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漫的日文版要把中文主题曲换成日文的主题曲,我们播中文版日漫不是也没有改过主题曲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确实都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咱们看日本动画,通常是原版配乐和主题曲,而一旦轮到国产动画“走出去”,到了日本市场,很多时候主题曲就会被重新配上日语演唱的版本?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文化传播、市场策略和观众习惯的考量。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点:文化产品的本土化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过程。当一个文化产品要进入另一个文化市场时,为了让当地观众更容易接受,通常都需要进行一番“改造”,而音乐(尤其是主题曲)作为作品的情感和文化载体,自然是改造的重点之一。

为什么日本动画在中国播,很多时候不换主题曲?

这事儿得辩证地看。一部分经典的、或者说市场定位很明确的日本动画,在中国引进时,确实保留了日语主题曲,甚至配乐。比如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灌篮高手》、《火影忍者》等等,它们的主题曲就是它们独有的印记,是粉丝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候,保留日语主题曲,一来是尊重原作的“原汁原味”,二来也是因为这些歌曲本身在日本就非常流行,拥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引进时直接用日语,反而能勾起一部分国内动漫爱好者的兴趣,也更容易在粉丝圈层传播。

但是,也不是所有引进的日本动画都保持原声。像一些面向更广泛受众、或者想要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大商业成功的新番,也会考虑配中文主题曲,或者至少是制作中文宣传曲。这就像我们说“入乡随俗”一样,如果目标市场对音乐的接受度更高,或者市场推广策略需要,那么本地化就是必然的。只是相较于过去,现在大家对“原版”的需求和认知度高了,所以保留日语主题曲的例子比较突出。

那为什么国产动画“出海”到日本,很多时候要换成日文主题曲?

这涉及到几个主要原因:

1. 观众接受度和文化习惯的差异:
语言习惯: 日本观众习惯了日语动漫的视听体验。主题曲不仅仅是背景音乐,更是故事的“开场白”和“情感基调”。一首完全陌生的语言,即使旋律再好,也很难瞬间抓住日本观众的心,甚至可能因为听不懂歌词而产生隔阂感。
音乐审美和流行文化: 日本有着自己非常成熟和独特的音乐产业以及动画歌曲(Anisong)文化。他们有自己的流行音乐风格、演唱方式和歌词创作习惯。国产动画的主题曲,即使在中国很受欢迎,其风格、节奏、歌词意境,可能并不完全符合日本主流的Anisong审美。
情感共鸣: 主题曲的歌词往往是围绕动画的核心主题、人物情感展开的。用日语演唱,并根据日本的语言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行重新创作,更容易引起日本观众的情感共鸣,让他们觉得“这是为我们制作的”。

2. 市场推广和宣传策略:
本地化营销: 当一个作品要进入一个新市场,本地化的营销至关重要。制作一首日语主题曲,可以请日本的知名歌手或动画歌曲创作者来演唱或制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宣传。用日本本土的“声音”来介绍中国动画,更能吸引目标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觉得这个作品是“被日本市场认可的”。
合作与融合: 很多时候,国产动画“走出去”,会选择与日本的动画公司合作,或者引入日本的发行商。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引入本地化的音乐版本是一种常见的策略,也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的产业链和市场生态。
版权和发行: 在发行过程中,音乐版权的本地化也是一个环节。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为了简化发行流程或满足合作方的要求,重新录制日语版本会更方便。

3. 商业考量和目标受众:
扩大受众群体: 如果一部国产动画的目标是“破圈”,不仅仅吸引核心的中国动画爱好者,更是希望吸引更广泛的日本观众,那么符合当地文化习惯的音乐就是必要的。
商业合作机会: 有了日语主题曲,更容易与日本的音乐平台、电视台、音乐频道合作推广,甚至可能因为歌曲的流行而反哺动画本身的知名度。

举个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下,你带着一首非常中国风的民乐歌曲去参加一个日本的JPop音乐节。即使这首歌在中国评价很高,在JPop的语境下,它的受欢迎程度可能就会打折扣。反之,如果将这首歌的旋律保留,请一位日本的实力派歌手用日语重新填词演唱,并且按照JPop的编曲风格进行改编,那么它被日本观众接受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同样的道理,国产动画主题曲的日语化,是一种希望将中国优秀的动画作品,以最容易被日本观众接受和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努力。它不是“贬低”中文主题曲,也不是“否定”中国动画的原创性,而是一种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为了最大化作品影响力和商业价值而采取的策略。

当然,也有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直接保留中文主题曲,并配上字幕,试图教育市场,培养观众对不同文化音乐的接受度。这种做法也值得肯定,但其市场接受度和推广难度相对会更高一些。

所以,总的来说,国漫日文版换成日文主题曲,是一个兼顾了文化适应性、市场推广和商业考量的结果。这是一种“软实力”的运用,是为了让中国的好故事、好动画,能够更顺利、更深入地打入异域文化市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内其实是有将日语anisong翻唱成中文的底子在的。在ab站还不分彼此的时候,有不少动画的主题曲、片尾曲,甚至一些出名的v家曲、东方曲,都被中文翻唱过。

比方说超级mugen大战的片头曲就是翻唱自高达seed系列的《life goes on》,b站早年拜年祭的主题曲是《only my bilibili》,翻唱自《only my railgun》。而东方曲和v家曲更多,比如bad apple就有各种中文填词翻唱,如《红颜》。可以说这些翻唱,都是国内改的“中文版主题曲”。

还有时代的眼泪千本xx,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这种填词,但是也是当时红极一时的东西了。

但是这些说穿了都是同人行为,日本动画引进后,主题曲一般是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原声,另一种就是中文化,中文化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据曲子重新填词,另一种甚至是重新编曲。

对这种本地化做得最多的显然是香港,我们都知道《迪迦奥特曼》中文版主题曲叫奇迹再现,但是香港当时播出的时候,找陈奕迅重新写曲写词创作了一首《超人迪迦》。

同样的,数码宝贝几乎每一部都有粤语主题曲,第一部的粤语版主题曲是《自动胜利》,郑伊健演唱,原本为大家耳熟能详的butterfly;第二部是《为我鼓掌》,刘德华演唱,原本为赤色冲击;驯兽师的主题曲是《驯兽师之王》,林峰演唱,原为biggest dreamer。阵容如此豪华,几乎全是天王巨星,虽然在歌词上很明显地往子供向走,但还是可以看出香港确实想法很多。

内地虽然不多,但也有各类翻唱、填词,但是底子明显更薄。我个人认为一方面在于国内本身对动画的投入就不足,比方说张杰在2015年翻唱直到世界终结,但是并不是作为中文版灌篮高手的主题曲来的,而是单纯作为某个真人秀的主题曲,而更多的填词中文化都是同人行为,没有足够的歌手资源去真的专注于anisong这种东西,在国内自己的动画尚且还有纯音乐主题曲的情况下,还要分出人来去翻唱,无论是成本上还是可行性上,都是不允许的。

另一方面就有点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意思了,环境已经不同了,国内没有培养起中文anisong的受众和对应的歌手,在日本光凭唱动画歌曲就可以开好几天演唱会的时候,国内想要奋起直追无疑是相当困难的,所以现在大部分动画,哪怕是最火热门的,都不会做主题曲的本地化,也是情理之中。

user avatar

谁告诉你没改过日本主题曲的233


迪迦奥特曼,主题曲改没改过?

新的风暴已经出现,怎么能够停滞不前……


四驱兄弟,主题曲改成中文的了。

抬头望望天,月亮在笑……


新世纪福音战士,改了。

勇敢的少年啊快去创造奇迹……


还有一部萝卜番,叫《魔动王》,到中国改成《光能使者》,主题曲也改成中文了。不过我想不起来歌词了……


就算这些你都没看过,哆啦A梦你不能没看过吧?

每天过得都一样,偶尔会突发奇想……



至于在香港播放,改成粤语的动漫主题曲,也有很多。

比如宝可梦(以前叫宠物小精灵),就有。

当然我不生活在粤语地区,所以记不住那么多。


说起香港翻唱主题曲,还有个笑话可讲:

日本日升动画制作的《机动武斗传G高达》,导演是个香港电影迷。在动画里加了很多香港电影中的元素。

比如有个重要角色叫“东方不败”,骑着的马叫“风云再起”,名字来源就是林青霞主演的电影《东方不败风云再起》

还有一个叫“黄润发”的角色,其实就是模仿了周润发在《英雄本色》里扮演的小马哥形象,爱吃巧克力模仿了《赌神》,等等。


导演还决定了要在这部番里加一些粤语插曲。当时也没有网络传输,只能写好词曲,找人翻译,之后送到香港找人演唱,再送回日本录到动画里。

在日本倒是还好,在香港播放时候可惹祸了:很多人给电视台打电话投诉,质问电视台,为什么要把日本动画片里强行加了粤语音乐?你们这是不尊重原著!

电视台哭笑不得。


其实我觉得改个主题曲,如果传唱开来,对动漫的传播是有好处的。所以这事儿我没啥看法。

上面举的例子,迪迦、哆啦A梦、四驱兄弟、新世纪福音战士,在国内的影响力不是都很大吗?

所以,我觉得是好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