决定了要在这部番里加一些粤语插曲。当时也没有网络传输,只能写好词曲,找人翻译,之后送到香港找人演唱,再送回日本录到动画里。

在日本倒是还好,在香港播放时候可惹祸了:很多人给电视台打电话投诉,质问电视台,为什么要把日本动画片里强行加了粤语音乐?你们这是不尊重原著!

电视台哭笑不得。


其实我觉得改个主题曲,如果传唱开来,对动漫的传播是有好处的。所以这事儿我没啥看法。

上面举的例子,迪迦、哆啦A梦、四驱兄弟、新世纪福音战士,在国内的影响力不是都很大吗?

所以,我觉得是好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确实都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咱们看日本动画,通常是原版配乐和主题曲,而一旦轮到国产动画“走出去”,到了日本市场,很多时候主题曲就会被重新配上日语演唱的版本?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文化传播、市场策略和观众习惯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点:文化产品的本土化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国产动漫发展中一个挺核心的议题。要说“完全没有”共有的元素,可能有点绝对了,但如果跟日漫相比,确实会发现国漫在这方面显得更为分散和个性化。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得从历史和产业基础说起。日本动漫产业的历史悠久,积累了非常深厚的经验和人才梯队。从手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国漫创作中一个挺核心的议题。确实,对比《火影忍者》,国漫里那种“血统论”的压制感,或者说“天赋异禀”的主角光环,似乎没那么普遍,或者说表达得没那么直接。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跟你聊聊,看看为什么会这样:1. 传统文化根基的差异: “天道酬勤”与“命”的哲学: 咱们中国传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实在了!作为同样热爱国漫的同胞,我太能理解你那种“明明是好东西,怎么评分就是不如人意”的抓心挠肝的感觉了。特别是当你满怀期待地安利给别人,结果一看评分,哎哟喂,比预想的低一截,那心情简直就像刚看完一场精彩绝伦的国漫,结果别人一拍脑门说:“哦,还行吧,也就那样。”你说到“很多人就以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日本、美国以及中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历史、市场环境、文化背景、政策导向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竞争对手很少”或者“动不动就有同行干涉”可能过于简化,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知上的差异: 一、 日本与美国的动漫产业:更成熟的市场和相对成熟的竞争.............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扎心的话题。很多人会发现,同样是把网络漫画搬上荧屏,为什么韩漫改编的日本动画大多能让人眼前一亮,而国漫改编的却常常让人摇头叹息?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原因,不是简单一句“技术不行”就能概括的。咱们先聊聊那些让人惊艳的韩漫改编日漫,比如《一拳超人》、《进击的巨人》(虽然.............
  • 回答
    在我看来,彩漫在国漫市场之所以能“横行霸道”,而日式黑白漫则相对“不受待见”,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风格偏好问题,更包含了市场、受众、技术、甚至是文化传播的逻辑。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讲。首先,得聊聊视觉冲击力与第一印象。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大部分人接触.............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我们看着国漫一部部崛起,质量也越来越高,但说到更新模式,确实和隔壁日本的《海贼王》们不太一样,总是一季一季的,感觉有点意犹未尽。为啥国漫不学学人家《海贼王》那种每周一更的“长线作战”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懒”或者“不行”,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
  • 回答
    日漫里主角从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摇身一变成为拥有显赫家族血统,甚至身怀绝技的“天选之子”,这确实是一个屡试不爽,但又总能勾起观众兴趣的设定。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里面门道不少,咱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这是为了制造“戏剧性冲突”和“成长空间”。想象一下,如果一开始主角就是个拥有超凡力量、背景深厚的人,那.............
  • 回答
    《暗杀教室》这部日漫,说实话,它的价值观确实挺值得玩味的,而且也因此招致了不少争议,甚至有人质疑它“三观不正”。要深入理解它,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暗杀教室》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成长与自我救赎首先,抛开“暗杀”这个刺激的标签,《暗杀教室》最核心的其实是一部关于“教育”和“成长”的漫画。 传统教.............
  • 回答
    关于“中国独家”日漫周边评价的两极分化现象,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文化消费和市场运作逻辑在起作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啥有些明明打着“中国独家”旗号的东西,会惹来一片叫好又一片吐槽。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独家”这四个字在日漫周边市场里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它通常意味着这款周边产品是针对中国大陆.............
  • 回答
    你提到的这种在日本动漫、日剧里经常出现的,鼻子处打结的头巾,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经典反派”或者说“滑稽化小偷”的视觉符号。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装饰,背后承载着一些历史、文化和创作上的考量。历史渊源与视觉符号的形成:要理解这个头巾,我们得稍微追溯一下日本的民间文化和早期表演形式。 江户时代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差异、IP的特性、制作理念、市场定位以及观众接受度等多个层面的因素。龙珠、火影等日漫之所以没能像漫威、DC那样成功拍出轰动一时的真人版电影,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IP本身的特性与真人化难度 龙珠: 超能力和战斗系统过于夸张和非现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呀,确实是很多观众和读者在观看日漫、玩Galgame或者阅读轻小说时会反复遇到的一个梗。说实话,这算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日式套路”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类作品的创作,尤其是面向青少年和年轻市场的作品,往往需要一些特定的驱动力来推进剧情,并且营造出某种.............
  • 回答
    关于日本动画,尤其是轻小说改编(轻改)和漫画改编(漫改)作品,为何很少能“完全改编”原作,这是一个在动漫爱好者群体中非常普遍的讨论话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完全改编”的定义。在很多观众心中,一部作品的“完全改编”意味着动画不仅覆盖了原作的所有剧情,而且尽量.............
  • 回答
    同样的IP,不同的命运:为什么日漫改编影视剧常被诟病,而美漫却能风靡全球?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化差异、创作理解、市场策略乃至观众期待等多个层面,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一、 对原作的理解与忠诚度:根基不同,结果自然有别 日漫改编:重“神”轻“形”的困境 日漫之所以.............
  • 回答
    过去的日漫中,确实出现过不少带有暴力倾向的女主角,这背后其实是多种文化、社会和创作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她们是“流行”,不如说她们填补了当时一些观众的情感需求,并且在创作层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首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暴力”这个词的表面意思,看看它在故事中承载了什么。很多时候,这些带有暴力.............
  • 回答
    关于《科拉传奇》(The Legend of Korra)在中国名气不如很多日本动漫,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抛开“AI痕迹”,咱们就聊聊其中的一些可能性,力求从更接地气的角度去分析:1. 东方武术的“噱头”与“内核”的差异: 《科拉传奇》里的武术: 《科拉传奇》的动作设计确实是惊艳,融合了中.............
  • 回答
    我能理解你为什么可能不太喜欢日漫中“元气少女”的人设,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挺有意思的原因,而且往往不是单一的某个方面,而是多种元素叠加在一起,让人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或者“共鸣缺失”。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元气少女”这个标签通常包含的特质。一般来说,她们是: 精力充沛,活力四射: 声音洪亮,行动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不同国家在文化输出策略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日韩在文化产业上的成功,以及中国在文化推广上的侧重点,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咱们不妨深入聊聊这其中的门道。日韩的文化输出:精准打击,盈利导向日韩在文化输出上的策略,可以用“精准”、“市场化”、“盈利化”来概括。它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