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国内的打火机普遍不怎么好看?

回答
在国内市场上逛一圈,你会发现打火机这玩意儿,怎么说呢,普遍有点“泯然众人矣”,颜值上总感觉缺了点意思。

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

首先,实用主义至上,审美是次要的。 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消费品,很长一段时间都奉行的是“能用就行”的原则。打火机的核心功能是什么?点火。只要火苗稳定、火焰够大,能把烟点着,那它就是合格的。至于外观,是不是能拿出手、是不是有设计感,这在前些年都不是消费者优先考虑的事情。就像很多其他日用品一样,能用便宜就好,能用耐用就好。

其次,成本控制的压力。 打火机这东西,本身单价就不高。尤其是在国内市场,为了追求低价,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就会想方设法压缩成本。这其中就包括了设计环节。复杂的设计意味着更高的模具费、更精细的工艺要求,甚至可能需要使用成本更高的材料。而对于一个几块钱或者十几块钱就能买到的产品来说,这些附加的成本往往是被排除在外的。所以,厂家更容易选择那些成熟、简单、低成本的生产方案,自然就难以在外观上有什么突破。

再者,消费群体和品牌定位的差异。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打火机的消费群体主体是那些需要用火的普通大众,比如抽烟的人。他们购买打火机更看重的是价格和实用性,对于品牌和设计并没有太多追求。而那些真正有设计感、注重品质的打火机,往往定价较高,定位的是特定的小众市场,比如收藏爱好者或者追求生活品质的消费者。这种市场需求的不均衡,也导致了大众市场上打火机普遍设计趋同。

还有一点,就是模仿和山寨的思维惯性。 在很多行业,包括小家电和日用品,模仿和山寨是很常见的现象。一旦市场上出现一个比较成功的款式,立马就会有大批厂家跟进,推出价格更低、外观相似的产品。这种模式虽然能在短期内满足低端市场的需求,但同时也扼杀了原创设计的空间,使得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同质化产品,很难看到真正具有独特风格的设计出现。

工业设计人才和资源的投入不足 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很多年前,工业设计在中国还没有被广泛重视,很多企业更看重的是生产制造能力。即使有一些企业开始关注设计,但投入到打火机这样一个低利润、高竞争产品上的设计资源和人才,相对来说是比较有限的。相比于电子产品、汽车、家电等领域,打火机这样的“小玩意儿”在设计上的投入自然就比较少。

品牌意识的薄弱 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打火机品牌并没有建立起强大的品牌形象,消费者对品牌并没有形成强烈的认知和忠诚度。在这种情况下,品牌方也就没有特别强的动力去投入资金和精力去做有辨识度的外观设计来塑造品牌形象。

当然,情况也在发生变化。现在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国产品牌的打火机,在设计上开始注重细节和美感,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创意和个性的产品。但如果从整体市场份额和普及度来看,那些外观比较朴实、甚至可以说是“不好看”的打火机依然占据着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

总的来说,中国国内的打火机之所以普遍不怎么好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对实用和低价的极致追求、成本控制的压力、消费群体和品牌定位的差异、以及过去工业设计和品牌意识的相对滞后。不过,随着消费者审美意识的提升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在设计上更用心的打火机产品出现。只是要改变大众市场上“实用为王”的现状,还需要一些时间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内的打火机究竟有多土?


为了剔除小区小卖部大爷的个人审美喜好这一干扰项,我特地去机场安检区域的自弃火种筐取了取材,那儿简直是活生生的土味打火机大赏现场…



简洁时尚款

荧光糖果色是国内一次性打火机设计的常见要素,鲜艳的色彩加上半透明的塑料材质,令人迷醉在其散发的浓浓时尚气息。




山寨 Logo


把世人眼中高大上的玩意儿 local 化、low 化是土味的精髓, #万物皆可 Supreme # 就是一个再生动不过的例子。


在打火机上,厂商们似乎更青睐名车车标和苹果 Logo




吉祥寓意款


传说印着吉祥祝福话语的打火机功用好比藏区的转经轮,每打一次火就等于向上天给自己祈福一次。




经典女郎款


这种风格比较 old skool ,现在不太常见,机身上印着穿着比基尼的美女甚至比燃烧的火焰还要火热。


全是美女、鲜见肌肉男的设计偏好也揭示了我国烟民的性别比例。




商家营销款


精明的商家总会在淘宝上订制一大批印有自家招牌的打火机,让每个从店里顺走打火机的人都变成他们的活招牌。


“最绝望的是回家被女朋友发现从水疗酒店会所顺走的打火机”,有原则的男人方能了然什么打火机能顺,什么打火机不能顺。




奇葩造型款


每每看到这些惊世骇俗的创意打火机,我才醒悟不是我们没有能力把打火机做好看,而是厂家们把才智都浪掷在了搞笑这件事情上。




抽烟是当代青年重要的交际途径,8-10 cm 的燃烧时长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随着烟草的燃烧逐渐缩短,再续一根的邀请是对同类间友谊的最大肯定。



而烟和打火机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社交硬通货,一个人被顺或顺走打火机的数量往往和 TA 的人际关系是成正比的。

很多人吸烟是为了装酷,对烟的选择在酷的概念里没有既定的规则,抽个爆珠顶多被人骂作娘炮,十块钱不到的点儿八还是上百的九五终将殊途同归,化作烟雾,消散空中。



打火机就不一样了,尽管大多数打火机在置入后一天内就没了影儿,但对讲究的潮流烟民来说,打火机是绝佳的 EDC 装逼配饰。


然而便利店里的土味打火机是他们变酷路上永远逃不脱的桎梏。



“一两块钱的打火机打出来的根本称不上火,唯有7-11里四块钱以上 BIC 这种外国品牌的打火机才有资格点着我的烟、套进我的 ambush 打火机壳项链。”

说完这句话不到半小时,隔壁工位的小明还是敌不过烟瘾,腆着脸借走了我上面印着保时捷 logo 的打火机。

打火机的逼格高低于酷不酷这件事儿上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举一个打火机与音乐现场的例子。

如今演唱会现场的应援物资都被手机闪光灯、荧光棒这些冷冰冰的产物所占据,而在几十年前,打火机才是最硬核最火热的致敬方式。



1974年, Bob Dylan the Band 一起创作了著名的 Before the Flood 演唱会,在演唱会现场他们煽动台下的粉丝们点燃自己手上的打火机助兴。

歌迷们纷纷高举自己手中的打火机,漆黑的夜晚被无数火光照耀,后来现场的照片变成了 《Before the Flood》 的封面。



虽然在1970年的 Isle of Wight Festival Leonard Cohen 就已经这样干了,不过在演出时点燃打火机这一习俗还是由 Bob Dylanthe Band 那次世界巡演推广开去的。

在崔健早期的演唱会现场,看演出记不记得捎上一个打火机是判断乐迷资深与否的有效手段,李皖的《六十年三地歌》里有这样的描述:

“崔健用一块红布蒙住双眼,而观众们打开了手里的打火机。这歌手就在一片黑暗和千万点火苗中,发出嘶哑、苦痛的声音。”



听起来很 Rock ,但往深了想却有点尴尬,打火机上面的土味印刷、烧个十几秒就烫手、风一吹就灭这些糟糕的用户体验和摇滚没丁点儿关系。

相比之下,七、八十年代那会外国人常用的 Zippo 之类的防风打火机明显略胜一筹,防风、不烫手、外观前卫的金属外壳从不会让你失了体面。



George.G.Blaisdell 看到衣冠齐楚的朋友在用一只丑陋的打火机笨拙地点燃香烟时,非要弄出一款美观方便的打火机,第一个 Zippo 打火机的诞生就是源于创始人的事儿逼。


老想不明白我国的一次性打火机为什么都那么丑,就连街角文印店的实习美工花俩分钟随便 P 都比90%的打火机设计好看,却没有厂商尝试改变...


或许是我们早已将这些司空见惯的不合理当成了合理,凑合凑合就行了,何必较真。


user avatar

全世界的塑料打火机基本都是中国生产的,否则,一模一样质量和外观的塑料打火机老外来做得几美元到十几美元一个。

比如你题目里第一张图说的右边三个国外牌子,bic和tleka,塑料的单价大约都在三四元以上,买三十块一个也是很正常的,不过,这些东西我敢保证都是Made in China。比如bic,我淘宝上随便找个图你看看,顺便说,图里这个打火机15元。

其实销量挺好的,不过,跟一块钱一个的塑料打火机比起来,大概一块钱一个的卖出几百个,这种品牌打火机才能卖出一个.....

而中国的塑料打火机基本就是两三毛的出厂价,一块钱的零售价,如果是防风的也就卖到2块人民币。对比一下,花15块去买塑料打火机的大概真心是火机爱好者或者不差钱的吧。

而对于廉价塑料打火机,如果出厂价能提高到一块钱,大概零售价在四五块左右,你就能看到许多狂拽叼酷炫的塑料打火机。

你别不信。

老外自己还在做的打火机大概就是煤油打火机了,比如zippo之类的,比如这种

国内大概卖两三百。

你知道国内产的earth、star之类的这种类型的煤油打火机卖多少?卖20算贵的。

最便宜的时候,我四块钱一个买过,光板没雕花的我记得我2.3元买到过,别人一年一个zippo拿在手上现,我一天一个打火机不带重样的能搞一个半月。。。。。。

质量嘛,四块钱的玩意儿和几百块钱的zippo,手感和做工音效上几乎是没区别的,当然了,某些品牌迷信者不这么看,我能理解。说实话zippo在国外的那个价钱按老外的人工来算其实还好,不算什么奢侈品,但是对中国来说这么个玩意儿居然敢买到大几百,那简直是对工业的亵渎好吧。所以国内这些打火机出厂价就能做到一两块钱,这两年star earth之类的有点想像zippo那样做牌子,还把零售价提上去了,就这样七八块钱一个的还是到处都是。。。。。给你看一个我曾经买过的

一套18块,送煤油、棉芯、火石,礼盒包装还送礼品袋。

现在大概涨价了,不过也就是三十几就能买到。

回到题目,为毛国内塑料打火机不好看,不是不好看,是就这种价位打火机销路最好,其余的各个档次的打火机多了去了,销量其实也很好,只是和最便宜的塑料打火机一比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中国好打火机多了,你没见过而已

你光见过最便宜的玩意儿,没见过好货,然后得出偏颇的结论,这谁也没办法啊。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烟民,我来告诉你。

首先,价格巨便宜,1块钱一个;

其次,1块钱一个的打火机能秒了一切打火机,甭管你是加油的充气的,金属的塑料的,充电的还是什么防风的还是其它的花里胡哨的什么火机。

最终我还是选择1块钱的打火机,实用性稳定性无人能敌。我就想点个烟,别动不动就坏了,打火成功率低,没气了没油了没电了,安检扔了心疼。

那句话怎么说的:平A专治花里胡哨。1块钱,你值得拥有。

综上,至于外观,我还在乎吗。

再说说题主亮出来那几个打火机,首先除了特殊原因用打火石打火,当然首选压电打火的,打火石那种的,磨手你知道吗,一天一包烟的话,假设你打25次(有5次失败了),一天下来手疼。还有需要换打火石。。。还有看不到剩余气量。。。而一块钱的打火机不存在上述任何问题。

还有防风的,专门提一下,防风的打火机耗气巨快。使用防风打火机,可能会用到没气了,但是使用常规打火机,能用完气,真的很不容易很不容易。

====更新

谁又能想到,我混知乎这么久,最多赞的是写打火机的,被一群烟民及其家属顶起来的,还一点技术都不涉及,纯经验和心得之谈。

不如微微一更略表欣喜。

要说打火机这个事情,我觉得能看出来有些城市很抠,到达口居然不让人免费领被其他乘客丢弃的打火机?至于机场提供的打火机服务,我只说俩城市,深圳宝安机场和上海浦东/虹桥机场。

深圳机场有公用打火机,在出入口,提供所谓的智能点烟器。智能你个鬼!

一群烟民叼着烟伸着脖子撅着屁股,把烟头伸进去,同时按着按钮,开始猛嘬,我怀疑岳云鹏那个经典片段是从深圳机场获得的灵感。为啥要猛嘬,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怼的那个点烟口是否好用,而且不嘬很难点着。

如下图,场面一度特别沙雕:

看这位大哥,堂堂社会人,竟落得如此狼狈,令人唏嘘。

而上海的机场,我体验过几次航站楼的吸烟室,里面就是一块钱的打火机,很多个,固定在卡槽里,使用起来就相当舒适:

作为一个点火产品,有明确的信息和操作反馈(剩余气量,打火操作是否成功等),而且高可用,99.9999...%,感觉比AWS S3的可用性高。这简直就是机场打火服务的典范。也就是有一次用完了这里的打火机,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原答中那句“平A专治花里胡哨”这句话是多么有道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